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帝国最后的辉煌(四)——劳劳车鸣

2021-10-23 23:04 作者:绝灭歌姬  | 我要投稿

        世界上第一条公告铁路诞生于1825年的英国,十几年后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魏源编纂的《海国图志》都对铁路进行了兴趣盎然的描述。而近代中国提出铁路设想的人竟是大清帝国的死敌——太平天国的干王洪仁玕。他在1859年所著的《资政新篇》中首倡“外邦火轮车”,并计划先于21省通21条大路,以为全国之脉络。但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洪仁玕的个人设想也只能昙花一现了。



       1863年,英、法、美三国驻沪领事曾向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提出建议,希望承修上海至苏州的铁路。李鸿章断然拒绝,在他看来,列强染指铁路是想扩大租界势力范围,图谋不轨。同时清廷任命的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和英国驻华参赞威妥玛也建议清政府修建铁路。但是清政府认为,这些都是外国人包藏祸心,一旦战争战争爆发,列强可利用铁路运兵,更加难以遏制。应一概排斥。

       1865年,一条全长仅一华里的小铁路出现在北京的宣武门外,这是英国人商人杜兰德的“杰作”。他的目的也是为了开启风气,宣扬铁路便利。谁知汽笛一响,立刻让京城人充满了恐惧和惊诧。当时记载说,小铁路建在京师宣武门外的平地上,小汽车在上面行驶。迅疾如飞、见者惊诧,以为妖物。小汽车其实就是简陋的蒸汽机车,其速度绝不会比马车快多少。但在善于想象的中国人眼里竟如同妖怪一般,迅疾如飞。不过既然为妖物,当然不予许存在。步军统领衙门随即以看到的人惊怪害怕为由紧急拆除,这才平息了一场风波。当时的李鸿章正在湖广总督的任上,他虽然没有过多的关注过这个问题,但是他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铁路由彼来兴办,由他得利。不如权自我操,我来兴办。”



       此时的西方各国火车已经是平民出行很普遍的交通工具,被视作新宠。英国人叫它“红鼻子约翰”,美国人称之为“风骚女郎”。那时连美国西部的农民都知道,只要把牛羊赶上车厢运到东部,他们就能换来开发牧场用的机械。甚至连最保守的英国农民也知道,只要火车通过他们的农场,农场的睡过就能卖到好价钱。然而这个冒着黑烟呜呜作响的怪物带给中国人的并不是喜悦。朝廷认为洋人修建铁路是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士大夫们认为火车打破了传统秩序的宁静,而老百姓们则抱怨铺设铁路损坏了耕地,妨碍了风水。甚至惊扰了在地里休息的祖先灵魂。大清国从皇帝到平民观点都惊人的一致,那就是中国不需要铁路。而日本和沙俄引起的东部和西北的边疆危机让李鸿章认识到了铁路的重要作用。

       1872年李鸿章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俄国人占领伊犁,我军万难远征。如果不开建铁路,新疆、甘陇就没有转变时运的办法。”他相信若改书信为电信、改土车为铁路,则可以与列强相持。但这种设想在士大夫们眼里无异于痴人说梦。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沿海形势骤然紧张。李鸿章修建铁路的想法开始迫切了起来。他在筹建海防力量的折子中又一次提出,“在火车铁路旁边屯兵,一旦有战争警报就前往增援。一天可以走数百里,统帅就易抓住战机。”但是鉴于上层统治者对火车的固有偏见,洋务大臣文祥也只是将这份奏折归入档案并入上报。到了1875年,李鸿章趁进京参加同治皇帝葬礼时晋见了恭亲王奕䜣。借此机会,他力陈铁路之力并请先试造江苏清江浦至北京的线路,以便南北转运。在碰了一鼻子灰之后,李鸿章发誓说自己以后绝口不谈铁路。

