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17分钟】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如何让工作量减少99%?【lapi】

2023-06-15 18:51 作者:-Yoko-よこ  | 我要投稿

中文叫麦肯锡加我的思考武器,这个是我从硕士到现在的五年之间,读了已经很多遍的书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人生,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在日本非常的有名,在日本国内卖出了 30 万部,我应届生入职的时候被指定为公司的推荐书籍,可以说是咨询行业的必读书籍了。

在这里补充一下,什么是咨询公司,就是在短时间内帮公司管理层做出各种决策,他工作的时候非常讲究效率,有一点点的浪费项目就要完蛋了,所以公司里面也积累了如何高效工作的经验。

当然这本书的内容也不仅限于咨询行业,它的精髓适用于大部分的上班人员,也适用于学生党。

说实话,我本科硕士写论文的时候就用了这本书的内容,然后就拿到了优秀论文奖,优秀毕业生的成就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介绍这本书的内容,之前做一下作者的简单的介绍。作者叫安宅和人,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个高产的怪物,他东京大学硕士毕业之后入职麦肯锡,就是一个世界顶尖的咨询公司,里面真的是都是精英。

说个题外话,我应届生的时候面试过,但是到了正面的时候就掉了。然后他的安宅和人工作四年之后,在耶鲁大学读脑神经学的博士课程,然后耶鲁大学毕业之后又回到麦肯锡,然后担任日本雅虎的CSO,也就是首席战略官,然后兼任日本名牌大学庆音大学的教授,然后还参与日本政府有关人工智能的重要职务,简直就像一个别的世界的人,是一个高产能的怪物。

但是他只是用了一个简单的思维模式,叫议题思考。这个议题思考非常的重要,就想解释一下那什么是议题思考?

他作者发现那些能干的员工并不都是手速非常快的人,而是能否理解议题,这种能力决定了这个人工作效率怎么样。所以作者在这本书的结论从头到尾都是日文的原标题,必须从议题开始

简单说就是相比考试考了多少分这种解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思考什么是我们应该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思考要参加什么样的考试的能力在社会上更重要。说白了就是不要先动手,而是要先动脑,


如果不知道这种思考的话,反而觉得很危险,这种人的 90% 是不会结构化或者逻辑化的思考问题,他们只是在烦恼循环思考同样的问题,永远也得不到答案。他们看起来是在思考脑力劳动的,但实际上一点前进都没有,然后一直被上司骂,被同事嫌弃。

抱歉,就是说的有点过了,有些同学心里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不过相信大家看到最后就会理解什么是议题,什么是好的议题,如何找好的议题,这样呢,让你的学习或者工作能力提升好几倍。

如果想提升自我,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话,我们现在可以开始一起学习努力。OK,接下来解释一下什么是议题,它是叫需要解决的,并且想知道明确答案的课题或者问题。

抱歉,这样说的有点太抽象,说到议题之前有一个前提,作者认为工作的成果就是议题的质量乘以回答的质量,也就是这个人工作好不好主要看两种能力,一种是选择或者定义问题的能力,第二种是针对这个问题回答的能力

很多商务书或者学习方法的书都在讲这个纵轴的事情,也就是说他们都只讲如何解题目,那这个也毕竟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为止一直在学习怎么解题目,从来没学过怎么找题目,对吧?考试的时候如果有学生说我为什么要解这个题目的话,老师学生家长都会翻白眼进行各种教育,所以就不会自己主动找题目了,所以只会解题目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很多人为了达到右上角的高价值区域,就会先锻炼这个解题能力。

但是作者完全否定了这样的尝试,他把这个手法称之为败犬之路。作者认为回答的质量再好,只要这个议题是完全没用或者非常无聊的话,你所做的成就是没有价值的,也就是矩阵中这个黄色的区域, no value。

这种走败犬之路就是白费时间和功劳,而且谁也不会开心,所以就应该避免走这个败犬之路。而我们应该要是要动手解题之前,想好什么样的议题才是最重要的,应该是从这样走才是一个成功道路。

讲完概念之后,我们先举个例子,假如你就职一家饮料公司担任一个企划的职务,有一天工作的时候,上司拍了个脑袋就对你说,小王,我们公司的农夫山水最近卖的不怎么好,这周内想一下方案。

