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鸦片战争的清代火炮真的比明朝好?

2022-11-25 00:31 作者:鹰扬铳手  | 我要投稿

up拥有大部分的明清炮学实体书籍(上图),已经进行地毯式搜索阅读,普及基本的火器知识,只为破网络小丑的无节操下贱骗局。

由于那些跳梁小丑喜欢玩田忌赛马,将最初摸索技术的粗糙品当做明朝火炮技术水平,有的甚至不知羞耻毫无节操的拿明初的碗口铳去对比康熙的红夷炮,八旗子弟毫无任何底线只为诋毁中国的火器成就,故而本资料贴只会放一些有代表性的精良火炮为例,以便读者对明清火炮的最高水平有更准确清晰的认识,也会放一些早期火炮资料方便读者对火炮技术的摸索与发展有更直观的理解。吾辈自带干粮,不为钱财,不为名声,只为传道解惑,捍卫中国火器的历史。

人类制造的早期金属火炮、火门枪最初都是铜质(青铜、黄铜、红铜都有),因为铜和青铜的熔点低,延展性能好,质地坚韧,不易炸膛,是铸炮的优质材料,所以当时各国都流行铸造铜炮,而整体浇铸铁炮的技术,欧洲人直到1540年左右才掌握,而且这一技术还被英国保密了很久,等到十七世纪时才在全欧洲流传开来!当时很多的铸炮师老本行都是为教堂铸钟的!因为这两者的制作工艺是相通的!

先说清粉YY的失蜡法,明明是中外造炮早期普遍运用的铸钟技术,却被吹成所谓大清创新:

后金在没有澳门技术支援的情况下,俘获的遵化城炮匠想出的复制方法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

由于这方法实在普遍,崇祯年间《兵录》也就略提几句:“如溶鑄之時,當以黄蠟爲铳母,内外寸尺,悉照前法。而又檢擇初出礦銅料,方可装放有力。铳藥若有厚薄,并鐵鑄銃,便當减装火药矣。不可不审。”“溶鑄铜料,黄蠟铳母,须用心详验,细检始妙。

道光年间《演炮图说辑要》的西洋失蠟法:“長炮,用生鐵鑄就。其鐵煅煉潔净,用蠟製成一炮,内外用細土封塞候乾,用火燒去蠟油,以成炮模,然後一氣傾鑄,故光滑無痕跡。

《西法神机》《祝融佐理》改为采用木模涂泥,再涂半寸的松香与黄蠟,在黄蠟用刀刻上纹理然后塗土泥,也是火煲蠟、香流去,这样容易取出木模而泥模成,重复用泥模利于统一标准。

1559年《武编》的前装西洋炮,用生铁七千斤,长一丈二尺,径二尺四寸,具体资料不详:

铸炮,以铜为最,生铁次之,铜者可久,铁者不可久。如铜炮则以熟铜为卷筒,如铁炮则以熟铁为卷筒。满天星,炮筒长六尺、厚三寸、口阔八寸、底狭十分之一。若生铁铸,其筒加厚一寸,计厚四寸。后有两火门孔,其一为药炮孔,孔有门盖不怕雨湿。专用于破船伤人,发射小铁弹子、不怕水的“混江龙”开花药炮、大铅弹,近距离可以三者兼用,故有其名。

这尊铜炮的名字是“老虎”,铸造自1533年印度的果阿。它的口径是44.7cm、全长是331cm、炮膛长284cm,可以发射225磅石弹,是一尊专门围攻的攻城大炮:

16世纪上半叶在葡属印度铸造的铜炮,这门骆驼炮长2.2米,口径为180毫米。这类武器也启发了明朝,制造了发熕铳。

十六世纪中叶之前,全都是铸造的青铜炮,铸铁炮当时欧洲和南亚都不成熟。这类射石炮前后粗细一样,不考虑膛压变化,倍径小,虽然炮壁薄,但是巨大的口径导致货品依旧笨重难以移动,使得发射效率低,射程不远,运输不便,容易炸裂。十六世纪末,基本被前细后粗的前装滑膛炮取代。而中国则是因为辽东战争的守城需求才开始装备前细后粗的红夷炮。

注意炮车的木杆,可见这火炮并没有调节功能,但朝上攻城是可以通过挖坑、垫木等方式解决

“铜发熕,每座约重五百斤,用铅子一百个,每个约重四斤。此攻城之利器也,大敌数万相聚,亦用此以攻之。其石弹如小斗大,石之所击触者,无能留存。墙遇之即透,屋遇之即摧,树遇之即折,人畜遇之即成血漕,山遇之即深入几尺。不但石不可犯而已,凡石所击之物,转相抟击,物亦无不毁者,甚至人之支体血肉,被石溅去亦伤坏。又不但石子利害而已,火药一爇之后,其气能毒杀乎人,其风能煽杀乎人,其声能震杀乎人。故欲放发熕,须掘土坑,令司火者藏身,后燃药线,火气与声,但向上冲,可以免死。仍须择强悍多人为之护守,以防敌人抢发熕之患。若非攻坚夺险,不必用此也。或问用之水战可乎?曰:贼若方舟为阵亦可用其小者,但放时火力向前,船震动而倒缩无不裂而沉者,须另以朩筏载而用之可也。曰城上可用乎?曰:不可,发鑛便于攻高,不便于攻下故也。”(早期不太会用,也许军中挖坑只是试新炮,后来海战又改进了炮车,但文人不知其故乱抄书,进而影响好几代文人对大炮的描述。)

《筹海图篇》的早期佛朗机是永乐火铳改装的,早期铜发熕也是永乐大炮加西洋花纹与炮车:

嘉靖三十二年铜铳,双兽首耳。早期铜发熕与佛郎机是旧技术的蹩脚模仿,并非真正的西洋炮。

嘉靖年间倭寇又起,入侵浙东一带。嘉靖三十五年(1556),兵部右侍郎兼总督江浙事务的胡宗宪荐擢卢镗为江浙副总兵,协守沿海一带。嘉靖三十八年(1559)卢镗镇守定海(镇海),看到招宝山雄踞甬江出海口,与南岸金鸡山对峙,是镇海关隘、甬江咽喉,便与海道副使谭纶商议后,经请示总制胡宗宪同意后,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在招宝山巅筑建城堡。经过军民三个多月的努力,城堡竣工,城周长二百丈,高二丈二尺,厚一丈,设雉堞160个。嘉靖四十一年(1562),“增复石屋其上,辟东西二门,内建戍屋40余楹,屯兵戍守,曰:‘威远城’”。威远城内建炮台置铁发贡五千斤4门,铜发贡三百斤百余门。在隔江的金鸡山铸火器若干座,以战舰布防甬江口,与县城相犄角,形势益固。(八旗YY大清红夷炮有轻炮发展。。。都是明朝老早玩过的,发展个屁)

郁南县文物普查队1983年底在建城镇发掘出两门南明铁炮,该炮身长110厘米,口径8厘米。出土的永历二年(1648年)铁炮数据与嘉靖“威远炮台”的铜发貢一样是三百斤,形制也是与上文印度产的西洋炮符合。这类发熕炮在清末也依然有相当的影响力,不少新造火炮都有明显的发熕特征,由于其粗短膛大,实心弹射程不远,清军就改用爆炸弹。然而明军最初引进的时候就已经掌握铸铁技术并用西洋短炮发射不入水的开花弹了。

中间的锻铁小炮没铭文,兵书也没记载,尾部留有类似铜发熕的圆环,尾部是用铸铁加厚的:

这小炮与下图的赛貢铳有些类似,有网友认为这是赛貢铳的原型。

1560年戚继光研发了熟铁虎蹲炮,这是非常著名的锻铁小炮,形制也是与西洋炮差不多:

虎蹲炮之前的锻铁“铅弹一窝蜂”与“赛贡铳”
虎蹲炮最初发射大铅弹与散石弹,后来改为大石弹与小铅弹,这加大了威力也延长了炮的寿命

虎蹲炮解

  此器因其形得名也。国初分在边方,有所谓三将军樱子炮者,近时有所谓毒虎炮者。固亦利器,但体轻易跃,每放在二三十步外,我军当放此炮时,必出营壁前至炮所,则营墙大小炮火皆不敢发,发之适足以中放炮之人耳。炮大不可多得,数炮不能退敌,而群炮在后,不得齐放,适败我事,将欲置前炮于臂间,则火发易跃,必伤营内之人,故用之适以害之。今乃特造熟铁炮,长二尺,腹内粗二寸余,外用五箍,光磨如镜棱而可爱。

虎蹲炮的锻铁技术也用于佛郎机的子铳,无敌大将军采用了锻铁+佛郎机+铜发熕三种技术:

无敌大将军解
  此器所以击众也。夫敌马动以万数拥来,毋论沟堑,须臾随溢,踏之而过,快枪等器,一铳一子,势小难御,但能击死有限之敌,不能阻直前之冲我军,以故每每不支而败。旧有大将军发熕等器,体重千余斤,身长难移,预装则日久必结,线眼生涩,临时装则势有不及,一发之后,再不敢入药,又必直起,非数十人莫举。(可能是旧装药工具不能探入膛尾,需要较大的倾斜角度)今制名仍旧贯,而体若佛狼机。亦用子铳三,俾轻可移动,且预为装顿。临时只大将军母体安照高下,限以木枕,入子铳发之,发毕,随用一人之力,可以取出,又入一子铳云。一发五百子,击宽二十余丈,可以动众。罔有不惧而退者。

鸦片战争中清军用的前朝大佛郎机,与兵书记载的神飞炮基本相符

1582年,有感于铸铜的无敌大将军炮过重,锻铁子铳启发了叶梦熊创制锻铁“叶公神铳”:

1591年,叶梦熊巡抚甘肃,在兰州大规模制造新式火器,一时间震慑甘肃蛮夷。

灭虏炮,每炮一位长二尺,用净铁九十五斤,箍五道,唐口二寸三分,每道箍一寸五分,一车三炮,合三百斤,极其便利。“永平叶梦熊,有新制“灭虏炮”,运以滚车,打放郊垌,一发可五六百步,铅子总一斤,势如巨雷,良为奇矣。近辽阳如式制数百,真可歼灭黠虏也”

大神铳滚车,每铳一位净铁用一千斤,长四尺五寸,铁箍九道,点火眼处加大铁箍一道。每一门立炮长一人,加粮三斗,率领炮军五人,日夜练习。有急则聚而为阵,战则以大神炮(两门更番而放)歼敌于五六里之外。俟其将近,乃以灭虏、三眼等器杂施之。

神铳议
“塞上火器之大者,莫过于(无敌)大将军,蓟镇一年止放一次,以其势大,人不敢放也。铳身一百五十斤,以一千斤铜母装,发如佛朗机样。余熟思之,改铳身为二百五十斤,其长三倍之,得六尺,不用铜母,径置滚车上,发之可及八百弓内,大铅弹七斤为公,弹次者三斤为子弹,又次者一斤为孙弹,三钱二钱者二百为群孙弹,名之曰:公领孙,尚以铁磁片用班毛毒药煮过者佐之,共重二十斤。此一发势如霹雳,可伤人马数百,若沿边以千万架而习熟之,处处皆置,人人能放则所向无敌,真火器绝技也。初疑其重,今运以车,登高涉远夷险皆宜,余制成每日几次试之,见者莫不胆寒,夫祖宗出塞,专恃神铳,为破虏先锋。天顺六年造兵车一千二百辆,各载有大铜铳车,成化六年造各样大将军三百个,载炮车五百辆,大约与余意合。盖善用中国之长技以制虏,此上策也。”

自西洋炮的传入,中国火炮开始注重精准射击,用炮耳+准星与照门,二百步命中率良好。万历仁字大将军铁炮,有中国琢磨出来的特色照门与准星,在朝鲜战争中对日军有很大威慑力:

锻铁炮与铸造红夷炮相比,有炮管薄而坚固耐用,可以在同重量下拥有更大的口径与长度。锻铁炮能够让北军骑兵携带更强的火炮在草原追逐蒙古人,成为中国常用的车载骑兵炮。

由《神铳议》可见,叶梦熊将炮改为二百五十斤的前装炮,用轻车配炮来解决远征的运输问题,尤其适用于野战和攻城。因而“命解进大内面试,称旨:着兵部行九边为式”“所请轻车神炮速置造,如法演用”。而后,该炮被大量制造,用于九边拒虏中。神铳的制造数量之多,仅在万历二十一年一次就造了一千门,《明实录》记载:“万历二十一年二月丙午,发太仆寺及经略存留马价银共一万二千两与甘镇,领造大神炮一千御虏,俱从甘肃巡抚叶梦熊请也。”

万历二十五年(1597 年),副总兵王鸣鹤云“夫火器之用,无间古今,无间攻守,其种实多。如发熕,即神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威猛无敌,破敌可成血路,攻城可使立碎,古惟铜铁铸成者,自广东叶军门始以熟铁打造,较铸者远矣”。万历山西巡抚吕坤云“叶公炮,今陕西总督龙潭叶公制,有重五百、四百、三百斤者……全在熟铁砧多,合缝欲成一家,略无痕迹,周围欲使一般。略无厚薄,洞中欲极圆滑,略无涩滞”。

明代的熟铁经过锤锻实为低碳钢,炮身性能远超铸造生铁炮和铸铜炮,铁炮制造工艺达到了中国古代锻造技艺的巅峰。在朝鲜战场,凭借这种大将军炮的威力,明军取得了远超倭寇的火力优势,“倭奴但知我火箭之利,而不知我大将军之神速,一发数里,声如霹雳,触之者立为齑粉”“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荡,不可状言”。确保明军在人数极端劣势下仍然取得了极大战果。

叶公神铳轻而长,自创制开始就多次用于攻城战,也是红夷炮之前最多用于攻城的火炮。

宋应昌在《经略复国要编》中屡次提到督造大将军炮,灭虏炮等配备给北军。在十月初八日给李如松的信中就提到,取到配发到辽东的军械中有“大将军八十位,滚车十辆,现留四十位,灭虏炮二百一十门”,还有百子铳佛郎机等。

1593 年的平壤之战前,宋应昌在给李如柏李如梅二人的战术计划中也有提到“其南面北面,西南及东南东北二角各设大将军炮十余位”。以三面二角各设十炮来看,当时李如松手上能用的大将军就有五十门左右。再加上海量的灭虏炮,虎蹲炮,北军的火器配备率,是相当恐怖的。

同时,宋应昌还给明军配备了海量的火箭,如毒火、神火飞鸦等大火箭,其数量更是以千万计,达到人均数支火箭。而单兵火器方面,《宣祖实录》中记载明军在攻破含毬门后,冲入城门时放三穴铳和鸟铳。而《经略复国要编》有提到蓟镇送来发射竹羽铳箭、射程达一百五十步的铜神枪一千杆,以弥补北军的火门枪威力不足的缺点。

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据朝鲜史记载,此战共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烧杀溺毙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万历三大征考》记载,平壤之战“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此战十分激烈,明军在付出一定伤亡的情况下,取得了城市攻坚战的胜利!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无形的效应!占领朝鲜北方的日军士气严重受挫,纷纷放弃城池争相南逃。朝鲜北方基本光复。至此明军入朝二十四天,收复朝鲜北方。黄海,平安,京戢,江源四道。

