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哥独家干货】第十六期:材料题技巧之内容措施类

哈喽同学们,今天继续分享高考历史材料题的答案是如何组成的,需要PDF版本可以在公众号后台发送“技巧3”。
01
题型特点
内容、措施类设问材料题,实质是“是什么”史实型能力要求题目;考查的基本方式是要求同学们从材料中或者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教材进行知识点的迁移来归纳、概括和总结材料历史信息;按照信息内容的不同,又分为历史人物活动、历史人物观点、历史政策措施、历史事件过程、历史制度内容或者某一国家/朝代在重要时期的改革措施或者某一历史事物的发展情况等类别。
内容类设问的呈现方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那些等等;
措施类设问的主要形式有:具体措施是什么/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措施、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等。02
注意事项
内容措施类材料题的主要设问呈现方式是“内容”、“措施”这类明显的提示性词语,但也有可能出现“观念、经验教训等是什么”、“出现了哪些情况、状况”、“它的表现是什么”、“材料的内涵是什么”等等意思相近的提示性词语。
一定要看清题目设问的要求,很重要。
如果材料设问只是要求“根据材料作答”,那么直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归纳即可;如果材料设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那么就先根据材料信息进行归纳,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补充作答。
03
解题思路
回答人物活动类设问可以从不同时期或阶段,或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角度归纳。
回答人物观点类设问要注意观点概括的准确性,不宜全部摘抄材料信息,但是应该抓住关键信息,对其进行加工再加工;对于可以联系主干知识(所学知识)进行知识点迁移的人物观点类设问,可以联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合。
政策措施一般是国家或者政党或者组织为完成某一目标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回答政策措施类设问要注意联系制定政策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或矛盾等,一般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或者从工业、农业、商业、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概括。
回答历史事件类设问要注意涵盖历史事件的关键内容,根据材料来分析出历史事件的时间、背景从而去概括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或者措施。
回答历史制度类设问要抓住制度的特征或者本质,同时对其历史范围进行限定,把历史制度限定在一个明确的历史时间段内。
04
例题精讲
例题1.
康熙帝一生,投入颇多的精力整饬吏治、研究吏治。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康熙帝毕生亲理朝政,在处理政务中直接了解官员。总督、巡抚等地方重要文武官员离京赴任前陛辞,康熙都留心考察官吏,有针对性地与他们研讨问题,并及时予以指示和纠正。除地方大员外,他还严格考察和整饬在京部院官员。康熙十九年(1680)五月,谕诸臣“大臣为小臣之表率,源清则流洁”,严防官场不良风气上行下效。他认为“使尤以廉为贵也”,一向注意发现并培养清正廉洁的典型。他发现和表彰的清官于成龙,升任两江总督后,训属吏,剔积弊,“官吏望风改操”。康熙在《廉静论》中指出:“民安而吏称其职矣,吏称其职而天下治矣。”由于长期不懈地整饬吏治,政治局势得以稳定,康熙也就有力量实现他的抱负,建设强盛的大清帝国。
——摘编自孟昭信《康熙评传》
据材料归纳康熙帝考察官吏的举措,概括他的吏治思想。(设问)
解题思路:
①先看材料,明确设问对象“归纳考察官吏的举措、概括吏治思想”,要注意材料设问是2个问。
②“官吏举措”属于政策措施类,要注意联系此举措要解决的问题或者矛盾,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吏治思想”属于人物观点类,要注意概括观点的准确性,要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提炼。
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举措:
材料第1句话“在处理政务中直接了解官员”,够不够直接有效,工作中观察你的能力,得出一个举措:皇帝直接考察官员。
材料第2句话“……重要文武官员……有针对性的与他们研讨问题,并及时予以指示和纠正”,还是那么直接高效,直接出题问你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办,怎么处理,回答不好,马上给你指点,说明皇帝直接与官员进行问题探讨,及时指示与纠正,还是属于直接考察重要官员的方面,方式具体到了提问与纠正。
材料第3句话“除地方大员,还考察在京部院官员”还是涉及到皇帝直接考察官员,是考察在京官员,考察高官。
材料第1、2、3句话得出一个举措“皇帝亲自考察高级官员”
材料第4、5句话提到了康熙严防官场不良风气,认为官员最主要的是“廉” 要清廉,不做贪官,要有“官品”,说明皇帝考察高级官员的那些方面呢,重点是“官品”,考察 官员的德才;
材料第5、6句话“注意培养清正廉洁的典型”,让于成龙升任两江总督,善于发现和奖励清官,说明皇帝善于表彰清正廉洁的官吏。
吏治思想:
材料第4、5句话“大臣为小臣之表率,清源则流洁”、“吏尤以廉为贵也”,说明康熙非常看重官员的清正廉洁,得出一个吏治思想“清廉为重”
材料第4、5、6句话“大臣为小臣之表率”、“一向注意发现并培养清正廉洁的典型”、“发现和表彰的清官于成龙,升任两江总督后……官吏望风改操”说明皇帝看重官员的表率作用 特别是希望清正廉洁的官员起到表率作用引领其他官员学习效仿,得出一个吏治思想“强调官员的表率作用”
