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生产流程中的管理流程与操作规程究竟是什么?

2023-10-09 20:08 作者:晓闲陌陌  | 我要投稿

生产流程中的管理流程与操作规程究竟是什么?


在前面的文章中,晓闲用了近10篇的文章全面介绍了生产管理中的众多管理制度,算是对生产管理制度的较为全面的介绍了,其中对生产管理中最核心的制度进行了充分的介绍了。接下来,晓闲将会开始介绍生产流程中的其他方面,即管理流程和操作规程。


一、生产流程

1.生产管理制度

在前面的文章(见《响应型供应链模式的建立之如何确保生产流程正常开展2》)中,晓闲曾对管理流程和操作规程的概念有过简单的介绍。不过,晓闲认为当时对这2个概念的介绍较为简单,不够全面和深入,为了方便起见,晓闲决定再次补充一些关于对二者的异同点的介绍。

管理流程和操作规程都是类似于操作方法以及操作步骤介绍的内容,都侧重于实操层面上该怎么做,这是二者之间最大的相同点。不过,管理流程与操作规程之间依然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以下是关于二者的异同点的介绍。


一方面,管理流程和操作规程在制度的精细程度和灵活性上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管理流程是一种更加灵活的管理制度性的安排,管理流程不会给出指明的说法。一项管理流程会告诉你做一件事的步骤,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它也会告诉你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甚至它还会告诉你每件事的影响和不能做的事情的危害,但管理流程不会告诉你每件事的很具体的做法,即每件事处理方法的详细参数。

假定某企业用管理流程的方式管理进入洁净区的洗手方法,那么,这项管理流程就会告诉你具体的洗手步骤,但是,它不会告诉你每个步骤的具体细节,比如它不会说要用流水冲洗手部多少次,需要使用何种要求的洗手液,洗手液在手部搓动要达到什么状态和搓动多长时间后方可符合要求。


而操作规程(即SOP)是一种非常细节化的管理制度性的安排,它不仅会告诉你一件事的一个具体做法,具体做法的每个步骤,也会告诉你某个做法的危害和具体影响。此外,它还会告诉你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细节。

举例说明:假定生产部门确定的连续生产线上的反应物料的连续监测的操作要求是每隔2个小时就要在线检测一次反应液的pH值和温度条件,那么,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就需要每间隔2个小时用相应的检测设备去检测一次液体的pH值和温度条件。此外,一般此类检测类工作都对检测结果的稳定性有要求,因此,工作人员在做温度条件和pH值条件的检测时,还应当注意结果的误差问题以及误差范围。

另一方面,管理流程和操作规程的应用范围和应用特征存在较大差异

管理流程是一种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的管理制度性的安排,而操作规程往往是一种应用范围较为狭窄的管理制度性安排。前者几乎可以应用于各个生产管理的流程环节中,而后者则一般只能用于一些相对狭窄的管理领域的刘晨冠接种。

如果回过头去看《响应型供应链模式的建立之如何确保生产流程正常开展2》)这篇文章时,大家可能会非常困惑,因为晓闲曾说管理流程是一种不太被鼓励的制度性安排,但晓闲这里又说管理流程是一种应用更广泛的管理制度性的安排。二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这两种说法并不存在矛盾之处。

管理流程确实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制度安排。对于企业而言,所有涉及到步骤性的制度以及管理工作均可以考虑以管理制度的形式存在,因此,其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机会。而操作规程却并不是如此,其只能应用于一些特定的场合。在很多场合之下,我们很难以操作规程的形式去定义一项生产部门的管理工作并进行相应的管理,因为这项工作的具体工作条件无法量化。既然这项工作无法被量化,我们就无法以操作规程的形式去定义何谓这项工作的标准做法或者正确做法,并施加管理的影响。请注意,这里所说的量化并不是数字性的量化而是指明确化的标准。


以生产管理相关的汇报流程以及异常反馈为例,晓闲来解释一下操作规程的弊端。

如果采用操作规程的管理制度性安排,则在流程层面上应当要求每次的汇报步骤、汇报所使用的具体方式、汇报所用的版面和结构、汇报内容的具体结构和要求,比如字数要求以及汇报内容的表达结构,等等。

但实际上,在一些异常反馈的场景和生产情况相关汇报工作中,管理者很难设定这样一套流程去对下进行管理,最极端的情形是工厂半夜突然发生了一起安全事故,工作人员或者现场巡查人员应当第一时间将该事件对上汇报,而不是采用某种特定的形式进行事故汇报。在这种紧急场合之下,公司层面如何要求下面的基层员工按照某个操作规程进行汇报呢?

