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考研】一名卑微调剂生的内心独白,我的2020年考研宣告结束

过了今天(6月30日),考研调剂服务系统将关闭,我的2020年考研也将宣告结束。
自去年(2019年)三月份下定决定考研至今,正好一年多,时间真的过得好快。
虽未能上岸,但期间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可以体会。
思来想去,还是想写一篇文章,一来记录过去几个月的我的复试准备和调剂经历,二来做一个总结思考,给自己以及过去一年伴我一起走来的伙伴们一个交代。
回忆苦乐参半,内心畏难的情绪甚至占据了上风,有些片段经历不愿重提。
去年年底(2019年)考研结束后,放空了一段时间,但一直都在关注考研复试的信息,直到寒假回家才开始正式着手准备。
考完我没有核对答案,一是没有这个习惯,二是不自信,但是我自我感觉不会特别差,不管有没有机会进目标院校复试我都得积极准备,毕竟它是我考研经历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开始肯定是啥也不知道,只好上网搜索复相关试的经验贴阅读和视频观看,同时也请教了往届已经上岸的学姐学长们。
B站成了我的首选,当时有不少热心的up主分享了自己的复试经验,我看到一个就看一个,可谓来着不拒。




























从个人博主到机构再到名师,从硕士到博士,从英语面试到专业面试,从制作简历作品集到选导师,从复试流程到调剂流程等等。
随后又去微信、知乎以及相关培训机构搜索了相关的信息,把他们存放到对应的文件夹中。
接着是请教往届已经上岸的学长学姐,当我从目标院校官网公布的信息中得知,我们学院往届有一位二战(13级)的建筑学姐夺得去年(2019年考研)目标院校复试第一名的这个消息时,我既兴奋又担心,而这个学姐在我的列表里正好有她的联系方式。
兴奋的是感觉自己很幸运,能够碰见这么一位自己本学院的学姐,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资源,如果加以运用势必会助我一臂之力。果不其然,后面通过和学姐交流真的得到了她有效且热心的帮助。
担心的是感觉自己极有可能无缘目标院校的复试,当时分数没有出来,我很有预感自己不会进复试,这样一来,我的复习就没有了针对性,学姐的帮助也有可能白费。
看了这么多的检验贴之后,我渐渐地对考研复试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但是光看别人怎么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自己对这些内容进行一个梳理和思考。
这个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些所谓的经验帖没有学科的针对性,只是笼统的给出意见,也没有一个较为量化的标准,系统性较差,而像建筑学这种设计类的复试往往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复试分为英语面试和专业面试,有些还会有专业笔试,这个根据不同院校不同专业而定。
当时我怕遗忘,所以做了一些笔记,同时电脑里也分门别类地建立了对应的文件夹,以便自己查看。








【03准备】-【02个人作品集】-【02资料】下文件分类


从经验到简历、作品集制作,再到调剂信息的搜集,除去作品集制作和调剂信息搜集,其它部分我差不多在2月份就完成了。
作品集倒是拖到了4月中旬才全部完成,毕竟第一次做作品集,同样的方法,也是先找相关资料看吸取经验,然后自己再动手操作。









考研初试成绩在2月20日开始公布,后来国家线、自主划线也都陆续公布,我的分数均已过前面这两根线,只等最后的复试线出来。
过了前面两根线说明即使没有进复试但还可以走调剂的程序,换言之还有书读的可能性。那时我早已放弃了自己进目标院校复试的念想,果断开始调剂的工作。
按照以往的复试经验来看,全国各大高校均采取线下面对面复试方式,不料年初突然爆发疫情,以往的传统复试标准被打破。
到最后,几乎绝大部分院校都采取了线上复试的形式。在家里我也自行演练了几次面试的模拟场景,对着电脑,边看问题边回答,甚至还特意去看了复试礼仪指导的相关视频等。

本来复试准备的工作前面做得还挺好的,但是随着疫情的发展和开学日期的迟迟不定,我把复试一事搁浅了一阵子,中间把重心转移到了毕业设计上。
最后等目标院校的复试分数出来后,我才彻底死了心,这才把所有心思扑到调剂上面去。
关于调剂的事,我也有一段心路历程值得一说。
下面是我搜集到的有关考研调剂的院校:



这些可调剂的学校大多从微信公众号上获取,后面加了一些考研调剂的群,包括调剂院校的,也有调剂指导的。
记得当时我跟的一位政治考研辅导老师任燕翔曾说过这么一个观点,他说千万不要去调剂,能够争取一次上岸就一次上岸,调剂本是一件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事,吃亏的总是你。
通过自己的亲身的经历,深刻的验证了他说的这个观点。
众所周知,调剂是一场信息战,而且尽量要快。
信息搜集对我来说倒不是一件难事,作为设计类的学生,学会如何搜集资料信息是必备的技能。
找到这些信息之后,我便开始与院校联系沟通。
从网上的经验来看,联系的方式包括发邮件、短信以及打电话,从我的实践来看,打电话才是最直接有效的沟通方式,千万不要害羞而迟迟不敢打,因为你不打,你的竞争对手或许早已捷足先登。
比如当时我尝试给苏州科技大学发送了一封邮件,结果迟迟没有收到回复,最后还是硬着头皮打了个电话,立马得到对方的有效回复。
其实电话打得多了,这种畏难和胆怯的想法会有所淡化,我们要知道这是自己在考研,主动方是我们,而不要抱别人主动来找我们的幻想。
从我打过的这些个电话来看,对方大多还是很和善和有耐心的,并没有戾气。
最后我把目标锁定了在两所院校,一所是和河北工程大学,另外一所是武汉工程大学。
先说第一所,这是一所双非学校,当时它的官网上写的是只接收学术型硕士的调剂,但是我没有把这个放在心上,所以还是打了一个电话过去试问一下,结果那边的要求却变更了,学术型和专业型的都可接收调剂。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很兴奋,不禁感慨还是要打电话仔细询问才是王道。
然后是第二所,这所学校位于武汉,当时和同学亲人交流的时候,他们大都不建议我调剂这里的学校,具体原因大家懂的。
和那边打电话沟通,给我答复的是可以调剂,但是得加试一门数学考试,不会计入复试总成绩,这让我有所犹豫。
你说这数学,我们这种专业就大一的时候学了一个学期,还是学的最简单的数学D,好几年过去了,这些知识点啥的几乎忘得差不多了。
但是转念一想,我觉得肯定不止我有这种担心的想法,既然我忘得差不多了,那么其他人好不到哪里去,哈哈。
等到5月20日开放调剂服务系统的凌晨,我突然改变了主意,原定的河北工程大学被我替换成了内蒙古工业大学,我天真的以为或许自己能够被接收,而把河北工程大学作为最后的备选。
但是第二天我再度打开调剂系统查看的时候,上面一条醒目的大红横杠——直接被拒,而再想调剂河北工程大学的时候,却发现早已没了名额。
于是,后面我开始了艰辛的、疯狂的、毫无底线的调剂之路。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当时我的心态只有一种,只要能够有书读,去什么样的地方、什么样的学校、全日制或非全日制都无所谓。
同和我考研的室友,他关于调剂的态度就很坚决,他拒绝调剂去读非全和双飞院校。
所以我调剂了包括西藏大学、新疆大学、某某学院等在内的可供选择的所有院校,但是收到的结果要么是被查看,要么被拒。
其实对我来说,哪怕给我一次进复试的机会都是天大的恩赐,相比于笔试这种比标准化的考试来说,面试还是比较人性化的,量化标准没有那么死板,
自认为是一个比较乐于交流表达思考的人,早在大一我参加了自己学校联合某电信公司举行的模拟面试,当时和我一同面试的人大多是大三甚至大四的学长学姐.面试结束后,和对面的hr交流,他们大多给予了我积极的肯定。
大一担任了一年的班长,给了我很多上台自我表达的机会,而且几乎不会怯场和词穷。
专业的设计课程中有汇报交流的环节,这是我最激动和开心的时候。说得委婉一点是自我放飞,说得简陋一点就是装逼时刻。
所以,我认为面试这才是我的强项。可惜的是,我最终没有机会进入复试和老师面对面交流,哪怕调剂也不行。
好在我在求职的时候,面试时候的从容与自信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下面的领导大都对我喜笑颜开,这便是给我最大的安慰与鼓励。
回顾过去一年的考研经历,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是毋庸置疑的。
无论是对个人品性的塑造,还是学习方法的掌握,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和考量。
至此,我又总结了出了三点主要的思考,分别如下:
第一点,尽早准备。
考研这件事我觉得还是从长计议比较好,越是考好的院校越应该早点开始。记得当时我报名的考虫机构里有一个叫王琢的年轻老师,他说他大一就确定了目标——清华,经过四年的准备最终一战成硕。
但是这四年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是种煎熬,如果不拿出持之以恒的毅力,最后也很难成功。
每个人多少会有惰性,事情总喜欢拖到最后去做。虽然有些时候也可以实现既定目标,但是对于学习这件事来说,我觉得还是一步一个脚印比较好。
从应试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技巧性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目的,但对于一个人的学识体系的养成不是长远之策。
一年的复习期是大多数人的时间限定,但这个东西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学习能力不一样,接收消化知识的时间也不一样,所以得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第二点,下定决心。
这里的下定决心不单单指下定决心考研,更重要的是下定一战必胜的决心。
而我却只做到了第一点,最后一点我的态度倒是很佛系,当时给自己找了一个颇具理想化的借口——考不考得上都无所谓,抱着学习一门新学科的态度去学习知识即可。
虽说一路走来,自己的心态倒是没有啥问题,可是我没有给自己下达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注定是要吃亏的。
第三点,基于现实科学备考。
这一点是前面一点的延续,因为我自己是一个颇具理想性格色彩人,所以我做事受了很大的影响,其实现实一点还是很好的。
我们考研可以有很多目的,但是一定得立足于现实,清楚自己是怎样的实力,如何组织备考和学习行之有效得方法等等,不要一味的去附和自己的理想。
不然的话,到时我们的理想会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很惨的。
从我的例子来看,有时候我也在模仿和套用被人的经验方法,所以备考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通过看考研各大公众推送的考研上岸的文章,我逐渐知晓了一些东西,越是好的学校,比如老八校这种,能够上岸的无不是二战或三战,一站到底的人凤毛麟角。
他们投入的精力和金钱远比我们想象得多,随着大家水平的提高和高分的层出不穷,以后想通过考研这条路上升可能会愈发艰难。
今天,在我创建的学习交流群里,有小伙伴问我是否再战,我回答说暂时不了。
除了考研,还有很多路可以走,考公、考事业单位和考证等,不一定非得在考研这条路上死磕到底。
但不管怎样,看透生活本质后的我们,依然还是要热爱生活呀!
2020.06.30 亥时 收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