       李鸿章可以不谈,但是洋人却不一定不谈了,其中英国人是坚决要求修铁路的。洋人在这个国家做事,清政府似乎已经无力阻止了,这就是19世纪末中国的现状。1876年6月,英国在华的代理人怡和洋行背着清廷擅自开通了吴淞铁路上海至江湾路段。这是中国历史第一条营业性铁路,然而它并不是中国人自己修建的。起初英国人在报告中说只是修路,但修是什么路根本没提。直到火车通车后清政府无比恼怒并开始与英国谈判,正当双方打嘴仗热火朝天的时候,一桩严重的事件发生了——火车压死人了。火车闹出了人命,长久以来对洋人新村仇恨的上海道台冯俊光立即提出要以命偿命,判处司机死刑。但英国人认为这是“碰瓷”,因为就曾有反对铁路的人卧轨。其实不管是“碰瓷”还是压死人,这终究是两国对待铁路的看法。但是英国人对待新生事物的火车的态度自然是清国人所能接受的。最终清政府命令李鸿章和南洋大臣沈葆桢负责此事。李鸿章提出,在最初修建铁路的时候英国人就已欺瞒在先,为了维持中国主权,必须收回铁路。最后经过谈判,清政府用28.5万两的白银将铁路全部买了回来。最终铁路拆毁被运到了台湾的基隆并成了一堆废铁。



        到了1881年,中国人才开始修建属于自己的铁路。但是这期间李鸿章已经记不清自己与保守势力进行了多少次的嘴仗,理论了多少次,威胁了多少次,妥协了多少次。在当时提出建设清江浦至北京的铁路无法实现的情况下,李鸿章突发奇想的将眼光转向了偏远的台湾,他准备在这个偏远的地方进行一个小的实验。1876年,淮军将领丁日昌出任福建巡抚后,李鸿章授意他上疏朝廷,“以防止两年前日本人侵扰台湾”这种令人信服的理由,提出“防外安内”的构想,拟定了一个发展台湾铁路的计划。丁日昌的奏折很快就得到朝廷洋务派大臣的支持,李鸿章上奏说“台湾路途遥远,口岸众多。非办铁路、电线不能联通血脉,控制要害。”沈葆桢此时也积极响应,甚至默默支持李鸿章的恭亲王也站了出来。最终丁日昌的建议在1877年被朝廷采纳,铁路修建首次获得批准。但因为经费不足最终计划不得不中途搁置,虽然铁路在台湾得以实施但在大陆仍是大忌。

       1880年清廷就铁路一事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而这场论战的发起人则是淮军另一名将领——刘铭传。1880年沙俄通过外交压迫夺取新疆土地未遂,于是在大清的东北和西北摆出大量陆军,同时派遣海军在中国领海进行示威。朝廷启用刘铭传必要时命他御敌。刘铭传一到朝廷便上了一到奏折,就是著名的《筹建铁路以图自强折》。奏折中刘铭传建议修建南北各两条的大铁路,南面两路从清江至山东,另一个从汉口经河南最后到北京。最后这两条铁路就是现在的京沪铁路和京广铁路的雏形。而北面的两条则是一条从北京至奉天(今沈阳),另一条从北京至甘肃。在这份奏折中刘铭传的计划充满了前瞻性,在奏折中还提到了,有了铁路可以运兵运饷,也有利于运河运输。甚至对赈灾、商务、矿务和旅行。这是富裕国家,便利民众之举。而这些便利条件李鸿章是心知肚明的,甚至这份奏折也是李鸿章示意的。而刘铭传的这份奏折也引起了朝廷内部的大讨论。但即便如此朝中的保守派实力过于强大,形势对洋务派依旧不利。最终朝廷下令“铁路断不宜开”,刘铭传见状后干脆再度辞官回乡。李鸿章得知后更是愤愤不平说“我朝身处数千年未有之奇特局面,自应建立数千年未有之奇伟事业。今日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唯独中国小心谨慎的保守法度,即使败亡灭绝而不悔。”李鸿章无奈,只好阳奉阴违的在自己的地盘上悄悄的搞改革。



       1881年李鸿章的成立的晚清第一座新式煤矿——开平矿务局开始全面投产。这座煤矿每天出煤300吨,运输成了很大的一个问题。矿务局总办唐廷枢决定,在唐山开平矿区到胥各庄码头之间开辟一条铁路。把煤从胥各庄运上船,走水路运到天津。这一举动得到了李鸿章的默许。就这样全长9.7公里的唐旭铁路于1881年铺轨完工。同年的6月9日,也正是蒸汽机的发明者乔治·斯蒂芬孙一百岁的诞辰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大清国的铁路全长不到10公里还是在瞒天过海的情况下悄悄完成的。这次李鸿章用了英国人修建吴淞铁路的法子,声称自己又修了一条快车马路。但是唐胥铁路离遵化皇陵太近了,顽固派便攻击李鸿章惊动皇陵。即便是李鸿章也不敢正面应对这个问题,于是近代历史上著名的闹剧开始了。唐胥铁路修建后机车不开,用牛马拉着前进。“马车铁路”的雅号就此传播。



