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随想】漫谈长笛笛头开膜孔的一些个人想法

看到好多小伙伴有不少疑问,我在这里简单谈一下我自己的想法。(本人并非音乐专业,只能以自己的理解做说明,写作时间有限,如有错误,欢迎提出补充指正。另外,本人对待任何乐器都不抱有歧视心态,请勿引战。)
1、为什么要做这个笛头?
我最初想做这个笛头的原因很简单,仅仅只是为了解决半音阶演奏的问题。众所周知,传统六孔竹笛的半音阶演奏,几乎只能依靠半按孔或者交叉指法来实现,非常容易出现音准问题,而且没个几年功夫真掌握不了,转调也需要通过更换不同调性的笛子来实现,这就不得不长期携带五支(CDEFG调)或以上数量的竹笛。这就是我做这个笛头的目的,一支长笛,一个双膜孔笛头,就能实现所有调性的随意转换。
2、为什么钻个孔加个笛膜就会变成竹笛的音色?
有膜无膜正是中国竹笛跟其他棱边气鸣类(笛萧类)乐器最大的区别。物理上说,管乐都需要依托管内空气柱共振发音,加上笛膜后,薄薄的一层笛膜就会与空气柱一起参与共振,相当于弦乐器加了一个共鸣箱(类似于无共鸣箱电提琴不插电演奏与普通小提琴的音色区别),从而改变音色。实际上竹笛80%的音色都是依托笛膜共振发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竹笛音量会比长笛、洞箫、尺八等这类无膜的笛萧类会大那么多。同样,如果在洞箫上钻孔、加笛膜,同样也能发出竹笛的音色。另外,笛膜作用只是改变音色,并不会改变音高。
3、为什么要钻两个孔?
首先要说的是,我这个笛头上钻的两个孔的位置,刚好是参考C调和G调竹笛的膜孔来开孔的。之所以要钻两个孔,是因为高低两个孔,刚好是对应高音和低音空气柱共振情况设计的,下方膜孔对应参与中低音区空气柱共振,上方膜孔对应参与中高音区空气柱共振。而在长笛的高音区则更复杂些,由于涉及泛音问题,单个膜孔并不能够完全覆盖高音区所有的音,具体为什么我也确实不太清楚。
以C尾长笛为例,我这个笛头在实际测试中,如果只使用下方膜孔,竹笛音色则只能覆盖长笛低音C到高音#D这两个八度多点,再高的高音区则基本覆盖不到;而只使用上方膜孔,则音色覆盖的范围会在下方膜孔覆盖范围的基础上更广一些,但会出现低音区发音不灵敏。如果同时使用两个膜孔,那么则完全不存在覆盖不到的问题了,能确保三个八度所有音的音色高度统一。这种双膜孔的设计在低音大笛上也是同样存在的,我推测应该也是一样的原理。
4、为什么一个孔贴笛膜,另一个孔贴透明胶?
这个就纯粹是我懒的原因了。因为同时调整两个笛膜非常麻烦,而实际测试中确实发现上方笛膜的音域覆盖范围更广,下方膜孔贴上松松的一层透明胶,也确实能改善高音区高音E到高音bG这几个音的发音问题,起码让音色没有那么突兀(虽然在竹笛和长笛在高音部分本身音色区别已经不太明显),这次吹的《芒种》,也有用到高音E到高音G的音,从录音效果来看,还算不错。(为偷懒找借口)
5、我也想要这个笛头,有卖吗?
木有!这个是我自己做的啦,唯一一个!
6、用这个笛头后,指法、音高会变吗?
笛膜只改变音色,并不会改变音高,同样也不会改变指法,依然是长笛的指法。

(长文警告,没兴趣的可以不看)
我也在这里稍微说一点竹笛在解决半音阶上一些尝试的历史。(本人非专业,能力有限,网络上找到的资料非常少,只能针对现有资料整理,写作的时间也比较急促,也不能保证一定准确,欢迎考据党补充和指错。)
在近代,西洋乐器开始进入中国的时候,就已经有竹笛的演奏家发现长笛上使用的波姆按键系统在转调和半音阶演奏上的巨大好处,但另一方面,按键系统会使得不少竹笛的演奏技法,尤其是北派笛子技法如滑音、剁音、飞指等完全无法使用。

为了保留传统,当时的制笛师选择的是加孔,现代的七孔竹笛(加了左手拇指音孔)、八孔竹笛(加右手尾指音孔)、八孔洞箫都是大概在这个时候被开发出来。通过加孔,可以利用交叉指法而无需用半按孔的方式实现半音,减少操作难度,更加方便演奏,更好控制音准,同时也能转换更多调性。至50年代,四川音乐学院沈文毅先生成功开发出十孔竹笛(此款竹笛在某宝上有售卖),只需要CD两种调性的笛子即可应对大部分情况,代价是指法比六孔要复杂得多。但音孔越多,相应的指法就越复杂,部分演奏技法的限制就越多,在十孔笛上更是需要非常长时间的练习,上手难度不小,所以六孔竹笛直到现在依然是绝大部分竹笛演奏家的选择,市场上的非六孔笛就比较少见了,仅在低音大笛上有保留七孔、八孔(主要是太大了,手指按不过来,也只能采用这种加孔)。

