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任亭竹:扎根红色文化,塑造典型形象——论2021西北“红色”校园戏剧的正面人物形象

2023-09-19 09:32 作者:光影故事的博客  | 我要投稿

内容摘要:2021年西北地区许多校园戏剧社团以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为题材创作演出了一批“红色”剧目,塑造了一批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的正面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饱含着艺术创作者立足于革命现实的能动性塑造,也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但他们宣传作用也不言而喻,向观众进行思想教化的目的也很明显。而且,由于学生演员们舞台经验青涩,导致在塑造形象方面还存在很多局限性。

关键词:校园戏剧;西北地区;人物形象;革命与建设


在这一年里,西北地区各校园戏剧社团创作演出的剧目,“有的属于民主革命历史或社会主义建设题材……还有一类是在思想内容上表现出明显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1]因此,它们都可以称为“红色”校园戏剧。演出红色校园戏剧,既有利于青年学生深刻体悟剧中人物的生命历程,走近民主革命时期中的历史人物,给予其鲜活的诠释,也有利于在戏剧这样一个载体中传播红色思想,让学生通过真人真事感悟剧中正面人物的思想品质,从而提升自我。2021年西北地区的这些红色校园戏剧总体上还具有地域特色,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充满着西北人率性的精神品格。


一、西北地区红色校园戏剧正面人物的形象特征

戏剧人物是创作者情感的结晶。“一般说来,剧中的正面人物之正面行为是在对反面人物之反面行为的批判、否定和超越中表现出来的。” [2]无论是致力于科研的知识分子,还是在个人领域里发光发热的普通人物,或在革命时代出生,但确实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生力量,无一不散发着个性光辉。

(一)具有巨大力量的平凡人物。

“中国共产党是老百姓的党。”“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这是土地革命时期常用的两条宣传语。1949年之前,外有强敌,内有忧患,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此时此刻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八路军)就是老百姓的希望。在他们的正确引领下,普通百姓的爱国情怀被激发起来。2021年西北地区这些红色校园戏剧中的平凡百姓都尽己所能为国家奉献个人力量,展现出不畏牺牲、积极进取的人性光辉。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剧社7月5日在该校学生活动中心演出的《风吹唢呐枪声响》(编导杨啸峰)中的正面人物赵陆登和天锁勇敢地闯出了一条光明之路,为红军提供的粮食、掩护地下交通情报人员。他们是土地革命时期反抗阶级压迫普通老百姓的代表。剧中也体现了他们英勇无畏的凛然正气和宁可牺牲也要恪守原则的品格。

咸阳师院剧社11月24日在该校艺术演播厅演出的《国茯》(杨勇、 赵敏晶、童潇导演)讲述了崔再冰、穆建堂两代茯茶人家国情怀的故事,勾勒了泾阳茯茶的发展脉络和“国茯”的历史地位。穆建堂是个普通商人,但他致力于当地经济发展和茶文化繁荣,勇于接受崔夫人的挑战,还原上一辈造成误会的真相,数十年如一日认真研究茯茶品质。该剧充分展现了穆建堂质朴诚信、胸怀大义的高贵品质和支持革命的进步思想。

(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

任何时期,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以及文化软实力的较量都是衡量国力是否强盛的重要标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为科研献身、为经济发展献身。

2021年西北地区红色校园剧中也不乏有这样的人物。青海师范大学“我们”戏剧社的《永怀之歌》(4月27日,该校城北校区学生活动中心)中的郭永怀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回国来到青海参与“两弹一星”项目研制,但却不幸在从兰州飞往北京途中为保护重要文件以身殉国。戏剧的结局令人出乎意料,在悲剧中也将情节推向了最后一个高潮,而郭永怀伟岸的形象也在此立了起来。兰大剧团6月18日在该校榆中校区闻欣堂演出的《大河的源头是冰川》以秦大河为我国气象和地理事业作出贡献为主要内容。剧中的秦大河具有勇攀高峰、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团结协作、热情诚挚的高尚情感,以及勇于为国争光、不甘落后的民族情怀。该剧也通过秦大河的形象暗示出中国愿为人类了解南极、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和平利用南极而作出贡献的决心和气度。

