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为王时代的厌恶与阅读转向纸质
在2015年左右,互联网流行起“内容为王”还是“流量为王”的大讨论。那时单纯的我,刷着还未“变质”的某乎,有时被高质量段子逗的哈哈大笑,有时惊诧于奇思妙想的“如果吃了一小勺XX会怎么样”的神奇“某乎勺子”,有时膜拜学院派和实践派“大佬”在同一个问题底下互相用大几百文字的评论相互辩论,各种见底层出不穷。除此之外,我还时常看某个新所以,我完全不能理解什么是“流量为王”,这不都是较高质量的内容吗?何必争论那些。 但显然,那时的我并不知道,在后来短短的几年里,“某乎”快速地成为国内最惹人嫌恶的社区之一。在我离开某乎前,发现过很多深恶痛绝的现象,最令我厌恶的就是:议程设置。很多我一眼就能看出来别有用心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问题越来越得到推广。显然,平台与用户在双向极化。平台需要讨论度点击度高,获取流量,于是推广争议问题。一波用户被推广到的争议问题激怒,急匆匆地“发表见解,友好讨论”,激怒了另一波人,在以牙换眼的普遍操作下,对立用户迅速互相极化,进而更加渴望争议问题以便于进行“友好讨论”。于是,平台推广更多极化用户需求的争议问题。于是,最终议程设置遍地,听不懂人话的极化用户或者干脆叫疯子用户遍地,于是平台名声臭到不可闻。 当然,只提某乎是完全不公平的,毕竟现在互联网上的几个平台,谁能比谁强多少呢?实际上在已经忘记了什么时候第一次来到某站时,想要评论发言,需要转正,需要回答不同分区的算不上难,但明显需要对该领域一定见识的问题。比如我完全母鸡的“索尼第一部主机推出年份”等等。但现在呢?“豆腐脑是甜的好还是咸的好是否引战”这种可笑的简直和“您是否已满18岁”一样的问题? 这里一样不缺议程设置,每次打开软件,首页都会推荐很多看一眼就知道底细的玩意,平台的所有内容都是用户生产,用户的极化,必然导致被生产的内容的不同程度极化。但我在这里才注意到在某乎那同样有但并未注意的问题,用户质量在急剧下降。流量,流量,显然,平台为了增量,放宽甚至撤销进入门槛,对于公司而言,他选择他的商业利益无可指摘。但不管怎样,用户的普遍素质的骤降本身会带来讨论的环境的急剧恶化。而较低素质用户本身又极易极化,成为这场平台和用户双向奔赴的,螺旋下降的,新的宝贵的“燃料”。 除开已经不抱希望的大圈子,各个平台是否有比较和谐的小圈子呢?当然是有的。但显然,人是社会动物,当大环境越来越恶劣,当极化用户比例越来越大后,又有多少小圈子能独善其身呢?我喜欢的音乐评论区被莫名其妙的乐子人爆破,up主被骚扰。我看的精神分析都时常会有打拳的和指责脱离群众的。所以,我对此完全不乐观。在这样的氛围中,所有的人,要么已经成为,要么正在成为,要么将要成为愤怒的“燃料”。 而在今天,在我更多的恢复阅读能力,可以比较自如的阅读书籍之后,在图书馆乱逛时,打开了一本或许有七八年未看的最新一期看某本杂志。我忽然惊讶的发现,中正平和的时事内容,简单清晰的文章逻辑,简明有效的图文排版,挑选的正反读者观点的和谐讨论,在纸媒落寞的时代,在流量为王的时候,我惊讶于纸质依旧保有这样一片小小的清明天地。我所有需要的竟然都在这里了。在难啃的大部头工具书籍与乱糟糟的互联网平台间,我找到了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