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将军和他的妻子。

历史背景:爱国名将张自忠将军 青史流芳
抗日名将张自忠妻子李敏慧:死因非绝食殉葬,第三代9男儿皆成才
1940年5月16日,曾在抗战中参与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等著名战役中的张自忠,终于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死时,他年仅49岁。
早在渡河督战时,预感自己将有去无回的张自忠留下了两封遗书。这两封遗书,一封是张自忠写给当时的副总司令冯治安,另一封则是他写给众将士。
在写给冯治安的绝笔信里,他说到:“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
而在另一封给众将士遗书里,他则写到:“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这两封遗书,是张自忠给国家和将士以及人民的最后交代。可唯独,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给自己的妻子李敏慧和子女。
张自忠和李敏慧原本生育了三子一女,因次子张廉静,在1934年病逝,所以,他死时,只有两子一女存世。
相比民国众多曾有一妻一妾,甚至一妻多妾的众国民党将领,张自忠绝是个例外,他一生只有李敏慧一个妻子。
李敏慧生于1890年,她是临清县咨议局议员李化南之女。与张自忠结婚时,她年17岁,丈夫年16岁。
李敏慧与张自忠的婚姻是张自忠母亲一手操办的结果,张母之所以着急忙慌地给儿子张罗结婚事宜。是因为:刚刚失去丈夫的张母认为,若儿子早日结婚定能早日成熟,挑起张家的大梁。
张母是个智慧的女人,她用在儿子身上的这招果然奏效了。婚后,张自忠果然迅速成熟了。在长自己一岁的美丽妻子李敏慧的帮助下,他不仅学习上更加刻苦用功,就连以前有的一些小毛病也慢慢被纠正了
一个女人是家里最大的风水,有了贤妻的打点,张家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风采。
1910年,即张自忠从高等小学堂毕业这年,李敏慧生下了长子张廉珍,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夫妻两喜笑颜开。
行到此时,他们一直是普通夫妻的幸福模样。可在战乱年代,幸福总是奢侈品。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当时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张自忠和李敏慧的夫妻生活。
就在这年冬天,带着一腔报国之志的张自忠辞别了妻子儿子,踏上了前往天津北洋法政学堂的求学路。正是在这里,张自忠第一次接触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
真的革命始于思想,接触三民主义后,被进步思想深深震撼的张自忠秘密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他 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
革命,就有流血牺牲。成为革命者那天,张自忠就做好了牺牲准备。
张自忠在做这一切时,他的妻子李敏慧起先并不知情。作为封建家庭长大的女子,李敏慧从来是“丈夫不说,她便不问”,她只默默照顾着儿子,照顾着家。
1917年,张自忠参军了,这年他25岁,他们的长子张廉珍年已7岁。升任排长后,张自忠妻子李敏慧生下了他们的次子张廉静
也是从这时起,李敏慧的负担更重了,可张自忠却反而更少顾及家里了。没错,战乱年代的军人总是最忙的。李敏慧虽经常为琐碎的家事感到疲累,可一想到丈夫曾和她说过的“我定不会负你”,她那因疲累而生出的小情绪便瞬间被一扫而光了。
李敏慧深爱自己的丈夫,自从丈夫当了兵后,她便经常半夜醒来,她总担心他在部队里出什么意外。时间久了后,李敏慧竟开始在家里拜起了佛,她求的无非是丈夫和家人的平安。
