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已死……?
今天这篇推文,先提醒,非常扎心。
虽然是四位(你可能都不认识的)韩影业内人士的对谈,内容却字字句句都是我们的写照。
在如今早已离不开互联网的生活中,阅读变成了碎片化的行为。
影评同样从纸媒的时代发展至如今网媒的时代。
长文章越来越没人看,阅读越来越快餐。
有图宁可看图,有视频绝不看字。
因为“平时生活都够累了,为什么还要看那么多字思考呢?”
影评也从过去的分析电影,拆解电影,演变成如今复述电影,宣传电影,抒发情怀,博取阅读量的功利性文字写作。
但这却是不可逆的趋势。
因为需求决定市场,产出适应习惯,观点顺应热点。
面对这样的变化,身处旋涡中心的电影人们又有什么体会?这当中又有什么可以解决的办法?如果没有,那要怎么办?
有请4位电影人——
MOVESSOM TV 部长朴东植
NAVER(V&娱乐公司)电影部负责人吴翰基
白银河演员研究所所长电影新闻记者白银河
独立电影宣传发行公司MOVEMENT代表陈铭贤
圆桌谈:与谈论电影的捉迷藏

No.1
媒体的变化,电影消费文化的变化
陈铭贤
现在是纸媒正在减少,用文字说服观众的机会也在减少的趋势。随着媒体平台的变化,目前的电影谈论如何生产?是否被消费,似乎可以以各自参与的平台为基础进行交流。
吴翰基
网络媒体活跃的过程,更接近于体现基于文本内容的媒体从纸面扩张到网页的概念。与其说是生态界的改变,不如说是承载报道内容的“器皿”发生了变化。但是最近的情况是,语言本身在文本中是影像。随着图像的改变,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用户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大量阅读文章。因此,如何将内容通过影像传达给观众,成为很多人考虑的问题。看视频的用户也认为,手机比电脑是大势所趋,适合手机的视频语法是什么?应该在几十秒内结束。但是据专家介绍,如果视频有意思,即使两个小时也要看。最终总感觉讨论的主题在转来转去。
白银河
讨论不是以内容创作者为中心进行,而是接近于对现象的事后分析来看,连内容创作者也很难掌握该现象是以何种方式进行的。很容易被剪辑掉的部分,比如说10到20岁的消费者对于内容没有长时间专注的意志,或者是不喜欢很难的内容,这样的分析实际上正确与否也不知道。
陈铭贤
以白银河记者为例,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从纸媒采访语言过渡到视频媒体采访语言,可能会感觉到媒体之间的差异。
白银河
最大的不同是“浏览纸媒的人没有视频媒体多。”无论是纸媒还是影像,制作这些东西的人只是希望被读者多多阅读,与观众见面是最大的目标。2007年美国的《PREMIER》消失,以2009年为起点,韩国《PREMIER》,《胶卷2.0》等电影媒体被废刊,导致读者无法轻易接触到记者的文章。2012年至2013年,我第一次尝试了Olleh电视台的电影节目,不管是电视还是纸媒,我的接触方式都是一样的。事实上,由于媒体变化太快,虽然会有个别差异,但内容生产者很难在不断考虑其特性的同时进行制作。只是假设有谁会在某一天看到这个内容。
朴东植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想要寻找信息的欲望都一样,以前是杂志。如果说主要看博客等文本的话,那么现在消费视频等其他方式的媒体的倾向很大。随着从小熟悉YouTube等移动设备的时代进入电影消费市场的中心,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局面。最近我和初中生侄子聊天时,谈到了JTBC TV《认识的哥哥》,侄子说:“这个节目时长超过一个小时,太无聊了”。那一代人习惯于观看移动客户端的短视频。在MOVESSOM第一次制作影片时,影片时长是30分钟,后来逐渐变短。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消费者的收看时间越来越短,但在长视频中也有反应不错的。我认为视频内容也有必要进一步细分目标,年轻一代并不希望只追求短,想要有深度的内容的人和没有深度的人是都有的。
陈铭贤
我认为群众在寻找“指引者”。并不是单纯地消费制作的内容,而是寻找能够介绍符合自己取向的电影的指南。看YouTube似乎设计者会细分视频内容,为了更一步接近消费者,比如有为了寻找漫威电影的内容板块。最近媒体呈现出了像杂志一样涉及非常庞大的范围,或像YouTube内容一样涉及到特定的内容等,多少有些分化的现象。
白银河
我感觉到,一方面依旧由著名评论家主持,被视为解说GV电影的人,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一种倾向,就是希望人们能够赞同我所喜欢的东西,或者纠正它。就是希望权威的人支持我的取向。
吴翰基
