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门下官位最高的学生如何毁掉了孔子的“堕三都”计划?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培养了不少的优秀学生去当官,这也是儒家影响如此之大的原因之一。但鲜为人知的是,孔子门下官位最高的学生却毁掉了孔子的“堕三都”计划。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孔子大约在而立之年时开私学,正式成为教育家。孔子的私学办得非常成功,仅仅几年后就成为天下最有名的好学校之一。鲁国当时很多贵族都很欣赏孔子的私学,其中包括“三桓”之一的孟孙家主孟僖子。

于是孟僖子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孟孙何忌与南宫敬叔都送到孔子门下学习,南宫敬叔后来还陪伴孔子参加了与老子的会谈。孟孙何忌与南宫敬叔都在孔子门下完成了学业,他们自己自然都被认为是孔门弟子。

孟僖子死后,孟孙何忌继承了孟孙家主,是为孟懿子。当时孟孙氏与季孙氏、叔孙氏垄断鲁国朝政,因此孟懿子是鲁国地位最高的三位执政大夫之一。在孔子的入门弟子中,孟懿子的官位最高、权力最大。

鲁定公十一年(前499年),孔子出任鲁国大司寇并代理上卿执政。孔子执政后决定实施“堕三都”计划,目标是削弱“三桓(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的军事经济实力,从而将国政收回到国君的手中。

为了削弱自己那些桀骜不驯的守城家臣,孟懿子在内的“三桓”也支持孔子“堕三都”。经过一番努力,季孙氏的费邑和叔孙氏的郈邑的城墙都被拆除,只要再拆了孟孙氏的郕邑,孔子的“堕三都”便宣告成功。

就在这时,守卫郕邑的公敛处父提醒孟懿子:通过“堕三都”削弱“三桓”家臣的目标已经达到,再进行下去就要损害“三桓”家主的利益了。结果孟懿子被公敛处父说服,转而反对拆除孟孙家郕邑的高大城墙。

因为与孟懿子“同病相怜”,所以季孙氏和叔孙氏也转而支持孟懿子,导致孔子的“堕三都”半途而废。随后“三桓”联手在鲁国朝廷上边缘化孔子,最终导致孔子辞官离开鲁国,周游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