(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巾帼英雄”。

古往今来,女性英雄人物就不断地出现在各类故事中。近现代文艺作品中的女性也有着来源于时代背景下的思想觉醒,身负与男性相同的历史使命。在戏剧艺术中,女性形象一般会使观众产生特殊的审美期待,也会增加戏剧的感人效果。2021年西北地区的红色校园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常带有一定程度悲情色彩的“牺牲者”形象。

西北民族大学满天星剧团的《映山红》(6月9日,该校西北新村校区大礼堂)中的梁玉梅就十分符合“牺牲者”的巾帼英雄形象。该剧讲述了战争中幸存的梁玉梅投奔钱书记,却不料钱书记已经叛变。在钱书记的妻子桂花以及两位女共产党员的帮助下,梁玉梅除掉了叛徒。最后,她为了摆脱锁链取下信号灯向游击队报信,她不惜砍断自己的手臂,展现了女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

陕师大剧团《生命树》(6月25日,陕西师范大学终南音乐厅)以大学生木棉为线索,讲述了农村妇女桃儿和艺术家阿郁寻找革命信仰的故事。“她们或是努力挣脱旧思想的束缚、或是对革命至死不渝,或是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一个个都个性鲜明。” [3]三个女性跨越三个不同的时空,虽不及“巾帼英雄”的壮烈,却也体现了性别觉醒,表达了她们坚定的政治信仰。

(四)紧跟时代潮流的青年学生。

学生象征着社会的新鲜血液,更具有革命的进步性。西安音乐学院实验剧团于6月23日在该校歌舞剧厅演出的《战火青春》(编剧:宋文宪、冯勇、张凌,导演:俸俊喜、王小生)讲述了李薇、康易之等学生在抗战年代怀揣对理想信仰的追求和渴望,经过了淬炼和考验,最终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的故事。最值得注意的是康易之。他开始是一个胆小懦弱的“娘娘腔”形象,然而凭借着对李薇的那份单纯的喜欢,他和同学们一同踏上了去延安之路。在途中也不乏他“拖后腿”的情节,但他最终却牺牲在敌人枪下。

这样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使得康易之这个单纯热烈的成长形象得以凸显。西北政法大学南山剧社12月4日在该校小剧场演出的《庄严的审判》(古朴编剧,廖祺、王鹏导演)讲述了黄克功逼婚未遂,枪杀了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经过公开审判后被判处死刑的故事。剧中的学生形象(包括黄克功)都有一颗“赤子之心”,该剧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既彰显了公平正义,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

(五)暗示革命成果的新生力量形象。

2021年西北地区的这些红色校园剧中,许多剧目都塑造了具有暗示革命终会走向光明的新生力量形象。他们既是前辈先烈精神的延续,也是革命成功的希望。《国茯》中的穆天成和崔可儿不仅延续了茯茶的质朴诚信,还最终走向革命。《风吹唢呐枪声响》中的强震川最后改名为“继红”,延续了唢呐班的革命精神。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为观众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正确性。


二、西北地区红色校园剧中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2021年西北地区的这些红色校园戏剧塑造了一系列正面人物形象,有些人物形象还具有典型性。但不同的剧目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使用的方法却各自不同。


(一)与反面人物进行对比。

西外话剧社10月21日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实验剧场演出的《活法》(编剧:程烽、李一凡,导演:程烽)是正反面人物形象最为鲜明的一部作品。青年李天赐面对家庭条件的困难、父母观念的束缚以及生活的各种变故寻求改变。他一生都在抗争,却以命运的悲剧性失败。戏的末尾,李天赐抱着恋人的尸体从黑暗走向光明,体现出即使勇敢抗争会牺牲,也能使反抗者走向光明的思想。李天赐的弟弟与李天赐的性格形成了强烈对比,他有着父母的青睐和上学的机会,然而接受了高等教育培养下的他也衍生出了虚荣自私的恶劣品质。

在对比下,李天赐反抗命运、抗争黑暗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风吹唢呐枪声响》里的天锁和刘秤杆也形成鲜明对比。两人同为唢呐班的学徒,一个坚守底线、为革命效忠,而另一个却贪生怕死、背叛组织求荣。在此对比下,天锁的形象被塑造得更加立体。

