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入人心”+万人转发不如神仙运作?02年音乐剧《悲惨世界》空降上海的启示

传说中的“8012年”就要过去了,大家都还好吗?
笔者感觉过去一年非常魔幻,既带来了很多惊喜,也给了我们很多惊吓...举个栗子,《声入人心》一款主打美声的节目毫无征兆地让音乐剧出圈变火,可国内某些主办紧接着开始了魔鬼操作,简直恨不得要把新观众全都吓跑><

有了OFO的前车之鉴,我们应该学到:无论表面上再怎么风光,良好的用户体验才是根本...热度和流量只是一时的——不是把路人拉进剧场就完事了,而是要剧场里见真章~不论是开拓市场、树立品牌、还是促进业界健康发展,令现场的观众满意才是第一步,才是一切运作的基础!
然而,作为天朝的观众,我们却很不幸...
往往花着更贵的价钱,只能看一些注水的豆腐渣音乐剧><有些大佬飘了,不认自己的衣食父母了,反而把观众们当成了韭菜,恨不得让他们自己施肥;有些则掉到了钱眼里,把赚不到钱当成是自己溜粉、缺斤短两甚至为虎作伥的借口!

本期想稍微考下古,不仅是为了传颂那些最早的追光者的事迹,更是想勉励下后来人:我们坚守阵地,除了锦鲤般的运气更加需要信念:要相信好剧终究会到来,相信害群之马最后会自食其果,相信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正如一名大咖曾这样曰过:“音乐剧在中国的未来取决于中国的观众”!
让我们继续用脚投票,追逐更好的观剧体验,使得良心剧常青,圈钱烂剧赔得血本无归!

波音747和911
关于02年大悲来华始末,笔者虽然查阅了很多资料,但也不敢说已经了如指掌~不过,依然惊叹于在当时的国情下前辈们付出的努力!那时邮件没有普及,双方只得传真沟通,谈判成本不可同日而语;而且直到谈判达成时,中国还没有加入WTO,文化体制方面的差异不要太多...
举个栗子,当时《悲惨世界》的道具舞美被设计成能够完美适配波音747,这样可以走空运,24小时内就能抵达世界各地...上海大剧院与外方谈判时,一上来就被问到有没有飞机的问题,差点被雷得不行><

中方提出了海运方案,但是被否决...笔者认为,剧组惯例是一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国际巡演安排——当时来华的是如日中天的北美巡演版,连续17年在美加有赚不完的钱,怎么空出几周漂洋过海,来到地球的另一头?所以不付出天文数字弥补空置期剧组的开支和收益损失,恐怕只有”飞天“一条路了~

最终,中方团队千方百计才在当时的中国找到了有那款飞机的货运公司,据悉一趟运输就花了18.5万美元!
在今天,想必货运不再是什么困难的事(天朝快递了解一下...而且,如果不只是三周的演出,而是东亚各国巡演的一部分,说不定海运还更加划算——只能说,当年的条件比现在艰苦多了,却没难倒那批最早的从业者!

当然,为了进入中国市场,外方也是很有诚意的~不仅免费提供全套音响设备,还特地自掏腰包把已经歇演的原版冉阿让(也是很多人心中的最佳)请了回来,专门在上海登台!
更传奇的是,据称双方完成签约是在2001年9月11日,911事件发生的前一个小时...如果再拖延一点,会出现什么变数谁也说不准><
或许说,这一次双方通过奋斗意外闪避了历史的进程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得到了上天的垂青(这才是真·音乐剧锦鲤!

当然,最重要的是:那一届观众,没有让从业者们的心血东流~虽然开演前的票房一般,但是口碑的作用立刻效果拔群!想必当年没几个人认识老麦、寇爷、球叔这些传奇巨匠,但依然阻挡不了他们进剧场看好戏(哪怕是站着...

所以笔者认为,在抱怨自己赚不到钱之前,主办方要先自己问问手头的项目是不是真的值得万人空巷?在今天通信如此发达的时代,观众们的反应只会更快,即会更快的给好剧打call,也会更早地闪避烂剧!
万次转发 vs 商业运作
当然,满足观众的心愿,除了决心,更是需要商业能力——恰逢最近有人分析一万次转发能不能使某部音乐剧复排,笔者也想掺和进来从技术角度上献计献策...

首先我们也是看看这个所谓的“真空中的球型鸡”模型...原文的结论是会亏死,笔者却感觉哪怕里面的数字都是对的,开源节流一番也能抢救一下~
开源:
-商业赞助
-基金与社会捐助
-衍生品销售
节流:
-宣传费用
只算了票房收入,是原分析中最大的问题...在前面02年大悲的case中,我们就能看到赞助和衍生品已经贡献了200万+的营收~如果今天一部剧真的凭实力做到了万人转发,凭其商业价值获得个一两百万的赞助恐怕也不是不可能吧?
而在节流方面,笔者不想在制作上缺斤少两,但感觉宣传费用大有文章可做!首先,如果宣传就是为了卖票,那在1万多名观众信誓旦旦要买票的情况下,还需要烧那50-60万吗?
就算他们只是动动手指,no strings attached,根据笔者的经验,一周8场的项目可能40万的宣传费就足够了...而且,如果能引起社会如此大的关注,自然会有免费的媒体报道——不要忘了川皇是怎么上位的!