材料第7句话“民安而吏称其职也,吏称其职而天下治矣”说明康熙认为百姓安定说明官吏很称职,位百姓着想,官吏称职了天下就稳定了,说明了为什么要考察官员,因为官员清正廉洁了,官吏称职了,百姓才可以安定,国家才可以巩固,只要政治清明才能国泰民安。得出一个吏治思想“必须要考察官吏,察吏为了安民治天下”。
④根据材料整理归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
答.举措(措施):①直接考察高级官员;②重点考察官员的德才;③奖励廉吏;
吏治思想:①强调官员的表率作用;②清廉为重;查吏为安民治天下。
例题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等
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设问)
解题思路:
①先看材料,明确设问对象“清末新政在振兴商业方面采取的措施”
②“措施”属于政策措施类试题,政策措施类试题一般是国家和政党或组织为完成为某一目标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回答政策措施类试题,应该注意联系制定政策目的、要解决的问题或矛盾等,一般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思考。
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材料第1句话“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提到了在商务繁华的地区也就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设立商务总会,经济次一点的地区设立商务分会,说明当时政府计划广泛组织商会。
材料第2句话“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提到了要遵守商会规则,同时也有自己享有的权利,说明通过制定商律来规范商会成员的行为和保障成员的权利,说明政府想保护商人的合法权益。
材料第3句话“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提到了不管是商人自己的公司,还是政府办的公司,还是官商合办到公司都可以享有对应的权利,说明政府在保护商人开办公司的各项权益,规范商人的经营行为,要合乎商律。
材料第4句话“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提到了奖励办法,鼓励大家投资创造新式机器,制造成功的奖励商勋和加官进爵,说明政府对商人授予商勋和政治爵位,说明政府在鼓励和奖励发展工商业。
材料第4句话“……华商……可分别……四品卿爵赏”还是和上文呼应,说明政府在授予资本实力不同的华商不同的政治爵位,通过这种方式来鼓励发展工商业。
④根据材料整理归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
答.措施:①广泛组织商会;②制定商律;③保护商人开办公司的各项权益;④对商人授予商勋和爵位,鼓励和奖励发展工商业。

例题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宪宗成化时,明政府文武官员已达10万人,至嘉靖时,更是“岁增月益”,官员“无功可以受赏,有罪可以逭诛”,官风极坏。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万历元年,他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凡各项法令、章程的实施情况都必须在簿册上加以注明。六部若有容隐欺蔽,则由六科科臣检举,六科若有容隐欺蔽,则由内阁检举。“考成法”是张居正推行其它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张居正政治改革的措施。(设问)
解题思路:
①先看材料,明确设问对象“张居正改革的措施”。
②直接问措施,那就直接根据材料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思考。
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根据材料第1句话“明政府文武官员已达10万人,至嘉靖时,更是‘岁增月益’”、“官员‘无功可以受赏,有罪可以逭诛’,官风极坏”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明朝官吏让人数激增,冗官增多,而且官风败坏;结合第2句话来看,我们知道第1句话介绍了张居正为什么要去改革。
依据材料第2句话“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我们可以得出张居正改革的思想方向是“整顿吏治”,具体的措施就是“裁汰冗官”。
材料第3句话“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提到了要大力提拔有才能之人,以功劳为准,要大胆提拔人才。
材料第4句话“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凡各项法令、章程的实施情况都必须在簿册上加以注明”,说明张居正在用法律来加强管理,来规范法令、章程的实施情况。
材料第5句话“…… 六科若有容隐欺蔽,则由内阁检举”提到了让官员互相监督,有隐瞒等行为要及时检举,说明要加强对官员的考核。
材料第6、7句话提到了“考成法”的作用,是推行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虽然地方偏远,但朝廷的命令仍然可以实行,就是因为有了“考成法”,地方听令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朝下而夕奉行”说明时间效率很高,“考成法”的颁布提高了行政效率;不提高也不行呀,不遵守就去举报你,然后等皇帝来处理你,这种有没有弊端呢,肯定是有的,有可能会被小人乱用,你没有问题,它也去举报你,造成人心惶惶;还可能正直的官员不敢向上层谏言了,怕说错话,也会对民间百姓造成影响,如果百姓说了话,可能没有说错,也可能不怀好意之人去检举你等等。
④根据整理归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
答.措施:①裁汰冗官;②提拔人才;③加强对官员的考核。
例题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此时,造纸术传到朝鲜和越南,这是造纸术外传的开始。
