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读研日记~讨论见真知
今天上课又在看案例,讲的是《愚公移山》讲完大家自由发言。昨天在看《再见了,亲人》这个教学实录文字版的时候,我都在想,人家的课如此行云流水,每个环节的过渡不留痕迹,一节课下来行云流水,感觉很顺畅就完成了讲授。学生们在课堂上也是收获满满,根本没有填鸭式的那种生硬。我在想如何才能梳理出它的结构,看一下他是如何设计课堂的。于是在今天这个《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里面,我就边看边梳理结果,把它主要的问题串起来,然后再看它的每一个问题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解决了哪些知识点。这次看下来效果很不错,对于这个案例也有所了解了,心里就有了它的框架。看文字不再是冷冰冰的了!反而在探寻这节课行云流水背后的框架逻辑,同时在想,哪些地方处理的好,哪些自己可以直接学习,哪些地方可以完善,我会怎么完善。如果自己教这节课又会是如何处理? 之前我也看了不少关于课堂实录,教学设计的书,有些课题我都没听过,课文也都没咋看,就直接看教学实录。看完之后匆匆一过,有时候觉得很顺畅,但是具体哪好?说不出来!反正就是看了跟没看没啥区别,对我影响不大。 这次不一样了,通过这两天上课分析课堂实录以及和同学们交流碰撞,我感觉之后我再看教学实录就是不一样的方法了。第一,先看课文,然后构思一下自己对于课文有什么设计。第二,看教学实录过程中记录下各个环节,找清楚起承转合。第三,阅读过程中思考亮点与不足,以及自己如何做如何学。第四,看看名师是如何处理文本的,如何从文本里面找到抓手,不知不觉地解决教学问题的。 在这次分享教学实录的过程中,老师和我们都在分享自己对于案例的看法。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看法,说说文本好在哪里,自己再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看法。所有人都发言了,但是每个人的内容都不一样,大家的思想在交流之中碰撞。发言的同学整个人都散发着光芒,眼睛有光 ,说起话来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听的同学也很认真,对于某些内容还有回应与补充,这种状态真的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