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腓特烈二世の奇妙な冒険

2021-01-26 13:08 作者:牧岛先生  | 我要投稿

1227年8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开始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业:十字军东征。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是上帝在世俗的代言人,按道理自然是有“向人间传播福音,消灭异教邪神”的义务。不过腓特烈二世是个例外。

腓特烈二世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双亲,他的童年是在西西里岛上,和阿拉伯人、犹太人以及基督徒们度过的。

中世纪的西西里岛是个神奇的地方,虽然西西里岛名义上归西西里王国管辖,而西西里王国又是个典型的基督教国家,但是,西西里岛对异教徒以及异端,格外地宽容。或许是因为西西里岛的特殊地理位置,五湖四海,各种各样的人都来到这里做生意,既有欧洲人,又有阿拉伯人,还有犹太人、非洲人。

所以腓特烈二世的童年就是在五光十色的人种,各种各样的语言,以及三百六十行的从业者中间度过的。

甚至他居住的西西里的宫殿,也是阿拉伯的建筑师建造的。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腓特烈二世,精通希腊语、拉丁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甚至还懂阿拉伯语。而他同样也从小不仅学习基督教义,还会学习希腊人的哲学、阿拉伯人的建筑学和音乐、埃及人的数学……

所以腓特烈二世本人对十字军东征,其实是没什么兴趣的。他要参加十字军东征,纯粹是受不了教皇的唠叨。

腓特烈二世的父母死后,霍诺留教皇就成了他的监护人。这个老头子生前的所作所为,只能用平庸形容,就是“虽然没做啥好事,但也没做过坏事”。也因此,腓特烈二世度过了一段非常自由的青春时代。

然而好景不长,霍诺留教皇不久以后就去世了,继任的格列高利教皇性格极其暴躁,刚上任就逼迫腓特烈二世发动新一轮的十字军东征。否则就施以绝罚之刑。

所谓“绝罚”,就是扫地出门的意思。被判绝罚之刑的基督徒会被剥夺教籍,任何基督徒都不可与绝罚之人有任何联系,被绝罚的人也会失去封地、权力,甚至是生命权。

腓特烈二世没辙,只好口头答应,然后慢吞吞地准备起来。过了一年多,到了1227年8月,腓特烈才组织了一支3000人的队伍,朝着耶路撒冷前进。

彼时的耶路撒冷正在由穆斯林统治,不过这倒也不是说基督徒就去不了耶路撒冷。因为当时阿拉伯地区都是对外开放的,基督徒只要交一笔过路费,就能在阿拉伯地区畅行无阻。但是,在基督徒的眼里,去耶路撒冷朝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做理所当然的事情,竟然还要收费,这简直就是对基督徒的侮辱。

哪怕是今天,你在欧洲去任何教堂参观都是完全免费的,无论是恢弘的科隆大教堂,还是米开朗基罗亲自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亦或是陈列着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的圣玛利亚感恩大教堂,都是不收门票费的。因为在基督徒看来,聆听基督的声音应该是凡人理所当然的权利,哪来收费的道理。

因为这个理由,腓特烈二世出发了。

不过有意思的是,格列高利教皇嫌他走得太慢,在腓特烈二世出发还不到两个月,就宣布对腓特烈二世施加“绝罚之刑”。

这下子尴尬了,讲道理,基督徒是不能听绝罚之人的号令的。如果天下的基督徒都严格执行教皇的旨意,那么腓特烈二世领导的第六次十字军东征就告吹了。

腓特烈二世的反应是什么呢?历史没有记载,不过我觉得他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肯定哈哈大笑,然后嘲笑教皇是个SB。

腓特烈二世知道自己被绝罚的时候,正好已经走到了塞浦路斯岛附近。可能是觉得自己反正都被绝罚了,索性就把十字军东征,当做是东地中海旅行吧。然后他就带着十几个亲信,在塞浦路斯岛旅游参观,摸鱼划水。

