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艾因贾鲁特之战失败原因

2023-09-19 11:35 作者:刺客伍六七o  | 我要投稿

第一,蒙古帝国的霸权主义及旭烈兀的军事扩张,严重威胁了埃及的马木路克王朝生存权,反而大大激发马木路克军队起来保家卫国,蔑视伊利汗国的军事威胁和政治压迫。 蒙古军队若侵犯埃及,就埃及的马木路克王朝而言,只有三条路可供选择——和、战,或逃离本国。但是,埃及北滨地中海、南接撒哈拉大沙漠,面对来自叙利亚的蒙古军队,逃亡之路,只能向西投奔马格里卜,不过,马格里卜远隔荒漠,路途遥远;降和之路,也就是成为蒙古帝国的附庸,考虑到花剌子模沙、阿剌模忒宗教国主、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归宿,前车之鉴,已不可取;唯一的选择就是与蒙古人顽强战斗,或有一线生机。马木路克王朝苏丹库图兹号召说:“伊斯兰的埃米尔们,你们久食国禄,却怯于圣战。我誓死一战,愿者随我进,不愿者可离我去,安拉对他们是明察的。伊斯兰妇女如受凌辱,责在他们。”①最重要的大埃米尔拜伯尔斯响应道:“让我们一起去作战。如果获胜,这正是我们力求达到的,而并非只要人民不谴责我们就行。……无论我们战胜或阵亡,都能受到人们的谅解和感激。”②正因为如此,马木路克军队在抗击蒙古人入侵这一问题上,上下一致,团结齐心。

在艾因贾鲁特之战中,埃及的马木路克王朝取胜的两个决定性人物——库图兹苏丹和拜伯尔斯大埃米尔,暂时达成妥协,同心协力对抗蒙古人。一是库图兹坚定走出埃及远征叙利亚,在战争进行到关键时刻发表演说告知马木路克军队打败异教徒蒙古人的必要性。在战争进行时,表现出一个军事家应有的冷静头脑,败不馁,胜不骄,不急不躁。二是尽管库图兹和拜伯尔斯以往长期不和,但面临蒙古人的侵略,在国破家亡的紧要关头,至少是达成了暂时的妥协,库图兹在战斗中也给予拜伯尔斯以充分的信任。

反观伊利汗国军队,尽管蒙古人英勇奋战,统帅怯的不花身先士卒。但是,在作战中,叙利亚签军首领之一、霍姆斯统治者、艾尤卜王朝的艾什赖弗·穆萨临阵脱逃,导致蒙古军军阵大乱,为敌所破。欧文·阿米泰说:“尽管艾什赖弗·穆萨曾经为蒙古人效力并在战争之初加入蒙古人一方作战,但他的临阵叛逃毕竟有助于马木路克军队的胜利。因而,他过去的行为得到了库突兹的原谅,库突兹将霍姆斯城作为封邑赐给了他”。③

第二,蒙古—拉丁同盟的破裂,鼓舞了埃及的马木路克王朝迎击叙利亚的蒙古人。

叙利亚狭长的沿海地带是十字军的拉丁国家,北部属波赫蒙德六世控制的安条克公国和特里波利郡;南部属名存实亡的耶路撒冷王国,保留着提尔男爵领地、法国的阿卡小行政区和雅法郡等松散的联邦。蒙古帝国与拉丁同盟开始于1258年旭烈兀对叙利亚的征伐。在早已臣属于蒙古帝国的小亚美尼亚国王海屯一世的建议下,其女婿波赫蒙德六世也归顺蒙古帝国,加入蒙古人反叙利亚阵营。1259年11—12月,旭烈兀统帅的蒙古西征军与海屯一世和波赫蒙德六世率领的亚美尼亚和法兰克人首次合作,攻克阿勒颇城。作为回报,旭烈兀将萨拉丁以来为穆斯林所收复的、曾属阿勒颇公国的土地悉数交给波赫蒙德六世。所以,艾因贾鲁特战役,毫无疑向,滨海地带北部的波赫蒙德站在怯的不花一边。

