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动乱时代(六)大爆炸(二合一)

2023-08-01 23:37 作者:钱袋伊凡  | 我要投稿

博洛特尼科夫坚信自己在联邦见到了真正的德米特里沙皇,在那里他携带着“德米特里”的亲笔推荐信前往普季夫利。同动乱时代的很多角色一样,博洛特尼科夫也过着自己传奇或平凡的一生,他曾遭受苦难波折,这些人生经历磨砺了敌人也敬佩的优良品质。他曾因经济困难被迫成为捷利亚捷夫斯基王公的武装仆从(在巴斯马诺夫段我们已经见过他了),被克里米亚鞑靼掠走,被迫成为奥斯曼船奴,所幸获得解救,他所在的奥斯曼船只被拉丁国家击败,他也由此获得自由。当听闻德米特里计划对克里米亚汗国发起十字军之后,他热情地收拾行囊,计划回国实现抱负,报仇血恨。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沙霍夫斯科伊此刻急需一名指挥官来执行一项关乎起义军存亡的重要任务:保卫叶列茨! 叶列茨位于普季夫利东北部350公里处。叶列茨具有巨大的战略价值,因为沙皇德米特里在那里储存了大量的物资、火药、铅和火炮已备南征之需。这里的千名驻军一开始就拒绝承认舒伊斯基,一夜之间,叶列茨成为了战争必争之地。胜利者将拥有大批急需的战备物资,以摧毁敌对之师。沙霍夫斯科伊王公调派帕什科夫率领援军,进军叶列茨。 帕什科夫,服役贵族,被德米特里一世提拔为波耶之子百夫长。我们前文曾经讲过,德米特里一世计划南征,除了在叶列茨集结军事物资外,还派遣波耶费奥多尔·谢列梅捷夫率军前往阿斯特拉罕。这支军队在得知莫斯科惊天巨变后,即刻和忠于德米特里的阿斯特拉罕城镇交战。阿斯特拉罕连通南境,大批哥萨克涌入支持,谢列梅捷夫营由此遭遇定期进攻。沙皇瓦西里分配给费奥多尔·谢列梅捷夫的任务之一是代表他与俄国附庸的那些诺盖鞑靼进行谈判,他们定居在阿斯特拉罕地区。不幸的是,数千当地诺盖鞑靼加入了反舒伊斯基的阵营。据同时代记载,他们开始“蹂躏他们所能到达的所有地区”。很快,伏尔加河地区的其他非斯拉夫原住民也开始反抗舒伊斯基。 尽管舒伊斯基,或者“沙皇瓦西里四世”如此不得人心,但他依然坐拥巨大的优势,除了控制首都外,他还可以依靠大诺夫哥罗德、斯摩棱斯克和下诺夫哥罗德等重要城镇的支持。尽管内战将国家一分为二,扰乱了税收和正常的军事部署、行动和招募;沙皇瓦西里仍有广阔的领土和可观的资源可以利用。总的来说,扳倒舒伊斯基仍非易事。 沙皇瓦西里竭尽全力,以保持他余下军队的忠诚,并从城镇和修道院获得更多的军力和资金。他起初试图隐瞒叛乱的事实,称克里米亚鞑靼人已率五万入侵俄罗斯。他号召所有城镇都向莫斯科派遣民兵,以抗侵略。只有当士兵在叶列茨与起义军实际发生冲突时,他们中的许多人才惊觉这是与同胞以及“沙皇德米特里”作战。 除了叶列茨,同样棘手的是克罗梅。克罗梅的克里姆林(内堡)曾发生可敬的血战,帮助德米特里一世粉碎了戈东诺夫王朝的统治。由于叶列茨物资的重要性和去年克罗梅战事的阴影,波耶姆斯季斯拉夫斯基派遣一支仅来自忠诚市镇的军队围攻。克罗梅的解围,落在了刚刚回国的博洛特尼科夫身上。 博洛特尼科夫和帕什科夫的解围首战都并不顺利,所幸要塞无碍。失利之后,博洛特尼科夫回到普季夫利并在科马里茨克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呆了几周,收拢残军,招募新兵,和整训部下。“沙皇德米特里”总指挥官可能在科马里茨克区南部建立了自己的临时指挥所。当地群众对博洛特尼科夫要求更多军队、食物、补给和金钱的呼吁做出了热烈响应。事实上,如此多的男丁涌向博洛特尼科夫的旗帜,据当时记载,在整个俄罗斯西南部的大多数城镇和村庄“只剩下女人”。到8月,攻守异势。沙皇瓦西里的攻城军队日趋疲惫,此时的起义军民心所向,补给更好,士气更高。同样的事件发生在叶列茨,前线失利的沙皇军队,即便是最被信赖的市镇地区军队也很快土崩瓦解,舒伊斯基被迫采取守势,节节败退。