这一摸,就摸了三个多月。

贯彻着“能摸的工作坚决要摸,能不加的班坚决不加”的原则的腓特烈二世,彻底激怒了教皇。于是教皇又发布了针对腓特烈二世的第二次绝罚。

但是讲道理,绝罚这个东西,就跟“剥夺政治权利”一样,剥夺一次就得了,哪来剥夺两次的道理。教皇这么搞,不仅显得基督教会特别不严肃,还给了基督徒们一种“教皇拿皇帝没办法”的感觉。

而腓特烈二世的反应呢?就是没有反应。而且这段时间,由于皇后约兰达去世,他还顺便回了一趟老家,给老婆办理后事。

1228年6月,腓特烈二世一行终于慢吞吞地赶到了东地中海的西顿港,距离耶路撒冷还有300多公里。

驻扎在西顿的条顿骑士团犯难了,对于骑士团来说,腓特烈二世是夺回耶路撒冷的唯一希望,但是这家伙半年前才被教皇绝罚,骑士团要是听他号令,怕是所有人都要受罚。

这时候,骑士团团长赫尔曼提了个建议:所有十字军战士在名义上都受赫尔曼的指挥,但是实际战场作战部署,都由腓特烈二世全权掌握。

这个提议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同,于是第六次十字军东征至少没有沦落到刚出发就失败的窘境。

但是腓特烈二世呢?他刚到西顿港,就开始原地扎营,修船。

准确地说,是修“登陆船”。

他要做两手准备,当然,他最终目标是要进攻耶路撒冷,但是耶路撒冷并没那么容易拿下,城区远离河流而且深入敌军腹地,不仅补给困难,还容易遭到敌军围攻。

所以需要声东击西。

他需要适合登陆河流沙洲的登陆艇,运载士兵们顺着尼罗河溯流而上,直接进攻开罗,威胁阿拉伯人在西部地区的政治中心。逼迫对方分散兵力防守,从而各个击破。

不过以上战略都不重要。

因为腓特烈二世不喜欢打仗。他在手下们挥汗如雨地修船的时候,什么也没做,继续摸鱼划水。还顺便解决了塞浦路斯岛叛乱问题。

这时候塞浦路斯的伊伯兰发动了叛乱,但是叛乱没多久就平息了。这是因为腓特烈二世派了8个使节,前去和叛军谈判。一方面,叛军忌惮十字军的声威,不得不给腓特烈二世个面子,另一方面,腓特烈二世愿意承认伊伯兰对塞浦路斯的贝鲁特地区的主权。

所以叛军只过了6个星期就平息了,没有一个人因这次叛乱而死亡。

叛乱结束之后,腓特烈二世率领部下走到了阿克城,然后继续开始摸鱼。

不过摸鱼期间,他倒也不是什么都没做。他有自己的事儿要做——写信。

腓特烈开始给埃及阿尤布王朝的苏丹写信。

这时候,其实苏丹日子也不好过。十字军大军压境,同时海上航线也被基督徒的战舰封锁,更要命的是,此时的阿尤布王朝正处于“东西分治”的时期。西部地区由苏丹卡米尔领导,首都在开罗,东部由奥拉迪尔领导,首都在大马士革。

这俩哥们儿是亲兄弟,关系不错。但问题在于,奥拉迪尔不久前去世了,继位的是他的儿子阿斯拉弗。这个小伙子性格非常暴躁,每天都嚷嚷着要统一整个阿拉伯地区,阿尤布王朝不能容忍分裂之类的疯话,不知道哪天就会举兵进攻开罗。

所以,卡米尔做个了决定,他要去会一会基督徒的皇帝。

苏丹卡米尔带着亲信,来到了阿克城。腓特烈听说苏丹来了,吓得花容失色,在阿克城外摆开盛宴,端出皇帝御用帐篷,招待苏丹。

这次宴会的细节已经不可考了,只知道苏丹和腓特烈两人坐在帐篷里,一边喝酒,一边下棋,一边聊天,帐篷里经常传出笑声,整个军营都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过了五天,卡米尔回到开罗,临走前,腓特烈还把自己的宝剑送给了他当做纪念。

