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思索

2019-07-01 22:03 作者:壹介愚人  | 我要投稿

序言

    总有些时候人会喘不过气来,但越是那样越需要深呼吸。关乎生命的波动总是让人心神不安,一时喜忧的产生出于情感,亦是出于无力。人的经验和体悟所能理解的总归是有限,即便年至花甲耄耋,一世所拥有的便逐渐消磨了意义。

    而人确乎是充满荒谬和勇气的,以有限寻求无限,以短暂追寻永恒。文字,纸笔,是为了记录而生,为了将不可逆的光阴和生命流动刻印下来,留于世间,代人穿梭不可知的年月,作为传声筒流向未来。明知意义不再,还是要写,要说。毕竟这大概才是记录工具的根本意涵所在吧。

    近日碰到了些事,思绪万千,杂乱不堪。此篇仅用以整理思绪,若有同感,不胜荣幸。

#1 理解和体悟是两回事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知道那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理解了别人的经历和经历之中做出选择的原因,理解了无数经验总结出的道理,可真正亲临现场的时候,却未必能够像道理说的那样,那般轻松的做出选择。

    毕竟道理只是道理,与自己的生命无关。逻辑上理解了某个道理、某段经历大概只能说明阅读理解是过了关的。体悟则是身临其境的做出选择,去面对当下情景带来的一切包含情感、微妙的心理纠缠、可能不全的信息。那是一个更复杂的东西,关乎个人体验、思维、胸怀、生命状态的综合联系。远不是一句所谓道理就能说得明的。听别人说的经历,总归还是别人的。体悟时感受到的细节和思考,和对生命带来的冲击和改变,才是与你有关的东西。

    然而道理既能称其为道理,是无数经验的回顾集合。那应当是无数种选择中某种意义上最“正确”的回答了。故若能灵活地按着道理做,虽然可能初试时心里没底,但结果是会让人欣喜的吧。

#2 成年人的世界

    像是20上下年纪的人,初入大学,会不知不觉的展开对自我的探索。探索不是犹如深山老道般静坐冥思就能完成的,会自觉地向外触摸,在触摸得到的反馈中来确认自己。这个年纪,虽然身在学校中,但已经对职业生涯,社会现实,生活艰辛有了一定的认识。对那个我们不甚了解的,但即将跨入的世界,便会以“成年人的世界”做个代称。我想也是出于对自己不成熟的自嘲吧。

    那个世界的规则是由生活的不易衍生而出。大学生虽然法理生理上已经成年,但实则尚未感受到生活的责任。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令人措手不及的事件,多数人光是处理和面对就已然疲于奔命。小到一日三餐,柴米油盐酱醋茶;大到天灾人祸,家庭震荡。当问题尚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会觉得那些事仿佛永远不会发生;可当它真正发生的时候,却成为了自己必须扛起来的责任。

    责任代表了很多的东西,家庭伦理所带来的责任,社会各界投来的期望,等等。在背负了越来越多的东西的时候,就很少有人有勇气去面对未知和风险了。自然而然地,人们慢下了脚步,闭上了眼睛。年少轻狂时许下的梦想化为啤酒杯碰撞的声音,成熟之后的人,自嘲着自己的少不经事,转投向日常的琐碎与繁杂。

   无数个背负着责任的人组成了这个宏大的社会,当坐在家里打着电脑时候,上班族正在招呼着朋友一同去吃午餐,医生正在为一个病人讲解病情,坐在中南海里的领导人再商量着未来的政策,房产中介正在焦头烂额的为一个客户东奔西走,流浪汉正在为刚刚讨到的十几块钱高兴,公司的行政人员正在处理文件,母亲正在照顾生病的孩子,家中兄弟正在为瓜分遗产而吵得不可开交...... 大多人所能处理的不过眼前的一隅,职责的不同形成了的隔阂,不同的经历造就不同的观念,人们或无奈,或自觉地去相信自己的经历告诉自己的世界便是真实。