根据材料,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发展的表现。(设问)
解题思路:
①先看材料设问,明确设问对象“……造纸术的表现”问表现还是属于“内容措施类”范围。
②“表现”类设问还是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思考。
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材料第1句话介绍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术技术的不断革新。
材料第2句话“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又扩展到……造纸。”提到了纸原料很多,够用,说明了原料丰富。
材料第3句话“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提高了工效”提到了继承了前代技术的积累,从而提高了效率,说明技术先进。
材料第4句话“在加工制造技术上,改进了纸的质量……”说明了通过加工改造提高了纸的质量。
材料第5句话“此时,造纸术传到朝鲜和越南……”提到了造纸术的外传,开始向周边国家传播,也促进了造纸术的发展。
④根据材料整理归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
答.表现:①原料丰富;②技术先进;③纸的质量提高;④开始向周边国家传播。
例题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开封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勾栏瓦舍,热闹异常。皇城正南门(宣德门)南去的大道叫做御街,两边称御廊,准许商人买卖交易。御街南去过州桥,直至朱雀门,两边酒楼、饭店、香药铺、茶馆、商店夜市直到三更。自州桥东转为东大街,经相国寺前门至宋门,有鱼市、肉市、金银漆器铺等。自州桥西转为西大街,有珠玉铺、鲜果行等等。皇城外东南方向的十字街一带,铺席热闹,附近的潘楼街是大商人云集的场所。珍珠、匹帛、香药等铺席,“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严,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其中莲花棚、牡丹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这些瓦子中除做戏演出外,还有卖茶、卖画、卖故衣、卖饭以及算卦、赌博等等。
——摘编自《简明宋史》
根据材料,概括当时开封出现了哪些“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设问)
解题思路:
①先看材料,明确设问对象“根据材料概括开封出现了那些前所未有的经济生活景观”,实际上还是要去同学们回答当时开放城市发展的表现,虽然没有明确提示词“内容”,但还是属于内容类设问。
②明确了“表现”,并且是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③根据材料进行概括分析:
材料第1句话“开封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提到了商铺很多,打破了坊市界限。
材料第3句话“……商店夜市直到三更”提到了商铺夜生活很晚,说明打破了商业活动的时间。
材料第2、3、4、5、6、7句话提到了商业具体的店铺,如何分布排列的,商业的活跃程度,有酒楼、饭店、香药铺、茶馆、夜市、鱼市、肉市、金银铺;“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更繁荣。
材料第7、8句话提到了“瓦子”戏场,还有专门的勾栏;勾栏里面有戏演、卖茶、卖画、算卦等,说明当时市民文化兴起,出现了专门的娱乐休闲场所。
瓦子指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集中点,勾栏指瓦子中比较固定的专业演出场地,表演各种民间技艺。
④根据材料得出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
答.景观:①城市中坊市界限和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被打破;②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更繁荣;③市民文化兴起,出现了专门的娱乐休闲场所。
例题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50年后,合信翻译出版了《全体新论》《西医略论》《内科新说》《妇婴新说》等著作。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医道》中,较全面地比较中西医,认为西方医学在关于人体脏腑器官的认识、诊断手法、药物炮制、外科器械等方面都胜于中医。李鸿章指出:“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梁启超此时认为发展医学是变革图强、追求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维新派的影响,中国研究西医者不断增多,各种学习西医的民间组织和介绍西医的报刊杂志,在许多地方纷纷出现。
——摘编自王勇《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医在中国传播的情况。(设问)
解题思路:
①先看材料设问,明确设问对象“概括近代西医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②“……情况”这个事件的具体情况是啥,还是属于内容类设问,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概括。
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内容概括分析:
材料第1句话介绍了西医著作的出版情况,由于世界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西医的发展,加上西方侵略的同时带动了西方文明的传播(西学东渐的影响)说明当时的有识之士,特别是上层人士看到了西医的救治疗效显著后,就积极出版西医著作进行西医宣传,得出一个情况“积极出版西医著作”。
