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 沧州吴桥杂技的前世今生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 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 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两岸度春秋。 这是吴桥街头艺人中一首著名“锣歌”,是旧式杂技艺人节目表演时的一种说白,行话称“卖口”。江湖人俗语:“光练不说傻把式,光说不练假把式,能说会练全把式”。只有“全把式”才敢江湖行走,否则寸步难行,很难立足。吴桥被人们称为杂技之乡,吴桥杂技最早可追溯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汉、唐达到兴盛,宋代时走向了民间。在两千多年的变迁过程中,吴桥杂技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着。受到全国杂技界的推崇,其影响远播五洲,素有“十方杂技九籍吴桥”“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之说。
(吴桥杂技大世界孙福有石像 摄于2023年7月29日) 说起吴桥杂技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孙福有,他被称为现代杂技之父。他曾先后在哈尔滨和上海应邀参加俄罗斯巴罗斯基马戏团和伊扎克马戏团两次赴俄演出,组建了中国马戏史上第一个马戏团——中华国术马戏团,在我国马戏史上,第一次将西乐用于为马戏杂技演出做伴奏。为纪念这位大师,人们在河北吴桥杂技大世界广场中心,铸起了其半身铜像,底座上刻有莫克莱尔先生法文亲笔题词“纪念世界现代马戏之父——孙福有先生”。
(吴桥杂技大世界正门 摄于2022年5月 ) 建国以后,国家高度重视吴桥杂技的发展。1954年吴桥被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为杂技之乡。1993年,吴桥县人民政府与香港国旅合资兴建了“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把杂技艺术作为一项独有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景区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推出了“江湖八大怪”“鬼手居”“吹破天剧场”“杂技小院”等民俗旅游品牌。2000年杂技大世界率先步入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的行列。2006年,河北省吴桥县申报的“吴桥杂技”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吴桥杂技作为非遗代表性项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举办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河北篇)》央视一套播出,展现了吴桥杂技的精彩。
(吴桥杂技大世界江湖大剧院 摄于2023年7月29日) 吴桥杂技艺术源于民间,带着浓郁的生产生活气息,它是中华民族强大文化底蕴的重要一环,是中华民族文化长久不衰的重要体现。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吴桥杂技将登上更高的舞台,焕发出更为耀眼的光芒。(作者 张佳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