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孩子的演奏水平,你还停留在这三个误区吗?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家有琴童,学音乐的是孩子,但最受折磨的往往是父母。对于不懂音乐、不会演奏的父母来说,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的音乐学习,更是一大难题。
特别是在判断孩子的学习进度和演奏水平这件事上,很多父母因为本身不懂音乐,常常感到无处下手。于是,只能在网上搜索一些所谓的判断标准来强行对应到自家孩子身上,然后陷入无止境的无效内卷之中。
结果是,孩子很辛苦地学了很长时间,但是对于音乐的理解认知能力、个人的综合素质提升都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加剧了孩子对音乐学习的厌倦。
今天,我们总结了三个传统音乐教育中常见的判断琴童演奏水平的误区,来看看你有没有掉进这样的“怪圈”吧!
误区一:
孩子曲目弹得少,就是学得差!
很多琴童父母都应该知道,在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中,学习乐器是有明确的顺序要求和进度要求的。
比如学习钢琴演奏,很多老师的进度要求是:第一阶段花费0-10个月学习小汤(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然后再用15个月学习拜厄(《拜厄钢琴基本教程》),至于上点难度的《车尔尼599钢琴初级教程》则需要两年的时间,练习车尔尼的同时,可以开始学习巴赫。

在这样一套教学流程下,有些孩子学得快,在短时间内就学会了很多曲子,甚至远远超越了老师要求的进度;但与此同时,也催生了很多焦虑的家长:
“为什么同龄的孩子已经会弹这么多曲子了,我家只会弹那几首”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四五岁就可以弹那么难的曲子,而我家孩子不行?”
事实上,练琴进度这件事本就因人而异,每个孩子的年龄状况、身体机能发育早晚、协调能力等都是有差异的,音乐学习根本不应该被困在一张机械的进度表中。
另一方面,演奏水平的高低从来不在于演奏曲目数量的多少,机械地学习再多的曲目,都不如通过熟练演奏一首曲子真正掌握演奏的底层逻辑和表达方法。
与练琴进度相似的,是考级进度。

考级进度表同样在网络上广泛流传,不少琴童家长习惯将考级作为孩子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而因为考级问题,焦虑也在家长中蔓延:
“孩子的同学考级真快,才四年级就考八级了!”
但考级证书真的能代表孩子演奏的真实水平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们知道,有太多琴童在考级通过后,依然不能脱离谱子为他人的演唱进行一次伴奏,不会在乐队中与其他乐器进行合奏交流,更有很多人,在考完十级之后,立即把乐器束之高阁,再也不想碰琴了。
误区二:
孩子坐姿不“标准”,演奏肯定不行!
除了进度和曲目数量,人们还常常通过琴童在演奏时坐姿、手型等外在因素,来判断孩子演奏水平的高低。
很多坐姿和手型“不标准”的琴童,往往直接就被划入了“弹得差”的行列,让众多琴童家长们又不禁陷入了坐姿和手型焦虑。
比如,之前我们曾提到的意大利琴童阿尔贝托,学琴一年多把“莫扎特”弹得有模有样。
视频流传到国内,大家更关注的却是他的手型不行。


人们常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我们当然理解,钢琴老师们想要通过规范的坐姿与手型,来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演奏习惯,以便更好地放松和发力。
但这样整齐划一的标准,有时候也忽略了孩子们身体的个体化差异。
大多情况下,和规范手型一样,老师们很难照顾到每一个人,帮助每个孩子找到真正符合自己身体情况的坐姿和科学的发力方式,反而是被束缚在同一个所谓的“标准”姿势中。
还记得去年在全网爆火的“印尼刘星”吗?

