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拔尖人才的选拔
有一个成语叫德不配位。用这个形容贪污腐败的大官特别合适,形容有才无德的人更合适。毕竟这种人以后上去了也是祸害。
中国青少年拔尖人才的培养本来就是个笑话,体制下的人打着科学的旗号做着有辱科学的事。连教材都能胡编的体制培养的“拔尖”人才是什么样,我可不敢想象。
看看这个选拔的东西怎么选:
一、申报条件
(一)就读于北京市全日制公立中学初二至高一年级,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
(二)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积极向上,具备突出的综合科学素养,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其中一门具有浓厚兴趣,能保证在科研学习活动等方面的时间投入充裕;
(三)申报学生所在学校具有较强的学生培养能力,在大型科技竞赛、展示、交流等活动(教育部公示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及其他教育部参与主办的竞赛活动)中表现突出,学校有学术型实验室及教师,配合学生的培养工作。
看上去道貌岸然,看看选上的是什么“拔尖人才”。
1.热爱科学:我觉得起名很重要,名字和八字不符是不行的,要找个先生看看风水算一算才是可以的。
2.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高中英语90多分。
3.申报学生所在学校具有较强的学生培养能力:存疑。
4.学校有学术型实验室:存疑。
好一个拔尖人才。
不妨再来看看道德:是一位明知自己新冠阳性仍旧来学校的“热爱学习”的高素质青年拔尖人才,这简直是带病上课的励志与坚持典范;此时不戴口罩是为了通畅的呼吸,这是在进行科学研究后对自己身体最负责的行为,绝不是只顾自己利益,放着他人生命健康不管的无道德,不负责任的低素质行为;这天坚持来学校,仅仅是出于对学习一无杂念的热爱,更不是害怕规定里写的“研学前一周发烧不得随行研学”的条目,多么高尚的“拔尖人才”。
-----------------------------------------阴阳怪气结束------------------------------------------
是的,考试从来只是选拔技能学术等方面的人才,所以很流行一句话叫“考试只能过滤学渣,不能过滤人渣”,这句话当然没错,但这不意味着人才选拔对道德的最低底线是没有的,将任何其他人的生命安危不顾的行为,不管是什么人都应该遭到唾骂的,可惜“拔尖人才”的选拔者看不到,普通的招生环境也看不到这些。于是这便成为了那些“拔尖人才”拿着特权作威作福的底气,平常人看到了不敢说,也不敢骂。
一个人骂,被千千万万个软弱的人鄙视为小丑,称是嫉妒;千千万万个人骂,千千万万个软弱的人才会变成小丑。本来就该骂的人,不会因为骂得少就变得不该骂,只会因为骂声的缺少而更加猖狂,愈发变得德不配位。有时,只有骂声才会让人变得清醒,从不义的飘飘然中剥离出来,正视自己,看清自己是个什么东西。
注:骂只是就事论事,不单纯人身攻击,而是抓住做的不好的地方进行指出和批评,与各种形式的言语暴力有本质区别。
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