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的消耗战——当代高性能武器生产之困
最近几天,土耳其在纳卡问题上可谓是出了不少风头,除了将叙利亚反对派派往纳卡地区外,另一个就是它出口的TB2无人机在战场上击毁了大量坦克。不过,在他风光得意之际,加拿大再次提出要根据对交战国武器禁运的规矩,对其无人机使用的加拿大进口的光学探头进行禁运,一旦禁运将大幅压缩这种全靠外国组件的无人机的生产供应能力。那么,现代战争一旦演化到消耗战,又有什么武器值得在漫长的战争中消耗下去呢?

精确制导武器——想说爱你不容易





虽然在21世纪以来,导弹武器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在战争中被大量使用。但是,可不要因为导弹大量使用就觉得当今导弹生产不费工夫。现实中,一枚小小的导弹,继承了精密测量系统(如陀螺仪、红外、雷达、激光传感器等)。微机电控制系统(弹翼和动力调节系统)、战斗部系统(引信和装药)和动力系统(火箭动力/喷气发动机)等,而这些精密系统要集成在导弹内,除了要压缩体积外,更要具备极强的可靠性。在去年9月军武零距离报道的国产炮射导弹生产车间里,我们就能看到传统的手机在40000G的摆锤实验中彻底报废,而军用炮射导弹的激光镜头却安然无恙。这就表明军用设备的生产和质量控制要远高于民用水平,自然产量也难以提升。同时,由于导弹相当要求小型化,很多生产步骤都必须要用精密设备,或者用高级技师的手工来完成,而这里面不能允许任何差错,否则性能就会大打折扣。这一来,弹药的生产就无法大幅度提高。
除了精确制导弹药日常生产复杂昂贵外,复杂的电路结构,恶劣的使用环境也让导弹在储存,运输,使用途中面临诸多不安全因素。比如,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制AIM-4导弹,AIM-7导弹的命中率出奇低下,其中AIM-4仅有2个击落战果,而AIM-7的命中率也不足7%。战后分析,除了早期控制系统粗劣以外,越南沿海地区高盐,高湿的环境也是导致早期电子管和晶体管设备失效的重要原因,很多导弹储存在仓库里的时候,控制电路会有水汽凝结,导致里面出现短路隐患,所以作战时出现无法点火、点火后失控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问题到了1999年的非洲之角空战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分别购置了苏27战斗机和米格29战斗机,在俄罗斯和乌克兰雇佣兵驾驶下战斗,但在进入战斗后,双方的R-27导弹几乎无一命中(有一个未经确认的战果是一架米格29中弹后支撑回到了机场,降落时坠毁),后来查明是这批苏联时代的导弹已经过了保质期,且在苏联解体后的大环境下丧失了日常维护导致。
在提升养护水平后,空对空导弹可靠性会显著提高,在越南1967年前后一次空战中,美军将弹药提前放在一个恒温恒湿仓库一个月,然后参加大规模空战,此时AIM-7和AIM-9的命中率提升到了50%以上,打得越南空军从此不敢轻易起飞。但是时至今日,空对空导弹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射失仍然很正常。如苏联1983年击落大韩航空007,苏15飞行员在视距内发射2枚导弹就有1枚射失;美国2018年F-18E偷袭叙利亚政府军陈旧的苏22攻击机时,也出现了第一枚AIM-120射失,被迫接近到视距内补射的尴尬事情。但是,就是这样的空对空导弹,目前单价也超过了100万美元,美国每年采购也只有400枚左右。


除了空对空导弹日常失灵外,坦克弹药、便携式防空导弹、反坦克弹药等发生事故的概率就更加稀松平常。在车臣战争中,T-80发射的炮射导弹50多枚仅有2枚正常运作;在今年举行的俄罗斯坦克展会上,T-80BVM四发反坦克导弹也全部射失。事实上,这种成本更低的“量产型”导弹因为关注程度远不如更加昂贵的空对空导弹、地对空导弹,发生故障的概率也会更加严重,在现实中,不存在质量问题的精确制导炸弹的哑弹率也有20%以上,尤其是对于集束炸弹而言。
我们常说的“远火”弹药也是非常昂贵的。由于远火弹药通常要配合制导系统才会变得精确起来,因此一枚远火火箭弹的价格接近一枚传统的地对地导弹。以美国M142,M270配备的GPS简易制导火箭弹(射程70公里)为例,在年订单10000枚下,单价仍然达到了10万美金,可见国内那些动辄200公里、300公里的远火价格在少的多的生产量下得多少钱。

