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总计”行动与魏特曼的最后一战(上)

2019-09-17 21:26 作者:冬季風暴  | 我要投稿

原文:https://zhuanlan.zhihu.com/p/57065692

题图:《装甲掷弹兵》 - 小林源文

1944年8月8日上午,驻扎在桑托(Cintheaux)一带的德军逐渐从昨日加拿大第2军的进攻中恢复过来。德军早已注意到了盟军那密集的坦克纵队,唯一的疑问便是,这支看似势不可挡的军队为何没有继续他们的进攻?为何盟军的指挥官要将主动权出让,任由德军在这足够的时间里想好对策并抓住机会反击?

SS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师长,SS少将库尔特·迈尔(Kurt Meyer)决意先发制人,抢在盟军坦克部队发起进攻之前打他个措手不及。

这次自杀式进攻的参与者,除了迈尔的青年师之外,还有由SS第101重装甲营代理营长,SS上尉米夏埃尔·魏特曼率领的第101重装甲营余部,共计7辆“虎”式坦克。

一、“总计”行动(Operation Totalize)的前奏

1944年8月,在付出伤亡,损失大量装甲车辆后,伯纳德·蒙哥马利将军的第21集团军群终于攻下卡昂市。尽管“古德伍德”行动(Operation Goodwood)行动失利,但是时候南进以夺取法莱斯来打断德军战线的脊梁并彻底切断德军撤离诺曼底的退路了。

1944年8月1日至8日之间,诺曼底的战略态势。红圈处即8月19日形成的法莱斯口袋。

与此同时,在美军“眼镜蛇”行动(Operation Cobra)与英军“蓝衣”行动(Operation Bluecoat)的压迫下,德军那完全脱离实际的“列日”行动(Unternehmen Lüttich)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中。为了力挽狂澜,德军计划将卡昂东南部以及西部前线正在作战的装甲部队撤出战斗,集结为整体调往战线左翼的莫尔坦(Mortain),对阿瓦什(Avranches)发起决定性的反攻。

SS第9“霍亨斯陶芬”装甲师于8月1日收到调令,SS第1“警卫旗队”装甲师也于8月3日收到了同样的命令,而德军第89步兵师直到8月4日至5日的夜间才开始接管原先“警卫旗队”装甲师的防区,位于第89步兵师右翼的是德军第272步兵师。在先前战斗中受重创的SS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和SS第101重装甲营被留作预备队,并被部署到N158号公路(即卡昂-法莱斯公路)以东的莱松河谷(Laison Valley)。最后,8月6日,姗姗来迟的“警卫旗队”装甲师加入“列日”行动的序列,而阴翳已悄然笼罩在卡昂与法莱斯的高地之间。

由于英军第21集团军群的步兵严重短缺,而兵员的补充又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对法莱斯的主攻任务落在了之前战斗中受损较轻,已从1944年7月25日至26日法莱斯以北“春季”行动(Operation Spring)的挫折中恢复过来的加拿大军队的肩上。

“总计”行动将分为三个阶段,主攻将由41岁的盖伊·西蒙兹(Guy Symonds)中将指挥的的加拿大第2军来承担,其麾下有:

  • 查理·福克斯(Charles Foulkes)将军指挥的加拿大第2步兵师

  • 罗德尼·凯勒(Rodney Keller)将军指挥的加拿大第3步兵师

  • 托马斯·伦尼(Thomas Rennie)少将指挥的英军第51步兵师

  • 斯坦尼斯拉夫·马赫克(Stanislav Machek)将军指挥的波兰第1装甲师

  • 乔治·凯奇(George Kitching)少将指挥的加拿大第4装甲师

  • 罗伯特·怀曼(Robert Wyman)准将指挥的加拿大第2装甲旅

  • 哈里·斯科特(Harry Scott)准将指挥的英军第33装甲旅

  • 其他处于西蒙兹指挥下的支援部队:来自英军第79装甲师以及4个陆军集团军的特种装甲车辆,英国皇家炮兵,加拿大皇家炮兵。

这些部队总计有91,000名官兵、720门火炮以及930辆装甲车辆(其中包括600多辆坦克),除此之外加拿大第2军还能得到3150架飞机的支援。作战计划在一段只有14-17公里宽的前线上进行。