这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小琴童,演奏时从来不是正襟危坐,但是我们却能明显从他快乐、兴奋的表情中,感受到他是真的喜欢音乐,热爱弹琴;当然,也能从他飞快的手速中,感受到他炉火纯青的演奏能力。
包括大师级别的演奏家古尔德。

他的坐姿在常人眼里是绝对的错误范例,驼背、耸肩,凳子过低……但这样奇怪的姿势并没有阻止这位演奏者成为“二十世纪最有分量的钢琴演奏家”。
所以,坐姿与手型标准与否,并不是影响演奏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对音乐的热爱与内心流动的情感,比这些机械且死板的标准要重要得多。
误区三:
学不会高深的乐理,怎么能弹好琴!
比起以上两个因素,更让广大琴童家长焦虑的,大概还是孩子的乐理学习。
乐理,充满了晦涩的概念名词以及错综复杂的计算关系,这些理性且严肃的知识,大人往往学起来都一头雾水,更别说四五岁的小孩了。

不少专业人士都会特别强调乐理的重要性,认为不学乐理是没有办法真正理解音乐的。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中,学乐理更是演奏的前提,要想学习乐器,必须掌握乐理。
可现实情况是,音乐老师们教得辛苦,孩子们学得也非常吃力。最后别说帮助理解音乐和学习演奏了,单单是一串串晦涩的乐理知识就把孩子对音乐的一腔热情迅速浇灭了。

音乐终究是听觉的艺术,它是有一定的规律,但归纳总结出这些规律的乐理做不到还原音乐本身,只能尽可能去描述。所以,我们对待乐理的态度,应该是去理解这些音乐的规律并利用好它,而不是奉若神明,认为乐理高于一切。
———
诸如此类的误区,导致如今的琴童们在学习音乐时非常痛苦,不断地赶进度、不停地练手型、努力地学乐理…
与此同时,新的毒鸡汤又诞生了:练琴是磨炼孩子意志品质的最佳途径。
事实上,磨炼意志品质的前提是自愿而不是被逼迫,忍耐与坚韧,从来都不是一回事。
是时候,戳穿这些毒鸡汤的真相,也是时候,还原音乐最本质的样子,还所有琴童们一个愉悦而有效的学习过程了。
那么,真正判断孩子演奏和学习水平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既然我们总说,音乐是一种语言,显然,我们可以用学习语言的方法来判断琴童们是否掌握了音乐。
首先是听懂的能力。
就像孩子在学习讲话之前,是先听懂大人讲话和聊天的,在学习演奏之前,听懂音乐是基础。但目前很多琴童,将精力放在了乐器手指训练和乐理学习上,严重忽略了耳朵的开发和训练,这其实是不符合音乐的学习规律的。
Yusi和团队精心打造的音乐鉴赏课程《20节课带你听懂古典乐》,可以有效帮助大家提升听懂音乐的能力。
课程包含30首经典曲目以及20位大师的音乐风格的系统学习,能够综合提升音乐听感开发、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审美迁移能力和想象力,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听懂古典音乐,爱上古典音乐。

其次是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就像我们幼年学习母语时,并不满足于听懂父母的对话,会忍不住开口牙牙学语参与交流;也像我们中学读过精彩的文学作品后,会忍不住拿起笔写下内心的触动与想法。
听懂音乐后,内心的表达欲往往也会喷涌而出,忍不住想要自己演奏,来表达内心汹涌的情感——而演奏水平如何,并不在于弹得多快,曲目量多大,而是演奏中的表达是否真挚动人。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学演奏?
这就要提到Yusi精心研发的系列演奏实操课《像学习母语一样演奏音乐》。
不同于传统乐器演奏课只聚焦于演奏的操作步骤和实现细节,本系列课程秉持Yusi音乐审美养成的一贯价值观,带领大家从音乐创作的底层逻辑学习理解和演奏音乐,帮助每一位对演奏感兴趣的爱乐者从零开始,像学习母语一样学习音乐。

在这套课程的学习中,大家再也不需要死记硬背乐理知识并照搬乐谱,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乐理知识活学活用,尝试演奏出自己的风格;同时通过实践让学员掌握音乐创作的规律,甚至帮助他产生创作冲动,点燃对深层次学习音乐创作的热情。
同时,也不用再追求曲目量的练习。因为Yusi会教给大家演奏的底层逻辑,学会音乐演奏的通用方法,甚至可以将演奏能力迁移到其他乐器中,尝试更多的乐器演奏,让音乐真正成为一种传递情绪、表达情感的语言。
课程还包含了Yusi本人精心制作的谱例分析、沉浸式练习音频,购买课程即可享受全套课后辅导,拥有和Yusi深入探讨音乐的机会!对这两套课程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私信我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