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01 偷换概念

2022-02-15 21:44 作者:左城空夜  | 我要投稿

前话(过春节给自己放了个寒假XD  现在还是得回来继续学习的呀QAQ)

所谓 偷换逻辑  ,就是指同一思维过程中,在中途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用一些听起来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把一个事物的原意用狡辩的手法换成另外一种看起来也可以成立的解释,把假的变成真的,以此来转移他人的注意力,以达到某种目的。(转移注意力能轻易地达成偷换概念...别人还不太知道,嗯...)

简单一点理解的话,就是有意或者无意地歪曲原意。按照逻辑思维地要求,说话或辩证中的概念,应该保持一致。偷换概念就是言者换掉了原来的说辞的概念,从而导致的逻辑错误,借机蒙(萌?XD)混过关,以此扰乱对方对某件事情的判断。

哦,我想到了物理上我们学过的参考系。就好像矢量一样,它有方向和大小。在平面里,大小不随观测角度而改变,但是方向却会改变的。这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应该是一个道理。在三维甚至更高的层面上,物品的定义甚至会有更大的改变。(这好像说明,事物永远不可能被彻底探知清楚一样XD因为不同的观测会有不同的结果。而人类不停在发现新的东西一样...我们在哪里?我们要去哪儿?...XD)

我们在描述一个东西时,前置条件得明确。往往在不同的情况下,看上去相同的东西截然相反,事物会呈现不同的一面。就好像我的左右 是 正对我的 你的右左,和刻舟求剑一个道理。

我想到了参考标准的不同会带来很多误会。生活之中,虽然人人对事物的理解大同小异,但是差异毕竟还是存在的,这小小的差异可能会带来很多矛盾。如果不对自己的意思做明确解释的话,别人往往会产生误解。说话直白明确是非常重要的(“好先生”,厉害!他是我童年的偶像之一)。当然,比较理智的人最终会懂得解释,停下来慢慢思索,找出产生矛盾的原因。大多矛盾都建立在可能是一厢情愿的理解歧义上。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人很可能会传达出一些信息被他人不正确解读。而这些解读有可能就会成为伤害的来源。这些信息可能不光是语言的,联系到人身上的任何东西都可能是信息源。(人只要活着,就可能会伤害到别人.JPG)

语言,被很多人认为不能够简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们认为艺术如音乐美术能更直接的触动人心。圣经里巴别塔的故事说,人类齐心合力想造出巴别塔。但是万能的上帝不允许,便让使人们讲不同的语言。这让人们有了难以沟通的障碍。人们不再齐心合力,建筑巴别塔的事不了了之。

语言真的不能完美传达信息吗?太宰治也讲过,人之间的悲欢不能相通;人和人就像一座座的孤岛,连接他们的只有绝望。我不这么以为!(哎,用“以为”这字眼,有鲁迅那味了呀)高中时我读了好些日本无赖派作家的书,然后一直想不通困扰他们的问题(走火入魔了)我还被夏目漱石的《心》所深深困扰...现在回头看看,我真傻。。(祥林嫂上头)

我大抵是懂了(又有鲁迅那白话文那味了呀)偷换概念,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对称。总而言之它就是混淆概念吧...有意用之的人往往利用了这点。最后,我来举几个栗子...

  1. “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谬误。该项谬误最早是由安东尼-弗耶在《关于思维的思考)中提出的。在书中,他给出了如下例子:哈米什读报时偶然看见一个一个英格兰人犯下个十恶不赦的大罪,它的反应是:“没有苏格兰人会做这种事。”第二天,他又读到一个苏格兰人犯下了更严重的罪行,但他并没有改变对苏格兰人的断言,而是说:“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会卓出这种事。”

  2. 词义模糊。词义模糊利用了语言的歧义,在论证过程中通过改变词义来支持一个无事实根据的结论。比如:“你几乎在任何事上都甘冒风险(take leaps of faith):投资,交友,甚至订婚,怎么还能反对信仰(faith)?”这里,faith一词的含义从“承担风险的意愿”变成了“对造物主的精神信仰。”




01 偷换概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