将与加拿大第2军在这段战线上对垒的德军包括:

  • SS少将库尔特·迈尔指挥的SS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

  • SS上尉米夏埃尔·魏特曼指挥的SS第101重装甲营

  • 康拉德-奥斯卡·海因里希(Conrad-Oskar Heinrichs)中将指挥的德军第89步兵师

  • 弗里德里希·沙克(Friedrich Schack)中将指挥的德军第272步兵师

德军预计有超过70辆的坦克和突击炮(1944年8月7日,SS12拥有IV号和“豹”式坦克共计48辆(其中“豹”式9辆),IV号坦克歼击车12辆,而SS第101营共计有25辆“虎”式,此时还有19辆“虎”式可用),300多门火炮。

二、突袭 ——“总计”行动第一阶段
“总计”行动中盟军的进攻路线。

8月7日上午,参与“总计”行动第一阶段的盟军进攻部队开始进入集结地。虽然部队调动的行军路线在德军视野之外,但那天的天气干燥而炎热,坦克前进的队列扬起尘土阵阵。诺曼底战场上,像这样的能显示出部队在进行重新部署的景象一般而言是不容忽视的,老司机们都知道,飞扬的尘土就意味着自己要挨炮击了。然而这一次却是特例,盟军部队并没有遭到德军的炮击或是空袭。德军第89步兵师的指挥部忽略了这一盟军在做进攻准备的明显迹象,显然该师的指挥官和作战人员缺乏作战经验。

为了加快部队的前进速度,避免重演“古德伍德”行动出现的步兵无法跟进坦克部队而导致惨重损失的情况,西蒙兹计划让步兵搭载在坦克、M30“袋鼠”装甲运兵车(即拆卸掉火炮后在缺口处焊上钢板的M7“牧师”自行火炮)上,以保证步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紧随坦克前进。

1944年8月7日,乘坐在由“牧师”自行火炮临时改装的“袋鼠”装甲运兵车的盟军部队在卡昂附近集结,为夜间的突袭做准备。(来自: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PA-129172)
8月7日晚23时,对垒两军的各部队所在位置。图中3、4、5、7是位于N158号公路西侧的加拿大第2步兵师与加拿大第2装甲旅合成的4支装甲纵队。8、9、13是位于公路东侧的英军第51步兵师与英军第33装甲旅合成的3支装甲纵队。

8月7日晚23时,在加拿大第2军的部队开始推进之前,皇家空军预先对卡昂战线上的德军阵地进行了一场共计有一千多架轰炸机参与的声势浩大的猛烈轰炸。由于担心误炸己方部队,仅有6百多架轰炸机投下航弹(主要集中在罗克昂库尔(Rocquancourt)以西/奥恩河畔梅村(May-sur-Orne)以北的位置,和蒂里-拉康帕涅(Tilly-la Campagne)以东的位置)。空袭过后,地面部队将正式发起了进攻——盟军计划利用车载无线电测向仪和火炮发射的信号弹进行导航,在皇家炮兵的徐进弹幕的支援下,于夜间对德军防线发起进攻。

皇家炮兵的任务是用炮火给预定好的目标犁一遍地,一举砸烂德军指挥中枢,同时将德军炮兵给压制住,如果能顺便砸烂德军装甲部队的集结地那是最好不过。

23:45分,沿着通往卡昂的方向,360门火炮的齐射在N158号公路(Caen-Falaise road)两侧走廊汇集成一道宽达3700米的弹幕,并以每分钟90米的速度向前逐次推进。这只是炮火盛宴的前奏,没过多久又有360门火炮加入了射击队列,对德军的火炮阵地进行压制。绵延的炮火不久之后就砸到了位于莱兹河畔布雷特维尔(Bretteville-sur-Laize)附近的德军第89步兵师师部,在为德军带去混乱的同时,也敲响了“总计”行动开演的钟声。

