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思虑过多的人,可以试着把想法写下来

2022-12-14 09:03 作者:积极心理学实践基地  | 我要投稿

前晚睡前突然头痛起来,直痛了一夜,第二天起床时没有好转,于是昨天便在半睡半醒以及与朋友们之间的聊天中度过了。

今天早晨起来好了很多,便开始思索这一次突如其来的生病经历,因为它让我有了一些新发现(也就成了新的素材),今早虽然没能早起,也没能完成各种例行事项(冥想、八段锦、运动、背书等),但因为有了这些新发现,我反倒变得很高兴,便想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先来说一个不算新的发现:有时候,我们不要太相信身体虚弱或生病时的一些想法。

这个发现可能大家并不陌生,人在生病时,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病,身体处于比较虚弱的状态的,此时身体的内感受其实很不好,内感受也被称为第六感,是感官侦测到外境的能量变化,于个体内在所产生的生化反应。

正因为身体感受不好,便激发了作为主体的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林妹妹的多愁多病或许也成就了她的绝世才情。我平时生病较少,不会随随便便伤春悲秋,也就没什么“忧思难忘”了。这次偶发小疾,让我在一天之中经历了各种情绪洗礼,产生各样想法,我才发现,原来并不是我的负面情绪少,只是我身体好,身体的内感受大部分情况下不错,才不容易产生负面想法,不容易有太多负面情绪产生。

可因为这次不舒服,昨天我发现孩子们“格外地吵”,连平时可爱的狗子都变得讨厌起来,早晨我忍着头痛、压抑着各种负面情绪,吹着寒风把娃们送到学校。

之后,还总算说服自己放个假,休息一天,便一觉睡到中午才起来。

醒来后头痛似乎减轻了些,但还是各种不舒服,站或坐在那里痛感没有那么明显,可只要一低头或动作大了一些就明显起来。于是我尽量减少身体幅度,看了会书,完成了一些“星球的”打卡。但还是越来越烦躁,越来越不舒服,与朋友们聊到新冠,又激发了我更深的忧虑,再一想到文章还没发,更是愁了起来。

慌里慌张地打开电脑码字,不知道写些什么好(枯竭了),拿出灵感本,想写一些积攒的主题,可好一会儿无法下笔。于是便用起了最基本的写作技巧:从当下的感受出发。写的时候是以发公众号为目的的,可写着写着,竟然成了内心独白,便不适合发出来了。

这篇独白我暂且起了个名字叫——《我害怕》。一目了然,就是一些我在生病虚弱状态下的所思所想,还有我在半梦半醒之间做的那些梦。话说我一直以为自己不咋做梦,这两年一直倒床就睡、到点就醒,只要孩子不闹夜,几乎一夜无梦。

所以昨天的那个梦就显得特别地新鲜,一开始写的时候我还有点克制,越写,越成了对自己人生的思虑和担忧,当下便决定,不发了。放下克制,我把所有让我恐惧的东西都记录了下来,期间还掉过几次眼泪,做了一些决定,想了几个计划,将近下午四点快要接孩子的时候,终于写完了。

说来也奇怪,画完最后一个句号:我的感受竟然是——一身轻松。

这就是我的第二个发现:写作具有自我疗愈的效果。

这不是我第一次写这样的独白文章,2019年-2021年期间,我几乎每天写复盘日记,经常与自己对话,似乎这也是帮助我熬过那段艰苦岁月的力量之一。因为不需要给任何人看,我会诚实地面对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直面我的恐惧、直视自己的不安,写着写着,那些不安和恐惧似乎都会减轻一些。

可以说,在人生最不安的时候,是写作让我找回了些许平静。

每次写出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思虑都会减轻一些,心就空下来一些,人也变得轻松一些。这就是今天的主题:如果你也是个思虑过多的人,我强烈建议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写作是认知行为治疗(CBT)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它通常需要我们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学着去发现自己一些固有的认知逻辑,去探索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为什么会走向这样的人生。

如果一个人想得太多却做得太少时,他是会崩溃的。

心理学上常常会区分“未完成事件”和“已完成事件”,顾名思义,前者是那些深埋在心里没有得到圆满解决的事情,可能是一个人,一段回忆,也可能是一次创伤,一个心愿,一个计划,一个念头,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念念不忘”。后者可以被视为“已经完成的”事件,它们可能会被记忆封存,无须想起。

若我们有过探索内心的经历,可能会发现那些未完成事件,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光临大脑,让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正面或者负面情绪。反过来也是可能的,如果我们当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绪,那么它可能正好就对应着某个想法,而这个想法常常与过去和将来有关。

当“未完成事件”来临时,我们常常不知所措,这个时候,其实最好的办法是:看见它,面对它,而写作就是这样一个面对的过程。

写作,是赋予片段、画面、某个人或者某个物体以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是在处理那些“未完成事件”。写作时,我们会想方设法地,把那些回忆单独拎出来,细细地去品味它,可以是一种喜悦,也可以是一段遗憾;写作也可以让我们把对将来的想法细细地分门别类,可以是一种期望,也可以是一些焦虑。

文字本身就有意义,而经由我们的“加工”,它们有了专属于我们的独特内涵,我们写下的文字,似乎会成为某种暗示:那些或者这些我们当下在乎的事情,把我们与过去的自己或者将来的自己联系到了一起。

一旦把那些在意的东西写下来,似乎就可以放下了。

此时,我们才可以对自己说,我们已经探索过了,它们对我具有别样的意义。它们将不再是一段未完成事件,那些遗憾,会成为一种有缺陷的美,那些担忧也可以成为一段美好的期待。

当我们从现在的心境出发,赋予那些事件以意义的时候,才可能迎来真正的放下。

思虑过多,其实是很耗费心神的,如果你也跟曾经的我一样,是个想法很多、常常在夜晚焦虑失眠的人,我会建议你多花一点时间,像捕捉萤火虫一样,去捕捉自己的各种念头,勇敢去探索这些念头背后的原因,观察它们因何而起,又因何而灭。

这或许会让你迎来真正的探索自我的过程。

人是喜欢追求意义的动物,可以说,我们人类是为意义而活着的。

当然了,如果你是伤感体质,那么伤春悲秋、徒增焦虑这些是要不得的,只是一味地沉浸在各种负面情绪里无法自拔,这样写得越多,反倒越伤心越难过,写作可能就起了反作用了。

就像我一开始在写《我害怕》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任由思绪带着我前行。结果前面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抒发情绪,我在设想,如果怎么样,会怎么怎么样。写着写着,我会难过得掉下眼泪,我的坏情绪让笔下的文字笼罩了一层悲伤的色彩。

如果这样下去,那接下来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了,于是我试着去探索这些情绪背后的意义。

我要求自己去追问:

(1)若我写下的是已经发生的一件坏事,那么我就会问我自己,这件事情是要告诉我什么?

(2)若我写下的这件事与担忧的未来有关,那么我就会追问,如果这件事情真的发生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可以承受这个结果吗?我要做些什么去减少它发生的可能性呢?

如果你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两个问题其实都是在导向一个东西——行动。

在我们赋予过去或者将来以意义的时候,若想要让它变得真的有意义,我们唯一需要的就是行动。上面的这两个问题,就是在引导我们回到现实,回到行动中去,去行动中寻找答案,毕竟行动才是破除困境最有效的方式。

这可能就是当我写完《我害怕》后,发现自己竟然不那么害怕的原因吧。 

搜索公号“积极微习惯”,实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

思虑过多的人,可以试着把想法写下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