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复习笔记
绪论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
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性)
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革命性)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性)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分别是什么?


第一章
了解: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有哪些?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有哪些?

2、掌握:三大规律分别从什么角度揭示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3、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4、掌握: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5、掌握: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第二章
1、掌握:认识过程中的两次能动飞跃
第一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2、了解: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有哪些?

3、掌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掌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区别和联系)

5、掌握:真理的含义和特性?
含义: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
特性: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6、了解:真理的检验标准是什么?实践这一标准的唯一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分别指什么?(83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确定性(唯一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离开了实践,就再也没有别的标准
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不确定性

第三章
1、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第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二,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2、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115页)

3、掌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额反作用
4、掌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什么?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5、掌握: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含义: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地位: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作用: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6、了解: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标准(145页)
根据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历史特征和阶级特点,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7、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改革、科学技术、人民群众

第四章
1、掌握: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积极作用、消极作用分别是什么?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积极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第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第二,导致收入两极分化;第三,阻碍技术的进步
2、掌握:劳动的二重性与价值的关系

3、掌握: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4、掌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①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②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③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5、掌握: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
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6、掌握:资本积累的源泉、影响
源泉:剩余价值;
影响: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7、掌握: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及趋势

8、了解: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p173~p188 全部
意义:p188(六)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第五章
1、了解: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原因。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所取代: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掌握: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原因
①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
③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④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
①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3、掌握: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历史进步性
①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③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自身局限性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发经济危机
③资本家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

第六章
1、了解: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分别是什么?其中每一次飞跃的标志是什么?
第一国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与国际工人运动的结合,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指导地位
巴黎公社:是第一国际精神的产儿,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首先,它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次,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
2、掌握: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艰巨性的原因。
必然性
艰巨性
①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③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3、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①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②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
③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④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⑤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⑥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第七章
1、掌握: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③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2、了解:为什么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290页)
马克思吧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把这两个阶段分别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试图跳过社会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试图人为地缩短社会主义时期,急于迈向共产主义,超越社会主义充分发展阶段,也是有害的。
3、掌握:我们的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分别是什么?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共同理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远大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体现。没有远大理想的指引,就不会有共同理想的确立和坚持;没有共同理想的实现,远大理想就没有现实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把远大理想、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割裂开来、对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