随着孩子的长大,张自忠的官职也越来越高,他打仗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李敏慧经常默默祈祷和平,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里,和平似乎只能在祈祷里出现。
1923年8月,李敏慧生下了女儿张廉云,得知自己有了女儿后,张自忠高兴极了,他说:“我总想有个像你一样的细心的女儿替我陪你,这下还真就有了,太好了。”
李敏慧听了心里一阵酸楚,谁能替代丈夫呢?但她知道,常年征战不是丈夫的选择,如果可以选择,他一定会常伴自己左右
李敏慧虽然没有太多文化,但她也懂“有国才有家”的道理。所以,她心里虽然痛恨战争,但她却同时也是那个最支持丈夫的背后女人。
若非如此,李敏慧又为何会培养儿子张廉静入黄埔军校受训呢。看着儿子穿上军装,她心里是既心酸又欣慰。原本,她希望儿子能替代自己陪丈夫征战沙场。可年仅17岁张廉静却被一场伤寒夺取了性命。
儿子死后,李敏慧痛苦极了,刚刚再度怀孕并生下三子张卫国的她,经常吃着吃着饭,眼泪就不自主下来了。
得知儿子病逝的噩耗后,张自忠悲痛欲绝。人都说,“祸不单行”,此时,国家也陷入了更大的危难中。就在儿子死去不久前,日本侵略者进一步入侵,张自忠带领的二十九军在腹背受、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被迫放弃阵地,向西南方退却。
最终,国民党被迫同日方签订了屈辱的《塘沽协定》。这样的结果,对一心报国的张自忠看来,是极大的侮辱。
三子张卫国的出生并未缓解这个家的伤痛,此后多年,张自忠一直因为儿子的早逝而郁郁寡欢。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全面抗日正式打响。此时的张自忠摩拳擦掌,一心想洗血当年的耻辱。可作为29军的头,他却在已经做好抗战准备的节骨眼上,被上司宋哲元要求:“留下,与敌敷衍、拖延时间”。
接到这个指令时,本已因被委派出使日本而备受争议的他便知道:执行完这次任务后,他便将被坐实“大汉奸”的骂名。
一时间,各大报纸纷纷报道张自忠“大汉奸行径”,李慧敏也得到了消息,她怎么也不肯相信这一切,虽然她并不完全清楚事情真相,但她都比谁都坚信丈夫的清白。
这年9月,张自忠回到天津家中与家人团聚。丈夫这次回来,孩子们尤其女儿张廉云高兴极了,可敏感的李敏慧却分明觉得他这次是那样心事重重。可是,只匆匆一聚后,他便趁着暮色戴上帽子、穿上长衫离去了。
那天,李敏慧想送他,可他说什么也不让送。张自忠的这种反常,让李敏慧心里更加不安了。
父亲走那天,张廉云趴在二楼的窗台泪眼看向父亲,直到父亲高大的身影消失很久了,她才依依不舍地抹着眼泪离开了窗台
谁也没想到,张自忠与家人这一别,竟成永别。
不久,得知丈夫在第二年的台儿庄战役中大捷后,李敏慧的心里既为丈夫高兴,也更加为他担心了。她知道他的性格,她甚至知道他迟早会为了证明清白、洗雪骂名而战死沙场。她知道:丈夫把作为军人的荣誉,看得比命重。
1939年春,李敏慧照旧和丈夫处于分居状态,此时,张自忠督战湖北襄东前线,而李敏慧则带着一大家子迁居到了上海。
正是在这期间,李敏慧的身体出现了状况,她的子宫癌越来越重,身体已大不如前,她开始在上海的医院接受治疗。
而此时的张自忠因一心想与日本人决一死战而分外思念家人,和结盟兄弟沈克诀别时,他反复嘱咐他:“你回去后一定叫你的义女廉云(张自忠女儿)到前方来看看我,千万记着叫她来看看我。”
不久,因为因为战乱,张自忠不得不紧急通知女儿和侄女,让他们暂缓来前线。随后,他又提笔给女儿写了一封亲笔信,在信里,他嘱咐女儿:“大时代的女孩子,应求知识,求经济独立,不要像你们哥哥那样,做衣裳架子。”
女儿怎么都未曾想到,这封信里这句话,竟成了父亲留给她的遗嘱了。
当年4月1日,张自忠又致信自明说:“近来虽困苦点,但精神上却十二分快慰,身体也好,一切一切均好。惟近来思家之心极切,尤其是万分想念吾母。每想及此,不觉就非常难过。”
当张自明把这封信里的内容说给李敏慧听时,她的反应也和弟弟完全不同。当时已经病入膏肓的她眉头微微皱了皱后,便沉默了。
作为张自忠一生最爱和唯一的女儿,她必然也是最懂他的人,所以,只这几句话里,她便察觉到了丈夫一心想以死洗雪汉奸骂名的决心。若非决心要死,他又如何会在信里说“思家之心极重”呢!
