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33、纸币
【本文转载自《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徐禾主编】
【如有错漏或其它问题,欢迎指正】
33、纸币
纸币是金的符号或货币符号。纸币只有代表金量,才成为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纸币与银行券不同,它由国家发行,强制通用,并且是不能兑现的。
纸币所以能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这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特性决定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是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在买者与卖者之间不停地周转着,它不断地由这个人手中又转到另一个人手中。在每个人那里,停留的时间实际甚为短暂。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用它能够买进与额面价值相等的商品,人们就不会过问货币本身是否是足价的,或是否具有价值。所以,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一定需要足价的货币,而可以由不足价的,乃至由完全没有价值的货币符号来代替。马克思说:“商品交换价值的独立存在,在这里,本来只是一个一现即灭的要素。它会立刻再为别的商品所代替。所以,在这个使货币不断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符号存在已经足够。······货币,当作商品价格的暂时的客观的反映,本来也不过是当作它自己的符号来发生功能,因此能够用符号来代替。”[i]从历史上来看,货币符号,最初是采取磨损了的金属铸币的形式,而后采取用贱金属铸成的辅币的形式,最后才变成了完全没有价值的纸片,即纸币。
纸币本身没有内在价值,因而它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价值尺度的职能仍然是由它所代表的黄金和白银来执行的。
既然纸币是在商品流通中代替金属货币来发挥作用,因此它的流通量便取决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马克思曾经这样明确地指出纸币流通的规律,他写道:“这个规律简单地说就是,纸币的发行要在数量上受到限制,不得超过没有纸币作为符号代表时将会实际流通的金量(或银量)。”[ii]这也就是说,无论发行多少纸币,它也只能代表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那些金属货币。如果纸币的发行量相当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纸币就会具有和金属货币一样的购买力;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会相应地减少,即会相应地贬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也就会相应地上涨。例如,假定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需要的金属货币为50亿元,但却发行了100亿元纸币,这样,纸币就要贬值一半,1元的纸币只能代表0.5元的金属货币。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物价就要上涨1倍,原来卖1元的商品,现在就要卖2元。
资本主义国家常常用滥发纸币的办法来弥补政府财政开支,结果使通货日益膨胀,资产阶级通过滥发纸币从社会中不断地聚敛巨额财富,而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则饱尝通货膨胀的苦头。
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根本不同,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币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有计划地发行的。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币的经济基础越来越雄厚,它的币值也越来越稳定。我国的人民币已成为世界上少数最稳定的货币之一。
[i]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10页。
[ii]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