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饮将鲜血代胭脂!90岁女兵抗美援朝回忆

2020-11-11 09:17 作者:靖江市融媒体中心  | 我要投稿

1953年7月13日晚,朝鲜金城,夜幕下的金城以南敌军阵地,浓云密布,一场大雨即将来临。21时整,志愿军千门大炮瞬间齐鸣,炮弹铺天盖地砸向敌军阵地,隆隆炮声拉开了金城战役的序幕,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也是规模最大的阵地攻坚战。

穿越70年烽火岁月

彼时,浙江金华23岁的姑娘章紫竹作为24军72师司令部文化教员,到野战医院辅料组支援,负责为伤员清洗纱布等医用辅料。“令人难以置信的大量炮弹在头上呼啸,伤员一车一车地往回拉。纱布根本不够,重复用必须清洗,不然会感染。”章紫竹说,这看似简单的清洗工作,实则是“拿生命换生命”。


章紫竹当年照片

“头顶上的飞机像燕子一样飞来飞去,我们只能趁夜去营地附近的山沟里清洗纱布。但是白布在夜里被照明弹一照会反光。只要看见一点点白影,敌人的炮弹就会像雨点一样落下来了。”回忆当年,章紫竹满眼泪光,“我们一组8个人啊,有的比我还小,就活下来我一个。”


章紫竹在朝鲜时期的照片

野战医院就在距离前线阵地15公里的一处山地里,医院后方就是部队仓库。战事最吃紧时,部队抽调章紫竹去前线送炮弹,夜间行动,一人两枚,背在背上。一次运送途中,山坡太陡,又刚下过雨,就在章紫竹低头看脚下的路时,敌人突然一阵扫射。走在她身后的战友一把将她推进一侧的山洞里,章紫竹这才躲过一劫。

浴血鏖战


保家卫国

“在前线,没有文化教员、医疗兵的区别,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只要能胜利,都无条件服从。”章紫竹告诉记者,金城战役从7月13日开始,一直到7月27日,漫天的枪声炮声才终于停下来。“那15天,很多战士都跟我一样没合过眼,用性命把美军拉回了谈判桌!”战火纷飞的时候,章紫竹来不及害怕,但等炮火连天的战场终于按下“暂停键”,变成“死一般的寂静”,她才感到一丝后怕。那一刻,章紫竹突然想起1952年夏天,那时候,22岁的她是华东军政大学浙江分校(金华)的一名毕业生。8月,她和战友们一起从浙江嘉兴出发,到鸭绿江边的集安举行誓师大会。夜幕降临,年轻的战士们背起重达60多斤的背包,在嘹亮的军歌声中,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章紫竹记得,鸭绿江上的大桥不长,“只有百来米”,站在桥上就能看到对岸的朝鲜。那时候,没有人害怕,千千万万张年轻的脸上写满了“保家卫国、舍生忘死”的坚定。

舍生忘死


“战争远比电影里要惨烈与无情。”章紫竹回忆,在前线,每个战士胸口的衣料反面都贴着一张特殊的小布条,布条上有姓名、出生地、是否成家、可有儿女等基本信息。若牺牲,大多数战士都只能就地安葬,留一块布条代替他们魂归故里。


“在最后一场战役里,不少牺牲的战士们都有一个小白棺木,里面还有绣好的小白花。那一刻,很感动,祖国没有忘记我们,人民都惦记着我们。”章紫竹说,每一次从电视上看到战士遗骸回国的消息,她都在心里小声说一句:“战友们,欢迎回家。”

章紫竹的纪念章




在战场上,章紫竹因表现优异,荣立三等功2次、荣获国际军功章2枚,被评为全军优秀共青团员,被通报表扬2次,同时还获得了其他诸多的荣誉,用青春和汗水,换来了和平年代的岁月静好。1955年回国后,章紫竹转业至山东、河北等地工作,1969年至今在靖江工作生活。


前些年,章紫竹自费旅游重走鸭绿江。目睹祖国山河的巨大变化,老人倍感欣慰。如今,章紫竹虽然已90岁高龄,但仍然保持着读书看报的好习惯,时不时还写写日记,“刷一刷”手机。近期,老人又收到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特为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以及为战争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的相关人员授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她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在微信里发了这样一条消息:“为了和平,我们燃烧青春热情,弃笔从戎,志愿出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参加上甘岭夏季反击战,几经生死,屡建战功!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兵,终于等到了国家给予的最高荣誉。”

责任编审:王平 朱正

记者:张园

编辑:张亚

饮将鲜血代胭脂!90岁女兵抗美援朝回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