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顶刊论文“下移”:又有三名硕士研究生发Nature及子刊!

2023-04-07 16:50 作者:中科幻彩科研绘图  | 我要投稿


图片

不管学术界当下在破几唯,发一篇nature,都始终是科研人快乐的巅峰。毕竟拥有nature的人如同武侠江湖里的一代宗师,拥有无人能及的绝世神功,足以睥睨武林、傲视群雄。


这样说来,中科大的这几位研究生真的是羡煞旁人,最近,他们前后脚一人发了一篇nature/nature子刊,更气人的是,不仅有一作博士,还有一作硕士!

图片
图片

3月15日,孙雨琦(剑桥大学博士生)、葛丽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生)共同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Bright and stable 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in the near-infrared range》的研究成果。

图片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崔林松教授课题组与剑桥大学Neil C. Greenham教授团队合作完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崔林松教授、剑桥大学Neil C. Greenham教授为该项成果的并列通讯作者。


研究人员设计开发了一种新型多功能分子稳定剂,实现了兼具高亮度、高效率和高稳定性的近红外钙钛矿LED,解决了该领域重要难题。


钙钛矿发光二极管(LED)因其快速提高的外部量子效率(EQE)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钙钛矿LED的大多数高EQE是在低电流密度(<1 mA cm)下报道的−2)和低亮度,效率的降低和高亮度下的快速退化抑制了它们的实际应用。


在这里,研究人员展示了钙钛矿 LED 在高亮度下具有卓越性能,通过引入多功能分子来实现,该分子同时去除钙钛矿薄膜中的非辐射区域并抑制钙钛矿在与电荷传输层界面处的发光猝灭。


由此产生的 LED 在 800 nm 处发出近红外光,在 23 mA cm 处的峰值 EQE 为 8.33%−2,并在高达 10,1 mA cm 的高电流密度下保持 EQE 超过 000%−2.

图片

钙钛矿LED结构及性能  图片来源:nature


在脉冲工作模式下,当电流密度高达4000mA cm−2时,此时器件的EQE仍超过16%,并且亮度达到3,200 W s−1m−2。值得注意的是,在初始亮度为107 W s−1m−2下,器件的寿命可以达到32小时以上,是目前稳定性最好的钙钛矿LED器件之一,在当前EQE超过20%的近红外钙钛矿中处于领先水平。


图片

钙钛矿薄膜的电荷载流子动力学  图片来源:nature


在高亮度下展示高效稳定的钙钛矿LED是迈向商业化的重要一步,并开辟了超越钙钛矿电泵浦激光器等传统LED技术的新机遇。


3月1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李蔚和博士生张立康共同一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杂志上发表题为"High-rate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exceeding 110 Mb s–1"的研究成果。


图片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徐飞虎等与上海微系统所、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完成。


研究人员通过发展高保真度集成光子学量子态调控、高计数率超导单光子探测等关键技术,首次在国际上实现百兆比特率的实时量子密钥分发,实验结果将此前的成码率纪录提升一个数量级。


量子密钥分发 (QKD) 可以提供经过基本验证的安全通信。在应用方面,密钥速率(SKR)是任何QKD系统的关键品质因数。到目前为止,SKR被限制在每秒几兆比特左右。


在这里,研究人员报告了一个QKD系统,该系统能够以创纪录的115.8 Mb s的SKR生成密钥。–1超过 10 公里的标准光纤,并在长达 328 公里的超低损耗光纤上分配密钥。

图片

不同光纤距离的 SKR 图片来源:Nature Photonics


这种能力归功于具有超高计数率的多像素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能够以低误差稳定编码偏振状态的集成发射器,用于实时生成密钥的快速后处理算法以及高系统时钟速率操作。


结果表明,利用光子技术实现实用的高速率QKD是可行的,从而为广泛应用开辟了可能性。



3月1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博士生王凯同学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Li₃TiCl₆ as ionic conductive and compressible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all-solid-state lithium-based batteries"的研究成果。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马骋教授。


图片



开发能量密集的全固态锂基电池需要离子导电且在室温下可压缩的正极活性材料。事实上,这些材料特性有助于合理减少复合电极中固态电解质的量,从而实现活性材料的更高质量负载。


在这里,研究人员提出氯化钛锂(Li3氯化钛6) 作为室温离子导电(即 1.04 mS cm−1在25°C)和用于全固态锂基电池的可压缩活性材料。

图片

LTC的晶体结构和锂离子迁移行为

 图片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当复合正极含有95重量%的Li时3氯化钛6与锂钌合金负极和锂结合测试6附言5氯/锂2氯化锆6固态电解质,初始放电容量约为90 mAh g−1并获得约2.53 V的平均电池放电电压。


此外,在 62.2500 mA g 下循环 92 次后,容量保持率可达到 5% 以上−1和25°C,施加1.5吨的外部压力。我们还报告了“单李”的组装和测试3氯化钛6“电池,其中这种氯化物材料用作固体电解质,负极和正极。


这些结果表明,勉强探索的过渡金属氯化物可能具有ASSLBs正极的理想特性,值得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顶刊论文“下移”:又有三名硕士研究生发Nature及子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