在几乎覆盖了德军阵地的炮火的支援下,承担了第一阶段作战任务的英军第51步兵师以及加拿大第2步兵师沿着N158号公路发起了进攻。而作为预备队的加拿大第3步兵师、加拿大第4装甲师及波兰第1装甲师则是在第一阶段作战达成突破之后迅速跟进实施超越攻击。

位于装甲纵队前方的是几辆搭载了罗盘、无线电测向仪以及电台的导航坦克,紧随其后的是扫雷坦克、工程坦克以及推土机这些特种装甲车辆,最后是由装甲运兵车跟随着的普通坦克。由于扬尘太大,加上硝烟弥漫,尽管使用探照灯照亮云层,利用云层反射的光芒所形成的“人工月光”来照亮道路,并用40mm博福斯高炮发射曳光弹指示方向,但仍有数辆装甲运兵车因为司机失去了方向开进弹坑而被困,进攻部队的前进速度也由于撞车、误击等事故以及德军的抵抗被放慢了。

8月7日晚的突袭中,加军一辆深陷于弹坑的谢尔曼坦克。盟军直到8月9日之后才开始拖离并修复受损的车辆。在“总计”行动的头两天,盟军的一切精力都放在了迅速南进,突破德军防线上。

8月8日上午,盟军的装甲纵队成功在几个地点攻破了德军防线。

8月7日晚23时至8月8日上午,N158号公路东侧,英军第51步兵师与英军第33装甲旅的三支装甲纵队的战斗历程。

N158号公路东侧,英军第51步兵师与英军第33装甲旅的三支装甲纵队于8月8日凌晨3时抵达预定地点——位于勒加斯特勒(Le Castelet)田野上的一大片树木树篱,在发现树篱上几处可能是由德军坦克驶过而造成的缺口后,英军决定继续向前南进,抵达并成功占领圣埃尼昂-克拉梅尼勒(Saint-Aignan-de-Cramesnil)以及加尔塞勒-塞克维尔(Garcelles-Secqueville)后,开始逐步巩固阵地。但德军毕竟不可能乖乖站好挨打,8月8日11时,英军在拉沃戈(La Hogue)遭遇德军第89步兵师第1055掷弹兵团第3营残部的顽强抵抗,并被前来支援的德军第272步兵师击退,随后德军在拉沃戈以及塞克维尔-拉康帕涅(Secqueville-la Campagne)建立起新的防线。

8月7日晚23时至8月8日上午,N158号公路西侧,加拿大第2步兵师与加拿大第2装甲旅的四支装甲纵队的战斗历程。

位于N158号公路西侧的四支加拿大装甲纵队的进军虽然由于可见度太差,导航出现误差而出了不少滑稽事件,但也于8月8日凌晨1时拿下了罗克昂库尔(Rocquancourt),但随后加军的进展并不顺利。凌晨2时50分,蒙特利尔燧发枪手团(Les Fusiliers Mont-Royal)在对奥恩河畔梅村(May-sur-Orne)的强攻中被德军第89步兵师第1056掷弹兵团第1营击退,蒙特利尔燧发枪手团不得不撤回其出发的起始阵地奥恩河畔圣安德雷村(Saint-André-sur-Orne),从3时15分开始,蒙特利尔燧发枪手团再次对奥恩河畔梅村发起强攻,但进攻再次受阻,蒙特利尔燧发枪手团于4时15分又撤回了起始阵地。同样倒霉的还有女王御用加拿大卡梅隆高地团( The Queen’s Own Cameron Highlanders of Canada ),在对丰特奈-勒-马尔米永(Fontenay-le-Marmion)的进攻中遭遇第89步兵师第1056掷弹兵团第3营的抵抗,直到6时30分才占据了丰特奈-勒-马尔米永北部。这两个加军单位的进攻失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加军对空袭的威力过分乐观,并没有为它们提供炮火支援。

摄于8月9日,蒙特利尔燧发枪手团的一名士兵行走在化为废墟的奥恩河畔梅村。虽然几次进攻受挫,但在丘吉尔“鳄鱼”喷火坦克的支援下,蒙特利尔燧发枪手团于8月8日下午16时终于攻下了奥恩河畔梅村。(来自: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PA-132961)

