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猫:当我谈起父亲时》读后感

l 借书
2023年3月12日,今天难得崔女士一个周日,很难想象到一个大型国企竟然连周六都要克扣,还是每周(不过尽管就这样,我的简历还是没有入的了他们的眼/手动狗头)。
每日抱怨后开启了周末的生活,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或许是从每周只休一天的时候开始吧,周末必须要过的充实,要出去玩成了一种任务,或许也不能说是任务,类似于报复式熬夜的感觉,应该有很多人深有体会。
在经历了各种“随便-不去-随便-不去”之后,终于还是来到了潍坊市图书馆(就这儿,崔女士已经念叨了两周了,上次因为没地方停车被迫走了,这次在发现地下可以进,终于是停下车了)。
在图书馆里面待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借了四本书,我一直不太喜欢读书,与其说是不喜欢,更不如说是懒,或者压根不知道看啥,因此本着崔女士借啥我看啥的想法,我一本书也没借,想着,四本书呢,总会有一本闲着的时候吧。
共借了四本书,分别是《弃猫》、《龙猫的家》、《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和《生活明朗,万物可爱》。
回到家,崔女士兴致勃勃的拿出书来,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发新课本的时候的心情,但也略有不同,现在少了要学好多课本的惆怅,拿出“课本”来,她便上网开始查起了季羡林先生的生平,我在旁边便找了一本最薄的——《弃猫》看了起来。
果然,还是看不下去,看了五页,也就是一个“小节”后便没有抵抗住B站的诱惑,但是这次在刷B站时却产生了一种焦虑的感觉,大概是书没看完就玩起来的缘故,毕业这么多年了,学生时期的“坏习惯”还在。为了打消这种心理,自己便对自己说,一天看一节,看完一节就算“写完作业了”,这种对自己的讲话不停的欺骗自己的内心,试图让自已理所当然的玩起来。
一天一节(手动狗头),后面的还没看,仅对“第一节”简单梗概并分享下读后的一些感想等

《弃猫:当我谈起父亲时》——村上春树
“第一节”
l 故事梗概
第一节故事很简单,开篇便讲他对父亲的记忆,与大多数人一样,成年前与父亲在一个屋檐下平淡的度过每一天,对于父亲的回忆既有开心也有难过,但在他的脑海中记忆最深刻的反而是最平常的生活片段。
于是,便讲述了与父亲的一个寻常的事。
故事是关于扔一只猫的。尽管村上春树家当时有足够的空间养猫,但对于一只怀孕的母猫,家里人还是担心日后照顾不了小猫,于是打算将其遗弃(在那时遗弃一只猫是很正常的,不会被人指指点点)。书中刻意描述了时间——大约昭和三十年代头几年,并对家附近美军轰炸的断壁残垣也做了简述(或许是为面埋伏笔)。
总之,在一个夏日午后,和父亲将猫放到箱子里便丢弃在了海边的防风林里——头也不回的匆忙回了家,还说了句再见。然而,和父亲回到家,拉开玄关后却发现刚刚扔掉的猫正在翘着尾巴迎接他们,父子二人无法理解猫是怎么在短时间内回的家,惊讶不久后转为叹服,于是那只猫便继续养了下去。
村上春树家一直有猫,他最喜欢和猫在檐廊上晒太阳,在书中他也疑惑,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仍猫呢?为什么当时没有反对呢?这些疑惑和猫为什么比他们先到家一样,一直是他难解的谜题。
l 一些无所谓的感想,由“第一节”想开去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没有读过村上春树的书,只知道有这人,挺出名,在读这本书的前后,我也克制住自己不去搜索和他以及这本书相关的内容,因此目前对于村上春树和这本书的背景我了解是不多的,尤其对于这本书。因此,简单记下自己的一些感想,在之后不断去更新,记录下自己读这本书感悟的变化,对其背景了解的深入等。
其实刚看到书名的时候,已经想到了大体的故事应该是他与父亲的一些回忆,前有弃猫的铺垫,后有弃猫的不安等心情,然后以猫为线索串联整篇文章。然而作家就是作家,和我还停留在高中写作文时期的文学思维不一样,开篇便将弃猫这件事写完了,这勾起了我对后面的故事以及整本书的走向的极大的好奇心。

书中开篇便写他与父亲的回忆,想着有这种——开心的,不愉快的等等,然而是不是在脑海中苏醒的确是极为寻常的生活片段,其实对于我们普通人,就是一直过的普通的人生,生命中并没有那么多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更多是实在的生活。回过头来想想,我们与亲人、朋友、同学的回忆大多就是日常关系中会发生的事情,关联的动作、产生的后果等等,因为我们生活中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但其实辩证的看来,在我们脑海中能回忆那些瞬间一定是能够激活我们记忆、情感、生理等各方面的瞬间,可能也是众多平常事中的“小-大事”,或者说事千篇一律的时间中“突变”的一件事,比如买菜多找了五块钱,比如今天迟到了,比如遗弃一只猫。
当然了,如果发生了“大事”,或许也谈不上“普通人”了,如果我今天中了500W(这应该算很大的事了),这个记忆可能会占据我脑袋一辈子,甚至10年后领奖的每一个动作都还能复现出来,然而此时便也不再是“普通人”,我会去买房,换豪车,去做投资,10年后或许是当地纳税大户(YY截止)。普通人的记忆点更多的是重复时间中的“突变”点,“人物”的记忆点可能是人生中的“突变导致质变”的点(没成为过,谁知道呢,或许吧)——至少是“普通人”严重的质变点,然而,在“人物”时间久了之后,对于我们而言那些“大事”,在他的记忆中和他的圈层中或许也就是“小-大事”了吧。
对我来说,读一本书最兴奋的时候有两个时间,一个是读的过程中可以尽情的想象书中描绘的场景,另一个就是度过在回味的过程中,可以将故事在纵向和横向延申出去,继续去畅想书中的场景,甚至将自己代入进去,这种感觉还是很奇妙的。
对于后面父子两个去扔猫的情节,我看见了他们家的带院独栋,看见了怀孕的母猫,看见了在路边被炸成废墟的银行,看见了香栌海滩的海水浴场,看见了父子二人气喘吁吁的叹服猫怎么回的家……如果把这些场景串联带入看过的日漫中,在脑补街道、天空等,又是另一幅场景。
截止到目前,只读了五页,对于整书的背景也不了解,感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