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不愉悦版)

人潮
人,没完没了的人,景区,餐厅,马路,地铁,商业区,城中村。除了回到下榻的住处马上把门关上,在广州我想象不出没有人潮的地方。不,我不是什么反人类的中二分子,只是没完没了的跻身于拥挤的人群中令我疲劳,是到处都是人,人,人,人,我有点窒息,我想我需要休息一会。

广州塔
啊,广州塔,广州的地标。从游玩的角度而言,广州塔再单调不过了。四百米的高层建筑,实际上只有四层供游客自由活动的地方,而且异常狭小。两层观景平台的灯光比较昏暗,排满了参观的游客,这里不会有人注意到你,所以,也许,这是个适合窥视的地方。从结果上来说,广州塔的乐趣似乎单纯在于能够在几百米的高空俯瞰广州华灯初上的夜景和旁边各色灯光照映下显得色彩斑驳的珠江。我期望能在广州塔内观察到富有现代化新意的结构与设计,然而在这方面广州塔异常的平庸,与一般繁华的商业大厦别无二致。也就是说,广州塔动辄几百元的准入许可,其价值只在于它400米的高度。在广州塔下我看见一个小孩,用稚嫩的手在随身携带的白纸上画着广州塔的轮廓,我似乎没有我想象中那么讨厌小孩。

城中村
我把城中村定义为一条条小巷的交错集合。广州城中村的瞩目之处在于嘈杂,“静”的概念在这里被迫缺席了。即使是在晚上八点,街道上的服装铺、五金店、建材店仍然闪着灯光,缝纫机、切割机传出的声音弥漫在路上,不绝于耳。城中村的街道很窄,流动摊贩占据在街道两侧,往来的行人无序地在道路上匆匆穿行,有时还要回避一些障碍物。时常,你能看见载着成捆材料的两轮或是三轮摩托在拥挤的人群中费力穿行。十一点以后,城中村仍然像八点一样热闹,许多店铺仍然传出尖锐的开工声,街道仍然拥挤,人和车艰难的前行。但此时,一股闲适的氛围渗进了城中村,街道上中的闲散人员多了不少,现在是夜宵的时间。不计其数的摊位前挤满了不计其数的顾客。忙碌了一天的游客和打工者,在这里通过食欲来收获慰藉感,没有任何拘束。炒饭、鸡腿、生蚝、烧腊......总之常见的小吃这里都有,价格也很便宜,也许多年以后,我会像毛姆的叔叔亨利一样,忘不了这里一块钱就可以买一只生蚝的日子。
与夜晚相比,城中村在早上褪去了一些嘈杂的色彩,似乎一切伴随着太阳升起重新开始了。街道上闲逛的人减少了不少,餐饮摊位闷声准备着早餐,飘出的烟雾缓缓升高。在街道的公告墙前,一堆中青年人不住地张望着,墙上贴满了被认为是适合安排给徘徊在城中村的他们的招工启事。

城市规划
不提也罢。
动漫星城
名不副实,除了扭蛋机外,我没有看见任何动漫要素,我并不满意。在最下面一层,我看见一个露着胳膊和腿穿无袖上衣和短裙的镜音coser,我很满意。
教堂
因为难以启齿的原因,我们赶到教堂时,教堂不处于开放时间,因此无法仔细的观察教堂。不过也罢,这次来广东想见的也本来没有都见到,不缺这一个。
地铁
忠告,至少双休日尽量避免坐广州地铁。当然也可以试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别在这时前往广州。
北京路步行街

