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作文解析② | 浙江卷
2021高考作文解析② | 浙江卷

上回书说到,高考作文和考研作文有着很多不容忽视的相似之处。并且,高考作文往往紧跟时事,具备权威考试的代表性,是练习448大作文的重要素材。如果想要提升我们百科大作文的写作能力,研究高考作文题是十分有意义的。
因此,小百科为大家带来了连续五期的【高考作文专题解析】系列推文,对本年度值得一看的高考作文题,从百科考研大作文的视角加以分析,借高考作文之题,写考研作文之实。
以期能够帮助同学们提升作文能力!
上一期,我们通过全国甲卷的题目探讨了“可为与有为。”(点此前往)
今天,小百科就以2021高考浙江卷的作文题为例,带大家一起再来试试看吧!
2021·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
这篇作文题中,“得与失”反复出现,是为关键词。
第一、我们要注意,是得“与”失,而不是得“或”失,意味着两者是并列关系,应当把“得与失”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所谓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并且题目的重点并不在于论述“得与失”,而是论述“把得与失看作什么”,写作时注意区分。
第二、题目中已经暗含了三种可能的写作方向,但这三种写作方向也有高低之分,写作时注意选择立意更高,自己更熟悉的一方面去写。
最低层次是把得与失看成是终点,一个人以得失论人生成败,格局太小;第二层次是把得与失看成是起点,在得失已成定局时,不再纠结得到的和失去的,而是以此为基点,总结经验,开拓未来,具有豁达的意味;第三层次是把得失看成是过程,只注重得与失的经历,从而探索人生,体悟人生,境界较高。

推荐框架:并列论证
一、结合材料与相关例子引出中心论点:得与失只是人生路边风景。
二、得与失贯穿人生、历史的始终,它在过去、现在、将来,不必过于在意。
三、得与失是一个整体,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四、得与失可以相互转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得也是失,失也是得。
五、结尾总结,重申中心论点:因此,得与失只是人生路边风景,我们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参考素材1

得失只不过是一个过程。就如同父辈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管旱涝,无论悲喜,周而复始,劳作不息。耕种与收获就是农民的生命,丰年也好,灾荒也罢,都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既然如此,就应当认清前路,看淡得失,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消除后顾之忧,这是终点;然后上《出师表》于刘禅,六出祁山,攘除奸凶,这又是起点。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中国实现了全面脱贫,这是终点;但乡村振兴还任重道远,必须再接再厉持续发力,全面脱贫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参考素材2

图为陈后主画像 | 侵删
陈后主一味追求享受、欢乐,过着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谱写了被后人视作“亡国之音”的《玉树后庭花》,与美人整日饮酒作乐,歌舞助兴。他虽得到了逍遥快活的生活,得到了“美女充下陈”,得到了“酒池肉林”的奢侈,但是,他最终却失去了自己的江山,自己的美人,甚至自己的一切。祸兮?福兮?

参考素材3

图为新安江水电站 | 侵删
新中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的建成,使当地淹没了49个乡镇、1377个自然村,移民累计29.15万人,这让原先富庶的当地成了杭州地区最贫穷的地方,这对当地百姓来说,当时收获更多的是“失”。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安江水电站的建成是中国水利电力事业史上的一座丰碑、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杰作,这对当时乃至现在的中国来说,收获更多的依然是“得”。

文章来源 | 初心百科
整理搬运|初心阿卓
百科咨询|初心C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