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材料作文“突破局限”审题导写与时评导写

2023-11-03 20:23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原题再现】


(金华一中2024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狭小居处);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制约)于时也。 ——庄子《外篇·秋水》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庄子笔下的井娃和夏虫处于“拘”和“笃”的坏境,因而视野跌窄,无法与之谈论大海和冰。而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井娃和夏虫,也包括我们自己,束缚我们的东西很多,如思想观念的限制,比如要报什么样的专业,考什么样的大学,找什么样的工作,不可避免受到世俗的影响;再如网络时代,大数据根据我们的偏好推送信息,让我们不知不觉陷入“信息茧房”......正如井蛙和夏虫一样,一旦路入某种束缚,我们的视野就会狭窄。见识就会短浅,对我们的事业、人生会有诸多不利的影响。


那么如何突破这种局限和束缚呢?第二则材料,苟子的话给了我们方向,这里的“登高山"“临深溪”都是为了开闲视野,见识到了“天之高”“地之厚”,我们的眼界变得更宽,自然也就突破了限制,人生会达到更加高远的境界。当然,人的局限与突破并非一蹴而就,人的一生永远在“局限一一突破”的循坏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具备识别局限的能力,更要有不断突破的勇气。


写作时可以首先开门见山指出人往往存在眼界和能力的局限性,然层由此指出“突破”的重要性。而对于如何才能突破,则可以借助材料找到相关方法,那就是开阔眼界。对于当代青年来说,要不断学习新知,解放思想,突破自己的思维惯性,拓宽眼界、放大格局,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其次,还可以通过借装他人长处来突破自我。最后,呼吁青年不要被局限,要敢于走出去。


参考立意:


1.勇于突破自我。


2.安逸不可取,突破局限尤可贵。


3.突破自我局限,方能成长。




【时评赏析与导写】


舰队也能越过山岭


来源; 人民日报评论 作者:何冠军


2017-07-21 20:46


茨威格在《拜占庭的陷落》中讲述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攻城一方的强大舰队处于外海,无法施展力量。根据经验,船只能在水里航行,但他们决定利用圆木作为滑板,送船上山。最终,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整整一支舰队越过了山岭,出其不意地抵达内港,赢得了胜利。


“舰队无法越过山岭”,这是常识,也仿若禁锢思维的一道高墙。细想起来,类似的高墙在现实中几乎无处不在。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其实都生活在自筑的高墙之内。譬如,当你自认为睡眠很浅时,哪怕极小的空调滴水声,也会扰得你心烦意乱;当你认定自己不善交际时,即便所有人都心怀善意,你也不敢主动去打声招呼。看不见的高墙,让我们因循守旧而不知、自我设限而不觉,成了思想和观念的囚徒。


石墙易毁,心墙难拆。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工作久了,往往容易形成一套固定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人担心改变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宁愿固守在无形的思维高墙之内,任由自己被惯性思维左右。长此以往,当思维日益僵化、停滞,一个人就会失去发现更好自我、遇见更佳选择的时机,最终只能与成功、幸福渐行渐远。


拆除禁锢思维的高墙,将会迎来更多可能性。亚里士多德曾提出重物先落地的理论,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不囿于经验,最终通过比萨斜塔试验,昭示了“物体下落速度不由重量决定”的猜想。达尔文总是随身携带一个本子,一旦观察到与已有理论相矛盾的现象,就迅速记录下来,因为他每构建一个观点,并不是一味固守维护,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找反驳的证据。跳出日常经验、惯性思维的拘囿,勇于突破自我、否定自我,才可能收获不平凡的成果。


无法改变风向,可以调整风帆;难以改变事物,可以重塑观念。打破思维惯性,关键是要有变通意识。正如幼年司马光救人,既然无法把水倒掉,那就把缸砸破。对待人生,又何尝不需要变通呢?很多时候,我们跌入困境,并非全因外界所致,而是我们的心陷入了泥淖。面对同样的际遇,有的人焦虑抑郁,生活在牢骚和埋怨之中,有的人却从容淡定,于逆境中追寻生命的光与热。当年,杨绛曾被“发配”去打扫厕所,境遇一落千丈,但她心无纠结、手不释卷,舒展了生命的意气。事实证明,换一种想法和心态,往往就能在黑暗中拥抱光亮。


