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物介绍】202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020-10-13 11:55 作者:快乐feizhai水  | 我要投稿

202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是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卢克(Louise Glück)

Louise Elisabeth Glück


路易丝‧伊丽莎白·格吕克Louise Elisabeth Glück (/ɡlɪk/),1943年4月22日-)

美国诗人、散文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及国家人文奖章、普利策诗歌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和博林根奖等美国主要文学奖项。2003年至2004年担任美国桂冠诗人。格吕克一般被认为是自传诗人,其作品以强烈的感情著称,在对现代人生活及自身个人经历进行沉思时,常以神话、历史或自然作为意境,探索主题广泛,内容主要为刻画创伤、欲望和自然的各个方面,特点是坦承表达悲伤和孤独的情感。另有学者把重点放在她对诗人性格的建构,以及作品中自传与古典神话的关系上。

格吕克出生在纽约,在纽约长岛长大。高中时罹患神经性厌食症,后康复。其后于莎拉·劳伦斯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就读,未取得学位。除了诗歌创作外,她还在多家机构教授诗歌,目前为耶鲁大学兼职教授兼罗森克兰兹驻校作家,居住在马萨诸塞州剑桥。


一直以来,格吕克的作品都是学术界研究的对象。她的论文,包括手稿、信函及其他材料目前藏于耶鲁大学拜内克古籍善本图书馆。

形式

格吕克以用语精准、语调简朴的抒情诗著称。诗人克雷格·摩根·泰彻尔认为她是少有“用词罕有、字斟句酌、不矫饰”的诗人。学者劳拉·昆尼(Laura Quinney)认为她用词上的谨慎,使得她成为埃米莉·狄更生和伊丽莎白·毕晓普那样“珍视压缩强烈情感的美国诗人”。格吕克的诗歌鲜少押韵,而是使用重复、跨行及其他修辞手法达成押韵的效果。

一直以来,学者和评论家之间就有格吕克的诗歌是否应被看作自白诗的讨论,考虑到她的诗歌中普遍存在第一人称视角,以及受其个人经历启发的亲密主题。学者洛贝特·贝克认为从某些基本的方面来讲,格吕克是一位自白诗人。但评论人迈克尔·罗宾斯(Michael Robbins)认为格吕克的自白诗不同于希薇亚·普拉斯或约翰·贝里曼的不同,“依赖凭空想象的个人情感”,换而言之,格吕克如果不是在向读者讲话,就不是自白诗人。昆尼则认为,在格吕克看来,自白诗“很可恶”。其他人认为格吕克的诗歌应该是自传诗,尽管她在修辞上使用神话、寄情感于不同人格,使得她的诗不只是自白。学者海伦·文德勒也指出,“(格吕克的诗歌)用模糊拘谨的语言,呈现出另一种第一人称的‘自白’,同时保留毫无争议的个人风格”。

主题

格吕克的诗歌有各种各样的主题,但学者和评论人从中指出了几个重要的主题。其中一个是对创伤的关注。死亡、失去、拒绝、感情失败、尝试复原及恢复的主题贯穿格吕克创作生涯的始终。学者丹尼尔·莫里斯(Daniel Morris)认为,格吕克的诗歌四个标志股采用传统意义上的快乐或田园诗般的意象,“暗示了作者对死亡、对童真失去的认识”。学者乔安妮·费特·迪尔(Joanne Feit Diehl)回应这一观点,认为“这种‘终结感’为格吕克的诗歌注入怀旧力”,指她经常将常见的物品转化,比如将婴儿车转换为孤独和失落的表现。尽管如此,在格吕克看来,创伤可以说是通往更高人生欣赏力的大门,这是她在《阿喀琉斯的胜利》中讨论的最为明显的概念。

作品生与死两股力量的对立,促成了另一个常见的主题:欲望。格吕克经常写明各种欲望的形式,例如对爱的关注、对洞察力、对传递真相能力的渴求,但她在接触欲望时的心情是很矛盾的。莫里斯认为,格吕克的诗歌经常出现矛盾的观点,反映“她对地位、权力、道德、性别,以及最重要的语言很矛盾”。作家罗伯特·博耶(Robert Boyer)认为格吕克对欲望的矛盾是“艰苦的自我拷问”后的成品。他认为,格吕克的诗歌经常在“畏缩不前和笃定、感性的即时性和反思之间移动”,这样一个经常心怀大地、毫无幻想的诗人,对日常奇迹的诱惑和过度掌握情绪的突然高涨有强烈的反应。作品中各种欲望相互竞争形成的竞争感,不仅体现在她不同诗歌的假设中,还有对每本诗集采用的不同处理方法。这使得诗人兼学者詹姆斯·隆根巴赫认为“改变是路易斯·格吕克的最高价值”,“如果改变是她最渴望的事情,那也是她最抗拒的事情、在她看来最艰难、最来之不易的事情”。

自然也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她最为著名的诗集《野鸢尾》将背景设置在一个花园,园中的花卉能发出睿智、有情感的声音。然而,莫里斯认为《沼泽地上的房子》也关心自然,可看作改良版的传统浪漫主义自然诗。《阿勒山》也出现了自然,其中一句诗是“花是哀悼的语言”,既能用来追思,也可以让哀悼者一较高下,决定出“自然的拥有权代表着有实际意义的象征体系”。因此,格吕克作品中的自然既是批判性的,也是被拥抱的。正如作家兼评论人艾伦·威廉姆森所说的,自然有时是圣灵的暗示,如同诗人在《天国之音乐》(Celestial Music)一诗中所说的“你爱这个世界,就会听到天国的奏乐”。或像《野鸢尾》一样,神用气象变化说话。

格吕克的诗歌也以所避讳的主题著称。莫里斯指出,“格吕克的作品经常回避种族认同,宗教分类或性别归属。事实上,她的诗歌经常否定批判性的评估,这种评估肯定身份政治作为文学评价的标准。她拒绝被认定为有连字符的诗人(即“美国-犹太诗人”),或是“女权主义”诗人、“自然诗人”,宁愿保留破坏偶像主义或两种极端中间者的光环”。

影响

格吕克的作品中有精神分析学影响,也有她童年时了解道德古代传说、比喻和神话。另外,她也表示莉欧妮·亚当斯斯坦利·康尼茨影响了她的作品。学者也指出她的作品有罗伯特·洛厄尔、莱纳·玛利亚·里尔克和埃米莉·狄更生等人的影响。

在2012年华盛顿特区国际成就峰会上,美国前诗人桂冠获得者和学院奖得主路易斯·格吕克(Louise Glück)在Hay-Adams Hotel向学生代表和成员致辞。


Crossroads, by Louise Glück

Crossroads

My body, now that we will not be traveling together much longer
I begin to feel a new tenderness toward you, very raw and unfamiliar,
like what I remember of love when I was young –

love that was so often foolish in its objectives
but never in its choices, its intensities
Too much demanded in advance, too much that could not be promised –

My soul has been so fearful, so violent;
forgive its brutality.
As though it were that soul, my hand moves over you cautiously,

not wishing to give offense
but eager, finally, to achieve expression as substance:

it is not the earth I will miss,
it is you I will miss.

From A Village Life, by Louise Glück
Copyright © 2009 by Louise Glück


参考资料:维基百科

【人物介绍】202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