直到21世纪中期,在网上一直致力于提供关于电影的基本信息,哪些电影正在影院上映,哪些演员会出演这部电影。所以相对而言,似乎对评论信息有需求的人好像更多。因为我可能更想了解我要看的电影是什么样的电影,但是最近通过一些搜索或应用程序、SNS等可以轻易了解大部分电影信息,因此以信息为中心的电影内容似乎正在转变为“信息和娱乐混合的内容”。所以传统评论内容在市场的位置是不是越来越窄?虽然这些内容不会消失,但给人的感觉是对网络关心的人越来越多。
白银河
最近突然感受到观众和电影制片人之间有媒体平台或新闻记者,但是中间环节会消失。是“被接受”的感觉吗?最近,很多节目制作者或普通人通过Facebook直播等直接向读者传达记者取材的内容。被赋予媒体从业者特殊待遇的“接近权”是什么呢?即与演员见面采访、拍摄现场采访或在首映式上先看电影后进行评价的特殊性,也就是说,稀缺价值将消失。今年的戛纳电影节首次将记者时事报道比相关人士的时事报道进行得晚,这里有很大的意义,因为记者们的评论可以解释为不再重要。最具权威,最经典的国际电影节的变化,可以看作是展现世界变化之快的象征性事例。那么,现在身处那个“中间阶段”的他们是否还能继续存在?对此产生疑问。
朴东植
如果再举一个有趣的事例,在电影宣传公司制作介绍上映电影的宣传片时,一般会邀请电影评论家作为主持人,最近不仅评论家,明星,搞笑艺人,放送人等也参与其中。相当于是概念化,多少有些接近于娱乐性。近一年来,我们目睹了潮流的急剧变化,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陈铭贤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种现象相应的代价,出现了《FILO》等电影评论专刊。“评论死了”的故事早已流传开来,五六年前,评论家在《与观众对话》(GV)中直接与观众见面,谈论电影的比通过文章多得多,部分影迷还在网上分享了现场录音,感觉是观众在直接发挥媒体所起到的作用。
朴东植
MOVESSOM TV(2016年6月上市)是杂志,这是为了融合出版媒体和影像而首次策划的。因为杂志逐渐消失,所以如果将电影批评通过影像媒体进行传达,原本不看杂志的人也很容易接收到信息,从而扩大电影消费市场。虽然现在也维持了2年多的这个概念,但是对于形式还是很苦恼的。有解释深度、节目放映时间、电影内容性质等话题,随着潮流而苦恼的因素很多,也在不断寻找应对变化的方法。
白银河
不是说嘉宾是不是名人的时候,订阅者的反应也有很大的不同吗?
朴东植
肯定有的差异。根据评论家的不同,订阅者最多的时候会有2万名左右。但是即使他继续和我们合作,订阅者也不会像著名的YouTube 制作者那样达到30万~40万。著名评论家的内容被发烧友反复消费,比如看一部的人还会看找其他的内容。如果最多订阅者有2万人,大众认知度不高的评论家出演,可能会出现比这更少的数字。
陈铭贤
是不是评论和影像这样的媒体完全不合?
吴翰基
需要评论的影片在电影院大量减少也是原因之一,需要评论家解释的电影本身减少也是评论减少的原因之一。因为像《哭声》(罗泓轸,2016)这样有多种解释余地的电影并不多,所以评论的消费者本身就非常少。
No.2
“最近的内容”和以前一样也和以前不一样
陈铭贤
以电影为素材制作的内容和现有电视台的电影节目中,其实并没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想起MBC TV《出发!Video旅行》,这难道不是电影内容的界限吗?
朴东植
比较3家公共电视台的内容和IPTV制作的电影节目的话,其实构造非常相似。介绍新作电影,介绍旧作电影,比较新作和旧作?分析或演员采访接连不断。大家都那么相似,但消费者却也希望那样。
白银河
有线电视台进行新尝试的电影节目寿命从未超过一季或一年。
陈铭贤
现在看来,电影内容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演员。电影上映在即,甚至会出现一个演员几乎跑遍所有电影介绍节目或综艺节目的情况,这可能对制作内容有影响。
白银河
最近的内容好像分为漫威和演员两部分。或者说,除了个别的电影人,比如洪尚秀,是枝裕和等少数导演,都不是前面提到的两个之一。
朴东植
似乎越来越成为内容资源两极分化的情况。投入充足预算的电影演员和导演的情况是,曝光率增加;而完成度高的小电影的大众曝光次数似乎减少。
陈铭贤
事实上,除了朴赞郁之外,国内导演的粉丝明显减少。由于没有提出可以称为继承上一代的电影人的人,所以导演论也就消失了。
白银河
在评论中对电影以导演分析为主,随着媒体的变化,导演论逐渐消失,故事集中在演员身上。关于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2017),演员提莫西·查拉梅被提及很多,但卢卡·瓜达尼诺导演却似乎很少被提及。这不就是目前国内消费电影内容的方式吗?
No.3
“电影谈论”会去向何处?
陈铭贤
这次《电影天国》的特辑主题是“离纸媒而去的电影故事”,其实在纸面之外最活跃谈论电影的地方应该是NAVER留言窗口,这不就是争论最多的地方吗?