有用人单位要求写一份30字的个人简历,其中一位应聘者觉得如此短根本不可能,并未在意,直到参加面试提交简历时才发现这是一个严肃的要求。面对应聘者的辩解,面试官从容拿出了一沓30字的简历。自己没见过,便说事情不可能;什么都没尝试,便认为自己也不行:如果总被庸常思维所困,不敢创新、不敢突破,终日在单调机械的重复中度过,即使忙碌得像高速旋转的陀螺,也难以创造出“让舰队越过山岭”的奇迹。


界:开阔眼界 提升境界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 郝思斯


2018-08-21 17:36


我们都知道汉朝时有一个夜郎国,而它之所以家喻户晓,与成语“夜郎自大”关系颇大。《史记》中记载,汉武帝派使节到西南,经由滇国辗转到达夜郎国,见到夜郎王后,夜郎王向汉使发出了“汉孰与我大”的问话。这被人们认为是自大的表现,“夜郎自大”也就成了用来比喻妄自尊大者的典故。而夜郎之所以自大,正是因为崇山峻岭的闭塞阻碍了夜郎王的眼界,使其不知丛山之外汉之辽阔。


甲骨文中的“界”字左半部是田字,表明字义和田地有关,表示把一整块土地划分为几小块,被划分的各块土地之间的那些道道,包括四周的“囗”和中间的“十”,都是“界”;右半部是介字,既是声旁,同时也象人分开两臂,这是划分界限的姿态。《说文解字》中将界字解释为“境也,从田,介声”,即其本义是田的边界。


人们常说,眼界决定一个人的高度,可什么是眼界呢?词典中给出的解释为目力所及的范围,引申指见识的广度。然而,比起见识的广度,眼界更是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深度,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心神所至。没有开阔的眼界,就很难拥有崇高的境界。人们用“井底之蛙”比喻眼界狭窄,用追求“蝇头小利”比喻境界低微,用翱翔于万里长空之上的雄鹰比喻目光远大、志向高远,所表达的,正是眼界对境界的意义。物理学家霍金21岁时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此后便全身瘫痪,不能言语,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然而,他眼界开阔,心胸豁达,身体被禁锢在轮椅上,视线和思想却遨游到广袤的时空,探究黑洞的奥秘,成为当代最伟大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专家之一。他十分欣赏《哈姆雷特》中的一句台词:“我可以关在核桃壳里,而还把自己当作无限空间之王。”还以此作为自己著作的书名,出版了《果壳里的宇宙》一书。这体现的正是一种无限深远、无限宽广的人生大境界。


不仅如此,眼界开阔,才能把握时代脉搏,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当今时代是一个快速变化、高度开放的时代,世界范围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广泛、巨大、深刻,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国际与国内、此地与彼地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眼界宽,见识广,有利于了解形势、认清趋势,有利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有利于取长补短、拓展思路。闭目塞听,孤陋寡闻,很多东西茫然无知,面对问题谈何有效应对?坐井观天,盲人摸象,实际情况若明若暗,迎接挑战怎能取得主动?


此外,开阔的眼界能让人对生命拥有更全面的理解,蕴育更博大的胸怀。《兰亭集序》中有一句话:“眼界高时无物碍,心源开处有波清。”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经过了近两百年的磨难之后,终于看到了民族复兴的曙光。我们把自己事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和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相结合,人生价值才有意义。“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开阔眼界,看清天地间的规律,关心芸芸众生的苦难,这是人生崇高的境界。


开阔眼界、提升境界,不仅对于个人的发展十分重要,对国家的发展亦不可或缺。从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开眼看世界”到如今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走向全球、融入世界的过程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必须把握好世界大势,跟上时代潮流,让改革开放的大潮汇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海洋。


怎样开阔眼界?其实并不是非要像那句“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说的一样,辞了工作去浪迹天涯。只要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便足够了:也许是看了一本关于哲学的书,你便惊觉自己以前思考问题的方式竟是如此简单和浅显;也许是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你才发现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经历,有着自己的独特观念;也许是利用年休假去了一个偏远的地区,你才真正意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无数的人过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生活,关心着完全不同的事情……“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视野所及,心之所思,行之所至,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材料作文“突破局限”审题导写与时评导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