起义军开始高歌猛进,乘胜追击,势如破竹,帕什科夫很快收复图拉,梁赞地区也在利亚普诺夫的领导下再度为德米特里而战。 根据同时代波兰人日记所载两则战报,直观展现了这一变动: “(猜测同样是姆尼谢赫获得的情报)得到消息,8000名舒伊斯基军队在克罗梅附近败北;溃军被追击6里。这在莫斯科引起了焦虑。” “(姆尼谢赫,被囚于莫斯科)督军阁下得到消息,5000名舒伊斯基军队在叶列茨附近败北。” 舒伊斯基沙皇在莫斯科闻之消息,放弃了所谓克里米亚鞑靼入侵的所有伪装,并发起了一场对“奥特列佩夫”和“叛军强盗”的激烈舆论宣传,并声称德米特里背后有着波兰异端支持。舒伊斯基困兽犹斗,他再度费力集结了一支一定规模的军队,但刚刚惨败的他资源有限,只集结了一支“大而无用”之师。一位住在莫斯科的同时代人声称,沙皇瓦西里的军队“在所有遭遇战中都被起义军打得头破血流,只有不到一半人返回”。不过沙皇依然宣称自己同起义军总体赢得胜利,但他的军队逐渐胜利到了莫斯科。所幸才华横溢的族侄斯柯平,舒伊斯基总算堪堪阻止了博洛多尼科夫长驱直入莫斯科的可能。 不过即便如此,博洛特尼科夫和帕什科夫的军队甚至并没有会师。但起义星火已经散布传统南境,到达莫斯科的后方。他们竭力切断首都与西部省份的联系,尤其是斯摩棱斯克。起义军接近许多地区时,城镇村庄纷纷加入其中,为德米特里摇旗呐喊。所幸主要大城市忠诚舒伊斯基,得益于赫尔摩根牧首,修道院同样依旧坚定地站在舒伊斯基王朝这边。但事实上,除此之外的俄国社会各个阶层,斯拉夫和非斯拉夫,精英和平民,都参与了反抗舒伊斯基,并出兵支持起义军围攻莫斯科,莫斯科-弗拉基米尔-下诺夫哥罗德-喀山线或多或少地守住了,即使该线以南的几乎所有俄国领土都落入起义军手中,这里道路难行,起义军暂时难以涉及,但起义军一旦踏足这里,谁能保证这里能剩几支忠于莫斯科的军队呢? 尽管战事不可谓不激烈,但此刻战争的结果,依然悬而未决,起义军如今已包围莫斯科,但舒伊斯基这匹恶狼尽管丢盔弃甲,但仍未失其爪牙。何况,一些可敬的英雄人物就站在他的阵营,赫尔摩根稳定了莫斯科臣民的忠心,兄弟和族侄斯柯平控制着手头的军队,莫斯科是座面积庞大,容纳着70000居民的城市,这既将成为防御难点,亦将成为抵御支撑,几乎所有居住在首都或附近的16岁及以上身体健全的男子都将服役。 到1606年初秋,“沙皇德米特里”的指挥官博洛特尼科夫和帕什科夫率领起义军开始进逼莫斯科。 而由于自己的军队已经溃不成军,舒伊斯基必须集结新的军队, 艾萨克·马萨记载, “他们开始准备,以击败叛乱的城市,沙皇任命兄弟为指挥官,包括德米特里·舒伊斯基和伊凡·舒伊斯基,以及年轻的斯科平·舒伊斯基和许多波耶、贵族和官吏。沙皇向所有城市发出征召,但是各地都在抱怨灾难导致的损失,表示已无可遣之兵。但经过长时间的拖延,沙皇还是集结了一支庞大而无用的军队。” 纵然如此,舒伊斯基的新计划也无法顺利实施,因为原定前线卡卢加的士兵加入起义,现在战役在卡卢加郊外展开。此役博洛特尼科夫迎战伊凡·舒伊斯基,起义军规模在9000-12000之间。 同时代不同人的记载有着不同的结果,宫廷记录显示这是一场挫败起义军的重大胜利,留居莫斯科的外国人却记载战事以沙皇军的惨败而告终。无论如何,战后局面对沙皇军相当不利,起义军继续进逼莫斯科。双方在河口发生了一场交锋,同上场一致,一版记载沙皇军大捷,另一版记载双方两败俱伤。 不过这些记载的情况也可能同时存在,并无冲突。沙皇军且战且退,阻挠了起义军西线的推进,而博洛特尼科夫已切断莫斯科与西部,尤其是与“莫斯科之钥”斯摩棱斯克的联系。 “他使经过的每个地方都重新效忠于即将到来的德米特里,逐步扩充了他的军队。”很快斯洛特尼科夫麾下兵力可能就达到了20000。 沙皇军和博洛特尼科夫交战的同时,帕什科夫率领着另一路军队从东线推进。像博洛特尼科夫一样,帕什科夫的推进也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将村庄、城镇和要塞纳入德米特里的事业。科洛姆纳被迅速占领,帕什科夫允许麾下劫掠忠于沙皇瓦西里的贵族和商人。 随着军事形势的急转直下,沙皇政府集结了所有可用的部队,计划将其调往科洛姆纳阻止帕什科夫逼近首都。