       19世纪80年代中期,中法战争爆发。战争终于让清政府认识到铁路对快速运兵、巩固国防极为有利。李鸿章趁机成立了开平铁路公司,收购了唐胥铁路并延长至天津,总长130公里。1888年李鸿章力举修建天津至北京通州的津通铁路,但保守派立刻群起而攻之。原因也很简单,之前的铁路远在天边,但是这次的铁路就要修到皇城根了。于是洋务派和保守派再次展台了争论,朝廷一时半会也难以抉择。但此时不修,未来啥时候修将不得而知了。此时正赶上光绪大婚,李鸿章送上了一个新鲜的礼物——一条修在中南海里达1500米长的小铁路。全部的费用都由法国商人赞助,其中包括一个机车、一名司机和六节车厢。这个新鲜的礼物不仅让慈禧、光绪和王公大臣们大开眼界,同时赢得了最高统治者对铁路的支持。可以说这是一次大胆的设想,更是一个成功的广告。但“老佛爷”讨厌火车的汽笛声、铁轨的摩擦声、机器的轰鸣声。所以列车不用车头牵引,而是由太监们拉着在轨道上滑行。这个“人力火车”与之前的“马车铁路”可以共称为中国铁路史上的两大奇观。



       1889年5月,清廷终于下诏,斥责保守派固执己见、不通时务,肯定了修筑铁路为自强要策。这是清政府发布的第一个兴办铁路的正式文件,“只要有益于国,无损于民。定一个恰当的政策,即可毅然兴办。”就这样长大了数十年的铁路大论战,最终以洋务派的胜利而结束。但是慈禧否决了李鸿章修建津通铁路的想法,而赞同了坐镇武汉的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的修建从卢沟桥到汉口的卢汉铁路。理由是卢汉铁路没有门户洞开,便利洋人入侵的忧虑。李鸿章明白,这只不过是朝廷担心自己势力太大而做出的平衡之举,心中不免有些酸楚。1890年,沙俄为了连接帝国的欧洲部分和偏远的亚洲腹地,并最终为加强控制中国东北的武力威慑强度开始修建横穿西伯利亚的“东方大铁路”。李鸿章察觉出沙俄的战略意图借机奏准缓办卢汉铁路,先办东北的关东铁路,以应对沙俄的势力扩张。于是将卢汉铁路的拨款移作关东铁路之用。



       铁路作为世界进入现代化的一个标志,从1825年诞生到1865年在中国第一次出现,再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中国修建的铁路总长不过区区400余里。而真正的建设铁路则是在甲午战争后,而较大规模的建设则是在20世纪初,在置身千年未有的变局中,中国失去了太多的机遇,虽然淮系集团对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有过突出的贡献但这个贡献受到了太多的制约而变的微乎其微。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洋务派修建铁路原本是为了强盛帝国、富裕官民。然而谁能想到,数年后发生的“保路运动”直接成为了成为辛亥革命导火索,最终导致清朝覆灭,共和诞生呢?



       中国的现代化每一步都充满了苦涩,苦涩的曲折、苦涩的幽默、苦涩的讽刺和苦涩的泪水。如今中国的铁路早已从当年的400余里变成了现在的14.6万公里,居世界第一。而中国的高铁也已经走向了世界,成就了另一个世界第一。现在铁路早已是人们出行旅行、商务出差、货物运输、国家赈灾运兵的主要出行工具之一,甚至在城市当中铁路也成为了人们上班出行的主要工具。现在的铁路已经成为了强盛帝国、富裕官民的标志,而中国高铁也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品牌。这离那个铁路视铁路为妖物会惊扰祖宗的时代才过去仅仅一百多年。


帝国最后的辉煌(四)——劳劳车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