材料第2句话“……较全面地将中西医加以比较……等方面……”提到了当时的有识之士对西医有了内脏认识、诊断手法等较全面的认识,说明对西医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也是因为西学东渐的影响持续加深。
材料第3句话“梁启超认为发展医学是变革图强……组成部分”当时已经把医病救人上升到救国的高度,医学已经和政治相结合了,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让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的技术已经不能救中国,这时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加上西学东渐的影响加深,维新派主张学习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度,来挽救民族的危亡。
材料第4句话“受维新派影响,研究西医者不断增多……学习西医的民间组织和介绍西医的报刊杂志,在许多地方出现”提到了不止是维新派等士大夫人士学习介绍宣传西医,在民间也有很多组织、杂志、报纸在宣传西医,说明学习西医从社会上层扩展到了民间,社会基础的扩大,可以由上到下的扩大传播是得到了维新派等上层人士的推动。
④根据材料归纳信息得出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
答.情况:①西医认识更为全面深刻。②由治病为主到变法救国,医学和政治结合;③由士大夫为主扩展到民间,社会基础扩大。
例题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发展铁路事业。铁路部门在各级党委和政治部的领导下,通过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铁路建设中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铁路建设实践中融入思想教育工作,要求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设铁路”精神。同时,党中央果断的调动人民军队,集中最精干的力量建设铁路。规划于清末的成渝铁路,1950年正式开工后只用两年就全线贯通。新中国废除了近代中国铁路分散管理的体制,实行国家统一管理的新体制,这有利于统一调配、保证重点。
——摘编自姜尧《中国共产党与建国初的铁路建设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铁路建设的经验。(设问)
解题思路:
①先看材料得设问,明确设问对象“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铁路建设的经验。”
②设问对象是“经验”,铁路建设的经验,铁路建设中如何建设快、效率高,如何避免踩坑等等,还是属于“内容类”设问。还是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材料第1句话“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发展铁路事业”提到了党中央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说明从战略上非常重视铁路建设。
材料第2句话“铁路部门……在铁路建设中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提到了铁路部门一直坚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说明始终贯彻党在铁路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材料第3句话“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铁路建设的实践中融入思想教育工作”提到了将思想教育工作融入到铁路建设过程中。
材料第4句话“党中央果断的调动人民军队集中最精干的力量建设铁路”说明党中央调动人民军队参与铁路建设。
材料第5句话提到了新中国建设铁路的效率非常高,只用2年全线贯通成渝铁路,建设效率和建成质量都有保证。
材料第6句话“新中国推出了近代中国铁路分散管理的体制,实行国家统一管理的新体制”提到了在铁路管理过程中采用统一管理的方式,这样有利于人员、物资等的统一调配,保证重点。
④根据材料整理归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
答.经验:①从战略上高度重视铁路建;②贯彻党在铁路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③在铁路建设中融入思想教育工作;④调动人民军队参与铁路建设;⑤采用统一管理的方式建设铁路。
思路说了那么多,直接一点,看材料设问,明确设问对象,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整理归纳答案要点。
例题8.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据《魏书》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设问)
解题思路:
由材料中的“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可得,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
由材料中的“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可得,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
由材料中的“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可得,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
由材料中的“三长制”再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可得,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根据材料整理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
