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谈谈王又荃和郭仲衡

2022-06-18 23:13 作者:凝律馆主  | 我要投稿

    上一篇谈新艳秋先生的文章里,谈到了王又荃和郭仲衡两位老先生。有些年轻戏友对他们不太了解,希望我能详细的谈谈。我也是从老先生们的聊戏过程中听到一些王先生和郭先生的史迹,又结合一些史料印证,才对这两位程先生重要合作伙伴有所了解 。现就所知简单介绍一下。或有不准或纰漏,欢迎行家指正。

王又荃之周瑜

   王又荃,原名叫王世忻,字幼泉,北京人,祖籍浙江绍兴,祖上也是大户人家。其父王春泉为曾为京中官吏,家境颇为富裕。王又荃中学毕业后,在汇文大学预科三年,出来后在协和学校任教师。能诗文,擅长篆书隶书。因为喜欢票戏,进入普庆尧天票房玩票,先学靠把老生,后嗓子失润,改习小生。1914年入春阳友会,1918年到汉口和记舞台演出,正式下海。当时小生演员缺乏,王又荃异军突起,很快名重一时,他的扮相儒雅,有书卷气。但是他也有缺点,就是脸上没戏,唱戏有时候又不太卖力气,戏园子后排观众,只能见他嘎巴嘴而无声音,因此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意到神知。但其实王又荃没有丁秉鐩先生写的那么不济,他的表演还是很细腻的。程先生创立程派初期,小旦戏里的那些才子佳人的小生戏,王又荃凭借细腻的表演,为程先生增色不少。但是,王又荃出名,还与所谓鸣和社倒戈事件有关,特别是唐鲁荪写的一篇文章,把王与程分手说是王背信弃义帮新艳秋,这就有些莫名其妙了,事实上,程的班社里早就矛盾重重,主要因为一个“利”字。外人不解其中缘故,只凭道听途说的演绎就当成真。但这些演绎的文章影响却很大,读多了在一些人眼里慢慢就成了“事实”,没办法。王离开程后一度辅佐新艳秋,也搭别的班社。后来去了宝岛,据说与章遏云女士经常盘桓,聊戏搓麻,悠哉悠哉。

王又荃书法

   郭仲衡也是票友下海,原是西医出身,长相魁梧,面部丰腴,扮起王帽戏来,自带一种庄严气质,与同样高大的程先生配戏,珠联璧合。郭仲衡学汪派,出身春阳友会,上边提到的王又荃也是从这里下海的。郭仲衡的岳父杨仲玉及郎舅杨士清等都是西医,开过诊所。据翁偶虹先生谈及,郭仲衡天资极佳,嗓音高亢圆润,在票房擅长演出【朱砂痣】【文昭关】等汪派戏,极具水平。当时票房有“余三郭四王小乖”的戏称,指的就是余叔岩、郭仲衡和王又荃三位优秀票友。后来与孙佐臣去上海演出,回北平就搭入程艳秋班,正式下海。

郭仲衡书法

   郭仲衡精通西医,曾救治过不少同业,贫苦者还赠药。与程艳秋分手后,曾先后与雪艳琴、新艳秋、杜丽云等合作。据报载,郭仲衡于1932年12月28日英年早逝,天不假年,令人唏嘘,死因有煤气中毒说,有高处跌落说。据老先生讲,郭仲衡舞台经验丰富,善于随机应变,虽时有忘词的毛病,但处变不惊,能咿呀乌鲁的合着胡琴的板眼对付过去,不知者不注意也听不出来。

   郭仲衡也擅长书法,古朴秀雅,颇得称誉。

   有人说程先生的班社多用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人,给人以书卷气息,看来是有道理的,比如琴师胡铁芬也是府衙的书吏出身,擅长小楷。还有管事高登甲老先生、弹弦子的锡子刚老先生、小生俞振飞先生、丑角曹二庚先生等,都有很深的传统文化造诣,这在当时北平文化素养普遍偏低的旧戏班里,是非常突出的。


谈谈王又荃和郭仲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