《徵毖录》:以大炮火箭攻之,炮身震地数十里,山岳皆动。火箭布空如织,烟气蔽天。箭入(平壤)城中,处处火起,树木皆焚。 

日军由于对火炮没防备,早期明军攻城部队能一日连陷三城,犹如推土机,直到蔚山之役

日军将城堡修建在大炮打不到的高山,明军不得不靠步兵肉搏攻城,后世所绘的图没有展现这点

1597年,日军在蔚山之南的岛山筑城。对此明军在大批援军入朝之后,开始反攻。明军此次作战带了大量火器,共有“大将军炮一千二百四十四位(有相当一部分将军炮无法运到前线、火箭十一万八千支、火药六万九千七百四十五斤、大小铅子一百七十九万六千九百六十七斤,皆辽阳分守张登云运。至于三眼铳、铁须箕、闷棍、火炮、火筒、团牌、佛郎机等器,皆倭所深畏者,无一不备,其粮饷足供一月。”但因城堡地势太高,大炮打不到,只能围困。

朝鲜战争中明军为了攻城,制造了五百斤或一千斤的锻铁炮,辽东地区遗留甚多实物

朝鲜战争用于攻城的明军火器战车,明初之后攻城器械无用武之地,终于在万历得到实践发展

近距离发射叶公神铳与威远炮击碎城垛与敌人的云梯, 用战车掩护叶公神铳与威远炮的冲车。

《利器解》是万历庚子(1600)刻于西安的官书,记载了北军诸多新式武器,第三次公开火炮的具体使用,制作工艺是第一次提及。明代火炮的具体使用记载第一次是嘉靖时期的《武编》,第二次是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与《练兵实纪》,但还是不如后面的西洋兵书详细。

威远炮:大将军炮的改进版,也用连炮战术。

高二尺八寸,底至火门高五寸,火门至腹高三寸二分,炮口径过二寸二分,重百二十斤,火门上有活盖,以防阴雨。重二百斤照前量加尺寸。

每位重百二十斤,如一营三千人,用十位,每位用人三名,骡一头,人带铳棍一条。旧制大将军炮周围铁箍,徒增斤两,无益实用,点放亦不准,今改为光素,名威远炮。惟於装药发火者著力处加厚,前后加照星照门,千步外皆可对照。每用药八两,大鉛子一枚,重三斤六两,小鉛子一百每重六钱。对准星门,垫高一寸平放,大鉛子远可五六里,小鉛子远二三里,垫高三寸,大鉛子远十余里,小鉛子四五里,阔四十余步。若攻山险,如川广各关,炮重二百斤,垫高五六寸,用车载行,大鉛子重六斤,远可二十里,视世之千里雷尤轻便。倭虏营将近我营,昼夜各发大鉛子数枚令其惊溃,若欲诱贼至,后用连炮,则此炮用连炮,前后发放。此炮不炸不大后坐,就近可点放。

八旗子弟一直在攻击中国国产火炮没有攒膛技术,这类荒唐言论很多时候都是翻一下书就能打脸
光滑的威远炮与多箍的旧将军炮
1637年《左良玉出师图》的三眼铳手与威远炮手

一製砲。須用閩鐵,晉鐵次之。煉鐵炭火爲上,煤次之。鐵在爐,用稻草戳细,雜黄土頻灑火中,令鐵尿自出。煉至五六火,用黄土和作漿,入稻草,浸一二宿。將鐵放在漿内,半日取出再煉,須煉至十火外。生鐵五七斤,煉至斤,方熟。入爐時仍用黄土封合,一以防灰塵,一以取土能生金,不致煉枯鐵之精氣。製砲不離爐,方成一片。如威遠砲,將鐵分作八塊,打如瓦樣。長一尺四寸,闊一尺一寸,中厚邊薄。將瓦四塊,用胎竿打成一筒。八塊共成二筒。湊齊,用鐵釘數箇將二筒接作一處。再用前餘鐵三十斤,分作二塊,亦打如瓦,圍於砲腹中装藥發火處加厚。合缝時稍有灰渣,日後必至損傷,須判磨極净。成筒孔欲小,止容鑽磨之沙。砲既成,然後上架。用墨線吊準,不失分釐。用鋼鑽洗塘,可光可圓,藥去即到。看過極净,方可安底。火門近底,點放不致倒坐。照門及護門,俱就砲本身成,務令堅緻。各砲大約仿此。

先於地穿穴,深四尺,周圍三丈六尺。穴上作架,其架用堅木,立四柱,長一丈二尺,徑過一尺。柱頂作十字木,冒頭管住下尺許,鑿槽路,長四尺,仍作一十字叉。嵌槽路中出筍,加拴,勿令出入,可上可下。其槽空處,俱用木板墊起,俟砲鑽深,漸次而下。十字中央朝下嵌一大鐵臼,白下即大鋼鑽。鑽型方,長七尺。鑽半身有孔,貫以鐵杆,長六尺。仍用堅木二條,長丈餘,約鐵杆大小鑿槽,夾鐵杆于中不露,兩頭用鐵箍。以人扶,可推轉。四柱自下高尺許,作十字叉,中央鑿孔。再上一尺五寸,亦復如是。十字上加厚木圆盤,可四柱大。上容鑽砲人行。盤下依圍,壘墙三面。盤心鑿孔,镶鐵圈,圈旁各有二横釘,嵌入盤木,以防轉動。孔連下二十字,以砲架孔中。砲頂上接鑽頭,人推鑽腰鐵杆,如磨旋轉,鑽漸下而砲塘自通。盤中稍旁作一孔,大可容人。人立穴下,透半身于盤上,時加油以利鑽。

一造火藥方。每料用硝五斤,磺一斤,茄桿灰一斤。以上硝磺灰共七斤,分作三槽,定碾五千八百遭。出槽,每藥三斤,用好燒酒一斤,成泥仍下槽,再碾百遭。出槽拌成粒,如黄米大,或菉豆大。須入手心,燃之不覺熱方可。尋常藥(北方传统火药,满清一直给绿营用这种落后的配方),用一斤,此藥(《神器谱》火药的简略版)止用半斤。因藥力太迅,不可多用。如無茄灰,柳條亦可,去皮去節。南方如無柳茄,杉槁俱可。

一製扁线。用細布裁成條,以稀麵糊刷過,乘濕敷火藥,雙摺成。黏壁上陰乾,用生桐油油過聽用,以防雨水。

一鉛彈。全要合砲口。用模鑄,滚極圓,方可用。

一放砲。切不宜托生疏人装打,多寡一不如式,兩旁人及自己性命關係不小。

一千斤吕宋大铜炮还不如二百斤锻铁炮:“解到自造(吕宋)铜炮数位,职亲下教场以羊豕祭之,然后试放,乃一试而重千斤一位者逐炸碎无存,时张名世亦以所造(锻铁)灭虏炮重二百余斤者,铅藥分兩與千斤铜炮同,而聲更猛更远,连试数位皆无恙,一时解炮官军皆无色,道将以下无不人人笑铜炮无用,而谓张火器之精有如此,大司寇忧国忧辽,尚专疏论制虏者莫如火器,若请自铸铜炮遣子弟从军,顾不能宽一善用火器之名世耶。”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的五号炮应该是威远炮的发展,后来也改为红夷型:

第四号炮长4英尺6英寸, 炮孔口径3.75 英寸。  第五号炮显示了在既不能抬高, 又不能降低
炮口的情况下, 如何在木床装置火炮的方式。 有些形状几乎跟它们相同的炮是被装置在炮车上的, 以形成一种双筒野战炮。(满清装旧炮的炮车往往非常粗糙,没有明人的调节功能)

上文威远炮的条例很可能参考自《神器谱》(成书于1598年)

或问:旧日"三将军"诸大器,或有轻重斤两而无尺寸数目,药有升合之数而斤两全然不备,不知前人故引而不发乎?抑智虑未及乎?

日:中国诸大神器,近来临敌不敢遽用者,正坐人器不相习耳。大都军中器具,文臣忽为粗事,何尝一问!即有深于此者,又皆不屑讲明,武臣有明于心而不能形诸口吻,有能言之而又不能属之管城楮生者,兼之执器士卒难于常常演习,以故造作之制不备,打放之法甚略。

客日:足下何不并为阐明以利军用?

日:此器非奉朝命,畴敢私造;非为大将,谁敢私习。今日未经试验,不敢逞臆立论,聊举未备,端倪以伺后之君子可也。

“三将军诸大炮,最为陷阵利器,只缘用之不得其法,时有迸炸之患,几致废弃。如欲车铳之制传之百世无弊,用之九边俱宜,车须求合地利险易之形,战守进止之节。铳明阴阳相胜之机,五行相克之理。立画一之法,定经久之规,设置科条,时常讲究,真宗社亿万年之胜算,疆埸千百世之金汤矣。”

《神器谱》与《火攻挈要》有一些类似的内容,万历年间的铜熕等将军炮使用不当,多损坏,故而有人要求《神器谱》赵士桢公开三将军等大铳的使用方法,但赵士桢以国之大器不能私习私造、未经试验拒绝,不过《火攻挈要》的作者还是参考其鸟铳操作注意事项内容完善了明代火炮的使用方法。“赵士桢”虽然只设计了一种火炮,但却是最为巧思解决了火炮后坐弊病。

赵士祯解决了鸟铳的准星不准问题,仔细观察炮身,你会发现它非常平直,准星与炮管一条直线

 1602年的《续神器谱》:“一如旧制佛朗机,但加长加厚。下用一床,以坚木制架,如车下有二轮行路推走,放时去轮,后用一铁桶实絮於中,床档圆活,放时任其后坐,着絮即止。” 

道光年间的《铁模图说》的千斤炮架上有类似的抓钩

广东参将邓钟《筹海重编》(1592年)卷12“铜发煩图说”,首先抄录《筹海图编》,后增一段:

游击彭信古云:火器之大者,莫如发煩,但放之难。今反复思之,每铳设软架一座,架后设讜木一块,各绚以大缆。置之船头,则借金顶之力。发之船傍,则架担梁一根。其樘木内又设软座一件,以黄麻水草结之。彼铳一发去,势必倒回,架有绚绳,多不能坐绝,即或断绝,至檁木,上有软座可抵刚猛,有大缆可制余威。使一发中贼,收利十倍,远而陷阵,无逾此者。

后来《续神器谱》将之缩小改良为陆地野战用的反后坐力佛郎机 ,但具体炮车形制与使用条例都没公开,这不符合赵士祯之前对鸟铳的精细刻画与悉心教导,很显然是为了保密,只能从《利器解》的威远炮内容管窥一豹。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自费出版的《演炮图说辑要》提及火炮因各类原因不能如意命中的原因:彈到彼處,總有偏去不中。故謂一百三十丈以外不能有準,此自然之理也。因力洪大,彈去甚遠。其所致偏之由,不能盡述。有鑄時礮腹小偏一分,人視不甚明顯;而彈去到彼,必差數尺。或礮腹安正,而表準前後小偏,亦不能正對。或礮腹稍有不平,彈出不直。或礮内礮外無弊,而安礮之地,有左右欹斜或偶逢狂風,均能偏倚。此偏左右之弊也。至者高低之差,更爲細微。或火藥有美惡之分,力量不同。或一樣之藥,不同一人洗春,春之不實;或同一人春之,先春者力大,經演數礮,氣力小弱,春之不實,均有高下之差,故不宜太遠。此差高低之由也。此中之細微,非專習此器者,不能會通其底裡。爱請中堂於隨帶京火器營弁兵,派委四十餘名,依法指畫。先令不下藥彈,空作探洗,下藥入彈加麻,撬視红输之法。每晨一較。數日下教場,用藥彈演試二三日,發多中肯。蓋因火器管弁兵,精習鳥鎗眇視之法,本已熟手。其大小礮位,指示關鍵,審其遠近,則其藝可立就也。

近代战争中,这种滑轨后坐、左右转动的炮架得到大规模的运用:

清军的磨盘技术老早就该淘汰了,没想到清粉还当宝!

天启元年(1621年)四月,因沈阳和辽阳均于月前被攻陷,刑部尚书黄克缵乃疏请“演神器并收遗兵”,中称自己先前在奉命协理京营戎政时,曾召募工匠在京铸造“吕宋大铜炮”,其言曰:

臣任协理戎政时,曾募能铸吕宋大铜炮匠人来京,铸完大炮二十八位。遣援辽守备黄调焕同壮士陈有功、顾应泰等三十人,解去辽阳七位。其一位重三千余斤,为李秉诚请去奉集,一发击毙建夷七百余人、将官二人,此道臣高出之所目击。其余重二千余斤及一千斤者,分守辽阳、山东,闻再发击毙建夷二千余人,此袁经略(农按:指袁应泰)之所面赏。今三炮一埋地中、其二击破,惟有四号者三位,为建夷所得,然彼亦不能用也。所遣三十人,初以为尽于辽矣,今尚存二十六人,见在宁前,真壮士也。戎政府中尚有大炮十七位、大佛郎机十二位,……此则神器所当即演者也。

知当时共铸成铜炮二十八门,前三者分别重三千余斤、二千余斤以及一千斤,余为千斤以下之炮。

现存万历四十七年闽中仿制的吕宋炮与印度产西洋炮差不多,如铜发熕一般炮尾实心以平衡炮身

福建道监察御史彭鲲化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通州兵哗幸定》一疏中,尝称:“戎臣(农按:应指协理京营戎政的黄克缵)欲制吕宋炮,一可当万,闽中行之既效矣,此当速造以为中国长技。”彭氏在天启三年(1623年)五月的奏疏中,亦有“吕宋火炮,闽中放之既效”句,指出在之前福建已有人成功仿铸并使用过“吕宋大铜炮”。又,徐光启在天启元年曾指出广州有工匠曾在澳门打造大炮,二年九月,驻防厦门的总兵官徐一鸣因有荷船五艘入侵,亦曾“向洋商铁匠暂借铳器”,与夷船对打,知先前闽粤沿海确已有工匠掌握部分相关技术。

天启元年二月,兵部命守备黄调焕率新募之官兵两千余名援辽,三月,后金陷沈阳,辽东经略袁应泰乃撤奉集、威宁诸军,力守辽阳,惟诸将均溃败,监军道高出等自城中遁逃,应泰亦自杀。黄克缵在前疏中所称这批“吕宋大铜炮”中者(重三千余斤),大概是元年二、三月间运至奉集的。黄氏引述败军之将高出和袁应泰的话,称这些炮曾分别毙敌七百余人或二千余人,此明显过于浮夸,否则辽沈之役亦不至于一败涂地。这批炮或因品质不佳,或因操作不得当,以致出现“随装随放,炮热药燃”“连发炮热,装药即喷”等情形,袁应泰亦称“内府解发铜炮虽多,放辄炸裂”,尤其,最大的三门当中就有两门膛炸。(葡萄牙火炮也会炸,铸炮的质量比较玄学)

《辽海丹忠录》提及后金用炮车轰击守城的野战车营,明军虽然有数门重炮反击但效果不佳:

