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娃们上学后,我的效率下降了
非常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两天娃们不在家,我的工作效率直线下降了……
昨天是娃第一天上学。
寒假里,我深知自己的时间被带娃牢牢地占据了,除了那些能够在早起之后、娃们醒来之前的例行公事(如运动、冥想、阅读、写作)之外,我心里在暗暗下定决心,等娃上学了,一定要充分利时间,把那些重要的事情一一做好,比如阅读很早就一直想看的书、制作有关心理健康的课程、看公众号/视频号等的运营课程等。
计划看似很美妙,但一到执行的时候,就暴露了人性的弱点。
昨天送娃上学之后,一开始我摩拳擦掌,但是最终却是,花了一整天时间打扫卫生。
好吧,看着整洁的家,我还是有那么一点成就感的。我试着安慰自己,毕竟是娃们上学之后的第一天嘛,必须得做点整理工作,好为接下来的“奋斗时光”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呀!这样一想,也就没有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任务而责怪自己了。
但是今天,依然在懈怠!
首先是早晨没有像平时那么早起来。今早一睁眼,已经是5:44分了,娃们昨晚没有夜醒,为什么我没像平时那样早醒呢?这个点就意味着,离娃们起床只有一个小时了,一个小时,最多只能完成运动和冥想之类的习惯了。
于是匆匆地洗了脸,做了30分钟的运动和15分钟的冥想。接下来无论如何也没有时间像平常那样阅读和写作了,不过,想到至少还有一整个白天可以自由支配,便安心地给娃们准备早餐、喊他们起床、送他们上学。
娃们高高兴兴地去了学校,我本该在上午就完成的阅读和写作任务的。这时候,一个翻译小活儿来了,这属于重要且紧急的工作,于是我便拿出了一个多小时搞定了这件事。等把活儿做好,时间将近10点。
照理讲,接下来可以安心进行阅读和写作了吧?谁知道在翻看公众号时,看到最近有好多人在狂推《狂飙》,我心下想,真有这么好看吗?我联想到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看了三遍《开端》,于是开始在网上搜索这部电视剧的资源,结果发现得有爱奇艺的会员才能看,想着自己一年看不了两部剧,办会员纯属为爱奇艺做贡献,于是果断放弃办会员。
接着又花了不少时间东看西看,幸好最后没找到资源,只能作罢。现在想想,如果找到了,恐怕这篇文章就根本写不出来了,因为肯定是在追剧呀,而且我了解自己,一看就根本停不下来。
搞完这些事情,我在家里一边乱窜,一边想着得赶紧读书了。幸好在收拾桌子时,看到摊在书桌上的《人类简史》,这是我们读书会最近要共读的一本书,这猛然间点醒了我,于是我耐下心来,读完了一章的内容。虽然读只花了半个小时,但我同时我还在星球里打了卡、写了读书心得,由此,今天的一件重要事件终于完成了,我长吁了一口气。
读完书,我又去微信里跟几个朋友闲扯了一会儿。平时带娃的时候,我一般会集中一段时间去做这些事,但今天,正因为我内心知道,今天一天时间都很充裕,便任由自己在闲扯中一发不可收拾。
吃完午饭,才惊觉已经下午了。但是这时候,又有点困了,于是和衣倒在床上睡了30分钟。醒来之后已快到1点40,我打开电脑,结果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网上闲逛。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好像还不想去做第二件重要的事——写作和更新公众号,原因竟然是这样的一个想法:反正接下来还有两个小时是自己的,而且如果下午写不出来,就像昨天那样,在一天结束的最后时刻,写个随笔也可以的啊!
我猛地意识到,这是在拖延啊!
我想到了“帕金森定律”:工作会自动地膨胀并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太多时间反而会让你消磨时间。对于我来说,写作这件事情的deadline是今晚24:00之前,只要在此之前我能更新公众号就行。但是,我明明有充足的时间慢慢写作和修改,可我偏偏想把它拖到晚上睡觉之前。
除了写作这件重要之事之外,我还给自己设定了学习“Python”和“公众号运营课程”这些小习惯。而我在打开电脑写下这篇文章之前,我竟然也不想去完成这两项小任务。为什么呢?
很简单,我心里把“写作——更新公众号”这件事情视为接下来的重中之重,优先级别极高。于是其他任务就是细枝末节了。但是写作这件事情的deadline是今晚24:00之前,所以我并不着急。鉴于我拖延了重要任务,这些细枝末节也一并被我排到了重要任务之后,于是,我连它们也不想做了。反正还有那么多时间嘛,我听到我的脑海里这个声音不停地宽慰着我。
意识到这个声音之后,我几乎条件反射般地想起了《臣服实验》里作者在听到脑海里那些拖延、拒绝、负面的声音之后的做法,于是,我打开电脑,开始编辑这篇文章。
想要不被帕金森定律所惑,我们一定要留意自己头脑里随时在叫嚣的那个声音,因为它们并不理性。
还好有强大的惯性将我拉回了正轨,写完这篇文章并没有花费我多长时间。看到word里又留下了我对自己的分析、观察和反思,倒使我感到很满足。
《哈佛幸福课》学习笔记(已完结):学生准备好了,老师就会出现
转念:识别脑海里冒出的自动化想法,破除负面情绪的魔咒
统计局:我国去年人口减少85万!年轻人真能“不婚不育保平安”吗?
“积极微习惯”是谁?哪些微习惯培养起来,能让我们受益终身?
打败“完美主义”的“最低任务”法:做不到100%时,先做1%吧!
1)读研、上课、看文献
2)带娃、寻开心、解放
3)写作、阅读、冥想、运动、背书
4)努力认识我自己,并与更多的人、更大的世界连接
立足于“微习惯”和“积极心理学”两大基础工具的大型成长类社区开放啦,如果您也渴望终身成长,可采用以下方式加入我们的积极心理学实践营,跟清华大学应用心理研究生一起,迈进蓬勃的正向人生!
1.扫描下方知识星球二维码,或长按2秒识别图中二维码加入。
2.保存二维码到相册,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相册中对应二维码图片。
3. 下载“知识星球APP”,搜索“积极心理学”或“积极微习惯”星球加入。
点个“在看”,传递积极心理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