而遇到重大安全事故时,还应当第一时间给当地的应急管理局、消防中队、公安局、医院等机构打电话,此时更谈不上所谓的操作规程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真正有效的管理要求应当是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及时汇报事件,描述具体的问题,并讲清楚其所注意或者发现的问题的细节,当然要注意,其汇报对象应当是正确的。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对于此类情况,汇报的核心在于把握汇报的对象要求、汇报的时间要求、汇报的内容要求这3个方面。而操作规程除了要求上面几项内容之外,还会要求汇报的表现形式、汇报的载体要求、汇报内容的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的具体要求等等方面。

但另一方面,正因为管理流程的灵活性,管理流程却蕴含了管理上的风险,需要企业仔细评估采取管理流程的必要性并评估其对该制度安排的风险接纳程度。

对于企业而言,在做流程制度的风险管控时,恰恰应当尽可能去避免这种管理流程的存在,并采取更加合理的做法,即采用操作规程的形式。

比如:晓闲以产品生产环节的在线检测为例进行说明,这里依然参考刚刚已介绍的pH值和温度条件检测的问题。

假定工艺条件规定:在正常的反应条件下,反应釜中物料的条件应当处在pH值7±0.5,温度35±2℃之间,那么,如果企业采取管理流程的模式去监测反应器中物料的温度条件和pH值条件,一旦温度条件或者pH值条件超过规定的范围时,工作人员依然不会认为这是异常数据,而属于正常表现,原因是:管理流程是一种过程和步骤性的管理制度性安排,却并不是一种被严格管控的制度性安排,即并不是操作规程。

如果企业采用操作规程的模式去监测反应器中物料的温度条件和pH值范围时,一旦其pH值和温度范围不能同时处于pH7±0.5和温度35±2℃范围内,则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应当第一时间判定目前的反应条件为异常,并应当及时按照操作规程所要求的异常工作条件范围进行相关的处理,比如及时调整设备参数,或及时对上进行汇报,具体的操作方法需要参考操作规程的明确要求。

接下来晓闲给大家总结一下管理流程和操作规程的应用范围。

通常而言,对于生产管理中需要严格管控的方面,比如生产工艺中的关键风险条件相关的方面以及关键管理要求相关且其要求应当设定在一个非常严格范围内的管理事项,均应当采取操作规程进行管理,而非采用管理流程模式进行管理;而对于无法进行量化或者不适合进行量化的方面,则不应当或者不建议以操作规程的形式进行管理,而应当采用管理流程的形式进行管理。

此外,基于管理流程的管理灵活性,晓闲认为:对于企业而言,多数情况下,管理流程都属于一个应当逐步被操作规程取代的管理制度方面,在某些情况下,晓闲也建议一些管理流程应当被管理制度取代或者与管理制度融合在一份制度文件中。

实际上,在生产管理中,真正适合使用管理流程的场合和情景是比较少的。

不过,企业的发展阶段、管理风格和管理文化依然会对很多管理工作究竟应该优先采用管理流程还是优先采取操作规程而产生较大影响。

在一些追求管理人性化、模糊化、不系统化的企业中,管理的操作模式将更多的是以管理流程的形式而实现的。在管理流程之下,很多工作将被以非标准化、非明确化的方式进行管理,这种模式会给予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更大的可操作空间,却也让很多方面的表现更加模糊不清和混乱。

而在管理追求专业化、清晰化、非混乱化、系统化的企业中,管理的操作模式将更多的是以操作规程的形式来实现,在这种模式之下,很多工作将以标准化、系统化和明确化的方式进行,这种模式让基层的工作人员在具体事务的处理上会更加快捷和迅速,其中往往不存在模棱两可的地方,但由于任何操作规程都很难完全涵盖所有的问题方面,因此,其也可能会导致处于真空地带和模糊地带的工作无人处理。

因此,实际上,一个企业究竟应该采取管理流程还是操作规程的模式来进行生产管理,一方面取决于这件事的风险水平和潜在危害的不可控程度,另一方面又取决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文化的特征,究竟是追求条理化、系统化和专业化,还是追求灵活性。


接下来,晓闲将针对具体的方面来谈一谈管理流程以及操作规程的具体内容。不过,该主题晓闲将留作下次的文章内容展开论述,感兴趣的朋友请继续关注后续的文章。



生产流程中的管理流程与操作规程究竟是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