经略得知,忙传令箭,撤奉集兵,分屯城下,以防攻辽阳城。果然奴酋领了兵马,漫山塞野而来,到了四里铺。袁经略忙督侯、李、梁、姜、朱五个总兵,分头迎敌,自己就宿在城外营中,留张御史督兵守城。十九、二十,两边大杀,互有胜负。不料二十一日,奴兵竟自驾着炮车,在东山安下营寨,经略就列阵在东城外,点放火器打他,打死的却又是奴酋驱来各村堡百姓,虽费了许多火器,疲了许多精力。不曾伤着奴兵一些。他又分兵一支,直攻小西门,经略怕城中有失救应,忙退入城,五个总兵反隔在城外,不能助守。经略只得着各监军出城,催这几个将官分一半攻打虏营,使他内顾,不得全力攻城,一半向城下拒他攻城兵马。先是监军牛副使杀出,到得小南门,奴兵隔河放箭,中了一箭,跌落水中,从兵扶得上马走出,竟催不来兵。东西二门已是摆满鞑子,云梯已傍了城下,将火器打时,火药已渐不够用。经略看了,对张御史道:“应泰不才,叨为经略,不能为国恢复寸土,反失国家两镇,何面目见圣上!惟有与城相存亡而已。独按臣无阃外之责,尚可收拾余烬,退守河西,泰死且不朽!”张御史道:“亡则俱亡,岂有独存之理!且自固守,以待外援。”仍与守道何廷魁、监军崔儒秀分城拒守。到得酉时,小西门忽然火起,奴酋蜂拥上城,城里边奸细与一干怕死的,又开门迎降,袁经略便奔上东楼,拔刀自刎。”(反炮是个高技术活,拿破仑时代也是这样,有用少量火炮轰对方火炮让对方火炮还击浪费弹药的操作,更经济做法是用步兵大规模打曲射,或用骑兵突击) 

《神器谱》很可能是最早探索火炮规范化使用的兵书,但涉及机密估计是有内幕资料在官府,公开的书籍是没有的,更因为作者与朝中贪污官员的政治斗争,导致其火炮之法没有得到流传。天启年间的用于沈阳、辽阳的吕宋火炮在面对后金盾车攻城期间依然处于有重炮却使用不当,出现不节制过多发射导致过热而炸膛的现象,无法发挥最佳性能,更不能改变局势,后来西洋传教士与雇佣兵到北京传授相关炮学知识,西洋炮才算是人炮合一,在宁远之战立功。

最早流传中国的西洋炮学是支援澳门的西班牙火炮专家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版的《铸炮全书》:

关于中国火炮没有钻膛技术的说法在网络非常多,最初来自英国人对清末劣质炮的吐槽

崇祯十六年(1643)刊印的《火攻挈要》的弹药知识点:

凡火器,量彈用藥。小者,彈作五分,藥作六分;中者,彈藥相均;大者,彈作六分,藥作五分。此尋常比例之暑數也。

凡公孫、蜂窩、練彈諸種,所帶銅條、鋼練、小彈及碎鐵、碎石、藥彈等物,俱作彈數分兩配藥。其大小相配比例之法,又以大彈每重一斤,小彈等物亦重一斤,此定則也,萬不可太多。若飛彪、彖銃,則又以塘寬發近,大小彈物必欲裝滿銃口爲度,蓋取其擊寬而斃衆也。

凡攻銃體厚,更欲推空,彈藥俱可均用。鳥銃、鳥機、狼機之屬,又以筒長擊遠,配藥必用加二、加三,庶藥多力猛,而能遠到。飛彪、彖銃、噴銃,所装藥料彈物極多,且塘寬,遠近用藥,只須均分,彈作五分可也。尋常大銃,只是彈藥相均,不必加减。守銃務於擊寬,用彈必帶小彈諸物,且多朝下倒放,其彈藥亦必均分,庶幾有力。

凡鉛鐵石彈亦宜本營照依銃口如法自造爲妙。若用官彈,則大小徑度,断不能合式,且長偏歪斜,及鑄口缝稜,斷不可装用。倘萬一無奈,偶用官彈,宜將大小各等,比照銃口,分配停當,只許小,一彈運入銃内,滚溜無礙,方爲圓厚合式。若太大、太小,及歪偏者,必宜改鑄。若鐵彈有稜,須將彈燒至紅熟,鉗置圆窩鐵砧之上,用錘趁熱打圆。如一火不匀,再燒再打,必以圆潤爲止。若鉛彈有棱,用刀削圆,仍以鐵滚槽滚過,亦以圆潤爲止。

凡火藥,亦宜本營自造爲妙。倘官藥,亦必察分兩是否合法,藥形成珠與否,燃手心或熱與否,方可試用。若藥料差,或不成珠,或烟起,或燃手尚熱,俱要另行配足,搗過如法方用。

搗萬餘杵取出,放在手心,燃之不熱;或用木板試放,無形跡,烟起白色,快且直者,方爲得法可用。倘烟起黑色,木板燃焦,手心燒熱,即用前法再搗,如法方止。俟藥已搗成,即用粗細竹篩。其大鎗藥,用粗篩,篩成黍米珠;狼機藥,用中篩,篩成蘇米珠;鳥鎗藥,用細篩,篩成粟米珠。惟火門藥不必成珠,但多搗數時,候乾羅細,另裝小罐待用。

裝彈機宜
凡大銃用蜂窩彈者,必將碎鐵、碎石,用朽絹或朽布各薄包一層,安置銃之中心,將小圓彈安放傍邊,庶發彈之際,不致傷。其封口大彈,照常更小一分,庶發彈之際,不致推塞,又免炸裂。其大彈,亦用朽絹或朽布包裹,以免滚動之弊。用公孫之法亦然。

裝藥比例
凡装藥比例之法,銃規已詳備矣。倘偶無銃規,不知彈重多少,應該用藥若干者,見本銃口徑爲準。如用鉛彈,則裝藥五徑爲度;用鐵彈,則裝藥四径爲度;石彈,則装藥三径爲度。蓋謂鉛、鐵與石,輕重不同故也。其彈亦以合口爲準,若彈大小則不符矣。此係約暑秘規,其法止與常數相合,依法用之,可免臨時錯誤也。若用公孫、蜂窩,又必計量小彈及雜物分兩,如法加配可也。

試放新銃說署
西洋鑄銃之法,雖是詳備,但以各處銅鐵質體之精粗不等,地界水土之燥濕不同,以致鑄時,難保必成。即雖彼處亦必萬分加慎,於鑄成之銃,外貌倘似完固,而内體或有疏瑕,以致試放而或炸裂者多矣。是以试放新銃,無論大小,一概宜加謹慎,防備炸裂。其極大者,用鉅木三根,入土丈餘,夾銃而固之;中者,用小車照常架於車上。先用半藥烘一二次,再用常藥、常彈實放二三次,然後加倍彈倍藥點放,敷旬完固無變,则永無炸弊,斯爲實用之利器也。其加倍彈倍藥之说,以常法大彈重五斤者,所带小彈亦重五斤,共算十斤之数,则用藥亦宜十斤。此常彈常藥之说也。今所謂加倍者,謂將小弹外加五斤,共算彈重一十五斤之数,将藥亦加五斤,共凑一十五斤。此即所謂倍弹倍藥也。若所加太多,期亦恐误事。就放之際,預第鬆土厚墙,置於墙外,走線放之,萬無疏虞。若狼機、鳥,亦须倍弹倍藥,试放敷句而無者,底臨障之際,始敢從容放心而擊散也。

嘉庆四年阮元任浙江巡抚负责剿灭海盗时捞取的1601年伦敦制的英国铜炮,既然视若珍宝。早在1622年明人就捞取英国火炮并仿制,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也雇佣英国工匠造炮。

咸丰本《济宁直隶州续志》所载咸丰三年(1853),为防备捻军,新办团练时,于济宁普照寺挖到16门可以使用的崇祯年红夷炮,其中有6门为崇祯十二年(1639)两广总督张镜心督造的红夷炮,它们验证了《火攻挈要》的“小者,彈作五分,藥作六分”弹药比

第一尊:崇禎三年,軍門王造,督工官陳汝器,匠人霍顔。用葯四觔,鐵子三觔。

第二尊:崇禎三年,欽差兵部陸軍門熊督造,中軍楊棟,匠總曾欽。用葯二觔半,鉛子三觔。

第三尊:崇禎三年正月,軍門王造,督工陳汝器,匠人林成。用葯二觔半,鐵子二觔。

第四尊:崇禎五年,總督兩廣軍門熊造,嶺西道左布政王,督造官何吾嶷,鑄匠霍成業。用葯二觔,鐵子一觔半。

第五尊:崇禎五年,總督兩廣軍門熊造,嶺西道左布政王,督工官何吾嶷,鑄匠霍俊。用葯二觔,鐵子觔半。

第六尊:崇禎十一年孟夏吉日,欽差督糧道曾造,標下督造官尤起來,福建官匠曾玉、曾坦。用葯二觔半,鐵子二觔。

第七尊:崇禎十二年八月,總督兩廣軍門張,行委左布政姜,叅將王化行,督同功授司何吾嶷,叁運備㕔用守備陳玉英造,匠人霍鵬。用葯二觔半,鐵子二觔。

第八尊:崇禎十二年九月,總督兩廣軍門張,行委左布政姜,叅將王化行,督同指揮蘇萬邦,紀錄㕔用守備陳玉英鑄造,匠人阮泰。用葯二觔半,鐵子一觔半。

第九尊:崇禎十二年九月,總督兩廣軍門張,行委左布政姜,叅將王化行,督同功授都司何吾嶷,㕔用守備陳玉英鑄造,匠人霍煥。用葯二觔,鐵子一觔半。

第十尊:崇禎十二年九月,總督兩廣軍門張,行委左布政姜,叅將王化行,督同指揮蘇萬邦,紀錄㕔用守備陳玉英鑄造,匠人沈泰。用葯二觔鐵子一觔半。

第十一尊:崇禎十二年九月,總督兩廣軍門張,行委左布政姜,叅將王化行,督同指揮蘇萬邦紀,錄㕔用守備陳玉英鑄造,匠人陳興。用葯二觔,鐵子一觔半。

第十二尊:崇禎十二年十月,總督兩廣軍門張,行委左布政姜,叅將王化行,督同指揮蘇萬邦紀,錄效用守備陳玉英鑄造,匠人霍雪濤。用葯二觔半,鐵子二觔。

第十三尊:崇禎十三年八月内,䝉總督河道軍門張,行委濟甯衛掌印指揮張世臣督造,標下督工把總官孫子龍簡能,匠人邵廷臣。用葯二觔半鐵子一觔半。

第十四尊:崇禎十三年八月内,䝉總督兩廣軍門張行委濟甯衛掌印指揮張世臣督造,標下承鑄把總官孫子龍簡能,匠人張豪。用葯三觔,鐵子二觔。

第十五尊:崇禎十三年八月内,䝉總督河道軍門張,行委濟甯掌印指揮張世臣,督造標下承鑄把總官孫子龍簡能,匠人歐景寰。用葯三觔,鐵子二觔。

第十六尊:崇禎十三年九月,總督兩廣軍門張,行委左布政姜,叅將王化行,督同指揮蘇萬邦,紀錄㕔用守備陳玉英鑄造,匠人霍顔。用葯三觔,鐵子二觔。

上文资料明代精良而苗条的广东火炮,看惯清炮粗短重的人往往认为过于瘦长:

清军自称能发射几十里的明代臼炮,夸大射程的问题清军更严重,后面火炮有类似铜发熕的兽头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增补则克录》:(《火攻挈要》)至云鑄戰銃以空徑計長短,如空一徑作四寸者,耳與尾珠各一徑即四寸,身長二十徑,則長八尺;此法惟以戰而論,與拙作(《演炮图说辑要》)中佛蘭西無表長礮所註尺寸配法相同,却爲良法。

中英双方的铁炮工匠都在面对同样铁材质不稳定的问题,问题在于官僚不懂技术强行省钱铸炮

从铁炮材质对比得知19世纪英国铁炮材质没啥大突破,但其形制更加规整光滑,铜炮则进步较大

河道总督张国维为了缓解北方西式火炮匮乏的困境,于崇祯十二,十三年在山东铸造了一批红夷大炮以应军需, 张国维除了仿制火炮外还制造了一批望远镜,分发给炮兵当做观测工具。

这批翻砂复刻澳门炮的明炮非常精良,这意味着崇祯年广东工匠铸造铁炮工艺已经达到相当水准

广东气候潮湿,西洋泥模法不便,故而改用中国原有翻砂法铸造:

崇祯十一年(1638)铁炮,目前存放于山西艺术博物馆,根据金相现实,局部为钢制

《演炮图说辑要》提及粤中铁炮用锻铁铸造:其鐵閩、粤所產者良,閩鐵性柔而堅,鑄器堪用。粤中所產者,有荒山鐵及新舊黑蔴鐵,又有自外洋而來之洋鐵數種。所謂荒山者,係在荒山採礦煉成新片鐵也,又從而煅之,謂之新黑蔴尖鍋鐵。此鐵性較純,比常鐵略柔,若專用之,則可以鑽孔鑿字。鑄炮工匠初只用三成,而用荒山新片鐵七成合镕,鑄就之炮,多有蜂窩。後經改新黑尖鍋鐵,加至八成,取其堅實,配以荒山新片鐵二成,或以新黑尖鍋鐵七成,配以洋蔴鐵三成,加工煅煉,鑄成之炮,質體内外一律光潤,始無蜂窩之患。聞湖廣有產黑蔴鐵,性柔而堅,鑄器光滑,可施銼鑽。夷炮亦係黑鐵鑄就,用刮刀過規炮腹,必此鐵可知也。若不計貴料,加工鑄炮,定可堅固。

太原文庙内的崇祯十一年(1638年)卢象升督造铁炮 ,炮耳已经缺失,长1.9米,口径8厘米,重五百斤,用药一斤四两,封口铁子一斤,群子九个。

崇祯四年(1631)九月:徐光启在守城制器疏稿中称自己所造荒山新片鐵屡次锻成新黑蔴尖鍋鐵铸造轻型红夷炮重320斤(约420磅),用弹药各一斤四两(1.6磅),如果按广东葡萄牙的的铸铁方法制造,同样的型号得重500斤。等于说徐光启铸造的这批属于在原炮基础上轻量化的炮。使得火炮在不改变其性能的前提下,更便于使用和运输,但所费殆加一倍。

其首條云:「一、鑄銃一千斤重,用彈二斤半,藥二斤十兩,一千三百斤重、用彈三斤、薬三斤、二千斤重,用彈四斤、藥四斤。二千七百斤重,用彈七斤、薬七斤。方相配合。薬少則送彈不遠。如多至一斤半斤。即恐不虞。係打造者藥俱不可多。」據尊德之說亦與澳夷相合、蓋海外相傳成法也。職依做製造,若如原法,則彈藥一斤四兩,該銃重五百斤。今職所造止重三百二十斤、亦用彈藥一斤四兩,則分量已满。倘復多加,則尊德所云即恐不虞者,職不敢不深慮之也。再惟火攻之法,一在銃堅,二在藥彈相稱.三在人器相習。相稱相習,可以連發不損。則其益多矣。若多加彈藥、恐一二發後不能再用。所以澳夷傳有秘法云「數發之後、銃體既熱、便須稍減其薬。」蓋銃體熱,藥性自猛、雖少與多同力也。此等皆職夙昔所聞,知而不言,恐致误事。以此冒味陳悃,容職等於試驗之日、酌量隨次加薬、或量增散彈、仍用藥信點放、人稍稍遠避、以防意外。昔荀卿論兵日“「必行吾所明、無行吾所疑」。今合口之彈、對准之藥,而求連發不損,職所明也,若多加驟加。職所疑也。是以不敢不詳陳於皇上之前也。至於工費颇奢,職亦自覺其然。然煉鐵欲熟,不得不費料,製造欲如式,不得不費功。加以料物食用,悉加騰貴、諸司併造,工匠亦少,比於數年之前,所費殆加一倍。若議減者、又恐器必苦窳。

