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元澄 字道镜

元澄 字道镜

元澄(467—519),字道镜(一作道镇),任城王拓跋云长子。元澄自小好学,父亲死后,居丧以孝闻名。孝文帝元宏时,柔然进犯边境,元澄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北讨诸军事,率军征讨。柔然退走,又因氐羌反叛,任命元澄为都督梁益荆三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梁州刺史。元澄到任后,量才录用,归顺者赏,违抗者杀,于是仇泄地区风平浪静,西南安定。后来,元澄转任征东大将军、开府、徐州刺史,很有政绩,声望日高。
当时孝文帝正在考虑改革,元澄表示支持,于是越加受到重用。他升任中书令,又改任尚书令。在后来的迁都事件中上,元澄被委派回平城宣诏。他谈古论今,引经据典,徐徐开导,平城的大臣们才疑云渐消,茅塞顿开。
后来眷恋旧土的穆泰等人在恒州谋反,孝文帝任命元澄为行恒州事,前去平乱。元澄一路疾行,以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一到平城便擒获了穆泰,顿时安定了局面。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病逝,元澄受遗诏辅政。当时有人控告尚书令王肃勾结南齐,元澄下令囚禁王肃。结果他被弹劾擅自囚禁宰辅首相,被免除官职,归家闲居。不久,宣武帝又启用元澄,元澄屡次拒绝,后来担任雍州刺史,又转扬州刺史。
当时,高肇把持朝政,猜忌贤能的皇族成员。元澄被高肇诬陷中伤,常恐性命难保,于是整日都喝得昏天黑地,以显示自己的颓废消沉、委靡不振。所作所为惊世骇俗,当时都称他为狂人。宣武帝元恪深夜驾崩,事情发生得十分仓猝,高肇拥兵在外,孝明帝元诩年龄幼小,朝野深为不安。元澄当时虽遭排斥而没有参预国家机要,但在朝中仍是众望所归,领军于忠、侍中崔光等人保举元澄为尚书令,于是众人心悦诚服。
元澄任职期间秉公行事,无所回避。胡太后大兴土木,使得百姓疲惫不堪,国家的财力大为损耗。元澄上书加以劝谏,胡太后虽终未接受他的劝阻,却常用嘉许的态度婉言拒绝,以示优待。政事无论大小,都与元澄一道商议决定。元澄也尽心辅佐,遇有不利于民众的事情,必定直言劝谏,虽然不被采纳,却仍一如既往,朝廷内外都对他十分敬畏。
孝明帝神龟二年(519),元澄逝世,终年五十三岁。朝廷依照西晋齐王司马攸的先例,赐给九锡,谥号为文宣王。
统帅 C+
(元澄总勒大众,络绎相接,所在克捷。虽多仗部将,亦有抚众之能也。)
武力 C-
(元澄或善弓马。)
军谋 C+
(元澄有将略,尝讨柔然,安仇池。时穆泰在州谋反,澄倍道兼行,出其不意。又遣治书侍御史李焕先赴,至即擒泰,民情怡然。后南攻钟离,遇大雨,淮水暴长,澄引归寿春。还既狼狈,失兵四千余人。)
智略 B+
(元澄渊谋远略,郁为宗杰。孝文定迁都之策,诏澄驰驿向北。众闻迁诏,莫不惊骇。澄援引今古,徐以晓之,众乃开伏。及高肇当朝,澄为肇间构,常恐不全,乃终日昏饮,以示荒败。所作诡越,时谓为狂。明帝时,澄以北边镇将选举弥轻,恐贼虏窥边,山陵危迫,奏求重镇将之选,修警备之严,诏不从。后贼虏入寇,至于旧都,镇将多非其人;所在叛乱,犯逼山陵,如澄所虑。)
内政 A+
(元澄当官而行,无所回避。初,魏自公侯以下,动有万数,冗散无事。澄品为三等,量其优劣,尽其能否之用,咸无怨者。时百姓烦苦调役,澄多所省减,又明黜陟赏罚之法,表减公园之地以给无业贫人,布绢不任衣者禁不听造,百姓欣赖焉。及胡太后时,锐于兴缮,施物动至万计。澄上表极言得失,太后虽卒不从,常优答礼之。政无大小,皆引参预。澄亦尽心匡辅,事有不便于人者,必于谏诤,殷勤不已,内外咸敬惮之。)
魅力 S-
(元澄少好学,美鬓发,音韵遒雅,风仪秀逸。孝文之世,大见亲赏。后宣武夜崩,明帝冲幼,朝野不安。澄虽疏斥,而朝望所属。大臣等奏澄为尚书令,于是众心欣服。及澄之葬也,凶饰甚盛。胡太后亲送郊外,停舆悲哭,哀恸左右。百官会赴千余人,莫不欷歔,当时以为哀荣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