相比于笛,箫的技法就没有笛那么丰富了,所以八孔箫逐渐成为现代箫的主流(仅需要FG两支就能应对大部分情况)。
除了选择加孔,另一个选择就是加键。由于民乐团的逐步兴起,对标西洋交响乐团配置的需求(或称之为民乐器标准化进程),民族吹管乐器开始借鉴西洋木管乐器尝试加键。现如今,可以说,目前出现在民乐团中的吹管乐器,除了竹笛,基本已实现加键,其中比较成功、得到推广或者仍有使用的,如加键唢呐、加键筚篥(筚篥,亦称为管子。加键筚篥在香港中乐团有使用)、加键笙、加键箫等。部分可观看香港中乐团对各类民乐器介绍的视频。
下面是香港中乐团对各种民族乐器的具体介绍






同样,也有人尝试过在竹笛上进行加键。目前我能找到的资料,只有南京艺术学院蔡敬民先生开发的加键竹笛,采用C调竹笛作为管体,模仿长笛的按键系统进行加键,并在笛膜口处增加一个开关,实现有膜和无膜的转换。但是竹子材质本身非常脆弱,使得加键竹笛在保养不到位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出事故(裂了),一旦出事,很难补救。


此外,由于竹笛与长笛类似的结构,就自然有人在长笛上打主意。沈阳音乐学院于继学教授就选择利用直接利用长笛的管体,通过开发笛头的方式实现竹笛的半音阶转换。在80年代,于继学教授就曾经开发过在长笛笛头上开孔加膜,并加装开关装置,实现长笛与竹笛音色的转换,当时还获得过辽宁省文化厅鼓励奖。

另外,原长笛爱好者之家的站长老雷也曾开发过一种竹制的双膜孔长笛笛头,下图是目前仅存的一张实物图,这张图也正是我制作这个笛头的最重要参考。

可惜的是,无论是在竹笛上加键或者利用长笛管体开发加膜笛头,按键系统的存在,使得竹笛相当多的传统演奏技法几乎无法施展,在许多人看来亦显得不中不西。实际上也正是由于被当时的主流批判为不中不西,丢弃传统,弊大于利,几乎不被主流所接受,加键竹笛和加膜笛头亦因此随之几乎完全消失,最多只接受类似巴洛克长笛那样保留少量加键(台湾新竹青年国乐团有使用)。现如今,国内大大小小民乐团中的笛子手,依然需要携带十几支不同调性的竹笛交替演奏(挂在谱架上的笛包)。另外,由于木制长笛与竹笛材质近似,音色亦与无膜的闷笛类似,因此也有民乐团选择直接用长笛替代笛子进行演奏。
就我个人来看,竹笛这种乐器,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乐器。从制作开始,就必须针对不同管径做计算,开出不同距离的音孔,不存在统一的标准。相信做过笛子的朋友都清楚,即使是用规格比较统一的PVC管做的笛子或洞箫,也会出现孔距不一致的情况,可以说没有完全一样的两支竹笛,这跟已经实现标准化、统一规格的西洋木管乐器完全不一样。此外,竹笛发展至今,已拥有了非常丰富、多样化、个性化的演奏技法,配合竹笛高穿透性的音色,使得竹笛天生就是一种非常适合独奏的乐器。这种特点使得人们并不愿意接受一种仅仅为了方便演奏半音阶而放弃个性、放弃传统的乐器,另外传统民乐的五声音阶,并不需要过多的半音演奏方式,更何况通过练习同样也能实现半音阶演奏,这也是为什么民乐团至今仍在大量使用传统的无键或者少量加键的竹笛。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对于乐队合奏而言,只需要保证足够的音准音色即可满足合奏需求,并不需要过多眼花缭乱的技法,相反如果一支笛就能适应所有调性,却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如今国外确实已经开始有人开始利用长笛开膜孔的方式来模仿竹笛音色,并利用长笛宽广的音域演奏东西方的乐曲,显现出竹笛音色的独特魅力。
我之前在抖音上看过一名叫孙有才的老师,同样尝试制作了一个跟我这个笛头差不多双膜孔笛头,到现在已经开发出他自己的笛头转换装置,实现有膜和无膜的转换(虽然个人觉得,弄这么复杂的机械装置没啥必要,还不如准备两个笛头)。而我这个笛头也算是一个模仿吧,也算是给大家娱乐娱乐,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参考来源:
十孔竹笛运指特色技术略析 ——以典型作品为例的研究 作者:陈冉,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大众文艺》2017年22期,
加膜长笛 作者:于继学 孔凡生 胡希文 《乐器科技》,1980年.05期
香港中乐团对各种民乐器的介绍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0508459?p=17
改良南箫的音色特点(加键版)——箫园专访南箫艺术家陈强岑:https://www.sohu.com/a/194491297_654430
蔡敬民笛子新竹笛网:http://www.nycjmdz.com/about/?69.html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