上文提及的三百斤改进型自然有较多实物遗留,并且被收做八旗武器。军博收藏的两门崇祯六年(1633)铁炮,为两广总督熊文灿督造(何吾嶷参与督造)其中有若干门被解入回京。该炮在清代赐名为严威炮(炮图集)

从炮身观察,比一般火炮要更为光滑工整,应该是将铁料先精锻数次再铸炮,这样就能减轻重量

嚴威炮鑄鐵,前弁後豐,底如覆釜,重三百十斤,長五尺。不鍥花文,隆起五道,旁為双耳,受藥十两,鐵子一斤四两,載以雙輪車,如御制“制胜将军”炮车之制。

嚴威炮的火药被减少一半,满清是不喜欢明朝那种弹药一样重的玩法,因为它要用三百年,是传家宝。明朝万历二十三年规定发贡每 10 年一换,百子铳、佛狼机、碗口铳 8 年一换,鸟铳 3 年一换,显然是当消耗品,并不会太爱惜。

《崇祯长编》记载崇祯二三年间(1629年),两广总督王尊德当时不仅运去了二千斤大铳和二千七百斤大铳对应的圆弹和链弹,还送去了专压散弹的石弹:谨选其重二千七百斤者十具、所湏圆弹三十枚、连弹三十枚,各重六斤,石弹十枚;重二千斤者四十具,所湏圆弹三十枚、连弹三十枚,各重四斤,石弹十枚。

二千斤大铳弹药与上文一致,而二千七百斤大铳改为六斤弹药,与徐光启所说七斤不符。

茅元仪在其书《石民四十集》中设置辽东车营火炮时,曾提到过车营用的红夷大铳:

次議四方四隅車及辎重車子營“四方置大將軍,其載於車運於人皆可也。以西洋銃為主,不足則用部解大砲,不足則以戚少保子母大将軍銃代之。每出薬四斤,備六十出,共二百四十斤。半用大鉛子,鉛子重如藥,計一百二十斤。半用小鐵子,每出三百六十五斤,共一萬九百五十斤,約重二百一十斤。大石子三十枚,木馬三十箇,共為六車,而車各仍載糧料。”

其中红夷炮的药为四斤,弹与药同,亦为四斤,约备三十出。小铁子单位有误,“斤”应为“个”,从总重二百一十斤及配套使用的木马为三十个可推出铁子应为每出七斤,备三十出,另外大石弹三十个,或当用于封口。实际上如果算上散弹,明红夷炮的弹药比例实为一催二甚至一催三,明人用散弹会改用更轻的石弹减轻弹重,甚至不用大弹用棉纸等物压住散弹。明人了解了西式炮的运用方式后进行的本土化的修改,它放弃火炮在击远上的一些性能来加强霰弹的杀伤性能,一定程度上与明军常需面对有数量优势却火力薄弱敌人的战场环境相应。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有一门西洋炮,阳铸铭文“密镇捐造五十四号西洋砲/。。。/崇祯十年(1637年)九月  日吉”、“每放一出用药二斤  铅子四斤/合口大弹一箇”云云。

明代二千斤火炮有三种口径:10厘米、12厘米、14厘米,因为铭文的重量往往不准,有的只是铁料的重量,往往会夸大,地方铸造标准又会不同,炮芯模具会偏大偏小,只能大略比较。

广州越秀山镇海楼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铁炮。口径10厘米,长度266厘米,铭文:“崇禎拾柒年□ 布政司安奉兩廣軍門□ 巡撫□史□淮 南明□□□ 銃重二千斤……”

最前是明炮,后面是嘉庆1806年与乾隆1762年火炮,嘉庆退步明显,尾部有清末特色的加强箍

1849年的《演炮图说辑要》“丁拱辰”吐槽尾部强度不够的原因:昔時鑄礮者,俱礮口朝下,由礮尾四邊傾鑄,或由後珠灌入,究竟不能堅固。生鐵性堅剛沉重,先倒落者,潔净在底,而輕脆者浮上。然礮之受力,全在尾後藥膛之後左右墙及兩耳,耳前至口不大得力。如朝下傾鑄,是强弱倒置。故辰前編,俱用口朝上。今在粤西,先鑄數位,匠人執舊例,朝下鑄就,礮頭光滑而尾不及。故令轉移朝上鑄起,不特礮尾光滑,即礮口及周身亦盡光潤可愛。人皆以朝上之式理法兼妙,只嫌工程浩大。 

并认为《火攻挈要》的铸造更胜一筹:

一、《造爐化铜铸炮图说》内,云铜鐵熔好之後要倾入模,須開溜槽,上遮盖稠密,不見凉風;聚溜槽须合一槽,使鐵水流人模内,一气凝结成铳,庶無炸患。此比今法,更为奥妙。

西洋法在两百年后都还不普及,还玩到失传,这算啥进步?

下图是一门比较少见的南明弘光铁炮,现存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王成校区。该炮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出土于王城内府东南隅墙根一带。铭文写有:南明弘光元年六月(1645年7月)由南明广东布政司吴XX奉两广总督丁楚魁和广东按御史王XX命人铸造。由铭文得知,此炮铸造于广东,是现存纹理最复杂的明代火炮,铭文重2000斤,长259厘米,口径12厘米。

北京掖门保存的明清炮群中还有一门明朝两广总督王尊德在崇祯二年(1629)铸造的红夷炮,重两千斤,内口径14厘米,炮长258厘米,火炮倍径18,是典型的加农炮,为散弹加宽了口径。

崇祯十三(1640)年铁炮,保存于德胜门箭楼该炮身铭文铸有明代官职:『居庸昌平总兵官右都督』 且有『庚辰()岁吉日立』亦有『总督昌宣二镇军门』等字样。该炮长2.45米,内口径10.5,现重1600斤,即1340明斤,倒是适合用清代火炮那一催二的弹药规格。

八旗子弟往往将明炮当清炮吹捧清朝,将清鸟枪当明鸟铳贬低明朝,还说明代没有西洋炮架:

脸皮之厚让人震惊,往往被人揭穿也是脸不红心不跳,当做无事发生,不亏是山林野人的后裔

内径八厘米的深圳南山博物馆保存的崇祯十七年铁炮,该炮重一千斤,一共捐造了20门,并连带着捐造了一千把鸟铳。捐造者可能是巡按御史刘逵。湖南博物馆也有一门崇祯十七年铁炮,长度和重量与南山博物馆,斗门博物馆收藏的差不多,或许是一批铸造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制造的铁炮,重一千斤,通长二百一十厘米,内径八厘米,外径二十三厘米,其炮身铭文已残缺,仅能辨认出崇祯十七年,重壹千锄”字样。

在16世纪末福建巡抚许孚远在《敬和堂集》中记载了其对船载发熕的改进:“发熕铳,闽中俱用生铁铸成,薄则易炸,厚则重至千斤,无所用之,近查闽中用铜、铁打成数片,然后合并锻炼,重至三五百斤而止,放之不炸,诚为得法。今合召匠作谙晓者造之,然后发熕不为虚器。”崇祯元年(1628年)头号铁裏铜发貢重七百斤,用药二斤,铅弹二斤,散铅一斤,弹药比为二催三。西法鑄銃一千斤重,用彈二斤半,藥二斤十兩,可见复合技术的效果提升明显

炮尾与炮口一样粗,有利于准星与照门的视线与弹丸是平行的,后来连这基本常识都被清军丢了

《明熹宗实录》记载。天启六年(1623年),京师发送头号发熕炮2门,二号发熕炮9门,调拨山海关。七月二日天启七年(1627年)二月,又调拨头号发熕3门,二号发熕炮6门发往皮岛。长城博物馆现存一门崇祯元年铜裹铁发熕。炮身上有阴刻铭文:“崇祯戊辰年,兵仗局鑄造    捷勝飛空滅虜安邉發熉神砲    頭號鉄裹銅發熉砲一位,用薬二斤,宁少勿多 打五六木榔头不等 木马一箇 二斤重鉛子一筒,或再添一斤鉛子亦可 ”此炮内膛为铁(厚约2cm)外用铜铸。口径7. 8cm,通长170cm(不计尾环162cm),重420kg( 704斤)。铳口至火门141cm,倍径18。

《演炮图说辑要》:西洋安前後表,乃係隨時用螺旋釘安之,不用收起。各兵各管,珍重收藏。若依此製法,竊恐日久遺失,人莫知者。今又變通,前後表鑄在礮上,永遠不脱。倘後表小尺偶失之,就引門後長方磚面眇對前表,打一百丈以内眇正,出此以外,漸漸加高,均爲一理。又,將引門加斜之,使彈出不縮。就中變通四事,比之西法更爲便當。造而試之,演放鎮定不縮,致遠有準。

《祝融佐理》认为锻铁比铜好:鑄造大銃,鐵不如銅者,謂銅煉則純,鐵煉則白,故鑄銃則銅實善於鐵矣。若能椎擊熟鐵爲之,又鐵實善於銅。何者,椎擊以人力勝,鐵質雖粗,火候椎煉果至,則湊理縝密,更愈於銅鑄者故也。惟是以人力椎擊,自三百斤至千三四百斤,口徑二寸至三寸,長可四五尺至一丈而止,過此恐重大而未能也。用鐵以福建爲上,煉鐵以炭火爲上。

康熙二年(1663)江宁巡抚韩世琦《报铳炮工料价值疏》 :顺治十七年七月至康熙元年八月,苏州府军器局造完“三号发熕炮五百四十一位、四号发熕炮一百位、佛狼机一 千位、百子炮一千九百九十位、鸟鎗三百二十杆。苏州军器局同时计划添造“沙唬船上发熕炮磨盘架子三百座”,后由“镇江府造过发熕炮匣四百位,磨盘炮架三百座。可见生产这批火器,乃供战船之需。生铁发熕、佛狼机、百子炮、鸟鎗——这套配置与万历中期浙江、广东战船铳炮标准,大体相同。所谓“磨盘炮架冶,当可旋转,已较万历年间的滑动铳架灵活方便,但这不是清朝发明的,最早记载是天启年间的”磨盘铳”。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火炮垛口、磨盘炮架与后坐滑车等技术一一失传。

清军仿制明末同一规格的发熕炮重三百五十斤,用铁子一斤,不过火药减半:

乾隆二十三(1759)年仿造因年代久远不堪使用的明代“大神炮”二三十位,无论是从外观还是材质上都与明末发熕神炮颇为相似。根据《钦定兰州纪略》的记载,乾隆四十六年,前往甘肃平叛的军机大臣阿桂对凉州所存征准期间制造的大神炮评价颇高,认为使用起来非常有力,而且射的还准,较之威远炮更好。(八旗子弟经常黑明代火炮炸膛,但清军的明炮能用一个世纪)

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制造的铜裹铁一等大神炮,制造时间刚好就是回疆平乱的时候。长度三尺(约96㎝,不知是否有计算炮尾的铜环长度),底外径八寸(约26㎝),口外径五寸(约16㎝),口内径二寸四分(约7.7㎝),用药一斤六两,封口炮弹重四十二两(约3.1斤的铁弹,直径7.1㎝,算上炮弹的游隙距,刚好符合炮口内径), 火炮倍径约为10,重量估计在480斤左右。

(天启年间)官兵勦贼于羊山嘴,势不敌,退泊金山。请檄崇明添兵协剿,于王选舟师数十艘,战贼于羊山殿前,用磨盘铳击之,贼稍却。已而,复持短刀,跃入贼舟,杀贼无数,生擒盗首一爵。余溃散。当道交章荐之,威名日盛。(《明季南略

康熙平三籓古画的船头发熕炮,实际上欧佬早就在用了,还用上了旋转滑轨

《南山博物馆拟征集文物清单》所载隆武二年(1646年)灭虏炮,长116厘米,口径5厘米,重约300斤(251明斤)。

本文都是以明清精品火炮为例,那些存世北方火炮中不同于南方解送的仿制火炮,不少品质有缺陷,炮壁模数设计的空径比基本为口外径:尾径=3:4,也厚于南方的口外径:尾径=2.5:3.5的设计,考虑到当时北方的民生财政状况,许多地方火炮是由地方出资自造,火炮品质自然也会受到当地条件影响,北方因炭贵多用煤,铁矿也不好,工匠水平也不高。如张宗衡任宣大总督督造火器时下发武乡的红夷炮(长四尺余,应该是《崇祯长编》中所谓之小西洋,仿自北解福建炮)时人称“制精甚”,而其后县中自制红夷炮长度更短却做得更加厚重。而崇祯十~十一年大量生产的双层西洋铁炮选择用锻造后的锻铁炮管在浇筑生铁外壳造炮,其强度大大提升(很多双层铁炮实物在外层生铁崩裂的情况下内层锻铁还能基本保证完好),同时也解低了地方红夷的普及生产难度,主持铸炮的邓希诏等人之后亦因铸炮有功而获封赏。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前《西法神机》:銃有用銅者、有生鐵者、有熟鐵者、有銅鐵相兼者、或以鑄或以椎、輕者可椎,重者必鑄。生鐵鑄則易炸、非廣中出鐵初煉者不可用、姑置之矣

天启间成书的《祝融佐理》:凡置造攻銃,純用銅鑄,宜照前置法。若用鐵鑄,則又有先用椎擊熟鐵爲筒,而後以生鐵附鑄,始可保無炸裂。

八旗子弟吹的道光火炮专家“丁拱辰”由于没有听闻复合技术,造炮非常依赖广东铁:

《演炮图说辑要》鎔鐵灌鑄緩急說
凡鑄礮,不宜用銅,以其性軟而價重(用铅混铜的后果,《西方神机》吐槽其最为垃圾),且演放易熱,故用生鐵鑄就。其生鐵,湖廣所產黑麻鐵爲最,然價太貴;其次,福建生鐵,及廣東惠州黑麻尖鍋鐵,新舊鍋皆良。餘之荒山新片鐵,均不能及。或以黑麻鐵八成,參夷麻鐵二成,合鎔純熟,鑄礮光滑,而無蜂窩痕跡。至於廣西舊鍋鐵,向來人未經鑄礮。前因廣東採辦黑麻舊鍋鐵未到,先買舊鐵造,試好醜。雖鑄起,敲打聲音響亮,然有一層渣滓浮面,上頭不能光滑,且有消縮寸許者。後來廣東鐵到,專用黑麻舊鍋鐵,鑄就,光滑堅固,不甚帶泥沙,易於打磨,省工甚多。照辰所配算法,周徑長短厚薄得宜,演試致遠有準。雖一百斤至五百斤小礮,能與廣東八千斤礮及夷人三千七百餘斤礮同遠,墜數亦相符。