    然而大家也同样明白,眼光之外的世界,宏大而不可全知,别人或许也会如自己这般相信着各自所认为的真实。而人与人总要交互、沟通、打交道。既然灵魂与精神的共鸣无法成为快速共通的语言,那么无可奈何的,物质性“语言”便成为了能够最快速最高效沟通的桥梁。钱财利益的觥筹交错,名誉地位的互通有无,仿佛将人抽象成了一个个心怀目的的质点,点点成线,线线成网。物质性的网络构成了最基本的沟通规则,社会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在逐渐适应这些规则的过程中逐渐改变的过程。

    然而若如此说便显得过于灰暗了,人性的复杂又岂是区区的利益物质往来可以阐明的?在那个灰暗的网络之下,利益物质沟通的背后,人们看到道德心灵深处,会不会有交流沟通之中产生真正的欣赏?是不是有为完成理想在现行体制之下的无奈?会不会有真正的感激与情感流露?这些灰暗之中存在的光辉,便是理想主义者和心怀信念者的得以存续的希望。

    所谓“长大之后的人便不再如小时候那样单纯”,便是说曾经被认为纯粹的理想、真情,被掺杂了物质、欲望、利益的成分,从而更容易变质,更容易变成被欲望驱动的谎言和说辞。然而话虽如此,那份理想和真情,在掺杂之后虽不再似飘在天上的童话那般具有吸引力,却因其“蒙尘”而显现了几分真实。再如何天马行空的梦,都要回到现实的泥泞之中。面对种种抉择与困难,仍然以现实的脚步踏出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之路的人,无论身份贵贱、钱财多寡、梦想最终实现与否,我想他都已经成为了自己的英雄。

    借用一句台词的话,“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这两个字”。当人的躯壳挣扎于日常琐事和理想的夹缝中,当精神挣扎于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矛盾中,又岂会容易呢。

#3 自我与社会

    夜色下的星空总是那样迷人的,站在地球上,看到别的星星在天空中,若不静下来思考,凭借第一下的闪念,便会觉得每颗星星只是星空的一部分,看到的更多的是整个星空,却忘却了每颗星星,可能代表着一个存在着上万星球的星系,或是照耀着无数行星的恒星,那颗星星的“故事”,因为遥远的距离而被抽象化了。个人在宏观背景之下,成为了社会的一个个“零件”,维持着整体各环节的运转。有时你会惊叹于人类的社会组成模式,竟然能够让如此多的人在不知彼此的前提之下共同发展,扶持。

    即便如此,“他人”在自己脑中变得非常碎片化。一个修公路的人,一个制造交通指示牌的人、高炉炼铁工、一个交警...这些概念实际上是在不自觉间将其他个体化抽象为标签。这样的抽象化过程相对普遍,在互联网时代尤甚。一个个人会被打上标签。而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同时,便会开始思考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标签”是什么。通过沟通了解了自己“定位”之后,就开始尝试着稳固自己的“标签”——那是在一个圈子中寻求安全的一种方式。

    稳固自身的社会角色是必要的,毕竟这是同他人交互的立足点。但不应该止步于此,更不能以此为追求。说到底,周边人的标签,是别人用以确定你的标尺。那不能是,更不应当是自己内在自我确认的标尺。“我”除了承担种种的社会角色之外,在“戏台”上拥有种种角色之外,戏台之外,我是什么样子?我应当是什么样子?

    这是一个关乎生命应当如何的问题。不是那种社会规则和生命规律已然规划好的蓝图(好好学习——上大学——成为白领/蓝领/公司高管/工厂工人/警察/医生/社运人士/社工/政治家/...——娶妻生子/投身理想——带孩子——退休养老——入土为安/为理想捐躯),而是生命灵魂的安放。我想那不是什么东西都能承载的起的。我想,信仰,被康德称为“内在自我的确定性”的东西,才是能够真的超越物质层面,安放灵魂的归宿。也是人追求永恒、超越、绝对的路径。那应当是在形而上层面上,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

结语

    关于琐碎与理想,关于生命与信仰,关于自我与社会,这些认识早有无数的短语和道理说过了。可那永远没有自己的感受来的深刻,自我的思索和反刍来的有意义。

    毕竟,是自己的思索和体认,才让自己确认了自己。


停笔于21:39

2019.7.1

思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