与此同时,在科洛姆纳,利亚普诺夫率领数量可观的梁赞贵族加入了帕什科夫。尽管他们作为地方德沃的地位高人一等,但这些贵族别无选择,只能屈居帕什科夫之下,帕什科夫现在率领上万大军向莫斯科进发。 在首都,有传言说沙皇德米特里就在科洛姆纳,很多服役贵族悄悄叛逃,局势更是雪上加霜。莫斯科和特维尔之间的联系还被中断了,好在特维尔尚且没有加入起义。虽然遭到了洗劫和焚烧,但修道院坚持忠于沙皇瓦西里,起义军还威胁了莫斯科西北部戒备森严、极其富有的约瑟夫-沃洛科拉姆斯克修道院,并在10月中旬占领了附近的沃洛科拉姆斯克镇。 尽管起义军取得了这些成功,但他们仍未能完全包围莫斯科,连接首都和东北部的道路仍然畅通。这意味着即使起义军从三个方向逼近首都,物资和人力仍然可以从俄罗斯北部前往莫斯科。 不过起义军在莫斯科除北路外的胜利还是产生了强大的影响。首都现在与平常的粮道隔绝,城内粮价涨到平时的三四倍,许多人预计莫斯科会很快陷落。惊慌失措和饥肠辘辘的人群逃离首都,而放弃沙皇前往起义营地或自己老家的领主和士兵也越来越多,这使得沙皇的士兵越来越少。许多军人不愿面对起义军,骑兵再也找不到或买不起草料。为了防止士兵挨饿或逃离,沙皇瓦西里每天向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分发食物,而舒伊斯基的金库几乎是空的。使问题更加复杂的是,起义严重阻碍了流向莫斯科的税收,一些没有直接受到起义威胁的地区也拖延缴税。雪上加霜的是,西西伯利亚的几个部落选择在这个时候威胁托博尔斯克镇并扣留了本应上缴毛皮——这导致了另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的损失,而且舒伊斯基从伏尔加河中部到莫斯科东部获得金钱与士兵的希望也在9月破灭了。 一个又一个城镇,一个又一个地区,各阶层各民族都加入了起义。这些起义切断了莫斯科与重要城市下诺夫哥罗德、整个伏尔加河地区之间的正常交通,谢列梅捷夫陷入困境的军队只能在阿斯特拉罕北部扎营。自由农民和当地部族同仇敌忾,受洗并自称王公的鞑靼贵族安德烈·卡扎科夫率领当地居民、鞑靼人和切列米斯人一同起义,并推动了楚瓦什地区一同加入起义。两位莫尔多瓦长老率领起义军包围了支持舒伊斯基的下诺夫哥罗德,下诺的围攻者与向莫斯科进军的起义军保持着松散的联系,偶尔会将俘虏的舒伊斯基支持者送往普季夫利。至此,据统计,俄国至少80座城镇加入起义,这是俄国当时城镇总数的1/3,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村庄“陷落贼手”。 莫斯科城内,舒伊斯基的动员也在紧张进行,牧首赫尔摩根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致信所有城市,呼吁“全体东正教徒”与“叛军”作战。博洛特尼科夫和起义的参与者都被称为“邪恶的异教徒”,他们背离了上帝和东正教信仰,服从了撒旦。舒伊斯基被描绘成一位圣洁、正义和真正的基督教沙皇,东正教信仰的捍卫者。这位牧首还在莫斯科举行盛大的宗教仪式,稳住了莫斯科岌岌可危的民心。 舒伊斯基没有放弃军事准备,他的工程师在城门外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移动护墙城寨,这些可移动的木板链接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坚固的护墙,上有射击口允许射击。这个特别的木城里部署着大量火炮,其范围大到可以容纳士兵营地和大量马匹。舒伊斯基尽最大努力集结士兵,但几百射击军抵达莫斯科都成为了了不起的事件。 在莫斯科外,几座重镇市民依旧支持舒伊斯基并拖住了各地起义军,也并非所有俄国鞑靼人都站在了舒伊斯基的对立面,据称卡西姆可汗率领着5000-10000鞑靼人将前往莫斯科。 虽然兵力不足,舒伊斯基还是抽调两支军队试图打通和斯摩棱斯克之间的道路。