内锻外铸的复合铁炮 ,北方的煤烧铸铁是较为糟糕的,如图所见有蜂窝,故而必用锻铁弥补

接下来就对比网络八旗子弟YY所谓超过明朝的八旗火炮,由于火炮的重量铭文一般不准,差别不大的数据可以认为是同等水平。而清炮的弹丸重量又有些奇怪,有时候会加入散弹的重量,故而以火药为准,毕竟弹丸再大,火药少反而不能推动。

《皇朝兵制考略》所载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旗炮营局所存火炮信息

铁子母炮:重九十斤,长五尺六寸,用药二两五钱,用弹五两。(明小炮的弹药比是一比一

雍正二年李绂所制五子炮的母炮重六十斤,弹药都是二两,满清应该是负优化了

金龙炮:重三百斤,长五尺八寸,用药八两,用弹一斤。(明炮重三百二十斤、亦用彈藥一斤四兩。郑氏〔台湾炮〕铸铜为之,重自三百斤,长自四尺三寸,受药自一斤一两,铁子自二斤二两,这是碾压了

这可是最好的金龙炮。其装饰非常豪华,可惜就是中看不中用的御用武器,好看不代表先进

制胜(将军)炮:重五百斤,长五尺,用药一斤八两、子用弹三斤。(明澳门炮重五百斤,用药一斤四两,封口铁子一斤,群子九个,清炮多了四两火药,但可以忽略不计

美国人缴获的制胜将军炮

雍正十二年(1734年)广东人进贡朝廷“九节十成炮”,但直到乾隆十三年(1748年)平定金川才大量制造:重七百九十斤,长五尺四寸,用药一斤四两,用弹二斤八两。崇祯元年头号铁裹铜发貢重七百斤,用药二斤,铅弹二斤与散铅一斤,弹药比为二催三。七百斤台湾炮长六尺八寸,用药二斤八两,铁弹五斤,也是碾压

九节十成炮虽然在金川战争爆发的十四年前就有了,但一直被冷落而已,因为它缺点太明显,优点又用不上:《世宗宪皇帝硃批谕旨》雍正十二年三月初一日,广东总督【臣】鄂弥逹谨奏为恭进礮位事,窃【臣】于雍正十一年五月内恭进九节大礮一位敬呈。

《钦定平定金川方略》报闻是日张广泗又奏言攻克坚碉必须大炮,各营现有百子、劈山、威逺等炮仅能对敌于行阵之前,无益于摧坚之用,纪山所铸大劈山炮重三百余觔,分发各路应用,颇爲得济。然尚嫌力防,而再议加重则又移动爲难,【臣】查从前两广督【臣】鄂弥逹曾令广东巧匠铸造九节铜炮运京防。

这炮不知咋地成为八旗子弟精神支柱,用来YY大清还是有一点点进步!瞧这出息,真丢人!

浑铜炮:重一千一百斤,长六尺一寸,用药二斤八两,用弹五斤。一千二百斤台湾炮,长六尺四寸,用药三斤,用弹六斤,也是略胜一筹

神功(将军)炮:重一千斤,长七尺,用药一斤十二两,用弹三斤八两。明炮鑄銃一千斤重,用彈二斤半,藥二斤十兩,明炮多了十两火药也就是半斤二两

无敌(大将军)炮:重二千斤,长七尺三寸,用药三斤,用弹六斤。(明炮二千斤重,用彈四斤、藥四斤,清代少了一斤火药。一千八百斤台湾炮,长六尺五寸,用药三斤,用弹六斤

无敌大将军炮的复制品

武成永固(大将军)炮:重四千四百斤,长一丈,用药六斤,用弹十三斤。明炮二千七百斤重,用彈六斤、薬六斤。火药一样,但明代火炮轻了一千七百斤。三千六百斤大台湾炮,长七尺九寸,用药七斤,用弹十四斤,略占优势

北京城墙废弃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第二次实战惨遭联军吊打,远处似乎是四百斤的神威将军炮

在十六、十七世纪,欧洲各国所用的火炮形制颇为混乱,共有大鸩铳、半鸩铳、大蛇铳、半蛇铳等十余炮种,每一炮种乃以其倍径相同作为主要特征。这些炮种有的尺寸相当多样化,如西班牙军队所用的大鸩铳,即有使用3、35、40、45或50磅铁弹者,而不同国家对炮种的定义亦略有出入,即使是同一国家也不曾完全标准化。当时的铸炮者根据实际的测试结果,发现每门炮所需装填的药弹重量比,常随其炮种的不同而变化甚大。1600年左右,西班牙炮兵即定义大蛇铳和半蛇铳的药弹重量比为1:1,半鸩铳为3:5,大鸩铳为1:2.。

清代无论大小火炮都是1:2,这显然是不科学的。用药过少,则炮弹在受到最大的推力后,仍处于管内,其运动将会受到管壁的阻碍而威力衰减。清军做法的唯一优点就是安全又耐用。

北京这类午炮混杂着前明火炮,往往让清粉闹乌龙
道光年间《增补则克录》根据明代数据重新绘制了《火攻挚要》的短管野战炮,类似威严炮

《火攻挈要》的火炮操作学习教程,提及火药用布药袋事先包裹,需事事讲究,发则必中:

凡初學火器,無論大小新舊,切不可遽用常藥裝放。蓋统冷及天冷,雖厚者亦怕驚裂,必先用半藥烘過一二次,然後照常装放,屢試無病,方可以授學者。凡初學,切不可用他人及未經慣者裝造之銃。倘偶有装成者,亦必用搠杖探過深淺如何,然後可免疏虞。

凡彈,必要逐一看驗圆潤與否,務與銃相合;仍将各彈,俱要装入本銃筒内,上下滚過不礙,止小一線,則出便利,而銃亦不受傷。

凡初學,先將銃身安置平正,以照門、照星對準靶子,令學者做成架势。著信藥放火池内,傍著一人點火,看烟起時,頭不仰避,目不閃動,然後令其自點。看頭目兩手不動,然後著藥在内,撞緊空放。看銃響時身子頭眼俱不慌亂,然後著彈打靶。蓋初學秘法,全在循序而進,久練熟慣,以使膽壮心定,則技自能漸精;若不循次序,遽令著彈打靶,則心驚手顫,諸弊不可除矣。

凡装銃,必先以銃箒細細掃浄,然後装藥下彈,蓋恐銃筒之内,有砂土,則出彈猛烈而壞矣。

凡装藥,用合式銅鍬,素經量稱藥數有定準者,每次用藥一鍬,装入筒内,底邊用藥撞撞緊,然後下彈。又法:恐用鍬稍遲,先以員木照銃口空徑,或布或裱紙,照樣做成藥袋,長四径有餘,量準藥數定規,俟裝满封固縛緊,照銃口小一分,以便装入,不致滞澀,上書以號,以免差誤。臨用装入銃腸撞緊,以鐵錐破其布紙,用信藥引放,尤覺便利,不致遲誤。

凡装彈,先用故絹包裹縛匀,或故布亦可,塞入銃腸,庶免宽而滚溜,又須紧貼藥上,則火力猛烈,出彈自遠而且準矣。

凡打靶,先以右眼對照門,對照星。照星與靶或偏上下,學者必須備細詳察其性,看其所發之彈落頭偏向如何,隨偏凑就,則萬無一失者矣。凡銃靶,以木爲框,高六尺,闊一尺五寸,外釘蘆蓆,糊蓋白紙,上畫紅日三輪,立於平浄鬆土之地,以便彈落塵起,得知落頭偏向之病。其靶之遠近,如小者自六十步起以至百步,大者自百步以至二百步。若太遠,則眼力有限,不便看利弊。

凡銃若放火筒熱,則以銃箒蘸米醋攪潤内外,則醋行火歛,不必待涼而可装放

凡初學秘要,首欲習慣精熟,練壮膽氣,以從容審决,必中爲主。若暑生疏,則手慌心亂,慌促必難命中。且行軍所带藥彈有限,臨敵忙迫装放,亦甚艱難。况火器又在諸器之先,交锋之始,凡欲壮我軍之膽,挫敵人之氣,勝负關頭,全在此銃之中與不中,又豈容莽撞亂放,以致誤事哉?司教練者謹記之。

崇祯三年(1630年)正月,皇太极大军撤回沈阳时,他并没有放弃永平等四城,而是留下了军队把守,企图把此四城当做日后再次南下攻打北京的战略基地。明朝当然不能忍受后金军队在自己京城眼皮底下长期驻守,皇太极大军撤走没多久,缓过劲儿来的明军就开始准备反攻,收复永平四城,后金四城孤兵难以抵挡,后面更是来不及收拢军队望风而逃。

《满文老档》:今我在家之兵,已前去换防,驻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凡降我之民,皆已耕种,未降之民,未耕种。先往之兵,悉返家整理甲胄弓矢,今秋复往。事之成否,皆听天意也。向来明虚、我实,尔等岂不知之?环居之城池国民,皆【原档残缺】绝粮,其北京城能独存耶?”初六日,杨副将所遣之人回,告称:“乐亭张道员率骑兵一万、步兵一万、工役五千来围滦州”。赏彼银三两。时明兵来攻滦州,战三日,明兵发大炮,破城垛口二座,城楼被炮药焚烧,时我军稍避,其间,明兵从城圮处登城,我兵复冲击,尽歼之矣。固为城破,大臣等不收兵撤回,身先出城。军士复闻诸将已出遁,或四、五十人为队,或一、三十人为队,奔向永平。时明兵到处堵截之我兵犹冲出,杀将前来,惟被创及染病者未得脱。驻永平阿敏贝勒、硕托台吉,未见敌形,即自入敌境,未发一矢,即杀永平、迁安城收养之降发,弃天赐之四城,率众兵而归。

《牧斋初学集》:公(孙承宗)遂以五月四日誓师,六日诣抚宁督战。八日,大寿先趋滦州,列攻滦图以示诸将。世龙分谢尚政等攻遵化,身驰至滦,与大寿分地而攻。大寿麾乡兵,人斫一柳,顷刻平其壕。世龙身中数矢,不还营。黄龙兵损伤及半,龙哭而止之。仰攻益急,攒炮(西洋炮)数十,以攻数雉,奴少避,大炮分击其旁,使不得回救。师从间以登。十三日克滦州。奴冒雨出,大寿伏骑卒邀之,杀掠殆尽。奴自永平趋救,知滦破,遂并迁安兵于永平,屠其众万余,从冷口遁去。公急使世龙邀之,复有斩获。公遂入永平。十六日,谢尚政等攻克遵化。四日而四城皆下,天下惊以为神。公至永平,掩遗骼,缮城郭,恤死伤,经理新复诸城寨。度奴濒去,必一犯辽以示强,使三将出备之,果与奴遇,复大捷。计公所督理,合天下入援及关、宁、蓟、昌兵可三十万,战守七阅月,复建昌、三屯、马兰、松棚、大安,继复四大城,及冷口、瓦坡、龙井、潘关诸边堡四十有奇,先后上首虏九千余级。而四城之复也,斩孤山、牛鹿数十人,生擒东夷犭革木等二十二人,及我叛人授伪都堂兵备都督等官马思恭、贾维钥、吕及第等十一人,献俘阙下。公自为露布奏闻。上亲告庙,布告中外。加公太傅,荫一子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赉白金五十,蟒一袭。

《武备要略》的西洋炮、大将军炮、威远炮,可见明代锻铁炮已经改为红夷形制:

明代野战锻铁红夷炮大概是一千斤、五百斤、四百斤、二百五六十斤、一百三四十斤五种规格

叶公大将军炮的数据变化:大铅弹重四五斤,小者重四五钱,百枚为群。

威远炮的数据变化:每用药八两,大鉛子一枚重三斤,小鉛子一百每重三四钱。对准星门,垫高一寸平放,大鉛子远可四五里,小鉛子远二三里。

锻铁红夷炮在同样弹药的情况下有重量轻、炮膛薄的优势,欧洲的铸造炮远不及此,但在满清长期被忽视,只用于小型火炮,导致其得不到发展。一百十斤的小炮也用铁心铜体,这做法很多网友都看不懂工匠在想啥?

两者主要差别在炮车,构造较繁者可能是用于校阅等正式场合,较简者则或用于实际战场。
木镶铜铁心炮,管心铸铁,口箍,尾球镶铜。炮身以木包裹,髹漆。火门有盖,开在后铜箍上。炮置车上,车为三轮平板,后立螺旋铁柄。

查讷尔经额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署直隶总督时制造很多重炮,虽曾有督造六千斤重“红衣将军”复合金属炮的经验,我们却发现其制造的#2/244榴弹炮的品质颇差:其内层的铁心不仅厚度不一,且在药膛周围出现多处类似蜂窝的瑕疵(见图表13.20);尤其,内膛的管壁颇不平直,令火药爆炸之气体甚易从隙缝外泄。亦即,当时虽重拾明末铁心铜体的特殊铸法,但铸造精度却是不进反退。此故,道光二十三年五月试验盛京新铸之大炮时,即发现“适用致远”者,不过六成,且其中六门“炮身裂缝,内膛不平,难以演放”,各承办官员遂奉旨应赔铸修理。在#2/244旁边另有一门遭纵剖的的铁心铜体炮,其编号为#2/245,未见铭文,底部无药膛,内膛的管壁亦颇不平直(见图表13.22)。

由于大型锻铁炮在满清被长期有意忽视,导致后面即使是北京这名匠云集的地方也造不好:

既然是嘉靖时期发貢的过时形制,这就是八旗子弟的所谓进步?