但是,滨海地带南部的法兰克人则公开抵制蒙古人的统治并开始勾结埃及的马木路克王朝。阿卡的男爵们把蒙古人视为野蛮人,格鲁塞说:“遣憾的是,尽管安条克—特里波利王波赫蒙德六世可能在此问题上与他(怯的不花)看法一致,但是,阿迦(阿卡)的男爵们仍视蒙古人为野蛮人,甚至他们宁愿要穆斯林,而不要这些野蛮人统治”④。旭烈兀移师东行后,他们开始反抗怯的不花在叙利亚的统治,尤其是西顿的儒连伯爵杀死怯的不花的侄子,蒙古人对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大为震怒。作为惩罚性的军事行动,1260年8月17日,怯的不花率领300名蒙古人占领并洗劫了西顿,怯的不花与拉丁人反目成仇,蒙古—拉丁同盟破裂。叙利亚滨海地带的法兰克人敌视蒙古人,通好马木路克王朝,极大地鼓舞了马木路克人抗击叙利亚的蒙古军,库图兹苏丹决定趁此机会主动出击,歼灭强敌于国门之外。诚如格鲁塞所言,库图兹“意识到形势正在朝着对他有利的方面转化。旭烈兀与蒙古主力军一旦启程回波斯,怯的不花若无沿海法兰克人的援助,靠最多只有两万人的驻军维持征服地区将是不可能的。既然这些法兰克人已经与他决裂,马木路克军可以行动了”⑤。

第三,马木路克军队人数比蒙古军多,旭烈兀移师东行是艾因贾鲁特战役失败的战术错误。

马木路克军队多少人?投入艾因贾鲁特战役多少人?马木路克王朝和伊利汗国的史料文献均无明确记载。马木路克王朝的军官建制分别为统领5、10、40、1000名士兵的埃米尔(主要职能是军事长官)。据戴维·阿亚龙研究,苏丹盖拉温统治时期(1279—1290),统领1000名士兵的大埃米尔为24人,也就是说大埃米尔的军力为24000人。统领40名士兵的埃米尔为200—800人,且统领40名士兵的埃米尔可扩充为统领70—80名士兵,换算为军力约8000—32000人。统领10名士兵的埃米尔为60—300人,且大多扩充为统领20名士兵,换算为军力约600—6000人。统领5名士兵的埃米尔,在马木路克时代,据卡拉卡桑迪说,他们的数量非常少,尤其是在埃及。叙利亚的数量也不多。大多数统领5名士兵的埃米尔是已故埃米尔的儿子,他们遵从父亲的遗嘱得到小埃米尔的头衔,实际上,与那些受宠的士兵地位相同。⑥

投入艾因贾鲁特战役的马木路克军队多少人?据伊利汗国的波斯史学家瓦撒夫说,马木路克人是12000骑兵,不过学者大都不信这一数据。近代以来许多学者认为,在艾因贾鲁特之战中,马木路克军队的数量要比伊利汗国军队的数量大得多,理由主要是马木路克王朝军力至少三万人以上,苏丹亲自率军去埃及是为了征讨叙利亚的蒙古人,可谓是破釜沉舟、举国之力,不可能只领军一万人去获取胜算不大的军事远征。格鲁塞说,马木路克“另一优势是他们人数多”⑦。欧文·阿米泰说,马木路克取胜的原因之一是“马木路克军队规模相对强大”⑧。