想解决方案的时候,就需要用到刚提到的议题思考,很常见的是,既然要把农夫山水卖得更好的话,首先把品牌做好做大不就行了吗?然后再把品牌做好这个议题提出给品牌增加心理性的一个方案,比如说把包装换成适合年轻人的形式,并用明星做出一个广告等等。

很多公司其实都是这么做的,这是一种很常见的一个思维模式,但这就是一个陷阱了,假如包装换成适合年轻人的形式,或者让年轻人喜欢的明星代言产品,即使这些举措确实成功的让农夫山水深受年轻人喜欢了,但还是有可能让农夫山水这个产品的销量一直跌下去。

因为改包装或者改目标对象,就意味着可能失去已有的客户。如果在客户大部分是中老年人,而且他们数量远比年轻人多的话,就很有可能销量还是上不去。

这个例子的问题就是出现在于没有设好议题这一点,开始想怎么让年轻人喜欢之前,应该想深受年轻人喜欢的话,真的能让销量上去吗

也可以思考国内矿泉水银币的市场规模是多少,如果整个行业规模都在缩小的话,即使在努怎么努力销量都不会上去。

如果真的在缩小而且没有挽回余地的话,可能就要想怎么成功放弃农夫山水,进攻什么样的新市场了,很多时候上司也没有多加思考,就跟你说想一下品牌方新的方案吧,作为下级的你就应该问清楚真正的问题在哪里,如果有更好的议题的话就要马上提出来,就可以避免很多无用功。

其实这个是我进入咨询第一年就被要求的事情了,其实真的一开始觉得很难,不过还是这个还是对自己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自己的工作量,也不会因为熬夜苦干之后发现自己做的是垃圾而产生愧疚。

比如回到刚刚的问题,如果上司说把包装改成年轻人喜欢的形式的时候,你就可以稍微调查一下,发现年轻人饮品行业确实在缩小,而中老年人的市场在迅速扩大的时候,就可以跟上司提出相比,思考如何把包装改成迎合年轻人,我们可能更应该思考如何迎合中老年人比较好,或者说是不是应该把饮品卖给年轻人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

像这样子我们可以设的议题除了如何讨年轻人喜欢这个议题以外,还可以设更多或者甚至是无限多种的议题。从这个例子还可以看出,设立不同的议题就有完全不同的答案和下一步的动作。

所以如果要解决的议题本身就是错的或者是模糊的话,即使对这个议题给出了 100 分的满分答案,做出来的东西就是没有价值的,这个就是工作和考试的不同之处,这样还不如针对正确的议题给出 50 分的答案,至少这样工作成果的意义上来说不是0分,反倒是前进了好几步,你对公司和社会至少做出了一点贡献。

好,我们就对这个什么是议题做一个小总结。议题就是需要解决的,并且想知道明确答案的课题或者是问题,首先思考正确的议题远比不假思索的开始动手更重要。

知道这一点之后,进入下一步设立议题的一些注意事项。其实市场有很多看似议题,但实际上不是议题的东西,针对这种假议题思考解决方案的话,同样不会有高效的产能。

作者提出了垃圾议题的具备条件,主要作者提出了垃圾议题所具备的条件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立场问题太模糊,第二点是过于常识性,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的是一个垃圾议题。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立场或者问题太模糊。立场问题太模糊的意思是不知道解决这个议题之后,到底要不要做黑还是白这种什么都判断不了的状态。比如回到农夫山水里的话,我们可以这样设议题,比如说农夫山水的今后发展会怎么样?农夫山水今后应该怎么办?这些其实都是垃圾一体,因为这些一体没有给出假设或者明确能说黑白的东西。

要考虑这些问题就是要做很多调查准备,而且这些调查准备大部分都是没用的,即使对这些议题给出了答案,这些答案就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垃圾,因为模糊的议题只能给出模糊的答案,解决了也不能做出行动。就像你被问你觉得小明怎么样的时候,只能回答说他是个好人。但是如果被问你觉得小明家里有钱吗的话,至少可以回答的更具体一点。

第二个垃圾议题具备的条件是它过于常识性,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的东西,大家都很喜欢常识,但是对议题来说是一个非常不适合的东西,因为这样的议题同样解决了也不会做出任何的行动。