吴翰基
谈论本身比以前少了很多,之前在博客和论坛等电影相关网站上也有很多有意义的评论在回帖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电影评论家DJUNA经营的《DJUNA的电影涂鸦版》是网络电影“谈生产”的典型案例。但是现在这种倾向明显减少,至于原因是什么,目前还不清楚。
朴东植
曾是电影领域超级博客的他们,现在转到了Youtube等其他媒体。一位知名创意总监在运营博客时也是出了名的人,不久前,他因为自己经营的YouTube频道的定位问题而休息了几个月。本想兼顾大众电影和小电影,但看到小电影内容的点击率明显偏低,混乱就来了。影像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因此不得不考虑效率。制作投资对比点击率和收益更大的是漫威电影,就像是通过文字活动的人在拍摄影像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媒体生产方式的差异一样。事实上,我对此有充分的共识,MOVESSOM TV的制作团队也喜欢电影,喜欢那些在其他地方不制作的小电影。原本是打算尝试独立电影方面的导演采访之类的节目,但预想到点击率会少,就放弃了策划。从制作人的立场来看,这是非常遗憾和不可避免的部分。
白银河
媒体的大名下,个别制作内容的人已经不能再这样了。在必须以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外界的情况下,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和商业压力会更大。所以,对电影说一些负面的话也是很谨慎的,在内容制作上投入同样的功力的时候,商业上会判断哪个更好。甚至还要管理自己的明星气质,在承受各种困难的情况下制作内容。
朴东植
除了个人,公司似乎也大同小异。在MOVESSOM TV还针对电影发烧友制作了名为《Movie Deep》的节目,对李东镇评论家的一部电影没有时间限制,以“终结分析”的概念,影片的时长超过了1到2个小时。以《蝙蝠侠:黑暗骑士》为例,录制4个小时,制作2个半小时的节目就花费了整整一个月。虽然知道这些是必要的,而且是好事,但是站在公司的立场上,真的很难,因为看的人很少。我只能想,在制作一部《Movie Deep》的时间,可以多制作几部以其他电影为题材的视频。即使想进行新的尝试,但是影像媒体的特性上很难维持下去。
白银河
可以说,事实上的评论已经消失了。挂上“记者”和“新闻记者”的标签,不知谁是主角。现在是制作公司代表或宣传负责人。也就是说,制作内容物的一方将成为期刊的主角。缓和与他们的关系成为职业最重要的工作。那么作为评论家,比起对电影有洞察力的权威,“成为多么从容的人”的态度是职业的重要因素。那么,再次,思考这样的人的职业究竟是什么?
吴翰基
在基本关系中,电影的所有商业活动都会发生。因此不管是什么内容,很难进行尖锐的评论。
朴东植
从观众和直接谈论电影来看,以前记者和评论家都在中心,最近对某部电影反复进行的GV中,似乎有与电影领域无关的人,例如科学家,歌手,很多设计师也在做GV。归根结底,这中间不是谈论电影,而是为营销做GV。
白银河
即便如此,谈论生产得最活跃的板块似乎不是电视台,也不是其他媒体,而是GV。这是一个相互作用最活跃的现场,那么想想GV活跃的趋势还会持续吗?
吴翰基
痛心的是,从整个营销市场来看,GV也不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市场。只限于演员,题材确定的电影,总的来说,似乎也没有谈论和评论等内容。
No.4
多样的试图和扩大谈论
白银河
希望有人制作一些有趣的内容。既然能力雄厚的个人不是通过制作节目获得狂热粉丝来提高知名度,那么从公司的角度来说,这恐怕不是费力所能及的。
陈铭贤
最近虽然不能成为明星,但是能够成为流行趋势的他们正显示出其影响力。在电影,以以前不显眼的人为素材制作内容,似乎也很有趣。
朴东植
在电影中,关于“漫威电影”等特定领域的内容也很多,创造环境放开很多,我认为,这样就会出现集中制作独立电影的人。
白银河
就像记者制作专门介绍演员的内容一样。虽然在谈论中觉得过于偏心,但是遇到在电影界工作的人的话,情况可能会向另一个方向发展。
吴翰基
除了演员之外,似乎还需要创造一个能够生产其他题材内容的环境,能否把有深度的内容制作得更长一些,为了尽快把制作出来的内容推向市场,能够迅速获得反馈的制作环境也要继续实验。
白银河
也许这是感伤的故事,但我觉得最终还是想制作出能让电影更丰富,更能得到肯定性的内容。随着单纯利用和丢弃电影的内容越来越多,影响这部分和得到帮助的内容也越来越少。我认为,大众看完内容后,想一想如何给电影加把劲,是个人很难做到的,所以这个事情到现在为止,都是媒体替我做的。个人如何生存,有很多烦恼,同时,自己的内容资源如何作用于电影,如何发挥其功能,是制片人遥不可及的点。
陈铭贤
认真做的东西,应该有一个继续前进的环境。如果继续尝试新鲜的企划,就不会再想去改编电影预告片等方式的内容。
翻译 / 书云 排版 / 优琪
你们的 “点赞”、“在看” 、“评论”、“分享”
就是小画(mai)前(zhou)进(bian)的动力^^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版权归拥有者所有
*禁止二改二传截取部分,谢绝任何形式转载,请勿摘抄复制
画外音VoiceOver
微博画外音voice_over_
微信号voice_over_
B站畫外音voice_over_
投稿p78i6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