在其他部队连连迷路时,保持了正确的进军方向的加拿大第8侦察团(8th Reconnaissance Regiment: The 14th Hussars)在凌晨3时30分在位于其目标地点122高地西北方向1200m的地方遭遇德军第89步兵师第1055掷弹兵团第2营的激烈抵抗,无法前进。6时,皇家加拿大团 (Royal Regiment of Canada)向122高地发起攻击并很快拿下该点,9时-10时之间,一支德军混合了坦克与步兵的战斗小队试图沿着N158号公路向北发起反击,进攻122高地,但最终被站稳脚跟的加军击退。

这是从122高地德军防御阵地的位置上,向西北方向望去时所能目睹的景色。8月8日清晨6时,皇家加拿大团的士兵乘坐着10辆“牧师”临时改装的装甲运兵车,自这个方向对德军发起突袭。

无论如何,在一千多架轰炸机,七百多门火炮以及六百多辆坦克的支援下,8月8日中午,盟军“总计”行动第一阶段的作战任务已经基本达成,英军加军在德军第89步兵师的防线上凿开了一段宽约6km的豁口,即使德军第89步兵师部分部队意志力顽强,但在缺乏坦克及坦克歼击车支援,缺乏机动预备队的情况下,也根本无法抵抗盟军的猛烈攻势。

是时候执行“总计”行动第二阶段的作战任务了——穿越那段长达6km的突破口,沿着N158号公路一路向南,向法莱斯,向德军的纵深前进。

“总计”行动第2阶段,8约8日12时至24时之间的盟军突破路线。
三、德军的反击

8月7日晚,火光照亮了天空,莱兹河畔布雷特维尔(Bretteville-sur-Laize)以北传来的轰鸣让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全师上下坐立不安,师长库尔特·迈尔立即派出侦察部队赶赴驻防在桑托(Cintheaux)以北的德军第89步兵师的阵地,试图与正遭受进攻的第89步兵师前线各作战单位建立起联系。

时间分秒流逝,前线情况如混沌般未明,迈尔再也等不下去了,在朝阳还未展露的黎明之前,他带着几名摩托传令兵前往于维尔(Urville),从SS第26装甲掷弹兵团团长威廉·蒙克(Wilhelm Mohnke)那里获悉了第一手战报:盟军的装甲纵队如同洪流般轧过,从宽大正面上突破了第89步兵师的防线,第89步兵师仅剩少数仍在抵抗的据点,他们孤立无援,濒临崩溃。加尔塞勒(Garcelles)还未失守,但圣埃尼昂(Saint-Aignan)已经发现有盟军坦克在活动,而罗克昂库尔(Rocquancourt)与奥恩河畔梅村(May-sur-Orne)的前线情况不明。

巧合的是,1942年秋季迈尔曾与他的侦察营驻扎在这一带,在当时还曾经进行过不少的演习。熟悉地形的迈尔深知,N158公路以东的地区地势平坦,波蒂尼(Potigny)附近的高地可以控制这片区域,而莱松(Laison),则是一道天然的坦克屏障。

一夜之间就被压成齑粉的第89步兵师已经体现出了两军实力的悬殊,如果盟军对德军纵深达成突破,那么兵力劣势的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除了退守至莱松(Laison)和波蒂尼(Potigny)一带,建立起新的防线之外,别无选择。而前来支援的德军第85步兵师仍在路上,其先锋才刚抵达特兰(Turn)一带。

因此,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是当下唯一能拦下“总计”行动盟军那突破步伐的德军单位。迈尔的当务之急是迅速组织起反击力量,在预定的新防线以北尽可能远的地方阻止盟军的突破,或者至少迟滞盟军的前进脚步,为新防线的建立争取时间。