就军队质量而言,马木路克虽然名义上为奴隶,但深受主人器重,地位甚至超越主人的儿子,他们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忠诚勇敢进入国家的统治阶层,担任重要军政职务,甚至可以成为苏丹。马木路克军队拥有超强的战斗力,并非马木路克与生俱来,主要是后期的严格训练。马木路克士兵主要来源于高加索地区和中亚的突厥部落,这些地区的居民具有粗壮强健的体魄和好勇斗狠的性格,本身具有良好的战斗素质。马木路克作为被精心挑选出来的、卖到埃及的奴隶,埃及的统治阶层将马木路克依照各自种族和部落特征把他们送入军事学校塔巴哈(tabaqa)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在学校,马木路克新兵们首先学习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义,目的是牢固树立起绝对忠勇的理念;然后再让他们进行系统化的身体和军事技能训练,包括熟练使用弯刀、长矛和弓箭等武器,以及骑兵应具备的骑术、长矛刺杀、格斗等技术。马木路克王朝时期仍属冷兵器时代,骑术、箭术备受重视。马木路克统治者清楚地认识到,对付马背上的蒙古游牧民,只有大量的弓箭手骑兵组成的军队才能经得起并最终打败蒙古人的进攻。马木路克军事学校特别强调骑术、箭术的威力和技能训练。马木路克士兵须先练习地面站立射箭,然后学习马上射箭,最

后掌握策马飞驰箭术。这些基本军事技能精通熟练后,开始进行战术训练,演练实战中进退迂回的各种队形和互相策应的基本战术,直至他们非常熟练地掌握,经过主人认同,才成为一名真正的马木路克士兵。所以,马木路克和蒙古人作战习惯上相似,不同的是马木路克是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军事素质高,而蒙古人是半游牧半军事的民兵。戴维·阿亚龙说:“艾因贾鲁特之战是源自同一种族的两支力量以战争的方式解决彼此的冲突,其结果是昨日的异教徒战败了明天的穆斯林。”⑨

参战艾因贾鲁特战役的蒙古军队多少人?史料文献的记载和近现代学者的推论莫衷一是。伊利汗国安纳托利亚的史学家伊本·比比说蒙古人是5000人,阿勒颇史学家巴赫布拉攸斯说是10000人,亚美尼亚史学家海屯也认为是10000人。马木路克王朝史学家、拜伯尔斯和盖拉温的传记作家萨菲仪·本·阿里说蒙古军队有一个土绵,理论上也就是10000人。拜伯尔斯·曼苏里说蒙古人是12000骑兵。诺外利、亚美尼亚人基拉罗斯和瓦尔坦说是20000人。波斯史学家瓦撒夫说,怯的不花有三个土绵,一个土绵是镇守大马士革的怯的不花的蒙古人,一个土绵是镇守阿勒颇的拜答儿的蒙古人,另一个土绵是阿勒颇和大马

士革的当地签军,包括500人的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附庸军。三个土绵,也就是30000人,学者—般认为这一数据不可信。D.阿亚龙、欧文·阿米泰为代表的近现代学者大都认同,伊利汗国的军队数量约为10000—12000人。⑩1260年5月旭烈兀移师东行,带着六分之五的兵力(10万兵力以上)撤出叙利亚战区,其动机非常复杂,深层的原因不可得知,也不可理喻。就历史发展逻辑而言,旭烈兀本人继承帝国大汗之位并没有成为现实,与金帐汗国的武力冲突直到1262年才发生,况且金帐汗国来犯兵力也不足3万人,远不会动摇伊利汗国的统治基础。如果伊利汗国要继续向西扩张,就应该把大部分军队驻守叙利亚,蒙古人在艾因贾鲁特战场上败北的主要原因应是旭烈兀在战术上的失算。

①郭应德.马木鲁克人抗击蒙古军入侵的胜利[J].阿拉伯世界,1987(2):74—75.

②[波斯]拉施特.史集:第三卷[M].余大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79.

③AMITAI-PREISS R. Mongols and Mamluks: The Manlak-Ilkhanid War (1260-1281)[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45.

④[法]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M] 蓝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460.

⑤[法]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M] 蓝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460—461.

⑥AYALON D. Studies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mamluk army-II [J].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1954, 16(1): 448-476.

⑦[法]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M] 蓝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61.

⑧AMITAI-PREISS R. Mongols and Mamluks: The Manlak-Ilkhanid War (1260-1281)[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45.

⑨AMITAI R. The Mongols in the Islamic Lands: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Ilkhanate [M].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2007: 145.

⑩AMITAI R. The Mongols in the Islamic Lands: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Ilkhanate [M].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2007: 123-124.

艾因贾鲁特之战失败原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