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了,选择医学还是计算机?
作为一个高中拿到竞赛省一,选择了长学制医学专业,却又言辞激烈地想转计算机,辗转多次后终于又回归到医学的人,借这个机会分享一下自己这些年来的思考与教训吧。希望能对题主和有相同困惑的人提供一点帮助。
本回答想从微观(医生和程序员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等)与宏观(职业前景,大环境)两方面比较一下这两个专业的差别,再结合个人经历共同完成这篇答案。
我在没接触临床的时候,对医疗的大部分了解仅限于课本与网络。可想而知,这种认知是存在大量偏移的。比如我曾经天真的认为,医生和修车师傅没什么本质的不同,无非是修理对象有差别而已。所谓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等课本,在我眼里不过是《人体修理指南》这门技术的不同子集。尽管老师一再强调我们治的是生病的人,而不是病,但我当时是不懂的。
在我大一大二的时候,是站在基础科学的角度,俯视医学的。我对现代医学的拾人牙慧有些嗤之以鼻。所以当我看到知乎上有物理专业的同学嘲讽医学课本简单的时候,我是深以为然的。毕竟修理人这种“技工”的工作,和科学家有什么可比性呢?所谓的ct,mr,其本质不还是傅立叶变换?
这个时候,当计算机进入到我的视野的时候,转行的强烈冲动遍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这才是朝阳行业,这才是人类的未来!开源才是真正的国际主义,让天下没有难学的编程!github爷来啦!朝闻python,夕可死矣!我开始痴迷linux这种开源系统,我开始学习机器学习,妄想着计算机能有朝一日替代医生,反正就是个修理工,有啥不行的?我开始自学统计学和线性代数。
我和爸爸妈妈吵了很多次,关于职业,关于未来。我坚信医学不适合我,我坚信高考和本科专业不能决定我的职业,我感觉自己受到了计算机的召唤。
我甚至做好了向辅导员提出退出长学制的要求,想早点毕业拥抱社会。大不了就考研嘛,有啥不行的?再累能有医院一上班就30个小时累?政治英语不就是背吗?我几百万字的内科学背得,考研背不得?学医三十岁才能开始工作?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的有人不知道计算机22岁就能财富自由了吧?
毕竟当时同学在头条实习日薪400的价格,已经是我在深圳三家医院两个月实习的总收入了。
然而,这其中一直被我忽略的一点是,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不是项目,不是机器,是人。
医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的艺术。将医生和设备、指南区别开来的,是医生身为人而做出的选择,我们因能够做出选择而变得不同。医生的乐趣不只在于开处方开检查单,不在于成为出卖知识与经验的工程师,更在于如何把人当做人,让人成为人。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是最经验的艺术,是最科学的人文。
剥离了“人”这个因素,那医学也不再是医学了。
写到这里,在微观层次上,计算机和医学最大的区别,我认为已经写的很明白了。
在医院的一切医疗工作,都是围绕人展开的。查房,写病历,谈话记录,病史陈述,甚至医保……所有繁杂的工作,都是因为人的存在。
在一切都可以数字化的当下,医学是少数几门必须强调“人”的尊严的学科。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求诊断能力强,同样也要深刻理解人性。
很明显,学计算机是不需要的。互联网服务的,是数字化了的人,是数据,而不是自然上的人,精神上的人。
我认为,“人”的存在,是区别这两门专业最根本的因素。
如果你对人性,对生命,对同胞的热爱,超过了漫长的学习生涯,超过了前期的囊中羞涩,超过了几十年如一日的繁忙而琐碎的临床工作,那学医是合适的。
至少,你不用像我一样,本科四年浪费了大量时间,去追问自己,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学医,我为什么要去奉献自己,治病救人。也不用向我一样,花了大量本应在专业上的时间,去看哲学,去看社会学,去了解自己,去了解社会。
不过话说回来,一个高考刚结束的人,又怎么可能懂这些呢。
这又牵扯到下一个问题:长学制(本硕连读+规培四证合一)
为什么我可以在繁忙的临床专业学习中,花费大量时间看闲书,甚至去学习一门和我专业完全不相干的计算机呢?
