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尽半生治愈自卑
曾经,我也是老师眼中的笨小孩,成绩垫底。每次测试后,总会担忧很久,老师喜欢当堂宣读成绩,然后每个人走上讲台把试卷领回,100分,90分,轮到你时,老师故意停顿,烘托出诡异的气氛,阴阳怪气的发出,50分。
脑中经常回放当时的画面,全班的眼光齐刷刷投来,羞愧难当,赶忙低下头,众目睽睽之下窒息般难受,脑中空白一片不知怎么回到座位上。那时候,就觉得啊,从课桌到讲台的路程为何如此遥远,这比长征难走太多,我宁愿翻雪山过草地肉体受折磨,也不愿这般精神侮辱。渐渐的,上学成了受难,只想逃离。正值青春期,敏感冲动,开始自卑自责,厌学情绪渐长,任何人的一句读书有那么难吗?都像把匕首直插心窝,内心挣扎一遍遍自责,是不是智商有问题,乞求父母非要测智商。更听不得这孩子真笨这类措辞,即使说别人,敏感脆弱的神经使然,也会往身上揽,没错,我就是那个笨小孩。
从此,身上背着自卑的烙印,学生时代抹上了灰色调,阴霾沉郁,犹如仲夏暴风雨降至的前兆,紧张窒息,每天不想如何学习,一心钻研如何遁世天赋异禀神功盖世,天天计算祈祷着哪天才是个头。上学成了人生最痛苦的决定,甚至心生退意,即便如此,厌学这样的话语都不敢跟家人提起,胆怯卑微到了骨子里,只能心中自己默默承担,整日活在战战兢兢的不安中,身心具疲,早已遍体鳞伤,一副大不了如此的自暴自弃,总觉得人生太没劲了,这样有什么意思。支撑我熬到尽头的,也许是性格中天生乐观的一面。
我以为毕业后,自卑自责这些负面情绪自然消失,可怜的人生,多年的压抑,这些都已并入性格的DNA里,自卑形影不离,成了甩不掉的过去。生活中,遇到难题先自我怀疑,是不是我的问题,由于不自信,模糊了判断力,也失去很多机会。可怜由见,生活得继续,脚步丝毫不敢停歇,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试图打破蒙在心头的那层灰蒙蒙的阴郁,让疲惫的身心晒晒太阳。一路摸索疗伤,花费半生,心已不再害怕足够坚强翻开过去,考试的梦魇退去,历经艰辛,千帆阅尽,终于把丢失很久的自信找回。我只不过是教育的牺牲品。
每每想起语文课的阅读理解题,我简直对人生都失去了信心,既然阅读理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为何还有标准答案。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闰土,鲁迅的孔乙己,鲁迅的祥林嫂,导致上学时对鲁迅恨的牙痒痒,不仅晦涩难读,还总是提问总是考,心中咒骂,这糟老头,死了还折磨人。那心情真应了他老人家说的那样:“让他们怨恨去,我到死一个都不宽恕。”
阅读了,该怎么理解,眼睛盯着文字,我看它它看我,相对无言,没有泪只有恨千行。如果不多刷题,不死记硬背,我想很少有人能回答出来。父亲的背影,我哪能体会作者笔下的背影的含义,我上学时,父亲正年轻,帅气有型,我们天天吃橘子,不是什么稀罕物,何况蜜罐长大,从未离家。
再说鲁迅,写这些文章时,人已中年,阅历无数,经历过,自然有慨而感发,看见童年时候的伙伴闰土,有什么样的情感波动,没有经历过人生起起伏伏,没有经历过社会变革,不谙世事的学生哪里明白,人心还隔着肚皮,何况让两眼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去揣摩一个老练精明的成年人的内心世界,荒唐。所以只能胡猜,按老师指引去胡编乱造,那不是阅读理解,那是公开的撒谎,你不撒谎你就考不出成绩。
教育的局限性还体现在学生的心智早熟与晚熟,生来成就,后天无法改变的事实,早熟自然是一项得天独厚的优势,有的学生还在为冰淇淋颜色和口感吵的不可开交时,早熟的学生凭借狡猾世故早已靠成绩和市侩在老师心中拔得头筹。
这些都是最近关于学生抑郁自杀事件后的些许感悟。想提醒与我有一样经历的学生,教育是一辈子的事,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要让学校的教育干扰你的人生教育。任何情况下,保持自信,有自信才有动力,面对阻碍时勇敢面对不要退缩,退缩的结果就是不断退缩。而且,不要把老师想的那么崇高无上,老师只是普通人,有自私狭隘有偏见情绪,对于有的老师,老师仅仅是一份工作,为了老师的寒暑假,为了老师的福利津贴,为了老师这份工作的体面,老师只是他们赚钱的工具,仅此而已。
现在想想,唯一后悔的是,当时应该把没有师德的老师怼回去,50分我乐意,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无知狭隘的嘴脸,实在丑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