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温彦博墓:唐昭陵六十五号陪葬墓
在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山底村南约300米处,通往唐昭陵九嵕山的旅游路东侧,树林里隐藏着一座唐朝的古墓冢,被编为“昭陵65号陪葬墓”。这里是唐朝宰相温彦博墓,虽然公路上来往车辆很多,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此墓——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2021年5月9日上午,我和家人前往唐太宗昭陵,专门拍摄这里的陪葬墓冢。沿着九嵕山的旅游路,从南向北行驶的途中,即将进入山区的时候,路边竖立着两块石碑。其中,在一块较小的石碑上面,写着“温彦博墓”几个大字。
1956年8月6日,作为“昭陵陪葬墓”的一部分,温彦博墓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4日,这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5月,礼泉县人民政府在这里竖立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将此墓编为168号;2013年3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在这里竖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将此墓编为昭陵65号陪葬墓保护区。如今,这两块文物保护矗立在路边,成为温彦博墓最醒目的标志。
正值夏季,草木茂盛,墓冢被周围的树木遮挡,好不容易才走到墓冢边。墓冢外观为不规则的圆锥形,封土高度约6米,底部直径约20米。据说,在墓冢的上方,有一处明显的盗洞。
过去,在墓冢的南侧,竖立着一块《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之碑》,也被称为“温彦博碑”。此碑高约342厘米,宽约111厘米,厚约37厘米。岑文本撰文,欧阳询书写,楷书36行,满行77字。1975年,这块石碑被移入昭陵博物馆。由此判断,这里是温彦博墓。
温彦博墓的周围全是树木,根本无法看清楚墓冢全貌。于是,我在旁边的空地上,操作自己的无人机,对温彦博墓进行航拍。从空中俯瞰这座墓冢,好像一座孤独的小岛,漂浮在绿色的林海之中。
随后,无人机环绕墓冢飞行,周围的景象一览无余。西北约7公里处,可以看到唐太宗李世民昭陵所在的九嵕山主峰;东南约200米处,可以看到李靖墓拔地而起的三座高大土堆。相比之下,温彦博墓非常矮小,外观显得破败寒酸。
在温彦博墓的附近,还有房玄龄墓、高士廉墓、遂安公主与驸马王大礼墓等。这些陪葬墓如同“众星拱月”一样,分布在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九嵕山的脚下。
2018年2月5日,参观昭陵博物馆的时候,在展厅外的一个角落里,我曾经看到温彦博墓前摆放的一件石羊和两件石虎。过去,它们矗立在温彦博墓南侧的神道上;2010年,昭陵博物馆将它们搬迁至此进行保护。
温彦博(574—637),并州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他出身于太原温氏,隋朝泗州司马温君悠次子,礼部尚书温大雅的弟弟。隋朝时期,担任文林郎和通直谒者,出任幽州司马。武德初年,跟随罗艺归顺大唐,历任幽州长史、中书舍人、中书侍郎、雍州治中、御史大夫,被册封为西河郡公。
唐太宗即位以后,温彦博出任中书令,进封虞国公,累迁右仆射。贞观十一年(637),温彦博病逝,享年64岁,获赠特进,谥号为恭,陪葬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