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章子怡 —《诗》的距离

2021-10-23 23:00 作者:喻湘霓哦  | 我要投稿

今天来聊聊《我和我的父辈》中我最喜欢的单元为什么是《诗》,该篇文章既不是影评也不是纯观影感受,多涉及电影之外的内容,充满了个人猜测。


其实这篇文章我在10月1号看完电影后就想写了,但现在才开始动笔,你们知道的我有拖延症嘿嘿

那么话不多说进入正题吧。


「“诗”的距离」

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制片人,你得到“我和我的父辈”这个项目时,你会选什么样的导演来拍?我个人认为的最佳答案是:有一定年龄的男性导演


单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讲原因有两个:

1.创作者可以同时拥有“孩子”和“父亲”两重身份的情感体验经历。

2.创作者持有男性的思维方式去创作关于“父辈”的内容。


针对以上的第二点,我想特别强调这不是什么“刻板印象”或者“性别qs”,客观上我们必须得承认男性女性的思考方式和情感表达有着极大不同,举个例子,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好,李焕英》《你的姐姐》换成男性导演,他们会怎样去讲述这些故事?

我们再回头看看《父辈》的导演阵容,章子怡对比起其他三位有名的男导演确实比较“特别”,当然,我喜欢《诗》的主要原因不是这个(这里我也不猜测电影出于什么原因加入一个女导演)

聊回内容,《诗》被人诟病最多的一点是,影片主角的“不确定”,前面讲述父亲,后来却着重塑造母亲和儿子,之后又“强加”一个关于女儿的结尾,有些跑题,很多观众认为如果最后一段去掉效果会更好。


但我更愿意把它形容为导演一厢情愿的“错位”,这里我大胆猜测,章子怡导演虽然在影片饰演母亲,自己台词中也出现了“我现在既是你爸也是你妈”一句,但她在故事中自己真正想带入(扮演)的是“小女儿”的角色,这样符合了“女儿追忆父亲”一名创作者的创作思路,这样章子怡才是真正意义称得上是一名“导演”,而不仅限于“演员”,也合理解释了影片为什么要在最后多添关于女儿的一段。

当然,以上我都是猜测,导致影片“跑不跑题”的原因可能不取决于章子怡导演,可能她自己想表达的私人情感也不是我所想的那样,但无论任何我都这样一厢情愿地去相信了……

其实“一厢情愿”对于我们创作者来说是一个大忌,因为你一旦“一厢情愿”多了,创作时就会完全跟着你的感情走,就会有逻辑错误或者出现《诗》结尾片段这样的“生硬感”,但对《诗》我还是一厢情愿地去相信了导演的“一厢情愿”,就像很多明明拍得很普通的爱情片但总能让人哭得稀里哗啦一样,当观众get到影片中的某个点时(无论它是不是导演有意为之的),感情共鸣大于理性思考,原本影片不足的地方也能变成亮点。


那么《诗》最引发我共鸣的地方是什么呢?正是章子怡导演“错位”带来的“距离感”,所谓距离产生美,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相比其它三个故事单元较为直接的父子情,《诗》因为导演的“错位”,表达方式较为含蓄,多用隐喻的手法来表达对父亲的感情,始终保持着一种“距离”(这里的距离不是指影片与观众的距离)

比如影片中这几颗黄轩骑车远离的镜头

(该图片仅辅助理解,不是电影中的原镜头哦)

远景切特写,拉长的地平线带出画面的唯美的同时不断暗示着距离,即使后面再接章子怡的镜头,两人也没在同框,她目送他渐渐远离,他回头相望面带笑容,她似乎有话想喊出,但最后所有的言语还是融化在了对视里,他们只是浩瀚沙壁中渺小的两粒。


影片的这种“距离感”非常真实,对应了现实中大多数人与父亲的关系情况,父亲的爱有些特殊,它总是不会像别的爱那样来得直接,我们与父亲之间总保持的一定的“距离”,这距离也许是电影中的生死相隔,也许是年龄代沟误会,也许是各自家庭角色自带的尊严……

但无论怎样,我们总有那么一刻对父亲有无数想倾诉的话,但最后还是因为这“距离”没能开口,但我们一定讨厌这“距离”吗?我自己的答案是——未必,距离它维持了我们与父亲舒适关系,它包含了我们对父亲绝大多数感情,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成长。诗的距离是美的,当爱需要大声喊出来时,那ta与你的距离也许就真的“远”了。

END


章子怡 —《诗》的距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