迈尔转而前往布雷特维尔(Bretteville),但昨夜盟军的猛烈空袭让布雷特维尔化为废墟,难以通行,无奈之下迈尔只能驱车驶过广袤的田野前往桑托(Cintheaux),并遇到了汉斯·瓦尔德穆勒(Hans Waldmüller)于8月7日夜间部署在桑托的一个反坦克排。此时的桑托正承受着盟军的炮击,而映入眼帘的景象让迈尔终生难忘: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亲眼所见的这些景象。
成群的德国士兵们惊慌失措地沿着卡昂-法莱斯公路的两侧向南逃跑。在那漫长而又可怖,恍若炼狱的战争岁月里,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德国士兵如此狼狈地溃逃。那些拖着浑浑噩噩的躯壳,刚从铺天盖地的地狱之火中逃脱的德国士兵们,带着满是惊慌恐惧的目光,跌跌撞撞地从我们身旁走过。
我出神地看着他们如同无头苍蝇般乱窜。被打湿的制服粘在身上,我肩负的职责实在太沉重,如同撞槌击中心口,让我不由得吓出一身冷汗。我突然意识到,法莱斯的命运和两个德国集团军的安危,都将取决于我的接下来的抉择。
站在大众桶车上,我朝卡昂的方向驶去,一路上我遇到越来越多的向南奔逃的士兵,我试图稳住这道正在崩溃的防线,但一切行动都是徒劳。这场可怕的轰炸已彻底地压垮第89步兵师的士气,公路上空无一人,被落在公路上的无情炮火所威吓的溃兵们沿着公路两侧仓皇逃窜。
我跳下车,一个人站在路上,慢慢走向那些逃窜的士兵们,向他们大声地打招呼,他们不由得吃惊地停下了脚步,不可置信地看着我——一个只拿着一杆步枪就敢杵在道路中央的怪人。那些年轻的士兵们也许认为我已经疯了,但随后他们就认出了我,他们很快转过身向周围的战友招手,召集人手在桑托一带重新组织起一道防线。
这道防线必须立刻建立起来,此地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只有这样才能为我的两个战斗群争取到抵达此地的时间。

在亲自将第89步兵师的溃兵收拢并于桑托(Cintheaux)掘壕固守,重新组织起一道防线后,迈尔又前往位于于维尔(Urville)的SS第26装甲掷弹兵团团部,在迈尔抵达那里时,一场空袭刚结束不久,迈尔看到蒙克坐在残垣断壁中的一辆无线电通讯车的车顶上,疲惫不堪,他双手抱着头——空袭让他听力受损,临时地失聪了,而他的通讯连在空袭中损失惨重。

随后迈尔和蒙克一起遇到了为了解此前盟军进攻的情况并据此做出决定而亲临前线的第5装甲集团军司令装甲兵上将海因里希·埃伯巴赫(Heinrich Eberbach),在听取报告后,埃伯巴赫认可了迈尔对前线形势的评估,他支持迈尔的反击计划,并给了迈尔充分的行动自由。与此同时,SS第1装甲军也要求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通过反击来阻止盟军的进一步突破,如果有可能的话,就将盟军击退,由此,SS第1装甲军发布了如下命令:

  1. 由SS第12装甲团第2营和1个“虎”式连加强的瓦尔德穆勒战斗群(Kampfgruppe Waldmüller),通过反击拿下圣埃尼昂(Saint-Aignan)以南的高地。

  2. 军属警卫连(Korpsbegleitkompanie)配属给瓦尔德穆勒战斗群并部署至后者的右翼,参与反击。

  3. 由SS第12坦克歼击营第1连加强的师属警卫连(Divisionsbegleitkompanie)经由埃斯特雷(Estrées),夺取圣西尔万(Saint-Sylvain)以西的高地,然后并入瓦尔德穆勒战斗群。

  4. 温舍战斗群(Kampfgruppe Wünsche)立即中止对格朗布(Grimbosq)和布里厄(Brieux)附近地区的反击行动,与盟军脱离接触,然后占据波蒂尼(Potigny)以西及西北方向的高地,守住莱松河(Laison)和莱兹河(Laize)之间的狭窄走廊。