不过他令姆斯季斯拉夫斯基组建五个团迎战帕什科夫的结果不妙,只勉强组建出三个团的沙皇军队被击败后向北逃窜。许多服役贵族和朝臣被俘后送往普季夫利,组织混乱、士气低落的残军溃逃回莫斯科,而莫斯科即将真正迎接不可避免的围攻。当时人将此刻的舒伊斯基比做一只失去鸟羽,鸟喙和爪的鹰,很多人预计他的末日已经不远。 莫斯科城外,目前形成了两座工事营地对峙的局面,移动护墙所形成的舒伊斯基木城,由帕什科夫载有柴草的雪橇浇水凌冰所形成的冰城为底,而博洛特尼科夫抵达后用胸墙搭配工事建成土城。其中博洛特尼科夫部和附近东正教修道院爆发了冲突,被围困者斥责起义的信徒是“东正教信仰”的叛徒,起义军回以“如狮怒吼”。 舒伊斯基在首都尚且拥有数千武装,忠于王朝的商人倾力协助扩军和动员,瓦西里把筹码全部押出,把军队分为车阵队和机动队。其中,机动队作为预备队拥有更多兵力,斯科平·舒伊斯基作为这部的“出击督军”。城外则是两支数量高达30000的起义士兵,他们搭架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以逸待劳,反倒是城内守军迫于补给难以维持,不断对敌军工事发起进攻并被击退。两位起义军指挥官展开了外交和宣传工作,他们散发传单,鼓励莫斯科市民反抗他们的主人,承诺市民将获得财物,要求引渡罪魁祸首——刺杀沙皇的谋逆者舒伊斯基兄弟。 起义军似乎稳操胜卷,但他们未能发挥好优势。为什么起义军推迟了他们的进攻,让沙皇瓦西里有时间动员军队? 部分原因是组织混乱、缺乏协调,以及围攻莫斯科的各起义军相互独立。“出击督军”斯科平在第二战区对起义军的战事中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恢复了对莫斯科少量的资源输入。 部分源自博洛特尼科夫和帕什科夫之间的冲突,作为唯一亲自目睹“真正德米特里”并拥有官印签字书信的起义军前线将领,他无疑拥有收缴各支军队实权的权力。当博洛特尼科夫到达科洛缅斯克时,他坚持认为,作为沙皇德米特里的总督军,他应该住在“最舒适的住处”——也就是沙皇德米特里的官邸,这迫使原本已经入住的帕什科夫另寻他处。 11月中旬前的某时,一群莫斯科代表出现在起义营地。这支代表团表示,如果能亲眼看到德米特里,他们将立即投降。当然,博洛特尼科夫身边并无沙皇德米特里,他告诉代表团,他是直接从德米特里那里得到委任的,但莫斯科人断然反驳了他。他们宣称博洛特尼科夫一定是从某个冒名顶替者那里得到了命令,因为用他们说,“我们杀死了德米特里”。代表团接着说,如果博洛特尼科夫停止为死去的沙皇而战并投降,沙皇瓦西里就会“让他成为伟人”。博洛特尼科夫以他对德米特里的神圣誓言拒绝了提议。 然后他警告代表团:“如果你们不投降,我和我的君主将会很快按我们认为最合适的方式来拜访你们。”莫斯科代表团一回到首都,博洛特尼科夫就向普季夫利的沙霍夫斯科伊发出请求,恳求他说服沙皇德米特里迅速前往莫斯科。博洛特尼科夫说,只要沙皇(德米特里)本人在场就可以赢得内战胜利。 回到我们文中的设问,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在最开始就一目了然,现在并不是舒伊斯基的末日,而是起义军的终局,从一开始起义军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目的已并不存在世间,起义军必须正视一个真相——德米特里已经真正死去,他并没有成功逃脱,等待着与他会师的子民只会迎接失望。起义军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分崩离析。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将强调,这绝不会是舒伊斯基的胜利,瓦西里自登上权力巅峰起也将永远永无宁日,因为只要弑君者存在一日,不死的德米特里,将永远不死!

大动乱时代(六)大爆炸(二合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