(二)突出时代风貌。

2021年西北地区的红色校园戏剧也紧随时代热点,从青年的视角看到百年来中国的时代变迁。英雄是时代造就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需求,这些主题和需求构成了独特的时代精神,剧中的正面人物以其独特的性格和品质被推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时代之楷模,也对当代青年起到了正向的思想导向作用。新疆师范大学新师大剧社于6月9日在该校温泉校区昆仑讲堂演出的《光从地下来》(编导白彦泽)取材于土地革命时期隐蔽战线的真实故事,并采用戏中戏的表现方式,带领观众走进了一个谍战世界。

在这些校园戏剧中,许多剧目还表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如《风吹唢呐枪声响》中的唢呐和《国茯》中的快板及劳动号子都是西北地区独有的。《活法》的演员使用关中方言,使人物形象更具该地区的特有风格。

(三)重新塑造历史人物。

西北大学小黑剧社演出的《红旗赋》(11月30日,西北大学郭超人报告厅,编导于梦瑶)融合了“绣红旗”的故事和五星红旗的设计过程,别出心裁的让江姐和国旗设计者曾联松跨时空对话,启示新时代青年铭记先辈意志,延续革命火种,具有时代性。西安外事学院春秋戏剧社于10月13日在该校雨花厅演出的《西行·初心》和《红旗赋》一样,剧中的人物也是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人物。剧中的张骞出使西域,经过重重困难,最终完成大汉使命。该剧讲述的虽为历史真实故事,却在编导的精心编排下引发观众产生强烈共鸣,将张骞敢于冒险的责任与担当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党员与群众相互衬托。

  宁夏师范学院山花话剧社于5月6日在成都市音乐厅演出的《红军粉的故事》恰如其分的体现了红军战士与人民群众相互依存的鱼水关系。南方来的红军伤员在百姓家里养伤,看到他们将最好的食物留给自己时感动至极,而这最好的食物只有土豆,于是他们便把做粉的技术教给老百姓。这部作品中的党员战士和人民群众两个群体之间互相衬托,形象无比鲜明。有位观众评价说,《红军粉的故事》“再现了红军长征中的一段故事。

向观众展现了红军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塑造出红军战士不怕艰难,一心向党和普通民众拥护红军的光辉形象。” [4]新疆大学火蜥蜴剧社于6月28日在校本部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中心演出的《共产党人在新疆》和兰州交通大学晨曦剧社于6月15日在该校大礼堂演出的《共产党宣言之黎明前夜》(编导张恩榕)也使用了党员干部与普通群众相互衬托的方法来塑造剧中正面人物形象。


三、结语

2021年西北地区的校园剧大多都深刻表现了时代精神,很好向观众宣传了红色革命精神,让学生群体体悟到其精神内涵。剧中的正面人物形象较好承担了思想教化的功能,让观众看到并体会到了红色热情和革命信仰,从而培养自己的理想信念。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由于组织管理不规范或所在学校的行政干预,一些演出团体没有名称或名称不合适。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文中按照戏剧界的惯例,以学校简称加‘剧社’作为剧社名称。” [5]

而且,这些校园戏剧中,属于陕西省的过半,其他省份的剧目则较少,很多都存在着宣传教育作用压倒艺术审美作用的弊病。我们西北地区校园戏剧应该从创作美的戏剧角度出发,演出更多兼具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优秀剧目来。在人物创作方面,这些剧目有的人物过多,配角喧宾夺主,在今后创作中如果能避免这种问题,则能使戏剧人物更为立体,更多人产生认同感,也能使校园戏剧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并实现其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黄世智.校园戏剧舞美的新态势——2021西北“红色”校园戏剧舞台美术简论[J].影视戏剧评论,2022(3):51-61.

[2]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6.

[3]屈思雨.显青春活力,展舞台风采——陕西省第八届校园艺术节综述[J].戏剧之家,2022(24):15-17.

[4]宋晓敏.在类型中表现个性——评西北地区红色校园戏剧中的正面人物形象[EB/OL]. 光影故事的博客(2022-05-25).

[5]赵醒,黄世智.陕西省第八届校园艺术节掠影[J].文学教育(中),2022,(8): 67-70.

文章来源:《艺术家》2023年第7期。

作者简介:任亭竹,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北政法大学艺术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2022级本科生。


任亭竹:扎根红色文化,塑造典型形象——论2021西北“红色”校园戏剧的正面人物形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