  5. 由SS第12火箭炮营加强的炮兵团部署在(N158)国道附近的阵地,为(瓦尔德穆勒战斗群的)反击提供火力支援。

  6. 高炮营在(N158)国道两侧,以及布雷特维尔-勒拉贝(Bretteville-le Rabet)一线布置好反坦克阵地。

  7. SS少尉阿尔贝特·维耐克(Albert Wienecke)指挥的侦察部队与第272步兵师的左翼保持联系,并对从那里向西的沿线可能会存在的防线漏洞进行侦察。

  8. 新的师部将设立在玛丽·朱莉之墓(Tombeau de Marie Joly,位于波蒂尼(Potigny)以东1.5公里处)附近的拉布赫什杜迪亚波罗(la Brêche du Diable,直译为魔鬼(所致)的(城墙)缺口)。

  9. 师长与瓦尔德穆勒战斗群一起行动。

由于缺乏确切的材料,德国空军防空高炮部队和火箭炮部队的具体兵力及部署情况都不得而知。根据现有材料,仅知在8月8日时,第7火箭炮旅第83火箭炮团第3连部署在斯温亚尔(Soignolles)附近,防御圣西尔万(Saint-Sylvain)至于维尔(Urville)一带纵深为7.5公里(包含圣埃尼昂(Saint-Aignan)在内)的区域。由此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炮兵团第1营的另外2个连可能都被部署在附近参战。

根据以上命令,8时30分,胡伯特·迈尔(Hubert Meyer)开始着手将瓦尔德穆勒战斗群调往布雷特维尔-勒拉贝(Bretteville-le Rabet),为预定于12时30分发起的反击行动做准备。

而对于8月8日的SS第101重装甲营而言,由赫尔穆特·文德罗夫(Helmut Wendorff)指挥的第2连(约5辆“虎”式)仍处于温舍战斗群的麾下,与英军在格朗布(Grimbosq)桥头堡交战,只有9辆“虎”式还代理营长米夏埃尔·魏特曼的手中;其第3连,由弗朗茨·霍恩里希(Franz Heurich)指挥,在N158公路以西的桑托(Cintheaux)一带待命。

一场破晓时分的事故,在冥冥之中预示了当天将要发生的一系列不幸。在清晨大约6时30分时,霍恩里希在没有收到魏特曼命令的情况下,率领他的第3连,与SS第12装甲团第2营的第5连(5辆IV号)和第7连(12辆IV号),向着北方的卡昂方向驶去,营行动官汉斯·霍夫林格(Hans Höflinger)随后赶紧追上了霍恩里希,让他的部队停下来,等待进一步的命令。

那天早上,米夏埃尔·魏特曼显得有些心神不宁,在大约7时,他与营医官沃尔夫冈·拉贝博士(Dr.Wolfgang Rabe)驱车前往师部,然后前往第3连,最后于11时抵达了桑托(Cintheaux)。

霍恩里希的擅自行动实际是因为德军各单位没有做好沟通所致。8月8日时,SS第12装甲团第2营被配属给SS第26装甲掷弹兵团。在收到盟军强大装甲部队正朝东南方向推进的动向报告,以及来自国防军第89步兵师残部,关于盟军已抵达桑托(Cintheaux)和圣西尔万(Saint-Sylvain)的报告后,早上6时,蒙克决定让SS第12装甲团第2营的第5连、第7连以及魏特曼的“虎”式部队,取道格兰维尔(Grainville)和 霍特梅尼勒(Hautmesnil),立即前往桑托。大约9时,霍恩里希回报:“我们已抵达桑托,在村子里并没有敌人。”

随后“虎”式坦克在桑托北侧建立了阵地,其右翼是第7连,为左翼第5连,而第12装甲团第2营未能通过无线电与第5连联络上。直到10时45分,霍恩里希的“虎”式连和第7连没有回报什么战情,第2营仍未与第5连联络上,没有任何关于盟军行动及计划的进一步的报告。

几个星期后,霍夫林格写下了当天发生的事情:

在那糟糕一天的早上,我被很突然地从睡梦中叫醒,因为霍恩里希闯祸了——在未得到营部命令的情况下,他带着部队离开了原定驻地,沿着公路向卡昂驶去。米歇尔(Michel,是米夏埃尔·魏特曼(Michael Wittmann)的亲友和战友们对他的爱称)想立刻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因此我得尽一切努力赶快追上霍恩里希并弄清原因,在拦下霍恩里希后,我马上返回,然后向米歇尔汇报情况。沉思了几分钟后(据霍夫林格所知,这样的晨间沉思是魏特曼的老习惯),他有些局促不安地吃完了早饭。然后,他让我把所有的坦克都移动到霍恩里希部队所在的那位置去,我按照他的命令做了之后,立刻坐着水陆两用吉普(Schwimmwagen)赶回来向他汇报。
然后我们一起前往迈尔的指挥部那里去参加作战会议——他坐着大众桶车(Volkswagen),我坐着水陆两用吉普,我们在那商讨了一下作战方案,讨论是否要发起这次进攻,和我们一起的还有营通信官赫尔穆特·多林格(Helmut Dollinger)。突然间米歇尔对我说到:“我必须亲自带领这次进攻,因为霍恩里希几乎不知道怎样应付这种复杂的局面。”
实际上,那天是霍恩里希第一次参与作战,他毫无实战经验,同时任务本身又十分危险。在几个小时后我们坐车回到坦克旁,此时坦克就停在桑托(Cintheaux)正前方的公路边上。原本这次作战我是不用和他们一起去的,但米歇尔突然改变了主意,让我也参加作战,这让我很紧张,因为我注意到米歇尔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相当地犹豫不决。过了一会,我们爬上各自的坦克,将它们开到遮蔽处以躲避随时有可能到来的空袭。

迈尔在于维尔(Urville)对全师下令后,又前往瓦尔德穆勒战斗群,并跟瓦尔德穆勒在布雷特维尔-勒拉贝(Bretteville-le Rabet)以北的地方碰面了,随后迈尔与瓦尔德穆勒一同驱车前往桑托确认前线战况。此时魏特曼的“虎”式部队已经停靠在桑托以东,呆在树篱的隐蔽下。此时的桑托仍处于盟军源源不断的炮击下,但周围的开阔地完全没有受到炮火侵扰。

从桑托的北缘,迈尔他们观察到,通往莱兹河畔布雷特维尔(Bretteville-sur-Laize)的道路以北,加尔塞勒(Garcelles)以南,加尔塞勒(Garcelles)东南方向森林的边缘这三个地方,盟军那正在集结中的庞大的坦克纵队。如此密集的坦克集群,悬殊的实力差距所带来的压力如同袭来的巨峰,压得几位德军指挥官几乎无法呼吸。

但拥有如此强大实力的盟军此时却是按兵不动,其反常的行为让德军指挥官百思不得其解。为何这支势不可挡的坦克部队不把握主动,乘胜追击?为何盟军指挥官要给德军指挥官留下时间和机会来考虑对策?而昨夜那令人心悸的可怕的轰炸机也消失了,SS第12装甲师驻守在N158公路上的残余力量对于盟军而言不过是风中残烛,只要系统地使用战斗轰炸机进行一番狂轰滥炸就能摧毁掉,加拿大第2军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对德军纵深达成突破,这样就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止盟军在当天晚上将法莱斯纳入囊中了。

对于当时的德军而言,只有诸神才能为他们解答为何盟军没有立即进攻。但现状如此,迈尔和瓦尔德穆勒当即决定不能坐以待毙,任由盟军的坦克部队发起攻击。虽然现在盟军的坦克部队还因未知的原因没有发起进攻,但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一支装甲师已经在道路两侧待命。为了把握主动权,德军决定抢在盟军进攻之前先手发起反击。

迈尔计划只使用已经部署在桑托(Cintheaux)的第89步兵师残部来守住桑托,将其余的可用单位投入N158公路以东的作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盟军发起反击,以打乱盟军的作战节奏,破坏其进攻的计划。迈尔打算将加尔塞勒(Garcelles)东南方向的森林作为反击的目标,而桑托(Cintheaux)南部的大型采石场地形崎岖,对于坦克而言难以通过,因此不必担心盟军从南面对桑托发起进攻。即便时间仓促,实力悬殊,迈尔他们也只能硬着头皮发起反击,为莱松(Laison)和波蒂尼(Potigny)一带新防线的建立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由此,瓦尔德穆勒战斗群的战力如下:

  • SS第12装甲团第2营的39辆坦克

  • SS第12坦克歼击营第1连的10辆IV号坦克歼击车

  • SS第101重装甲营的9辆“虎”式坦克

当然,在先前前往集结地的途中,霍恩里希又掉链子了,他的“虎”式不小心与前面的“虎”式相撞,导致2辆“虎”式无法参与接下来的反击行动。

将与瓦尔德穆勒战斗群一同发起反击的“虎”式分别是:

  • 由弗朗茨·霍恩里希(Franz Heurich)指挥的304号

  • 由彼得·基斯特斯(Peter Kisters)指挥的 313号

  • 由威利·伊瑞恩(Willi Iriohn)指挥的314号

  • 由鲁道夫·冯·威斯特哈根(Rolf von Westernhagen)指挥的333号

  • 由汉斯·霍夫林格(Hans Höflinger)指挥的213号

  • 由赫尔穆特·多林格(Helmut Dollinger)指挥的008号

  • 由米夏埃尔·魏特曼(Michael Wittmann)指挥的007号

其中007和008都是营部的指挥型“虎”式,是霍夫林格在魏特曼下令“把所有的坦克都移动到霍恩里希部队所在的那位置去”之后才带到桑托的。

当天,魏特曼的车组乘员包括了:

  • 驾驶员:海因里希·拉梅尔(Heinrich Reimers),20 岁

  • 炮手:卡尔·瓦格纳(Karl Wagner),24岁

  • 机电员:鲁道夫·赫舍尔(Rudolf Hirschel),20岁

  • 装填手:冈瑟·韦伯(Günther Weber),20 岁

拉梅尔与瓦格纳都是经验丰富的装甲兵,他们参与了自SS第13重装甲连开始的在东线的所有作战,赫舍尔也是一名东线老兵,只有韦伯是某种意义而言的新人,他是从德国空军防空部队调往SS部队的。

在迈尔针对作战细节部分与瓦尔德穆勒和魏特曼进行最后商讨时,一架盟军轰炸机在德军头上盘旋几圈后投下了信号弹,这预示着盟军那猛烈的轰炸将卷土重来。为了让集结的部队尽快离开轰炸指定区域,迈尔立即下令发起反击。他最后再次握住了魏特曼的手,向魏特曼强调了这次反击作战的形势极其严峻,魏特曼露出了孩子气的微笑,然后爬上他的“虎”式。

十、参考资料
  1. Agte, Patrick. Michael Wittmann and the Tiger Commanders of the Leibstandarte. JJFedorowicz Publishing, 1996.

  2. Számvéber, Norbert. Waffen-SS Armour in Normandy: The Combat History of SS Panzer Regiment 12 and SS Panzerjäger Abteilung 12, Normandy 1944. Helion and Company, 2012.

  3. Schneider, Wolfgang. Tigers in Normandy. Stackpole Books, 2011.

  4. Schneider, Wolfgang. Tigers in Combat, Vol. 2. Stackpole Books, 2005.

  5. Meyer, Hubert. The 12th SS: The History of the Hitler Youth Panzer Division Volume II. Stackpole Books, 2005.

  6. Meyer, Kurt. Grenadiers: The Story of Waffen SS General Kurt "Panzer" Meyer. Stackpole Books, 2005.

  7. Hart, Stephen. Operation Totalize 1944: The Allied drive south from Caen. Osprey Publishing, 2016.

  8. Hart, Stephen. Sherman Firefly vs Tiger: Normandy 1944 (Duel). Osprey Publishing, 2007.

  9. Napier, Stephen. The Armoured Campaign in Normandy, June-August, 1944. Casemate, 2015.

  10. Музальков, Евгений. Хитряк Е. Операция «Тоталайз». Последний бой Михаэля Виттмана. Литагент Яуза, 2017.


“总计”行动与魏特曼的最后一战(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