既然八旗武器不咋先进,那就比绿营的火炮,千兵十炮寒酸得惨不忍睹。

绿营火炮标配是千兵十炮,其中六门子母炮,四门威远炮,威远炮又叫行营炮。

行营炮的使用与明代威远炮差不多,古画中的形制与《大清会典》有差别,经常露脸,非常普遍

行营炮(山西又称威远炮):重量大者不到二百斤,小者不到一百斤。生铁铸造炮(也有熟铁锻造材质),外有铁箍,身短膛口大。长度不到二尺。重五十五斤打散弹加压顶弹,则用药一斤。用弹推测合计为2斤。

用法:惧敌时,用大单子一枚,用棉絮包裹,增强气密性,然后塞进炮膛,射程可以有二里,但是用单个炮子打放,即便打中了,也不过打死一两个人。

最实际的方法则是不用单个炮子,而用散子,如果散子不足,也可以添加各种铁锅碎片和烂铁钉,之后还需再用一枚合口大弹子压顶,以增强气密性。点放时,将炮架设在土堆上,等到敌人到了二百步的时候,就发射,一击可以杀死三四十人。功效可抵鸟枪抬枪数十杆。

缺点:火炮太轻,点放时会震动,如用土袋,则依旧会翻动,用炮车也会因为后坐力而改变位置。南方的用法是用藤绳系在炮口处,然后左右打两个环,由两个壮士拖着,这样点放就没有问题了。(学虎蹲炮用铁爪难道不行?难怪鸦片战争之后造炮官员称赞戚继光的虎蹲炮形制)

1875年左宗棠西征所用的多管炮车,看上去似乎是两门威远炮:

道光初年征剿台湾张丙、詹通之乱,福建陆路提督马济胜率兵四千精兵增援,出战则每二千人带八门行营炮。因为自雍正时期就是这样规定的,可怜绿营就只有这点野战火炮了,康熙与雍正都曾想回收子母炮,废了绿营的远程炮火,虽然没成功,但绿营小地方的子母炮就不能随便用了,要锁在仓库里。就算绿营屡次吐槽其号炮不好用,但满清就是不乐意多给几门子母炮

(1)今议设立礮位以兵数一千名额定子母礮六位、威远礮四位,【臣】以此定数计算每营额兵必数足百名者方可设礮一位,如驻劄防游守大营兵数三四百名、一二百名者止应设礮三四位、一二位以之守护城垣,犹为未足,设有调遣行走之处缓急不敷需用。其千把专城兵数不足百名者并不应设礮一位,是守城行走皆无所恃矣。【臣】谓不按营汛大小、不分地方形势而统以兵数一千额定子母礮六位、威逺礮四位,似乎额数太少不足应用。 

(2)雍正八年(1730年)二月初八日又奏,为请防事,窃照【臣】标前后两营旧存马蹄等礮冲击不甚便利,只可供行营号礮之用,惟子母礮十三位,【臣】每年于农隙之时拣择闲旷地方安把演放操练准头。至于省防城垣摆设红衣、法熕、斑鸠等礮二百位,未经演试,询之老成队目据称自康熙甲寅乙卯年间进逆贼之后,歴今五十余年从未演放,伏思此项礮位原资守御城垣之用,若不时常操演似属虚设。【臣】随率同将僃将法熕礮二位运至敎场试放,甚为便利。但红衣礮每位重有一千二千斤不等,礮身重大难于转动,容【臣】酌议另折具奏外。其法熕、斑鸠等礮位【臣】请俟秋冬民间收获既毕拣择寛旷地方酌量盘运,防位设把演放,庶礮位不为虚设而得资实用矣。至所需礮车、铁索、火药、铁弹等项,即动存营公费添制应用,但系摆列城垣礮位,微【臣】未敢擅便,仰恳天恩批示,遵行谨奏。 (从此可知满清是做了调整,守城部队可多留一些炮,前线野战部队若需要也是可以多造炮,但大多绿营是维持千兵十炮的)

(3)“上谕事部议,每兵一千名配威远礮四位,其子母礮应行解京。【臣】标向无威远礮,仐毎营各将行营礮四位暂充威远礮,现在操演三营共应制造荡宼礮一十八位以抵子母礮方符兵千礮十之数。” “【臣】查广东、广西礮位虽无威逺礮名色,而现在准递送到陜西之威逺礮,验其体式并加试用,与各营现存之行营礮大概相等,无庸另造。”

长城博物馆的佛郎机,形制与《武备要略》差不多,但可能是清代的子母炮

(4)上谕各省子母礮位不便存留于外,俱令解送赴京。【臣】业经钦遵将浙江通省各营子母礮位催解齐全,于九月十三日差员管押送京在案。但【臣】访之各省提镇诸臣及水陆将领老于营伍等官俱称:“本朝武僃超越前代而制胜,御敌火器更爲擅长,各种礮位虽有可以攻击远处者,但入药演放一二次之后即须将水洗净方可装药再用,惟子母礮以一母而容数子,重叠攻打最爲便防。其于海洋追拏贼艘之时,决胜在乎顷刻,实非陆路可比,必有此礮方能呼吸成功。又海水波浪顚簸,船只高下不齐,大礮施放虽远难有准头,且装药栽碾稽迟,鸟鎗仅及数十歩,未能于远处得力,俱不及子母礮之追贼奏效等语。“众口同声如出一论,【臣】从前亦曽将各项礮位试演,其便防得用亦惟子母礮爲最,较之川陜所造威远礮不啻霄壤之分。今在苏州松江顺便会阅官兵,见其所用仍系子母礮位,又闻福建亦尚未解送进京,或亦诸臣因此而有迟疑观望也。伏思此礮虽饬解京,然防皇上续准部议,每营准留一位,俾兵丁得以时常演放,不致生疎。是圣明洞鉴原未尝尽禁外省之不用此礮,而每营止存一位,则操演之人不广,而配用之数难敷。【臣】因闻之舆论俱各相符,不敢缄黙以负圣主,好察迩言至意可否于沿海水师各营未送者,免其起解,巳送者仍准酌量制用之处恭候睿鉴定夺,非【臣】所敢擅请也。

(5)○又谕、孟魁奏、演放铜炮无准。请勤演子母炮等语。据称铜炮本系船用。在营施放不稳。难期有准。惟子母炮最能及远。实为利器。但每年祇随大炮施放一次。未能熟练。炮位为海疆要需。自宜勤加训练。以资捍卫。铜炮既演放无准。著存贮军库备用。无庸随时演放。其子母炮著准其与擡炮随常一体操演。即将现贮备操擡炮火药。为操演子母炮之用。以期熟习而收实效。(135-清实录道光朝实录) 

(6)某炮食药若干,用红布袋盛之,配合药缸大小装入。再用引门铁锥探入,刺破布袋,然后下烘药点放,乃可得用。至放炮之法,迟速疾徐,更宜讲求。凡大炮装药甚难,不可轻放,必待贼将近,可以一放成功。否则贼未至,炮先鸣后无以续,即抬炮鸟铳亦然。五放则炮身通红,不能入药,故点放不可不慎。惟子母铁炮,自朝至暮,可连环接放,最为得用。苟能多制此炮,配用此药(就是不烧手的精良火药,在道光是少见的),何贼不可克?何敌不可攻?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炮此药,即利器之谓。 《武昌纪事》

(7)《演炮图说辑要》“(英国)夷人自來火鳥鎗,重約七斤,長二尺七寸,口徑三分七厘。用極圓鉛彈,徑三分六厘,重七錢二分,用火藥二錢四分。用夷鎗藥彈試靶八十弓,用内地營鎗藥彈照配試靶六十弓(明末三眼铳是五十弓有效射程),均各正中,不及二十弓。又用象限儀較之,高各一度半,夷鎗遠一百弓,營鎗遠七十五弓,不及二十五弓。以子母炮比較,則比夷鎗加遠十丈。(数十斤的子母炮这么拉胯,清军做了啥?)

用心险恶的铁丸重一钱、装药三钱,这弹药非常坑爹,不能至远,故而后面连绿营都不用了

(8)明末交铳“长六七尺许,声不甚猛,烟发辄歼敌”,“一透二贼,中必叠双”,杨嗣昌将其定义为“交趾鸟铳”。据雍正二年(1724)就任广西巡抚的李绂向当地土司打听,狼兵“鸟枪较军营所用长三寸,可远及百三十步”,“大约百三十步内用鸟枪,三十步内用铁标,二十步内用狼筅”,“故官军莫敢撄其锋”。“惟生番,无论长幼俱佩鎗刀。鎗系土造,虽用火绳,颇有准头;而擦摩滑亮,光可鉴人。较之营兵所用旧式火鎗,几胜数倍。”“瑶僮土苗所用鸟枪,较营枪更长,可及百五十步,惟炮可以制之。五子炮(即子母炮)施放更利,宜增制。”“【臣】至广西查抚标礮位共九十三位,内百子礮八十三位,五子礮止十位其百子礮装药施放甚不便利,【臣】拟将营中百子礮尽改为五子礮。”(康熙对绿营子母炮的政策看来很有效果)

用药极精极快的鲁密鸟铳甚至号称能射二百步(雍正时期鸟铳训练有这打靶距离),而计量单位的弓与步相等,满清营枪才六八十弓是何等绝望,故而要用子母炮反制,但子母炮千兵才六炮啊!绿营一直求不到更多的子母炮,八旗就不一样了,《驻粤八旗志》记载广州八旗一千五百人步兵营,有四十门子母炮,是绿营的好几倍啊!

即使是北京这个最普通的加农小长炮(神威将军炮),也是各地绿营不可多得的宝贝,实物很少

《兰州纪略》道光年的子母炮由于制作不佳导致射程既然与鸟铳差不多“至兰州旧存子母炮仅与鸟枪无异,施放不能及远,又威远炮八尊,子重十六两至二十两,轰击稍远,而施放时易于跳动,又无准头,俱不甚得力。现已照四川劈山炮式(估计就是乾隆年川陕总督张广泗督造的三百斤大劈山炮,类似金龙炮)样制成二十尊,击打贼营,甚为便捷得力。

明人的佛郎机与开花弹不受限制,多与红夷炮配合,又有菱堡西式敌台,满清拿啥比先进?

《西法神机》“點放大小守銃合用彈藥法”提及守铳可以用毒火炮弹:
铳腹容各等彈六斤至十二斤者,名半彖銃。彈藥相均用。彈以石,先装鐵菱、鐵鍊、小鐵彈、毒火炮等件,後以石彈壓之。但鐵菱等物,不得重過石彈。如石彈三斤,各物三斤,藥六斤是也。餘類推。守銃,彈藥猛性,推步最遠。特吾乘臺施放,以逸待勞,俟賊臨近,審定對擊,務必糜爛,故不細開平仰步數也。

就是传说中的红夷炮发射毒火弹,但这之前大口径的锻铁将军炮早就实践过了,叫“月落星随炮”,由于这种药炮不怕水又叫“混江龙”。绿营?还是算了,威远将军炮一开始就是八旗武器。

《增城县志》崇禎九(1636)年增城知縣陆清源和县丞杨九韶所制军械,其中包括红夷炮八门,佛郎机子母大銃一十六門。軍器:舊有紅彜(夷)大砲八門,署縣事經厯何言同縣丞楊九韶鑄。附黃拱寅創造銃器火藥記畧:丙子春,増城缺令當事以毘陵何公由臬幕來攝篆務,増故去天萬里地遠法疏公至問俗得,庚午寇薄城下,狀而城守空虛不能一矢相加,遺慨。然圖久安長治之䇿條爲六款。其一曰,創火器,念守城惟火器可以致遠,因造大銃一十六門,城凡四門,每門四門各有十子銃,以隨其母銃則流連不絶。并置硝四百觔,磺一百五十觔,鉛彈四百斤。捐俸不足佐以贖鍰不費公帑半緡。又佛郎機、虎蹲、百子砲二十七門,有子砲以隨其母,何言铸八門,餘知縣陸淸源铸。舊铸銃二百二十八門,復有萬人敵、火礶、噴筒、長鎗、古弩俱稹貯分發四門各民壯。日久壞爛,自鼎革後或解省或移用征勦散失不全。

由于《续神器谱》赵士祯对这种三将军炮不肯泄密,其“百子佛郎机”图也是残缺的,战阵用法也不说,不过《火攻挈要》的飞龙铳倒是暗合这种专门远程高精度狙击的百子佛郎机的定位。

飛龍銃,大號用子銃三門,小號用子銃五門。子銃,身長五径,底一径,用牆得一徑。子銃口凑簨宜深,後拴鎮壓處當紧。此亦狼機之制,因能遠發,故名“飛龍”。(由于其数据是瞎扯的,就不给网友看了,长达二丈的佛郎机,毫无疑问是口嗨!)

飞龙铳的长度应该与一丈长的战铳差不多

驚遠說
凡敵兵遠來,我欲令彼溃,則先以遠镜看明敵誉所在,次則测量地步遠近如何,再以銃規算合所到度數,出其不意,以飛龍大銃,照準營頭,連發數彈,如雷從天降,即雖强敵,亦未有不驚散而奔潰也。

斬將說
西洋臨敵交戰,必先以法取其主将。其法:首欲伺明敵將之踪,盖將踪外狀,必有潛藏,而招標暗號,不無稍異。我既以稍異而知是将,則將平日所派每隊,另備最準狼機一位,彈用公孫之法,更擇精技數人司之,每面約備數十處不等,臨敵不許隨諸器同放,專備斬將之用。俟敵将近,號令諸銃悉向來將如雨注蝗集拱聚而擊,勢若萬虎攒羊,從來未有能脱者也。

明代大佛朗机非满清那一百来斤的子母炮所能比

《祝融佐理》的“水战车尺量法”提及水战佛郎机的优势,这与清军记载是一致的:

水戰大銃,實取子母銃二十五徑至二十八径者。蓋以船上地窄,銃向兩旁,銃口對出船外,装藥定從腳船装入。一銃不中,後装誠難。若用子銃,則裝換在船内,自然膽壯從容。既二十五径至二十八径,較三十三徑爲短,故用之水上。則水戰銃車,烏得比長於陸戰銃車哉?水戰銃車,車兩墙縱度,照銃口空徑三徑。銃車尾,嵌以径五寸員木,爲滚軸。放時用濕草薦墊,或用端槽厚板一塊。庶百殺銃藥出口猛烈之勢,亦不致有坐後震撼船缝之患也。

佛郎机大熕铳下药三斤许,发射两枚共重十余斤的铁弹(这可能是书生口嗨):

《经国雄略》的战船所用大小火炮,构成远中近三重火力网

1899年10月17日清军仿照克鲁森[Gruson]以独料改造背闩子母炮,完工不久便在1900年沙俄入侵东北的战斗中落入俄军之手,继而被运到俄国境内,最终隐身于炮兵博物馆当中:

福安县志记载道光三十年(1850年)也就是鸦片战争之后制造了千斤级佛郎机共三十五门:

自收复台湾之后,清军就对重型佛郎机雪藏,现在曾经的王牌武器又重出江湖了,想想都荒唐!

《火攻挈要》的“守城說累”提及三角炮台:

西洋城守所用火攻,無甚奇異,但凡城之突處,必造銃臺。其制:捏腰三角尖形,比城高六尺,安大銃三門或五門,以便循環迭擊,外設彖銃,以備近發,設鍊彈,以禦雲梯合上。另築眺臺二層,高三丈,上設視遠鏡,以備瞭望,且各臺遠近左右,彼此相救。不惟可顧城脚,抑可顧臺脚。是以臺可保銃,銃可保城,兵少守固,力省而功钜也。

真保镇清苑县(今隶属保定市),根据真保太监方化正题稿崇祯11年4月记载,县城城墙周围12里230步,高3丈5尺,顶阔1丈5尺,并设有4座西洋铳台,开八字炮眼,即所谓的棱堡。

明军交叉射击,后金军队一时避无可避:又宣读山东巡抚丁文盛本,内有“中军不避炮火”等语。王上曰:“火炮迅疾,难见难避,非人不欲避,欲避之不得也,若见炮火不避,是痴人矣。”王因言及昔年大兵攻锦州时军门于南山向北放炮,祖大寿从城头向南放炮,我兵存身无地,神器实为凶险。后破锦州以此言语大寿,大寿张惶失惊云:“果有此事,若彼时炮中王马为之奈何?”王笑谓大学士等云:“彼时两仇相敌,唯恐不中,大寿言不由衷,诚为可笑。”

清代在鸦片战争之前都没修建过三角敌台与棱堡,保定城修建的也被拆了,下图垛口根本就不合适使用大炮,清代史料记载起码修了五次,除了墙基是明的,适合大炮的也就四角的炮楼:

保定城的中式马面,这么明显的方形马面怎么成为某up的棱堡了?连垛墙都是嘉靖时代的风格!

