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重庆主城区委书记的晋升之路

2023-03-20 11:40 作者:菠萝吹雪黄子韬  | 我要投稿


重庆主城区委书记群体数据表

本文试图浅析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干部可以成为重庆主城区的区委书记?

材料主要来源于地方党政领导人库 中国经济网,时间截止为2021年8月后任职的干部。

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是整体特征分析,试图阐释重庆市主城区区委书记的群体特征

第二是个案分析,通过对每位区委书记的简历分析探讨成为区委书记的特质。

一、整体特征


性别上来讲,主城区所有的区委书记都是男性,从横向上扩展范围,重庆市所有区县的党委书记也均为男性,从纵向上对比主城区区长的性别,九位区长中只有北碚区区长黄祖英为女性。尽管作为非主城区的强势区县万州区区长聂红焰也为女性,且未来她们仍有希望晋升为区委书记,但该现象也证明了作为直辖市厅局级中的强实权岗位,女性在重庆区委书记竞争过程中的绝对弱势地位。有学者通过对同为直辖市的天津市厅局级干部研究认为大多数女性干部的任职集中在妇联、民政局、计生委等领域, 通过政务和党务系统晋升的相对来说比较少。[1]重庆市的性别参政情况也基本印证女性从党政系统上升存在明显的弱势。且书记的性别失衡情况(或者说党务系统)大于区长的政务系统。

年龄上来讲(截止2021年8月),主城区的区委书记们普遍为60后,最小年龄为52岁,最大年龄为57岁。平均年龄为55岁。比较天津市正厅级干部的任职普遍在51-55岁。[2]而重庆市主城区区委书记的平均年龄属于顶格的55岁。初步分析有两个原因,区委书记作为强实权的正厅级岗位,且主城区相对于其他区县更具有重要性(重庆市的精英政治地域,后文会详细解释),干部往往需要通过在正厅级的多次历练才能任职,一般而言干部需要先在市委市政府的正厅局级岗位历练,或在非主城区县的党政主官的位置上历练,最后调任主城区任职书记。该流程体现了正厅级干部流动的隐形阶梯。因此丰富经历和多历练的要求增加了主城区委书记的任职平均年龄。

我国关于干部退休制度一直规定厅局级干部退休的年龄在60岁,如果无法在60岁之前晋升为副省部级干部,基本就宣告了干部职业发展的终结。年龄58岁的渝中区区委书记年纪最大,在今年1月目前已经兼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基本已经完成了退居二线的准备,江北区委书记若不能在晋升为副省部级,很可能在今年也会因58-59岁的年龄退居二线。而年龄在52-53岁的区委书记们将有更大的晋升潜力。

(睡了,明天有空继续写)

随意码字,也许不太严谨。希望多多指正。

二更

党龄和工龄来说,主城区委书记的最低工龄为28岁,最高为39岁。平均为33岁。党龄的最高36岁,最低为31岁。这意味着干部要升任为主城区委书记要经历大约33年的工作时间和31岁左右的党龄。工龄高于党龄体现的另一情况则是干部典型的技术性官僚特征,即在参加工作的一段时间后再选择入党正式进入仕途。九位区委书记中有六位是先工作后入党也证明了这一观点。这同革命型干部的党龄普遍高于工龄或工龄党龄基本相当的特征有显著的差异。党员身份是干部提拔任用的基本政治要求。而大多数干部在自己开始工作的首职上(如教师,技术员)表现出色,获得赏识从而入党,并正式开启晋升的过程。

族裔上来说,渝北区委书记是满族,其余均为汉族。但是这应当被视为特例,因为渝北区委书记是辽宁外调重庆工作的满族。因此其民族在主城区的区委书记群体中具有偶然性。因此我们把视角扩大到重庆市第六届市委名单。如果对比第六届重庆市委委员的民族比例,少数民族占到市委委员的9.5%。其中有6位是重庆本土的少数民族干部,占到7.1%。而少数民族的干部的籍贯和仕途基本都成长于秀山、酉阳、黔江和彭水四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区县。体现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色彩。但是本土的少数民族大多数也只是先在该四个区县轮换任职,通常的仕途过程是在户籍所在县提拔任用,到了厅局级调任另一区县(大概率会是四个区县中的另一个,如秀山县委书记是可能会是酉阳和黔江籍贯),然后再去其他非主城区县任职(例如开州,丰都等)。因此相对于汉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多了一层隐性阶梯。即从少数民族自治县委书记到非自治非主城区县书记的隐性阶梯。约束其流动到主城区党政一把手的职务上。这体现出少数民族身份在自治区县内是较为有利的政治身份,民族自治政策对干部配备的要求和培养本民族干部的需要使他们获得有利条件,但同时也限制了本土少数民族进入主城区任职区委书记的活力。

籍贯上来说,干部任职应该遵守地域回避制度。依据中共中央印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五十二条:领导干部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县(市)党委和政府以及纪委监委、组织部门、法院、检察院、公安部门主要领导成员,一般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市(地、盟)党委和政府以及纪委监委、组织部门、法院、检察院、公安部门主要领导成员。区委书记的籍贯应该对标到干部出生的区县。九位主城区委书记均非本区县籍贯任职。很好体现了干部回避制度,扩展来看。五位区委书记依然是重庆市人,四位干部是外籍。基本实现了本籍干部和外籍干部的平均任用,值得注意的是,五位重庆市籍贯的书记,两位籍贯在主城区范围,四位籍贯在原老重庆范围(即直辖前四川省重庆市九区十二县),只有北碚区委书记王俊籍贯为是重庆涪陵(原四川省涪陵市)。这一定程度上再次体现了上文提及的干部晋升在地域上的隐性阶梯。籍贯越处于重庆市的中心区域,进入主城区工作提拔为区委书记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其籍贯阶梯地域基本为原重庆市九区十二县>原非重庆市(万涪黔地区)区县>少数民族自治县。

之后继续更


重庆主城区委书记的晋升之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