卡米尔走后,腓特烈一行人也出发了,一路向南,走到了雅法。

雅法就是今天的“特拉维夫”,距离耶路撒冷只有70公里。卡米尔命令亲信法拉丁,率军驻扎在加沙,监控腓特烈军队的动向,同时也方便和腓特烈通信。

法拉丁和腓特烈二世通信数次,两人不仅互相赠礼,还彼此写诗。而且腓特烈的诗全文以阿拉伯语写成,可见其文化水平。顺便一提,腓特烈赠送了法拉丁一套骑士全身板甲,上书一行小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册封法拉丁为阿拉伯人的骑士。

知道这个消息的苏丹卡米尔哈哈大笑。而这套盔甲至今还陈列在开罗的国家艺术馆。

不过除了写信,腓特烈二世也不是啥也不做。他还在筑城,准确地说,是修建城堡。不过修建城堡的目的并不是防备法拉丁,而是为了防着东边的阿斯拉弗。这哥们儿的疯癫,可以说是举世闻名,指不定他哪天一拍脑袋,就突然率军进攻腓特烈,所以不得不有所防备。另外,只谈判而不做军事部署的话,十字军内部的主战派也会有怨言。

过了大半年,到了1229年2月。双方终于签署和平协议。

卡米尔同意献出耶路撒冷以及周边区域,而十字军也同意不再进攻穆斯林,而且骑士团还有义务保护和扶助中东地区的穆斯林商队、朝圣者。

耶路撒冷也不是完全交给十字军管理,协议规定穆斯林也可以自由出入城区,城内的清真寺以及其他伊斯兰机构的日常都不受影响。

和平协议有效期10年,不过后来双方都多次续约,所以这成了一项长寿的协议。

当然,这项协议不论是在基督教世界,还是阿拉伯世界,都引起了广泛的恶评,可谓差评如潮。首先基督教世界眼中,穆斯林简直就不算人,而基督教的皇帝竟然和穆斯林和谈,那就和“跟狗讲话”一样,滑天下之大稽,简直是奇耻大辱。

而阿拉伯世界就更坐不住了,当年萨拉丁好不容易打下来的耶路撒冷,卡米尔一仗都没打就献了出去,简直是丢人现眼。犯我穆斯林者,应该是虽远必诛。而堂堂阿尤布王朝的苏丹,竟然都懒得假装抵抗一下,就把圣城送了出去,简直就是别人把脚踩在你脸上,你还给人家舔鞋上的泥。

不过,其实平心而论,这份和约,是利大于弊的。

大多数人总是容易被各种各样的“主义”,各种各样的“道德”蒙蔽双眼,但如果能拨开迷雾,正视现实,其实很容易发现这份和约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

首先基督徒完成了宗教使命,不再需要不停地东征,白白浪费人命。而对于伊斯兰世界来说,只要耶路撒冷还在自己手上,欧洲势必会继续发动一次又一次地东征,动摇伊斯兰世界的稳定。

而且,对于阿尤布王朝来说,时间站在自己这边。毕竟耶路撒冷就在中东,随着时间的流逝,穆斯林在耶路撒冷地区的势力只会越来越强,而基督教只会越来越弱。等到伊斯兰世界实力稳固,收回耶路撒冷也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再说了,就算签了合约,其实穆斯林也没少什么,他们照样可以随便出入耶路撒冷,可以朝圣,可以唱诗,可以经商,可以在城区定居,还能得到骑士团的保护。

