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了凡国学日记 第五章 孔颜之乐 自性本乐
无欲则无忧,无思率性则是乐。乐是对大道的体验无处不在,乐是对光明的感受无时不有。作为人所能拥有的最大财富就是自性本乐。
人存在的终极意义,就是要达到和谐而又永恒的状态,这是儒家所尊崇的至善之境。东方的圣人孔子和颜回用一种简洁质朴的语言和平常素朴的行为方式生动形象的为我们展示演绎出乐在其中,为后人树立了“学而时习”的目标和开辟出崭新而广阔无限的成长时空。
孔颜儒学的真正高度和真实意义就在孔颜的率性之乐。率性就是中庸,率性就是大道,只有在放下执着,在无所求的地方才会显现乐的存在,思维有个着处便生出尘埃,便有烦恼和苦难。理解了孔颜之乐,也就通透了孔子的圣人本怀,膺感颜回诺诺之态下所隐藏的内心喜悦,准确地掌握儒家学以致用的治世原则。这个治世原则即个体与宇宙的统一,灵魂与肉体的统一,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统一。乐的最高境界用一个字表达就是“和”,用两个字表达就是“统一”。人体就是个体和宇宙的和谐统一体。
大道至简无言而可闻,大象至美无形而可观。孔子和颜回就是要用语言和行为为我们表述和印证儒家所追求的“尽美矣,又尽善也”的境界。经典中直接描述到孔颜之乐的章句有两处,一处是孔子自述《论语·述而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处是描述颜回的,《论语 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间接描述孔颜之乐的有多处。《论语 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等等还有。
我们从孔子颜回的言行中来梳理一下孔颜之乐的真实意境 和具体意义是什么。平常心就是真心,孔子疏食,饮水,曲肱而枕(如佛陀涅槃也是枕右手侧卧);颜回箪食,瓢饮,陋巷无忧;越是平淡越是真实,乐亦在其中矣。这和六祖慧能在《坛经》所阐释“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佛祖在灵山法会上拈花微笑是同一个意境,但是孔子更接近生活,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佛学在中国生根发芽乃至风靡世界,孔子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才更显示了儒学中所蕴含禅的高超境界及其至大精微。也恰是孔颜儒学催生了印度佛教在中国的嬗变,给佛学第二次生机和永久生命力。“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完全可以把六祖的禅学看做是孔颜儒学的一个学派——慧能禅学。那么中国的禅宗初祖应该是孔子,二祖应该是颜回。
当下,这种乐真实存在于当下,就在当下就可以进入那种“乐以忘忧”的境界。需要释迦牟尼六年苦修吗?不需要。需要玄奘19年去西天取经吗啊?当然也不需要。孔颜之乐不是理想主义的展望,不是浪漫主义的幻想,不是乐观主义的安慰,也不是超现实主义的设定 ;不用逻辑推理不用科学论证,我不思故我在,我在故我乐,超越了一切哲学思辨,因为哲学对中华文明这个层次来说是多余的。超越了释迦牟尼的寂灭之乐,也超越了老子的无为之乐。把我们认为是虚幻的东西和可感触的现实存在凝为一体。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没有宗教情感,没有信仰寄托,只有真真切切的自性显露和纯纯正正的生命体验,为自己活每一分钟,就这么简单。
释迦牟尼讲经说法49年,留下三藏十二部经,期中般若讲了22年,归纳下来无非就是两个字“中道”,用《金刚经》来解释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借用《中庸》的两个字就是“率性”。回过头来看孔子饭疏食因水曲肱而枕,乐在其中,不就是释迦牟尼所苦苦追寻的无住生心的境界吗?!六祖慧能不识字,也未进入禅房听经闻法,在碓房里 舂了八个月的米,听闻五祖一句金刚经,便大彻大悟进入了佛境界成为六祖。慧能有一句无相颂是这样说的“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这和玄奘自幼习诵经典,留学印度五年,集当时印度经典之大成形成了强烈对照。一个不识字一个是博览群经。一个是上山打柴从未进入过佛堂,一个是拜印度当时最付名望的年过一百多岁那烂陀的戒贤法师。一个是从未走出碓房,一个是历经数年远涉万水千山。虽然玄奘法师极尽磨难辛苦,从印度取来佛经,而在佛法义理意境和人生觉悟的层面上也并没有超过六祖慧能的高度。玄奘的最大贡献是作为文明的使者,为中印文化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释迦牟尼修道时也是遍访名师,修了六年苦行并未能悟道,快饿死的时候,喝了牧女难陀波罗供养的乳汁之后,在菩提树下苦思冥想了七天才悟道成佛的。释尊悟道后,第一句便指出“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这和孔子一生所坚持的“有教无类”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也和《孟子》所提倡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同理。孔子赞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短短的十几个字,说与不说之间,却极富禅意。看似说而未说,又其实全盘托出,有慧根的人一下子就全懂了。没有慧根的人,孔子说的越多,反而让很多人越迷惑。这就是夫子在《论语》开篇所教诲的“学而时习之”,夫子接着又告诫“巧言令色鲜矣仁”。孟子也有:“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有圣人所见都止于此。
《中庸》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论语 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而对众人来讲财色名利就是毕生的追求。对财色名利的贪婪和忮求最终都会变成罟擭陷阱。欲望和贪婪其实就是物质之间的业力,西方科学家称之为万有引力。逝者都是被这种业力所牵引不舍昼夜的在苦海中交替轮回,把真正的在川上的自我本性忘掉而不自知不能自持。对众生来讲,何处不是罟擭陷阱,乐又何从谈起。
天下因我而有,我是天下的惟一主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 卫灵公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一贯心传,三省自治,豁然通达,悠然生乐。伟哉孔子,大哉孔子,乐哉孔子。
孔元2571年8月初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