作为品牌造势的典范,北京路步行街的商业表现无疑是成功的,成片的宽阔街道上,人群依旧把街道围的水泄不通,其中百分之八十还是年轻的学生群体。
北京路的风格在商业街里并不特别出彩,但无疑也是不坏的。宽阔、干净的街道,装修精致的店铺、人造景观,映照在四周洋楼和树木上的华美灯光,这些映入我脑海时产生的第一个词便是繁华,一种人造旅游景区特有的繁华。北京路的主要特征是吃,各处都是小吃店。但在与城中村比较过后,北京路的饮食招牌在我看来多少有点让人提不起劲。同样是络绎不绝的人潮和难计其数的商铺,与精心设计过的北京路相比,我想城中村才是更合格的广东的饮食招牌。有意思的是,北京路里还开了一家规模不大的新华书店。书店?在这种地方?not necessary,必要ない!
与书店同样亮眼的是北京路的大佛寺,规模不小,但开放的地方似乎不多,因为大部分人都是在门口拜了一下就匆匆离去了,我不信这个,没有去拜。
大佛寺门口有一道印着宗教图纹的墙,往来的青年男女摆着各种时髦的姿势让人拍照,对于这种意象,我苦恼于是该对宗教的严肃性被解构而感到开心,还是对那些时刻盘算着彰显自己的人感到乏味,我看着这些人的滑稽姿势默默想着。但在某一刻我突然想到,如果是一位我所钟情的女生让我给她这样拍照,我千条万缕的想法可能只会变成“她真可爱”,我决定中止想法。

北京路前
前往北京路的路口有一个书院,大门两侧摆着两座石狮子,两个石狮子靠在门前两个平台旁,平台上的墙装着玻璃版,上面用彩笔写着一些文字。我饶有兴趣的上去看了看,上面写着:
“这是一块留白之地
可以表达想法
更希望让大家感受到
广州或有一块空间
可以停留”
我打算跳下去看看另一边台阶上的内容,但我突然看到在脚下平台、石狮子和地面组成的夹缝角落里躺着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我及时收住脚步以免惊吓到她。我走了下去观察那位老人,她默不作声的躺在角落,我想,她是一位流浪汉。由于被石狮子挡住视线的缘故,我之前一直没有发现她。老人合着眼,应该是睡着了。广州的气温或许不算寒冷,但毕竟现在是2月的夜里,她的身着显得有些单薄,她躺在几张报纸上,光着脚,身着落满灰的针织衫和破旧的长裤,为什么我能观察的那么清楚,因为她身上什么也没有盖。一位高龄的老人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夜晚在这里流浪,我有很多疑惑,有很多话想问。当然,我不会去叫醒她和她聊起来,说到底问了又能怎么样呢?我记得我默默站在对面的平台上注视着她,忘了自己当时是什么表情了。老人倚靠角落蜷缩着,我忽然想到,这个角落就是老人的庇护所,在这个地方她不会被路过的人注视到,不会在夜晚沉睡时被街灯照射到,她可以安稳的睡到早上。我露出了苦笑,对现实巧合般的黑色幽默,那句“广州或有一块空间 可以停留”就写在老人的上方。


我转身离开了,径直在街上走着。书院的这条街似乎是以正餐为主的美食街,往前走几米,你能看见成堆的人在一所又一所餐厅面前坐着或站着,有声有笑,不时抱怨一下排队那么久也没轮到自己。透过餐厅橱窗,可以看见里面的人享受着广州的美食,露出十分满意的神色。再继续笔直向前,就能看到一处不知道叫什么的机构,透过玻璃门,能在里面看见那庄严的五个大字。

我没有停顿,只是继续走着。不知走了多久,我终于找到了目标,我走进了一家便利店。等我原路返回时。老人仍合着眼躺在那角落里,我由衷希望她只是安详地睡过去了,我把面包包装撕开,拧松了矿泉水瓶盖,悄悄的递到了睡着的老人身旁,而后再度离去了。我不确定对于一位身体健康情况未知的老者而言,面包和水是不是一个好的选项,或许有更好的选择,我知道的太少,永远太少。不过这也无关紧要了,我知道我做的是无意义的事,那些面包和水,归根结底对那位老人的流浪生活也不会有什么改变,我能做的事太少太少,尽管如此,我还是递给了她,我还是想着这位流浪的老人。我往前走,美食街上的游客依然挤在店门口排队,鼓舞人心的五个大字依然透过玻璃窗清晰可见。而后再往前,就是繁华的北京路了。我继续走,初中课本上杨绛的《老王》的最后一句不自觉的在我脑海里掠过,想到那句话,我对自己的不满又深了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