总之,清人火炮并没有清粉YY那样有啥发展,反而有某种程度上的倒退,哪怕是鼎盛时期的八旗武器也是一般,至于绿营还是算了,子母炮都差点没了,威远炮又是不到二尺的百斤号炮,城防一般是用明清战争留下的老炮。明清火炮最大区别就是弹药比,明人的火药往往重于弹丸,喜欢独弹一催一,散弹一催二,追求近距离对骑兵的狠杀伤,清人喜欢一催二,这样火炮就能用上百年,也比较安全,英国喜欢一催三,因为炮膛与弹丸更好,英炮、清炮的近距离散弹威力肯定是没有明炮狠。这一切都建立在火炮都是用合格火药、火炮的前提下,然而清末的火药是出了名不行,以至于过去三百年都被拖下水,扣上中国火药火炮就是落后的帽子。

就如威远将军炮与子母炮一样,《神威图说》也是八旗兵书,没有走出故宫,自然也失传了:

就剩下两页,清粉哭死了,没书咋吹?

上图是提及准星问题,丁拱辰在其《演炮图说》一书中,也曾提及应如何解决炮管中线与管身不平行的问题,其文有云:“于炮头制一干坚木圈,周围与炮尾一样大,不容毫发之差,将木圈套附炮头,与炮口平齐,…而新铸之炮,立令匠人于炮头外皮渐渐加厚,如花瓶口,围至与尾一样大,便合用矣!”明人早在万历锻铁炮上就有这解决方案。

下图是提及用镜子照看膛内的技巧,《火攻挈要》《演炮图说》也有提及。丁拱辰所提及的火炮操作原理和技术,其实均不曾超出明清之际的水平,但由其获赏给六品军功顶戴一事,知清廷在康熙朝以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对火炮知识的了解,明显不进反退。

自南怀仁《神威图说》之后,明末興盛一時的西法兵學至此已成絕響。清代前期成書的火器著作傳世極少。整個十八世紀、清朝統治者的文化政策愈發嚴酷、明季兵書、如《兵録》《守圈全書》等多列入禁燈書目。除《大清會典》《皇朝禮器圖式》《工部軍器則例》等官書對火砲技術略有涉及、幾乎沒有討論火器技術的個人著作問世。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京旗砲營參領鐘方(一七九三一一八四八後)繁成《砲圖集》(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稿本)、開載京師「砲位名色、鑄造年分、砲位形式各項、砲車圖式、以及庚子歲赴天津海口、教練直省兵弁事宜、并辛丑歲赴山東登州海沿、教練東省兵弁事宜、鑄砲各事、逐一給緒圖式、要之開卷了然。」該書可謂清代傳統砲學之總結、無論器物還是技術、大體仍處於十七世紀的水平。后来《演炮图说辑要》的作者也仅见过《则克录》(也就是《火攻挈要》)而不知《西法神机》,可知明代炮术兵书有多罕见,满清统治者文化政策有多成功。

《大清律例》的相关规定比明代要严厉很多,非常变态,难怪一直没进步私铸红衣等大小炮位者,不论官员、军民人等及铸炮匠役,一并处斩,妻、子、家产入官;铸炮处所邻佑房主、里长等,俱拟绞监候;专管文武官革职;兼辖文武官及该督、抚、提、镇,俱交该部议处。

黄一农:西方用于火炮测准技术上的铳规和矩度等附件,大约是天启初年红夷大炮正式引进中国的同时传入的。虽然两器早见于塔尔塔利亚在八十多年前所出版的《新科学》(1537)一书,但直到十六世纪末,仍为欧洲炮兵界普遍使用,亦即明末传入中国的操炮技术尚落后西方不太多。

十六、十七世纪之交,西方在炮学理论上出现重大发展,伽利略提出炮弹在真空中的轨迹乃为抛物线的主张。此一在弹道学上的创见,则一直要到南怀仁编译《穷理学》(1683)时,始在中国出现较详细的讨论。就这些最先进的火炮学发展而言,中国在清初约落后欧洲数十年。惟伽利略的弹道理论因未考虑空气阻力而误差颇大,实用价值并不高,反而在自然哲学上的意义较大,也就是说直到十七世纪末,中国与西方在实用炮学上的差距其实并不特别显著。

鸦片战争的战败,虽引发中国自明末以来另一波火炮专书的出版高潮,但初期各书中对火炮瞄准知识的了解,甚至还不及明清之际的水准,加上当时中西方在炮管和炮弹铸造精度上的明显落差,无怪乎清朝军队在面对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挑战时,毫无招架之力!

《新制灵台仪象图》坤卷「清·南怀仁」这书有一页提及了火炮,算上前面的总共三页

不过八旗子弟似乎就这样满足了,两百年只需要比明朝多了九节十成炮(雍正十二年由广东进贡),就觉得很了不起?!我对此非常无语,你当中国人是啥?不懂思考的原始人?有点追求好吗?广东人也没拉胯到两百年只能搞一件东西,他们能做的事多着呢,为何只引进一件东西?那就看看下面的资料。

十九世纪初叶,俄国在组织和进行环球航行以及探测大洋地理方面,居于世界前列。利相斯基是俄国海军军官,受沙竽派遣,从远洋开辟直航俄属北美殖民地的运输线,途经太平洋,在地理发现方面有突出贡献。他所指挥的“涅瓦”号海船还抵达中国广州港,记述了当时与中国清朝官吏打交道的一些情况:

没有什么他们不可以用惊人细腻方法模仿出来的。在广州这种例子不胜枚举,简直毫无办法把他们所仿照的制品同真品区别开来。看来,他们灵巧的双手天生是制造赝品的。

中国人对人态度特别礼貌周全殷勤好客。他们的服从观念是绝对的,因为他们中一切都厘定法律,任何人对最微小的事情上也不敢越出一格。施行某种新习俗都视为不可饶恕的罪孽。因为这是立足于中国政府的政策之上的,任何人亦不敢考虑某种变革。

由于这种原因,船只、枪炮都原封不动地保留蒙古征服时的那种老样子。正如使我确信的那样,前不久广州一名商人被判处死刑,理由是他胆敢仿照欧洲的样式为自已建造一艘船。已如前述,尽管中国人从哺乳时代起就养成无条件服从自己政府的习惯,但是他们并不喜欢自己现在的满族统治者,一旦看见他们时,立刻表现出自己的鄙视态度,只要不受到处罚。

中国的统治家族,虽然想按照习俗和权力对待它所征服的民族,但是为了自己的切身安全而又对原来的中国人疑心重重,不得不用同族人保护自己,这些同族人无论在军队中,还是在公民行政上均在国家中居于头等地位。中国人对这种境遇不能置若罔闻,正如对他们所遭受的压迫一样。

《中国火器史》:进入清代以后,由于阶级和民族的原因,封建统治者对火器的研制控制更严。康熙朝廷把最好的枪炮制造厂局,设于宫廷的养心殿内,置于皇室的直接控制之下,并将其制造的火器,仅供皇室和满洲八旗之用。汉军只能使用质量最差的局制火器。至于外地,则根本不能制造和使用比较精良的火器。康熙五一四年(1715年),山西总兵曾奏请自造子母炮,玄烨闻奏后即予驳回: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此后各届朝廷都沿袭康熙之例,对火器制造进行专横的控制,甚至把前代包容有兵器研制在内的兵书,如《武备志》等,都列为禁书。这种控制的结果,束缚了中国古代火器的研制。

360百科的《乾隆禁枪》是论述满清禁火器始末的学者论文,乾隆对满清火器技术造成很大影响,自此之后清军火器就出现一系列倒退与质量问题:"在禁枪同时,乾隆还进行了长达十九年的禁毁书籍运动(笔者将另撰《乾隆禁书》述论)。与禁枪的"不动声色"不同,乾隆自称禁书"光明正大",堂皇行之。禁枪是削弱民间武力,试图将民众的手捆起来;禁书是禁锢民间思想,试图将民众的头脑捆起来;保甲则是限制民众自由,试图将民众的脚捆起来。"

据史料记载,专业炮匠大多数都聚集在直隶,地方要么没火炮要么没工匠,而广东都被废了。道光时期的广东火炮是视觉上可感知的倒退,特色是尾部加个粗大的箍,炮身变得又短又粗:

四门铁炮有两门铸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两门铸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保存基本完好,只是炮耳被毁、炮眼被封堵。

这是广东造的大炮啊,明末广东人造炮最精,清末广东工匠不知经历了什么,做出这玩意:

炮身上有“道光二十三年正月 炮匠李陈霍造 监制官崖州知州 署广州府佛山同知李 钦差大臣 署两广总督 文渊阁大学士……”等铭文。易西兵介绍,此铁炮是广州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一尊铁炮。

道光十五(1835)年间清廷在广东虎门各炮台先后添置新铸的八千斤和六千斤大炮共五十九门,但据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的报告,当其分五次逐一演放时,竟然炸碎十门,并打伤兵丁二名,经检看炸碎的铁块,发现渣滓过多,且膛内高低不平,“周身孔眼形似蜂房,并有空洞,内可贮水四碗者”。此外,也有的新炮“炮尾四围出火”“炮眼炸响”“炮眼宽深”“炮身有灌补痕迹,兼有孔眼”“炮耳坏烂”“门眼吃药过多,显系另有孔洞”,由于订约时要求承造者“保固三十年,限内炸裂,由该匠赔造”,故连同“造不如法”的四门,炉匠总共赔造了十四门。亦即,当时虎门8座炮台所安设的新旧炮位虽达二百三十四尊,但其品质往往逊于明清之际的水平,能让炮手们真正信赖者恐并不多。

清"道光十五年佛山造六千司马斤"前膛铁炮。鸦片战争博物馆藏。 1957年8月在虎门太平贵立街发掘出土。这算是最丑的清军火炮之一,可想而知它们为何会炸膛。
鸦片战争博物馆前的道光朝大炮。炮身孔眼形似蜂房,曾于鸦片战争中使用,八旗觉得这没退步

道光二十年(1840) 十二月钦差大臣琦善奏陈大角、沙角两炮台被英军攻占情形时,即称:

查该夷进攻之始,止用中小兵船数只,排列多炮,鱼贯而入,联环施放,力量极猛,击中后墙,即致碎裂飞散。我军势不得不竭力回击,而该夷无论受伤与否,一面暂先却退,一面易船复进,旋击旋退,旋去旋来。循环数次,其船可易,而炮台不能易,其炮则各船皆有,而我军止有台内安设之炮,不但已无可换,其势亦断不及换。且从前所铸之炮甚不精良,现就其断折者观之,其铁质内土且未净,遑问其他。故连放数次后,炮已发热,而该夷待我军兵力疲乏,炮将炸裂之时,其大号兵船蜂拥前进,逞志欲为,此其水战之情形也。

黄一农教授说:在清朝前150多年的大量兵书当中,竟然没有任何讨论火炮的专门书籍出版。到雍正(1723-1735)末年,清政府发现驻防的守军,从来没有做过火炮演练,以至于准头的远近、星斗的高低,官兵茫然不知。即使到了道光年间,用铳规量度仰角以调整射程远近的方法,仍然是“中国营兵所不习”。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在开战之前,胜负就已定了。

长炮反被这因炸膛而设计的短跑吊打,虽然火药威力只有对面一半,更因为清军命中率太烂:

卡龙炮的设计是1774年由罗伯特·梅尔维尔将军向苏格兰的卡龙(Carron)公司建议的,此因英国政府的军械局办公室(Board of Ordnance Office)曾于1771年3月22日发出警告,指出卡龙公司新造的火炮因制程或材料有瑕疵而常膛炸,此新炮种于1779年开始在英国舰队中服役。

卡龙炮其实没网络吹的那么厉害,只是清军太废,英军开花弹与火箭大杀四方也是如此:

1812年英美战争爆发,翌年Essex号奉命打击英国在太平洋的商船,虽取得相当成效,但不幸被拥有三十六门加农炮的英国巡防舰Phoebe号以及十八门加农炮的单枪帆船Cherub号围堵在智利的瓦尔帕莱索(Valparaiso)港。英船在370米距离用其18磅弹的加农炮开始射击,Essex号上32磅弹卡龙炮平射的有效距离却无法及此,而只能倚赖六门的18磅弹加农炮,船上的四十门卡龙炮虽亦曾被抬高仰角以增加射距,但此举因船只在海上的晃动很难得到足够射击精度(只令Phoebe号的索具受损,而未能正中船体),终致难逃被击沉的命运。当类似的海战对决逐渐得到大家关切后,卡龙炮就开始逐步走下火炮家族的光鲜舞台,如美国海军至1825年即不再新铸卡龙炮,此后的二三十年间它更被许多西方列强视为过时的炮种。

至于网络所说的火药问题,我们还是看史料,少听信那些野鸡网文的胡说:

《神器谱》“一、制药:研捣工夫俱到,方可试之手中。手中不热,自然不甚烧筒。若研时工夫不到,硝黄滚为细珠,不闭火门必糊铳筒,虽捣到无用。若捣时工夫不到,烟焰薰眼,大不轻快,虽研到无用。若研捣工夫俱到,自然浑化,不但渣滓俱净,而气息亦尽去矣。再加铳筒光滑,毫无挂碍,即终日举放亦无他虞。此年来身亲为之试,有实验,殊非漫语。” 

《祝融佐理》提及要让制药匠自己试药,自然精工:。。。後先將硫黄入柳炭内,調和極匀,使木火與土火,合作一家,彼此相濟。再入硝,和搗成珠,大約藥一斤,水一碗。研搗之人,約以藥成,即令其人手中試點,自然不敢苟且。(《西法神机》《神器谱》都有提及这方法)

道光六年(1846)浪迹丛谈》:乾隆《洴澼百金方》中所载颇详(抄明代兵书内容),盖硝、磺、炭三者,皆须研得极细,必捣至万杵以外,愈多愈好,炭用柳条,以细如笔管者为妙,必去皮去节,带皮则烟多,有节则易炸也。制好后,必须放手心燃之,药去而手心不觉热者,方为合式。余提兵上海时,苏州局员来缴新制火药,余嫌其未净,令以手心试之,委员皆缩手不前,曰:“前缴药时,皆不如是。”余曰:“此试火药定法也,然则前此收药之皆不如法可知矣。”因驳回,令其再捣,再缴时,以白纸铺棹上试之,药去而纸绝不烧,于是众始叹服云。 

《演炮图说辑要》提及清军火药技术其实不是不好,而是不肯加价精工:“鎗炮之利,全在製藥之精細。向來製造火藥,一百斤用净硝七十五斤,硫磺十二斤半,杉炭十二斤半,或用柳炭,加好泉水,煅煉春透,總不出此三物。如欲使藥之尤美,再加火酒調和,徐徐春煉,勿急勿缓,春至純熟足透,以火發不燃手掌爲度,便合用矣。西洋各國及咪國製造火藥之方,如火藥一百斤,用硝七十五斤,硫磺十斤,杉炭十五斤,亦係此三物,再加火酒,惟篩汰精細,煅煉潔净,加工而已,非有他異。或云夷藥皆用籐炭,却又不然也。若華藥之尤美者,與夷藥各置小許於白紙,舉火點之,二者各有微焚其紙。即如尋常華藥,亦不過較之夷藥减力三分之一。如有一炮,夷人用彈三十斤,配夷藥一十斤,若用華藥十五斤,便與之同力。惟火藥當用美者,烟少而白,不致蒙蔽眼目。西洋人用藥極意精細,其力足以擊遠,烟多白色,我若加工加料製造,亦可敵彼夷藥。兹粤中有人精製火藥,其藥力竟與夷藥相等,烟亦白色,見火即燃,毫無渣滓。軍營曾製數千斤,甚爲得用,自宜探入,廣推其法。” 