腓特烈和卡米尔经过了深思熟虑,冒天下之大不韪,签订了这一份“屈辱”的和约,但保证了中东接下来40年的和平。这种智慧和勇气,不比驰骋疆场的战士逊色。而讽刺的是,40年后,有勇无谋的法国国王路易,轻率地发动了第七次十字军东征,不仅摧毁了得之不易的和平,还一路猪突猛进,毫无战略素养,把前辈好不容易夺来的耶路撒冷又送给了穆斯林,还白白交代了手下3万多人的性命。而且这种滑稽的莽夫,没有被教会追究责任,还被封圣。

实在是讽刺。


尾声

腓特烈二世在签订合约之后,访问了耶路撒冷。他参观了城内的教堂和清真寺,在圣墓教堂举行了礼拜,然后举行了耶路撒冷国王的加冕仪式。

而耶路撒冷国王,当然就是他自己。

额……其实作为一个受到绝罚的皇帝,腓特烈二世是不能被加冕的,更别提是加冕为圣城国王。但他并不在意这种细节,他也不为难神职人员,而是直接走到圣墓教堂祭坛上,把王冠戴到自己头上。拿破仑直呼内行。

加冕仪式之后,腓特烈二世在耶路撒冷摸鱼了一个星期,这段时间他基本都在游山玩水,期间还发生了一个轶事:腓特烈二世有一天和穆斯林的前任总督阿尔 . 高吉聊天,他突然说道:“我来到耶路撒冷这几天,一次都没有听到清真寺的唱诗声,这是为什么?”

阿尔高吉回答:“基督徒的皇帝在城中,清真寺不敢唱诗。”

腓特烈二世哈哈大笑,然后说道:“那如果你们的苏丹到了神圣罗马帝国,我们的教堂就不做礼拜了?”

于是,次日清晨,清真寺再次响彻祈祷的声音,每天五次。无论腓特烈一行人走到哪里,周围的穆斯林都不惧神罗皇帝的眼神,自行祷告。


之后的一点故事

其实腓特烈二世的奇妙冒险,到此就告一段落了。不过请容许笔者继续讲述接下来的一小段故事。

腓特烈二世离开耶路撒冷以后,走到阿克港,准备坐船回到神圣罗马帝国。但是刚到阿克,就听到噩耗:教皇对第六次十字军东征的战果非常不满意,对于和穆斯林主动和谈的腓特烈二世,更是恨之入骨,所以教皇正式宣布,腓特烈二世为基督教之敌,而协助他的人同样被教会视为敌人,杀死腓特烈二世不会受到任何处罚,他的一切权利都不受法律保护。

教皇本以为下达此令以后,整个基督教世界都会揭竿而起,把腓特烈二世千刀万剐,弃尸荒野。

他猜对了一半,基督教世界,尤其是法国,确实是对腓特烈二世大兴刀兵,大军压境。然而,腓特烈二世的手下意外地忠诚,面对敌军的攻势死战不退。而腓特烈回国之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派大举反攻,把教皇派打得落花流水,教皇派都不得不出逃君士坦丁堡。

最后,1230年9月,兵败如山倒的教皇格列高利不得不与腓特烈二世和谈,而后者也既往不咎,与教皇尽释前嫌。

不过,这次十字军东征的成果,在40年以后,随着法国国王路易⑨世的,针对埃及的草率进攻而彻底破产。路易⑨世本人也被埃及人俘虏,驻留中东的各大骑士团全军覆没,中东所有的基督教城市都被埃及重新占领。

这件事发生的4个月之后,腓特烈二世也去世了。后人无法得知他在听说路易⑨世的滑稽行为时,有什么反应,或许没有反应。以他的性格,大概会一笑置之,然后继续摸鱼。

腓特烈二世死后,研究十字军历史的权威学者朗西曼,是这样评价他的一生的:

他集残忍、自私、狡猾于一身,在朋友面前,他毫无信义,在敌人面前,他极尽谄媚之能事。

唉,大概站在基督教的角度,也确实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了。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腓特烈二世の奇妙な冒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