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1年国考申论地市卷 答案

2022-07-26 17:08 作者:千寻申论  | 我要投稿

第一题:

“给定资料1”中,风林村在实施“村寨银行”项目后,发生了巨大变化。请你谈谈风林村有了哪些变化。(10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250字。

【答案】

“村寨银行”与生态环保联动,改变了村民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自然改变,实现了人与自然平衡发展,具体变化有:1、乡村治理更有效:村民通过讨论,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拥有监督权,村民和睦,人心凝聚,环境转好,形成制度管用、自治省心的治理新格局。2、环境保护更自觉:村镇银行满足了村民生产生活资金需求,激发了村民保护生态内生动力。3、发展方式更绿色: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合作社销往全国,收入提升。 4、生态环境更优美:珍稀动物增多,带动旅游业大发展,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


【提示】

此题的难点在于如何划分材料层次,如何把握住“变化”的方面,材料缺乏明显的提示词,不过此题只有10分,建议不要太过纠结,依然用我们所学的概括方法,按照材料的自然段落的顺序,去梳理一下。

段5—6:主讲了治理方式的变化

段8—9:材料提示“让保护自然成为了一种自觉”,可以看作是“环境保护意识的变化”

段10:材料提示“风林村转变了发展方式”,直接拿来用

段11—12:材料提示“随着生态越来越好”,我们将其看作“生态环境方面”的变化

如此,可以梳理出4条变化:①乡村治理更有效;②环境保护更自觉;③发展方式更绿色;④生态环境更优美。

材料的最后一段,专家还总结道“‘村寨银行’与生态环保联动,改变了村民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自然改变,实现了人与自然平衡发展”,也展现了总体上的变化,可以拿来放在开头,以总分结构的形式展现。

第二题: 

“给定资料2”中说:“我们不仅仅是为乡村群众唱几场戏,更重要的是要‘种戏’”。请你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对“种戏”的理解。(15分) 

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答案】

        “种戏”意为要让戏曲扎根乡村。具体办法:1、鼓励自办戏团: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鼓励民间戏团发展,对乡村文艺人才传帮带,帮助提高创作水平和表演能力。2、培育文化土壤:把握重要民俗节庆,结合民间风俗和节庆文化开展戏曲演出。3、创新戏曲剧目:开展调研,了解需求,采集乡村生活故事,加入现代元素,针对不同年龄段进行现代化创新。4、普及戏曲知识:演出前介绍剧目知识,培养乡村观众了解、认识、喜欢戏曲。5、培养传承人才:创办戏曲表演班,从乡村挖掘有潜力的孩子,培养后反哺乡村,传承乡村戏曲。

        由此可见,戏曲的生存和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必须要回归民间和群众,才能在乡村留得住、传得开、唱得响。


【提示】

阐释型分析题,需要分层分析,不过此题只有一个层面,解释“种戏”,根据材料,“种戏”与之相关的要点有5个层面。最终,按照阐释型分析题的答题框架组织答案:简要解释题干中的文句 + 分析要点 + “小尾巴”。

第三题:

H市近期准备召开“社区治理与服务经验交流座谈会”,你作为石板街道负责人,将在座谈会上发言。请你根据“给定资料3”,以“清河社区的治理之道”为题,写一份发言提纲。(20分) 

要求:(1)内容全面、具体;(2)有逻辑性,语言流畅;(3)不超过450字。

【答案】

清河社区的治理之道

        清河社区是我市最古老的街区之一,经过近几年不断强化社区治理与服务,这一老社区变得越来越美,现将相关经验分享如下:

        一、重视环境综合治理。一是关停清河沿岸“散乱污”小作坊,河水变清;二是改造清河直街,满足居民需求,改善了人居环境;三是改造中留下老店,保留老城记忆和历史积淀,吸引艺术类商家入驻,涵养了文化气息。

        二、加强重点人群服务。老年人是社区重点服务对象,为此,建设了拥有优美环境和各种兴趣小组的养老机构,引领新生活方式,消除时代隔阂感,找到归属感、共鸣点;将社区卫生站搬至附近,服务全覆盖,功能全开通。

        三、创新“智治+自治”模式。一是引入“城市眼”,监控识别违规行为和不文明现象,社工实时转发至微信群,监督商家整改,城管兜底;二是成立自治管理委员会,商家主动整改,社区事情居民共议,更易推进和实现。


【提示】

公文题,本质是一道披着公文外衣的概括题,概括“清河社区”在社区治理与服务中的相关做法。

第四题:

请你根据“给定资料4”,对Z市人行道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解决建议。(20分) 要求:(1)问题梳理全面、准确;(2)所提建议与问题相对应,具体明确、切实可行;(3)不超过450字。