答.内容:①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②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③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例题.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1981年底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在农副产品的购销中实行合同制,通过合同将国家计划和农民生产协调起来。1983年开始,中央陆续制定调整农副产品购销的政策,逐步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品种和数量,并采取多渠道经营。1984年,农业丰收导致全国性的“卖粮难”,改革流通体制,势在必行。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针对统购派购制度的改革文件,规定:粮食、棉花、油料、烤烟、蚕茧、糖料等大宗农副产品继续由国家定价,实行合同定购,农民完成合同定购任务后,可以自由购销。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简析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原因,并概括其内容。(设问)
解题思路:
原因:
根据“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得出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的弊端;根据时间信息可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改革开放的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等方面概括;根据“农业丰收导致全国性的‘卖粮难’”得出农业的丰产。
内容:根据“通过合同将国家计划和农民生产协调起来”得出将国家计划和农民生产相结合;根据“逐步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品种和数量,并采取多渠道经营”得出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开展多渠道经营;根据“实行合同定购,农民完成合同定购任务后,可以自由购销。”得出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
答.原因:①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的弊端;②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③改革开放的推行;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⑤农业的丰产。
内容:①将国家计划和农民生产相结合;②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③开展多渠道经营;④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
五、实战演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新式邮电始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国家才逐步独立办理邮件及电信传递业务,但仍比较落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交通部下设邮电总局,管理全国邮政事务,统一邮权。1931年后,邮政总局局长、副局长均由中国人担任。此后,在全国邮政系统中虽然还保留着大批洋员,但不掌握大权。交通部在内地及边远省区增设邮局。至1937年,全国邮政局所共增加3.1015万所,全国邮路共增加12.6755万公里。1934年10月开办“平快”邮件业务,凡邮件于普通资费外,加付平常快速资费,邮局即按格外迅速手续办理。1935年5月,将新疆、蒙古邮资与内地划归一律。
——摘编自李新总主编《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道光(1821~ 1850)年间,英国人开始在香港设立邮局。其后,与中国通商各国,亦各.在中国设有邮局,以为外侨传递消息之用。1876 年,总税务司英人赫德始建议创办邮政。1878年,始于北京、天津等地先后设送信官局,以赫德主其事。1890 年,各通商口岸继续将邮局推广,其办法是以每一海关区域作一邮务区域,各海关税务司兼充邮务司。其后关于邮政之管理,专派一邮务长充任,而仍驻于总税务司公署,归总税务司节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中国邮政面临着新形势下社会大众迸发出的巨大用邮需求。邮电部认识到,中国邮政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1979年6月,国务院对邮电管理体制进行新的调整一一实行邮电部和省(市、区)政府双重领导、以邮电部为主的体制。1981 年,邮电部作出“关于加强干线邮政运输工作的决定”,组建了16个跨省干线车队,新辟邮路37条,月增运力13万袋.....外,诸多邮政新业务也应运而生。1980和1984年,分别开办了国际和国内特快专递业务,1986年,北京、天津等12个城市试办邮储业务。
——摘编自朱晓东《中国邮政跨越时空六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京国民政府邮政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邮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措施∶①成立邮政管理机构,统一邮权; ②拓展邮路,发展邮政业务。
(2)答.特点:①在列强侵华背景下产生;②受西方邮政制度影响;③受制于总税务司;④具有渐进性。
(3)答.内容:①调整管理体制;②加强干线邮政运输工作;③拓展邮政业务。
作用:①促进了邮政事业的发展;拓展了新领域,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