1849年《增補讀則克録記》认为明炮与洋炮射程是一样的:辰於丁未托人往蘇州購求(《火攻挈要》),細詳校,其中專言火器礮法,最爲詳備。其言演用製鑄,以及製造藥彈、舉重引重、攻戰守城諸法,無不詳述。與辰《演礮圖說輯要》所载,上下二百餘年,語多暗合,惟未言中線差高加表準則,又所論彈發遠近,殊爲異。《則克绿》云:彈發平放,可四百弓步,計二百丈;銃規高一度,即象限儀高七度半,可遠八百弓步,計四百丈。辰謂:象限儀平放,數十丈,高一度四分,可遠一百二十丈;使高七度半,致遠是二百餘丈,断不能多。現西洋各國戰船當面試放,平放高約一度四分,亦只百餘丈而已,再遠則無準。即與佛蘭西國、花旗國、大吕宋國各將弁以及澳夷識礮法者講求,亦果是百餘丈力量而已,断不能如《則克绿》所云之遠。然中國人傳言,大礮利害,遠可二三十里;西人亦有此言,不特舉之於其口,而又筆之於其書,乃無親歷演試,以訛傳訛之書。人常與辰争辯遠近之說,再四質周西人之司礮者,皆云百餘丈合用而已。曾令渠下藥彈面試,果是此力量。視英夷礮臺對礮之際,相距丈尺可證耳。不知湯氏之錯,或焦氏誤探他書之说乎?明理者鑒之,司礮者試之,可盡知也。又有言試靶,近者只可一百弓步,計五十丈;遠者二百弓步,計一百丈;再遠則渺朦細微,審視不真。此則與辰所言吻合,分毫不差。二語皆出湯氏之書,而遠近殊相歧異,即此一節,已可概見。

美国著名军事史家杜普伊所言,“17世纪,炮的生产技术进步如此之大,以至于后来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炮的射程、威力以及炮的主要型号,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变”。从黑火药应用于炮弹发射到19世纪中叶,“火药研制者只能在提炼硝石与硫黄的纯度,以及选择上好的草木类植物焙制炭粉,经过反复的混合拌和,以提高火药性能,增强枪炮等火器的杀伤与摧毁能力”,并未实现制作原理的根本突破。直到19世纪后期出现苦味酸、梯恩梯、代那买特等新型炸药,炮用火药的推力与威力才有了质的飞越,传统黑火药才逐渐退出舰载火炮的应用。

美国新锐历史学家欧阳泰说:1661至1668年间的中荷战争,是欧洲与中国的第一场战争,也是欧洲与中国军队之间意义最重大的一场战争,此一地位直到两百年后,才被鸦片战争所取代。在中荷战争中,双方使用的武器,都是当时最先进的大炮、火枪与船只,结果中国获胜。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使用的是19世纪水平的武器,而中国则是17世纪水平的武器,结果以中国的惨败收场。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的9磅前装滑膛Cossipore铜炮配备200发炮弹,比明末的铜炮有较大进步

著名的拿破仑大炮,做工非常精湛,发射实心炮弹、爆破弹、霰弹和榴霰弹。

这就是马戛尔尼勋爵当年送给乾隆皇帝的5.5英寸榴弹炮,就是那个前置的炮管,第二次鸦片战争被送回英国,英国人吐槽这些赠送的火器都原封未动。接下来只是各国炮兵的示意图:

英军在吊打清军,可怜的绿营死也不知道这些吊打他们的火器还藏在故宫里:

英国战舰绝对不是第一次来到广东,当时英国人就吐槽:假如中国人在建造一艘平底帆船时偏离了旧规矩的话, 皇帝就会下诏令对它收取额外的关税(有时候会砍头,为了愚民真是苦心)

明英火炮射程差不多,而鸦片战争清军测试自己的鸟铳有效射程为六十步,明末三眼铳射程为五十步,这是啥神仙火药啊?清粉还给明朝扣帽子,埋怨明朝没留下能啃三百年的火器技术老本,满清防汉自我阉割导致退步的锅中华文明可不背。清粉的逻辑很奇怪,YY后金关外俘获汉匠比关内的好?YY曾为明朝效力的传教士换个老板造炮技术就突然暴涨?后金在其中发挥了啥作用?自己培养了更优秀炮匠?只会吃现成的渣渣!!!还意淫失蜡法是自己发明的!

这一切都是你自己阉割军队做的,怪得了谁,被迫害的人可不背锅,世界上哪有那么便宜的事?

黄一农:由于缺乏动机,许多明末清初出版的火炮学著作在十八世纪以后往往罕见刊传,如汤若望和焦勗合撰的《火攻挈要》一书,向来即仅少数藏书家拥有钞本,直到道光二十一年鸦片战争初败之际,始由扬州知府汪于泗以“则克录”之名重新刊行。至于本章所提及的《西法神机》《守圉全书》和《穷理学》等书,也均不见近代较出名的藏书家著录。尤其令人惊讶的是,在《穷理学》完成后的一个半世纪间,我们竟然见不到任何一本讨论火炮的中文新著出现!相对地,欧洲有关火炮学书籍的出版,一直相当蓬勃,也较少受到国家的钳制。从北堂的藏书目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十七世纪下半叶出版的火炮专门书籍,仍陆续由耶稣会士带入中国,此一情形可能要到雍正初年全面禁教之后方才停止。也或因清政府对火器和天主教的兴趣渐减,这些在康熙朝以后新传入中国的炮学专书,一直没有机会被翻译出来。

道咸之交,据丁拱辰所称,中国军队因“弹不圆正,口不直顺”,常只能采用内径的1/10至1/5为游隙,此值连明末的水准均有所不逮,如何能发挥火炮应有的威力!火器知识和技术的传承失调,也显露在许多方面。如嘉庆四年曾改造一百六十门前朝的“神枢炮”,并改名为“得胜炮”,惟经试放后发现其射程竟然还不如旧炮。相对于中国在炮学发展上的停滞,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于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建立了世界第一所炮兵学校,有系统地传承火炮的相关知识,并以政府的力量有组织地加以研发改进。其他欧洲国家也陆续跟进建立类似的炮兵学校。

法军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天津大沽口等地缴获道光铜炮,有特殊的节节痕迹,网友认为道光火炮是各国火炮做工最差的,各国火炮都没有这类奇怪节痕:

日本大炮被掳掠到巴黎,陈列到荣军院,其工艺既然远比旁边道光火炮好,有比这更丢脸的事吗

1849年《增补则可录》评价《火攻挈要》:一、《造作铳模諸法》题内,用乾木镟成一铳樣,尾大頭小身直順,再加木線、木耳、木珠、木花,附在统身,用泥封之。候乾,拔出大木铳,存木線、木珠、木花等物,用火烧化諸木,掃净灰末,傾鑄入内,冷時取出,故西洋之炮無成節痕跡。此法甚妙,較今内地繪炮木板之上,去其餘木,鋸为数段,中安轴心,規成泥模数段,合而为一,安定模心,從口灌铸,铸成,節節有痕跡,不如此中木模之为愈也。至安木模心,则舆内地相似耳。(有人依然觉得道光火炮不会退步,两百年了就算是猪都能飞了?)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佛山造六千司马斤"前膛铁炮。鸦片战争博物馆藏。炮身分五节合铸而成,铸造较粗糙。1957年8月在虎门太平贵立街发掘出土。 

乾隆1762年的火炮也是这类做法,拼装泥膜容易导致火炮歪斜,不过依然比上面道光炮强:

早年学者不读兵书,眼界狭窄,误以为中外早期普遍使用的失蜡法造炮技术是清人在1631年首创的(实际上是己巳之变抢遵化城炮厂的工匠,误以为1841年龚振麟的铁模法是清人创新领先。实际上这铁模法很早就用于军事了,由于其降温太快需要热处理只用于小物件的铸造。而明人不用于铸炮是因为铁模的好处只是加快了生产速率,不用像泥模铸炮那样等待几个月的时间,但是铁模铸炮的产品白口化非常严重,由于冷却速度太快,虽然比较光滑,但是生成的几乎都是白口铁,导致脆性增大,火炮的性能下降。为了增加抗拉强度只能用数量来堆砌质量,也就是增加壁厚来解决,就如1842年刊印的《铸炮铁模图说》所绘的肥短粗形制!鸦片战争博物馆特约研究员刘鸿亮调查了鸦片战争时期340多门铁炮,发现只有六门卡龙炮是铁模铸造,可见其局限性。《铁模铸炮说》被国人捧到了一个无人企及的高度,说“我大清”比欧洲蛮夷领先几十年云云的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满足自己的意淫心罢了,还YY大清靠失蜡法就能造钢炮,也是荒唐 !下图是三国魏(220-265年)时期的渑池县军用铁模与铁模铸的卡龙炮:

卡龙炮体型小,后期容易做热处理部分弥补铁模铸造的缺点,但效果似乎不太好,只有六门实物

道光二十三年(1843)《演炮图说后编》:向來匠人,鑄造頭尾、周径、藥膛、引門、礮口,不能算合,任意大小;只知鑄成圆鐵一條,中間一空,遂謂之礮。司礮者,亦只就礮演礮,未曾講究彈發高低遠近。不知此中之細微,分毫不能草率。夫西洋製物,恒遵勾股,立表测望,期在必合。其於造礮,皆準乎法。

广州镇海楼的英国火炮,保养良好,展现铁炮的光泽,铁炮一般为海军型号,野战多用铜炮:

19世纪英国铸皇冠标志“CSS”前膛铁炮。鸦片战争博物馆藏。 通长123厘米,耳距26厘米,内膛径8.0厘,铸有皇冠标志和英文字母,炮口上方有准星。清粉YY买这几门就说明大清没有退步。

至于炮位,铁多未经熟炼,又搀杂铅砂,掷地稍重,两耳即断;火门又或欹斜,往往炸裂伤人,至于不敢演放。武备若此,虽有健锐,亦难胜敌。向者出局交营,皆顾瞻情面,草率收受,贻误军情,莫此为甚!今宜严定制度,务以厚大坚利为主。鎗炮必经委员当面演放,并由镇道会验,然后收营;否则驳回另造,且治工匠以应得之罪。如此则省局不敢偷减工料,委员不敢徇情解运,台营不敢草率点收,而军装可期坚利矣。《东槎纪略》

广州镇海楼的道光炮,当时有九十多门被英国人破坏,缺耳是常见情况,其一可能是补过的:

二三千斤的道光特色肥短粗,是学者与网友吐槽的经典形制,这是经验与技术问题,非偷工减料

《增补则克录》:一、《論料配料煉料說略》题内,云銅須和錫,與拙作《演炮图说辑要》云铜當和铅相似。人俱云铸炮之生鐵,须和纹銀,遍訪夷人及翻譯西书,皆無此說。(作者认为《火攻挈要》战铳虽舆今夷人配法相符,惟厚不及,恐致炸裂耳,估计是用铜和铅的缘故,铅在《西法神机》之中评价为必去之物,锡也不行,得用银。从这个记载来看,铜和纹银似乎失传了,久而久之变为生铁和银的谣言,还有生铁和铅的糟糕做法,应该是满清特意传授的)

1856年造的威武制胜大将军铜炮,炮重九千斤,用铁弹二十七斤。英国在大沽口炮台缴获:

铜炮昂贵往往制作相对用心,清军有些巨大的铜炮甚至令俘获它们的英国人也大为震惊,它们与清军使用的其他无比粗劣的兵器是如此不同,以至于有英国人怀疑它们是来自沙俄的援助物资。

道光二十年(1840) 十二月,署直隶总督讷尔经额为防英军北犯,增筑大沽、海口等炮台之工事,并议铸五千斤和七千斤大炮各十门,惟因“现届严寒,断难施工”,故预计在“交春天气融合”时赶工开铸;据讷尔经额指出,当时各镇营旧存之炮,“大半刷膛锈损,多不堪用”,且均属中小炮,以部署最佳的天津南北两岸为例,共安设六千六百斤和七千斤大炮各一门,四千余斤大炮三门,五百斤至两千余斤者亦不过五十五门。二十一年正月,多艘英船出现在秦王岛(今秦皇岛市,位于山海关西)海面,清廷震动。二月,奉旨在秦王岛、石河口等处安炮设营,当时因满洲营和绿营可用之炮位不敷分设,曾命讷尔经额将新铸铜炮酌拨五六门运送山海关。

《兵技指掌图说》是1843年直隶总督讷尔经额为训练直隶绿营兵之兵技所绘制的图解教材: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与广东前线的傻大粗火炮是另一种画风,这三十斤小车炮还用铸造?!!

这直隶绿营配置非常罕见,算是恢复了明人的火炮流战术,打破了绿营千兵十炮的坑爹规定:

○谕军机大臣等、讷尔经额奏、校阅省标各营操演速战阵式情形。并绘图呈览等语。览奏已悉。所铸五百斤铜炮六十尊。添设在速战阵头层。三十斤铜炮一百尊。添设在二层。有炮车推挽。炮架支放。轮转装药。均可连环套打。用之陆路。足可制胜。甚合朕意。后路以擡枪鸟枪继之。又以弩箭藤牌刀矛马枪继之。该督已亲加校阅。均属整齐。仍饬各营将领一体教演。务臻纯熟。至海口防兵技艺胆量。尤应平日认真讲论。方可收得心应手之效。该督惟当督饬将备极力讲求。按期教练。不得始勤终怠。日久又致废弛也。将此谕令知之。(《清实录道光朝实录 》大家应该发现,这时间正好是鸦片战争之后,看来皇帝也知道绿营之前装备太垃圾了)

鸦片战争之后铸造给八旗防卫京师的火炮,当然不可能像广东绿营那样,原样复制问题不大: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的神威将军炮、龙耳铜炮,制作精良,看上去似乎是模仿广闽的回旋炮

有一本书《清宫武备》,里面提及的火炮如果不看细小的说明文字会以为那些大炮是康熙时期的,实际上很多是道光的,没想到吧,大清御用武器是一点都没退步,广东等地绿营用最次退步装备与当时最强的海洋帝国拼命,不过道光皇帝却非常警惕的在鸦片战争之后打破千兵十炮的坑爹规定加强直隶绿营的武备,但就是不舍得花钱加强广东军队,还捉拿要钱练兵买器械的林则徐,最后导致咸丰皇帝不得不以北狩为名,携皇后、懿贵妃等离京逃往热河避暑山庄。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结束。

大沽炮台被破之后,洋人发现清军又不防备曲射的开花弹,因为开花弹是不常见的八旗武器

哈哈,这皇帝画像既然如此直观的反应本文观点

有人非要嘴硬大清不可能退步,满清皇帝画像有话要说

资料来源是《明代红夷炮图文总汇》清代常用火炮的数据》《火攻挈要》《则克录》《演炮图说辑要》《西法神机》《祝融佐理》《红夷大炮与明清战争》以及各网文零碎资料

满清是在鸦片战争之前买了一些炮,但这对众多学者认为的满清火炮技术退步并没啥冲突,八旗玩起了算数题,将观众都当傻逼,YY能靠那些临时抱佛脚买的澳门老炮翻案,而鸦片战争博物馆特约研究员刘鸿亮调查了鸦片战争时期340多门铁炮编写了此书:


鸦片战争的清代火炮真的比明朝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