【答案】

        问题一:树木挤占人行道、阻挡盲道。建议:1、对接园林绿化局,对树木进行科学修剪、移植;2、对无法避开障碍的盲道重新规划路线。

        问题二:公共设施设置不当影响行人通行。建议:成立专项整治小组,统筹多部门力量,维护道路公共设施,同时制定定期巡查方案。

        问题三:占道施工,乱堆建材;缺少交通警示和疏导;扬尘污染;施工拖延且规划不当。建议:1、划定专门的施工与建材存放区域;2、施工路段设置交通警示牌与疏导;3、配备防尘网、喷水装置,防治扬尘;4、公示施工进度,两侧人行道错时施工,保留通行空间。

        问题四:非机动车乱停占道。建议:增设禁停标志,划定规范停车点,对乱停车辆强制拖离。

        问题五:摊点占道经营。建议:划定摊点经营区域,引导规范经营;对接城管部门定期巡查。

        问题六:缺少非机动车道,人车混行,车速过快,事故多发。建议:1、增设栏杆,划出非机动车道;2、对电动车限速管理,对违规者进行教育、罚款。


【提示】

注意“所提建议与问题相对应”。  

第五题:

“给定资料1”中说“物无妄然,必由其理”,这句话对提升治理效能有深刻的启示。请你参考给定资料,联系实际,以“‘治’慧”为题,写一篇文章。(35分)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字数1000~1200字。

【答案】

“治”慧

       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我们党提出了要切实提升治理效能的重大目标任务,那么在新时代该如何提升治理效能?我们从古人的智慧中可以探寻一二。古人有云“物无妄然,必由其理”,意为事物的发展变化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其特定的规律。这启示我们,社会治理中也不可随心所欲,必须把握治理的规律和方法,凝聚起治理之“慧”。

        凝聚治理之“慧”,要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本就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自然环境的变化也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演替。在人类历史上曾有过诸多惨痛的教训: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这都让我们认识到,以违背自然规律换取经济发展必会付出惨痛的代价。而在新时代,当我们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社会治理当中时,在乡村,可以看到绿水青山中珍稀动植物们快乐生长,乡亲们的腰包也在绿色经济之路上越来越鼓;在城市,清澈的河流穿过城区,承载着浓浓的文化气息。生态兴则文明兴,治理之“慧”就在人与自然和谐之中闪耀光芒。

        凝聚治理之“慧”,要重视人民力量。过去,我们更多的是强调国家、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倡导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这就要求在社会治理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一方面在于洞察人民群众的需求,只有以问题为导向,搞清楚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结点,才能让社会治理更有针对性,诸如要想让文化下乡活动更具吸引力,就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群众的不同需求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在于让人民群众参与进来,例如,民间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群众自办文化的活力,乡村和社区的治理也离不开群众自治的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唯有重视人民力量,才能让治理效能真正提升。

        凝聚治理之“慧”,要善用智能技术。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飞速发展,智能技术不仅促使社会治理中多主体达成“共治”,更能大大提升治理的效率,例如,“城市眼”管理模式,可让商家、社区和城管开展协调合作,并通过技术设备大量识别出违规行为。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政府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时披露疫情信息、协调配置医疗资源,让企业、社会团体、公众共同参与防控,构筑起了全民战疫防线,这正是智能技术所支撑起的社会治理新实践。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奋鞭策马。社会治理效能的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还需更深刻地把握社会治理之“理”,凝聚更多治理之“慧”。


【提示】

审题:

很多同学一读这句话“物无妄然,必由其理”,感觉很晦涩,不懂。先不要管它,来看后面的一句话:这句话对提升治理效能有深刻的启示。

请大家告诉我,这是不是给了明确的“主题”?我们的写这篇文章的工作目标是什么?——提升治理效能。


就像我们系统课上所学的这篇作文:

“给定资料5”中提到: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方式,网络世界为这种想象提供了无限可能。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围绕“网追正能量 担当新时代”这一主题,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题干这句话略为抽象,但是“主题”还是很直白的,工作目标就是写一篇文章,去谈 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去担当新时代的责任。

展开的角度就是“怎么办”的对策角度了。


材料内容:

讲某个具体方面的治理(乡村、戏曲、社区、人行道),这些例子都比较具体,如果我们从乡村、戏曲、城市的角度去写,就比较局限于事例了。

我们还是回到小题的作答思维,把这篇大作文当做一道启示类的对策题,这4则材料都是事例,我们要从事例中归纳出共性的、具有普适性的做法,成为应用于各方面治理皆可行的“智慧”。


材料中的做法:

材料1:群众自治;保护自然生态

材料2:回归民间,回归群众

材料3: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服务群众;智慧治理;群众自治

材料4:保障行人通行权益(维护群众利益、服务群众)

找到共性的做法,去提升治理效能:尊重自然规律、重视群众力量、利用智能技术


2021年国考申论地市卷 答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