比如回到我们农夫山水的例子,我们也可以是这样设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农夫山水的品牌竞争力搞上去?这种议题不管怎么准备都只能回答yes,对不对?这是因为所有品牌,所有公司都想把自己的品牌做好,也就意味着它太具备常识性了,如果把这个设为一体的话,我们就要调查分析品牌提升之后对销量有多大的影响,得出来的答案就是对,我们应该把品牌竞争力搞上去。

这样的答案得出来,对明天这个部门或者现场的行动一点变化都没有。因为不设这个议题之前,所有员工都为增加品牌竞争力而付出的,所以如果我们解决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议题,我们做任何的调查分析、准备工作,都不会对部门决策或者行动产生任何的变化,也就意味着这些努力的结果都是赢,简直就是悲剧。

那什么是好的议题?就是把垃圾一提反过来就可以了,它的立场问题非常的具体,而且是一个打破常识性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可以这样设议题,是否应该把农夫山水推广到非洲国家,这种议题应该是一个好议题。虽然我不知道国内的饮料行业怎么样,但是从设立议题这个角度来讲的话,它这个议题提出不是在国内稳定成长,而是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到非洲发展,这种想法就一定程度的打破了常识,而且答案也是只有 yes 和 no 就能回答,立场非常的明确。

如果通过调查分析,我们确实应该向非洲发展的话,明天开始公司的规划和现场的行动就有所改变了。也就是说有答案之后就能做出具体行动的才叫好议题好。知道什么是好的议题了之后大家可能就蠢蠢欲动啦,那怎么设定好的议题呢?这个我就是根据自己工作经验分享一些小技巧,那就是设定题目之前应该做一些相应的调查。

收集信息,作者强调信息的质量要高,而且不能太多。首先说一下信息的质量要高这一方面,我们收集信息要收集一些,一手信息就是没有经过任何人过滤过的信息。

比如制造业的话,一手信息就是现场员工说的话,营业的话就是客户对产品的评价,天猫和淘宝上的点评也是一手信息。强调一手信息的理由是这样容易形成只有自己才能提出来的假设。用二手信息、三手信息,也就意味着经过了别人的思考或者加工,或多或少会被他们影响,这样设出来的议题就会偏常识性。

网上的鸡汤文章也是一个很糟糕的东西了,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二手三手信息,还为了吸引眼球,有时候会夸大数据,或者捏造一些数据,甚至连出处都没有。

这种基于不确定的信息,设立跟工作成果息息相关的议题就非常的危险了,我们就要避免。所以设立好的议题的时候,要请记住两点,尽量获得一手信息,用自己的腿走走,看现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第二点是信息不能太多,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见解,能够设立明确的议题。但是信息太多的话,大脑的整理领域跟不上,就无法进行判断了。如你喜欢苹果还是橘子这种只有两个选项的话,应该比较好选择。但是如果我说你喜欢苹果、芒果、葡萄、草莓、香蕉、桃子、荔枝还是橘子的话,是不是很难做出选择了?设计 at 的时候也一样,信息不能太多。我的话一般调查的时候会设时间点,比如调查的时候只做两个小时,按两个小时的结论进行设立议题,接下来做下一步。

,我这本书的精髓都讲完了,我在这里做一下总结。今天总结了一本书,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这本书从头到尾的结论就是,工作学习必须要从议题开始,相比考试考多少分的能力,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个题目,有没有更好的题目,这种能力更重要。我们就应该需要锻炼设计议题的能力,可以先从避免垃圾议题开始。垃圾议题的具备的条件是异常问题、太模糊或者是过于常识性。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议题即使有了答案,也不会改变任何的行为和想法。也就意味着工作成果就是零,就像竞技在巨人里面的在墙外转了一圈,只能报告,根本没有任何的成果一样悲剧。为了设立好的议题,我们可以收集一手信息或者没有加工过的数据,这个信息也不能太多。

最后做一个补充,是我进咨询 3 年之后领悟的一些经验分享。当你开始工作或者研究的时候,应该把当时设定的议题时时刻刻回想一下,因为它是我们工作的指南针,因为我们经过一番调查之后会做出一些报告、演讲等等事情,这些都是为了回答议题而产生的东西。但是比较悲哀的是,即使设定了好的议题,忙于调查之后会忘记这个调查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容易会专注于工作本身,而不是议题的解决。





【读书17分钟】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如何让工作量减少99%?【lapi】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