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欧美很少有“常年卧床”的老人?而我国却很多?看完令人深思
在国外,有一位名叫Norma的老奶奶,过完了90岁的生日后,被确诊患有晚期子宫癌。然而,她没有选择接受手术或临终关怀,而是决定过上不一样的生活。Norma不想卧病在床,于是在取得家人的同意后,她决定与她心爱的狗狗一起去环游美国。这位老奶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展开了一段令人难忘的旅程,游遍了美国的32个州,品尝了各州的美食,欣赏了各州的美景,度过了生命中美好的时光。

而回到中国,在1999年,巴金先生已经95岁高龄,他因为多种疾病入院,包括帕金森病、慢性支气管炎、骨质疏松、肾衰竭、腹腔间皮细胞瘤等多种健康问题,使得他只能长期卧床。面对身体的孱弱和生活的缺乏尊严,巴金多次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这个选择权早已不在他手中,家人和医生都希望竭尽全力让他继续活下去。结果,巴金在病床上煎熬了长达六年之久,才最终解脱。

这两位老人的晚年生活截然不同,也反映出中外两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巨大差异。在欧美国家,老年人似乎更能享受悠闲自在的生活,而中国却有许多长时间卧床的老人。这个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文化观念和医疗体系对待老年人的方式。
为什么欧美国家的老年人很少卧床呢?
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的预期寿命为77岁,但健康预期寿命却只有68.7岁!这意味着,平均每个人都要带着疾病生活8多年。

这个数据令人震惊,但也不禁觉得似乎理所当然,因为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听说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事情。据统计,中国有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其中有4000万老年人完全或部分失去了自理能力。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医院的病房里超过一半的病人是老年人。但令人好奇的是,在一些欧美国家,如瑞典、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很少看到长时间卧床的老年人,即使在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只有大约20%的人会在那里离世。
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中西方文化观念的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失去活动能力或进食能力是身体自然的过程。如果采取干预措施,比如给患者注射营养液等,虽然可以延长患者的寿命,但却干扰了自然的衰老过程。因此,当老年人生病时,尤其是在疾病逐渐加重的情况下,西方国家通常的做法是让患者自然地离世,而不是不断进行抢救。
这一文化观念的影响下,高龄卧病的患者在西方国家相对较少。例如,在瑞典,一位日本学者曾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斯德哥尔摩的医院里没有卧床的老年人,也没有一位高龄患者需要服用改善食欲的药物。

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待老年病患的方式存在差异,西方国家更强调尊重自然的衰老过程,而中国在这方面有不同的做法。这也让我们反思,如何更好地关爱和照顾老年人,让他们在晚年过上尊严、舒适的生活。
当然除了观念不同外,还有2个原因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且呈现老龄化趋势。根据医疗学家和专门医学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饮食的改善以及养生方式的普及,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92亿。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了3521万。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免疫系统、生理活性和代谢激素水平逐渐下降,导致中老年人抵抗外部病原体和潜在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下降。因此,中老年人患上恶性疾病的概率和罹患癌症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卧床养病,对欧美人来说相对奢侈。美国纽约时报曾经报道,对于美国老年人来说,老龄化是一场无法承受之危机。很多美国老人在晚年没有储蓄,仅仅依靠社会保障金来维持基本生活,而这些年金平均每年只有18516美元。相比之下,每年约需支付9.3万美元以上的养老院私人病房费用以及5万美元的全职家庭健康助理费用,这点社保金显然远远不够。

由于高昂的养老费用,大多数美国老年人无法负担卧床养病的费用,只能选择“寿终正寝”。
老年人群如何高质量的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
1、保持身体健康:
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游泳、瑜伽等,以提高体力和心血管健康。
饮食均衡,多摄入蔬菜、水果、全麦食品和蛋白质,减少高脂肪、高糖和高盐食物的摄入。
定期体检,以早发现和治疗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充足的睡眠对健康至关重要,确保每晚获得足够的休息。

2、保持社交活动:
参加社交活动,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避免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参加俱乐部、志愿者组织或兴趣小组,结识新朋友,分享共同的兴趣爱好。
制定定期见面的计划,与亲人和朋友保持紧密联系。

3、保持智力活跃:
继续学习新知识,如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习惯阅读书籍或报纸等。
参加智力游戏,如棋类、拼图、数独等,以锻炼大脑。
参加文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音乐会等,以保持对文化的兴趣。
4、寻找生活意义:
参与志愿者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有助于提升生活满足感。
培养一项新的兴趣或爱好,追求自己的激情和兴趣。
与家人讨论家庭历史,传承价值观念和传统。

5、经济养老规划:
提前规划养老金,确保退休后有足够的经济支持。
制定遗嘱和医疗护理计划,确保自己的愿望得以尊重。
6、保持积极心态:
接受变老是生命的一部分,积极面对年龄的变化。
学会应对挑战和逆境,保持乐观和适应能力。
寻求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处理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2023年11月17-19日
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
SIC老博会诚邀您共同挖掘养老商机
更多资讯请关注sic老博会官网(https://www.silverindustry.cn/)的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