果然,不久后,张自明收到了哥哥的另一封信,信上说:“吾一日不死,必尽吾一日杀敌之责;敌一日不去,吾必以忠贞至死而已。”这封信,张自明没有念给李敏慧听,他偷偷藏了起来。他并不知道,即便他不说,李敏慧对这一切也早已知情。
一切都如李慧敏料想的那样发生了……
1940年5月,张自忠在南瓜山同日本军队作战时英勇牺牲,他终于用死洗刷了自己的冤屈,他成了真正的民族英雄。
得知噩耗后相当一段时日里,张廉云怎么也不肯相信,她一直认为:这是误传。
要知道,在战争年代,误传死讯的事情那可是常有发生。昔日,李宗仁总司令的家人就多次收到“李宗仁已死”的谣言。
5月18日拂晓,张自忠的遗骸被国军从陈家集抢回张家沟,马不停蹄又赶运至襄河岸边……不久,张自忠牺牲消息得到官方确认,此时,张廉云和兄弟们才终于确信:父亲已死。
几乎在同时,李敏慧的子宫癌也到了晚期,她已经住进了医院接受最后的治疗。父亲牺牲后,张廉云和家人都不敢把实情告知母亲。在后来的回忆中,提及这段过往时,张廉云含泪道:
“我们不敢告诉她实情,就只在家戴孝,痛哭流涕, 去医院时再换上平常的衣服, 克制悲伤的 情绪。”
眼看着李敏慧的病情越来越恶化,张自明终于决定告诉她实情。那天,他和张廉云和张廉瑜来到李敏慧病床前后便哽咽着道:“五哥已经牺牲了 ……”。
听到丈夫战死沙场的消息后,已经陷入昏迷的李敏慧竟突然喃喃念叨着: “师长回来了, 师长回来 了。”听到母亲的这话,张廉云哭成了泪人。没错,母亲和自己一样,不肯接受父亲已经阵亡的消息!
这之后不久,李敏慧因癌症辞世,此时距离张自忠牺牲仅仅过去了3个月。因为李敏慧死去的时间和张自忠相隔太近,所以很多人误传说她是绝食殉夫、殉国而死。
对于这种误传,张廉云后来澄清道:“有人说母亲是父亲死后绝食七日而死,事情并不是这样!”
李敏慧病逝时,她和张自忠女儿张廉云年17岁,而他们最小的儿子张卫国年仅6岁。
临终前,意识尚清晰时,李敏慧便将儿子张卫国委托给二十九军总参议萧振瀛中将抚养,后来,张卫国辗转由周恩来送往苏联,与朱德女儿及刘少奇子女、张闻天之子等同窗学习。
1953年,19岁的张卫国回国,曾经是天津燃料油公司工程师,现已离休,居住天津
而张廉云则在完成学业后在北京做了老师,1957年任北京海淀区九十九中学副校长。1960年在北京市教育局工作。后来,她又辗转入了政协。相比父亲,她的一生相对平凡,但这样的人生终究也是极有意义的一生。她终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成为了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张自忠和李敏慧的长子,张廉云的大哥张廉珍则在父亲牺牲后有了很大的变化。父亲牺牲后,他每天早上九点带着全家对着父亲的遗像诵读家训三次,并默思十分钟
张家家训里有三句非常重要的话,那就是:“祖祖孙孙莫忘七七。祖祖孙孙莫忘五一六。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带领全家每日读家训的张廉珍后来也成了国家有用之才,他在解放后还曾任职于国家财政部门。
值得一提的是,张廉珍和妻子一共为张家生下了7个儿子。早在张自忠还在世时,他便和妻子生下了长子张庆宜。后来,他们又生下了张庆安、张庆隆、张纪祖、张庆范、张庆成和张庆新六个儿子。
有人说,张家之所以人丁如此兴旺,定与张自忠之英勇报国密不可分。每次听到这种说法,张廉珍总忍不住点头表示同意。
张家后人在张自忠墓前
或许真是祖宗庇佑的缘故,烈士后代的张廉珍之七子竟全部成长成了国家栋梁。
其中,张廉珍长子张庆宜后来在天津经委任职,他兢兢业业地完成每一次的工作任务直到退休。
而次子张庆安则定居了上海,他后来在电力工程研究所进行相关技术研究,成为一名国家科研人员。
三子张庆隆凭借自己的学识当上了克利夫兰大学的终身教授,但他的国籍始终是中国籍。
四子张纪祖成了一名商界精英,他在商业上虽然非常成功,但他一生却厉行节俭,他虽从未见过祖父张自忠,但他却一生都以祖父为傲。
张纪祖手持祖父遗像留影
五子张庆范和三哥一样,成为了纽约一所高校的终身教授。无论身在哪里,都和兄弟们一样,时刻谨记着张家家训。
张廉珍的六子、七子也和哥哥们一样,都成为了各领域的精英人士。
相比哥哥张廉珍的众多孩子,张廉云的两个儿子也毫不逊色,她的长子车晴走上了科研之路,而次子车则在央视任职,并担任了技术制作中心的主任。
张廉云在父亲墓前追忆往事
张自忠的后人已经到了第四代、第五代,相信,这几辈后人也都将和父辈祖辈一样,成为国家的精英
感慨良多 匈奴未灭 何以为家
UP主此刻就是这个想法
且挥毫泼墨 一挥而就
字迹遒劲有力 力透纸背
在下告辞。将军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