在涡轮动力导弹上的问题就更多了。由于现代“战斧”导弹等远程巡航导弹通常要使用涡轮风扇发动机来提升射程,而小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对于一个国家涡轮机加工工业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迄今为止,也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等少数国家能够生产小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再加上导弹内置的昂贵的导航系统,如今的战斧式导弹已经从90年代末一枚50万美元猛增到了429万美元的价格,而特朗普炮击叙利亚一次性就发射了40多枚战斧导弹,相当于1.6亿美元和半年产量消失掉了。

所以,除了美国这样“天下布武”的国家能够年均购买40000枚JDAM(均价28000枚一发),9000枚地狱火导弹(均价81200美元)和成百上千枚其他导弹(美国每年要投资200亿美元采购各类武器弹药,其中战术精确制导武器花费100亿美元,不算国民警卫队购置的份额)外,一般国家考虑到生产成本、储备寿命和导弹质量控制的因素,都不会大量生产精确制导武器。中国在2018年洞朗危机时,曾经发现全国除了台海备战的精确制导弹药调拨到西藏都不够打印度半个月;2015年俄罗斯出兵叙利亚,精确制导武器用了一个月也全部耗尽,只能继续使用苏联时代乃至二战库存的铁炸弹。

传统炮弹也不便宜——大口径炮弹生产的难度




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大炮炮轰是非常省钱的东西。但是,现实中大炮炮弹一直以来不算是便宜东西。现实中,一枚155炮弹普遍价格在4000美金左右,让它如此昂贵的原因,就是因为炮弹采用的钢材非常特殊,是高强度的炮弹钢。大家可以百度一下所谓的“金门菜刀”,用的材料就是炮击金门使用的炮宣弹的外壳制造的,而炮宣弹的外壳又是所有的炮弹最薄的,可见155榴弹的炮弹价格是不会低的,甚至比红箭73那样的反坦克导弹还要贵。
传统榴弹尚且如此,高性能穿甲弹就更加昂贵了。根据美国国防预算报告,2005年前后开发M829A3穿甲弹已经达到9000美元1枚,而2014年的M829A4炮弹则达到了10000美元!究其原因,除了贫铀材料加工非常困难外,它采用的高性能推进剂,高性能弹托也是成本重要的增项。

至于火箭弹,成本就比起炮弹更加升了一大截。由于火箭要填充大量的推进剂,一枚火箭弹在不加装GPS制导情况下,单价就得达到50000美元左右。而那些短程火箭弹虽然成本较低,但无制导的火箭弹末端精度太低,几百枚火箭弹齐射看似壮观,但如果不用集束炸弹的话几乎对坦克编队无任何威胁力。

因此,无制导的炮弹、导弹虽然成本比起精确制导武器能够缩减5-10倍,但是由于精度低了不止20倍,所以现实中仍然是研发精确制导炸弹更为划算——但是战争真拖下去,也只得靠无制导武器撑着。

残酷的人力消耗——雇佣兵的诞生
由于战争打到最后,精确制导武器甚至常规弹药都无法继续供应,因此很多国家的战斗开始转回传统的步兵作战,如同叙利亚地区。但是步兵作战又伴随着巨大的人员伤亡,而一旦占领军人员伤亡过大,就会面临强大的国内反战压力。为此,就像日本人在中国发展伪军一样,所有的征服者都会大量使用伪军和雇佣兵。而随着一个国家战乱加深,人员的费用也越来越低,根据这次被派去阿塞拜疆的叙利亚雇佣兵所言,土耳其一个月会给他们1500美元工资。

但是你以为这1500美元是给白给你的吗?完全不是。在现实中,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因此雇佣兵吃了主子的钱就得去卖命。由于雇佣兵不享有日内瓦公约的战俘待遇,一旦被抓就会被枪决,而一旦当逃兵也会被主人处决,其待遇和古代的“征召兵”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在那个不杀人就被人杀的环境,这些处于深度战乱的国家的人民也只有当雇佣兵一条出路,如同三国演义的东汉末年,2000万人口死于饥荒和瘟疫下,无论是投靠曹操,刘备都是一样的结局,起码比被乱军屠杀要好一些。因此,之所以有的地区战乱持久不停,就是因为这里会给那些帝国主义者提供源源不断的雇佣兵来源,让他们得以廉价的投入代理人战争。
所以,只要花费1枚155炮弹的价钱,就可以驱使一个叙利亚的青年为你奋战半年,而当你不想支付他工资的时候,把他送到阿塞拜疆的地域去挡亚美尼亚的子弹……反正雇佣兵只有活着才能拿到下一期工资嘛。这种费效比比生产科幻世界的战斗人形要好得多了。

结语——消耗战是慢性死亡的战争
我觉得结语不用多说什么了。珍爱和平,远离战争。但只有不惧战争,才能赢得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