因为我是长学制。没有考研的压力,不需要将时间花费在没什么实质价值的活动上。比如各种各样的创业比赛,套娃严重的大创,或者浪费时间报师兄师姐大腿,开了一个又一个没什么价值的科研探讨会,去伪造数据结题,或者骗经费,只为在保研的时候加点分。也不用为了保研,强迫自己把每一门考试都考的很高,不用去花时间算计同学,也不用纠结,自己到底有没有书读。
更不用花费至少八个月,怀着巨大的忐忑,走上考研的道路。
表面上,本硕连读只是省下了考研这个步骤,似乎没什么赚的,但这种从入学一开始就有的确定性,让你能以一个十分放松的心态度过人生最关键的五年本科生活。可以慢慢考虑自己是谁,自己要不要做医生,自己要做什么方向的医生。长学制的试错成本,是远远小于五年制的。
正是这份闲适,让我强烈建议选择长学制专业。这会让你的退路更广阔。
当然,前提是你对这个世界,或者自我充满好奇。否则课余时间只拿来刷综艺,打游戏,那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除此之外,在微观上我想讨论的第二个点,计算机和医学的工作环境也不同。
程序员或者工程师,如果想拿到高薪的话,工作的地点往往是私人企业。而有追求的医生,往往是综合水平很强的公立三甲医院。
虽然都很累,但是我想强调的是,大多数程序员,是为资本服务的(这也是为什么35岁会如此焦虑),而大多数医生,是为人民服务的。虽然我在医院从早上八点上班到第二天十二点的时候已经十分困倦了,但是我心里明白,自己的劳动,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接触过的每一个病人,都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以收到及时反馈的。当我晚上给病人量血压的时候,会有人关心我怎么还在工作,当我耐心给患者解释检查结果的时候,会有人感谢我给他们提供了帮助。这种收到肯定的快感,是很多人从医的不可忽略的因素。
医生也许不能为社会直接创造直接的经济价值,不能促进就业,不能带动gdp,但是,我们也不剥削人。不论市场化如何深入医疗,目前为止,医生还算得上是一份有理想主义光环的职业。
如果你不是袁隆平,不是邓稼先,不是钱学森,不是两院院士,却也想做一名对人民有用的人,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并能及时得到正面反馈的话,那医生这个职业,是完全值得考虑的。
治病救人这四个字,和修车修手表修洗衣机改bug,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因为学医,牵扯到生死。没有亲历死亡的人,是不懂生命的可贵的。这种经历是其他专业代替不了的。如果你对死亡/生存/存在有好奇的话,学医是合适的。
by the way,如果你只想赚钱的话,医生和程序员都不要选,毕竟都是打工的。
微观已经讲的够多了,下面我想扯一点宏观的内容。这方面我的总结一定是不全面的,仅供参考。毕竟我也不是社会学/经济学专家。
我国即将进入老年社会,甚至是重度老年社会。
老了之后你能拿多少养老金?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具体可以看这个视频。
与此同时,我国正在发生什么?财富集中到了什么程度?可以参考温铁军的文章。
https://www.douban.com/note/683826432/
大企业已经可以干嘛了?年轻人白手起家的概率和三十年前一样吗?
【睡前消息139】腾讯傻白甜?游说集团和旋转门了解一下?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1125990
可以预见,未来的三十年,和过去的三十年,一定会有些不一样。
但是到底如何不一样,是我们普通人无法给出回答的。
面对这种不确定的“投资环境”,我们对于自己的职业选择,应该由激进转为保守。理性选择当下吃香但是对年龄不友好的职业,转而选择较稳定不受时局影响的职业,是合情合理的,而非迂腐的。毕竟时代变了。这次疫情,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应该会影响很多人对未来的期望。
那么医学这种自带稳定光环,且随着老年化加剧➡️市场变大的职业,其价值应该是稳步提升的。
也许现在互联网上有很多抱怨医生待遇的噪音,但是你也要明白,这其中是存在大量选择性偏倚的——过得好的人不会在互联网上分享财富密码,只有不如意的人才逼逼赖赖。
只选择听取一方的声音,很容易让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认知产生偏差。如果这偏差影响了自己一生的职业选择,不得不说是遗憾的。
我们能做的,是把握住时代的势,顺势而为。等你到了浪头,自然可以引领后浪了。但在这之前,先发育。不要人云亦云,多思考,而思考又要建立在尽可能收集全面信息的基础上。
大学最重要的不是学了什么专业知识,而是( )
认知层次是可以提升的吗?怎么做到思考有深度?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高考完的人是不具备这方面能力的,但只要明白自己大学期间应该提升什么,如何提升,那么不论是选计算机还是选医学,都是不亏的。
最后我想说,复杂的问题,不存在简单的答案。人是复杂的,生命是复杂的,世界也是复杂的。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简单的选择:计算机or医学。他人只能给出建议,而复杂的决策过程,需要你自己来完成,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成年人的世界就是如此。
选择职业,不是选择伴侣,更像是选一支股票。但有时候,职业对你的影响,对你三观的塑造,又远远超过一只股票,甚至伴侣。
我这几年对于计算机和医学的思考,精华部分(也就是彻夜难眠思考出来的部分)大致已经包含在这篇回答里了。希望能对题主/有相似困惑的后浪们提供一些帮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