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中历史教材笔记:选择性必修一: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2023-06-07 21:05 作者:苏子不胜酒  | 我要投稿


选择性必修一: 

选择性必修一: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认识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一)商鞅变法 1、战国时期变法的背景(1)经济:铁农具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3)思想文化:士阶层活跃壮大;学术下移,百家争鸣,形成思想解放运动。

2、商鞅变法(1)目的:富国强兵,建立适应新兴地主要求的君主官僚政治。(2)内容

(3)影响直接: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深刻: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背景:北魏统一北方;民族交融加强;社会矛盾激化。2、改革内容(1)前期:冯太后主持,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意义: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2)后期:孝文帝亲政后继续改革,重点是移风易俗,全面汉化。迁都洛阳、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易服饰  3、影响①有效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1)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分裂割据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2、实施变法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 3、评价进步性: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局限性: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强兵”方面,成果甚微。(四)张居正改革1、背景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2、内容

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3.结果: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

★影响中国古代改革成败的因素(1)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措施是否全面,推行是否有利(2)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统治者或民众支持(3)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4)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

★思考:中国近代改革面临哪些社会变局?(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2)社会主要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3)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国家繁荣富强(一)戊戌变法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   2、主要内容1895—公车上书1898.06—“明定国是”诏1898.09—戊戌政变没有涉及到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探究】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袁世凯的出卖;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二)清末新政

1、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2、内容

3、评价: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思考】清末新政与戊戌维新运动有哪些共同点?

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于制度改革。

(三)民国建立后的系列改革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领域

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

1.阶段

2.成就


3.意义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4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成败因素

1、是否顺应社会潮流2、改革策略是否得当3、改革者的实力强弱和政治素养高低4、改革是否符合多数人利益5、反对力量的强弱6、改革措施是否全面、符合实际并得到有效贯彻


  • 教材问题答案


  • p24

  • 维新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策略上均不成熟。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造成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机的路径,未能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主张,而是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也没有严密的组织;缺乏实际的政治操作能力,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举措失当,也很少做分化。瓦解敌对阵营的工作,使得特权和利益遭到触犯的守旧势力迅速团结起来抵制变法。

  • p26

  • 经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渐进式改革.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利益格局更加复杂多样,既有安于现状、不愿改革的群体,也存在担心风险、不敢改革的心态,还有急功近利、贸然推进的现象,这都是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表现。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改革进人了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 p27

  • 第一,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第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第四,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五,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第六,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第七,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八,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第九,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 p28-1

  • 这两次三中全会,都是在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这次全会深刻剖析了中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力量,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流险滩,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

  • p28-2

  • 改革是具有开拓性的事业,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充满曲折。这就需要改革家有远见卓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定改革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 由长官自己辟除举荐而产生。由于属吏不归中央管理,由此也带来许多危害,他们或营私舞弊,如汉朝就有“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汉书·黄霸传》);或结成朋党,如汉朝颍川郡“吏俗朋党”(《汉书·赵广汉传》);还有像《隋书·刘炫传》中所说的无所事事的情况。隋朝改变这个制度,各级长官的僚属皆由吏部任命和考核,吏的管理更加严格,这无疑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课程小结



高中历史教材笔记:选择性必修一: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