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32、铸币
【本文转载自《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徐禾主编】
【如有错漏或其它问题,欢迎指正】
32、铸币
铸币是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额面价值的金属货币。它通常由国家铸造,以作为法定的流通手段。
马克思指出:“货币的铸币形式,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功能发生的。”[i]起初,作为流通手段的金属货币,曾经就是自然形态的金银条、块。但是,每一块黄金或白银不仅重量不同,而且成色也有区别,因此每次交换便都须查成色、称重量,这对日益扩大的商品交换来说,当然是一种很大的不便。在这种情况下,于是有些大商人便在金、银的条块上打上自己的印记,注明这些金、银条块的重量和成色,并以他个人的信誉作保证。这便是初期的铸币。
但是,一个商人的信誉毕竟是有限的,他的印记只能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起证明作用。随着商品交换突破了地方市场的范围以后,便需要对金属铸块作出更有威信的证明。而能够具有这种作用的,只有国家。作为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国家,不仅有条件能够这样做,而且也需要这样做。于是,铸币就开始由国家来集中铸造了。既然由国家铸造并且在全国通行,所以铸造技术上也有了改进,铸币不仅规定了成色、重量或额面值,而且也具有了一定的式样,或者说它穿上了“本国的制服”。
开始,铸币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方形、刀形、铲形、圆形等等。由于人们从经验中了解到圆形铸币最易于携带和清点,所以后来的铸币一般都改为圆形的了。
铸币的重量,经过长期的流通会因磨损而减少,成为不足价的货币。这样,就造成了铸币的额面价值和实际价值不相符合的情况。不过,这种磨损了的铸币,如果不是十分严重,它仍然能够和足价的铸币一样流通。这是因为,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只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在流通中不停地周转,而在每一个商品交换者手里停留的时间是很短暂的。只要用它能够买进与额面价值相等的商品,人们就不会计较它的这种磨损。
不足价的铸币可以和足价铸币一样流通的这一事实,后来被剥削阶级的国家普遍利用。国家为了维持庞大的财政开支,为了从劳动群众手中聚敛财富,经常有意识地降低铸币的成色、重量,铸造不足价的铸币;并且还发行用贱金属(如钢和铜与锡的合金)铸成的辅币,与金、银铸币一道流通。这样一来,铸币便日益变成了价值符号或货币符号。
[i]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