所以说,原文的分析不免太悲观了——照此计算,难道任意一部音乐剧都赚不了钱了吗?还好现实并不是那么沮丧,水准高的话,自然会有办法运作起来...

让我们继续纸上谈兵:在原模型下,哪怕不去开源节流,多演几场不就赚回来了?...能保证场场爆满只需要两周回本;上座率稍低一点时,再多演一周,也不会亏多少(而且实际情况下总会有赞助,票房亏了也不是世界末日~
事实上,上海大剧院在运作《狮子王》的时候,曾经当过赵括的爹,给世人秀了一把“狭路相逢勇者胜”:




那么,我们能从上述神仙操作中得到什么启发呢?
笔者认为,再怎么操作,前提都是要演出水准足够棒,观众足够接受!听说连《不眠之夜》这种前期投入天文数字,运营成本高到不行的剧,在成功驻演两年后也渐渐回本了(大雾...我们还有什么可怕的?

其次,在商业模式上,大剧场音乐剧和浸入式戏剧等前期投入大的项目明显不适合短线赚快钱,而要靠长年累月的演出慢慢摊平前期的巨额投资,逐渐形成盈利...这种慢慢加血的方式,更需要通过观众的认可保持至少六七成上座率~
remember:
02来华的大悲北美巡演版,
17年内可是演出了7061场!
而在传统的票房收入之外,深受观众喜爱剧目的附加价值更值得深入挖掘!可惜的是,与其想办法开源,很多主办方往往采取节流的方式,还经常砍掉不改砍的地方——当舞台技术招募志愿者来做,演员配置为500美金一周的NONUNION人士,舞美再搞些PPT画风时,想长时期保持足够的上座率简直是痴人说梦...
在现在的音乐剧市场里,用真金白银买票、真心实意支持的观众哪有对不起主办?倒是某些主办方们该问问自己能否经得起市场考验!是不是明知道自己的项目掺了多少水,宣传的那些噱头瞒不了观众多久,而不敢正经宣发并往长了演?
这个寒冬,多谢有你
未来音乐剧行业的发展,恐怕没有人能够未卜先知~但无论如何,笔者想在这个年末向音乐剧观众致敬: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陪伴和见证!
不论今后的市场会不会火,良心的制作会不会变多,你们的决定权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大家在剧场中能够享受自己,旁人一定是有办法看到,并参与进来的!

同时,也想呼吁业界人士:多关注内容,多动点头脑,多聆听观众的心声...16年前的上海大剧院都有勇气和诚意去引进《悲惨世界》,并且开创了连续几部剧百场演出的盛世~怎么到了今天,大家就束手无策了呢?
或许多读读行业史(了解下前辈们的英雄事迹...我们就会有新的启发~
参考资料:
[故事]悲惨世界是怎么引进中国的?- 记钱世锦老师与麦金托什爵士的五年谈判历程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9128949a0101fwwk.html
PS:论述很详细,资料很多,墙裂推荐!
《悲惨世界》告诉你一个成功的故事
选稿:高彬翔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单三娅
音乐剧《悲惨世界》中国首演吸引四万观众
编辑:张向林 来源:新华网 作者:孙丽萍
音乐剧《悲惨世界》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王道诚, 2002. 人民音乐, (11), pp.9-11.
东方娱乐专题:百老汇大型音乐剧《悲惨世界》
http://enjoy.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128/1/class012800001/hwz675105.htm
音乐剧是一门生意
来源:新民周刊 撰稿·河西(特约记者)
上海大剧院:非营利性机构的盈利之道
第一财经日报 实习记者 李亚馨
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jygl/20060411/03392489398.shtml
上海大剧院的运营和管理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 谢锐
上海大剧院:零本金橇动《狮子王》
中国商业评论 文/曹菁菁
http://money.163.com/07/0207/09/36NI1BHO002524TH.html
《妈妈咪呀!》告别上海 观众人数超5万纪录——新闻晨报
http://ent.sina.com.cn/j/2007-08-03/02341662555.shtml
中国能否成音乐剧演出中心
文汇报 责任编辑:黄维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19/7760659.html
Original 'Les Mis' Captures Shanghai
http://www.china.org.cn/english/culture/35586.htm
维基百科:Les Misérables (musica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s_Mis%C3%A9rables_(musical)
BBC纪录片:Omnibus - Les Miserables Goes to China
...
(仓促考古,如有遗漏,请多包涵指证)

TheatreBomb-剧燃:
特立独行的另类剧场,逗逼中的轰炸机
长按扫码↓载歌载舞步入歪门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