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笔记》(动漫37集版本)后感
《死亡笔记》(以下简称DN)可能是我近两年来接触到的最引人入胜的一部作品。当然了,这也和我没有去主动接触文艺复兴以来大哲学家的著作有关,否则说出这种话还是显得太浅薄了。不过换一个角度,用文字去比对动画,用力求力透纸背的论理去比对多少有些商业气息的漫改也是不合适的。且对大多数人而言,单以引人入胜的程度而论,后者可能还是要远胜于前者。但是正如我一直以来所相信的,优秀的内容是共通的,很多优秀的动画都脱胎于经典文学、艺术,比如《小圆》《EVA》等。因此我认为编剧的水平决定作品的质量(比如兰晓龙的军事三部曲),这都是题外话了。

所以严谨地说,DN 可能是我未来多年会不断向别人推荐的一部作品,因为它剧情连贯,逻辑清晰,立意深刻。
共37集的动画,我最推崇的大致是前15集。在前15集左右的范围,能感受到作者的思路如行云流水。夜神月与L的交锋几乎展示了动画逻辑推理和紧张感营造上能达到的最高水准,这些推理与侦探解谜类的逻辑有所不同,前者注重的是对行为心理、人格心理的解读,后者注重的是证据,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意义。推理是常见的,不常见的是大段的、连续不断的、难以预测的、关乎生死的严密心理解读、博弈,至少以我的阅历而言是这样。
当然了,这是一个直观的印象,如果回过头逐字逐句去考虑每句话及其之间的合理性,难保还会有纰漏,但紧凑的剧情所带来的紧张感让人很难有思考的时间,不自觉地被带到了作者的逻辑中。不过我想我短期之内应该不会去看第二遍了:DN 本身讲述的是若干人的悲剧,比起悲剧我还是更喜欢喜剧一些;且DN 的亮点之一在于剧情,在一个剧情仍然可以清晰回想的状态下去二刷还是一件蛮考验耐心的事情的。

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往往寄托在人物的遭遇和命运上。DN的主题当然有多个,最重要的主题只能在夜神月身上。
夜神月,观众以其为主视角,他以失去父亲、爱人、时间精力、前程以及几乎所有美德等等众多宝贵的东西为代价去执行心目中的正义,且他的命运关系着弥海砂这一颇值得同情的角色能否获得她定义的幸福,再有就是他的聪明才智让人汗颜。所以我认为同情夜神月,故事前期一定程度上支持夜神月,是大多数观众、包括我在内的合情合理的想法。我个人认为其实松田桃太这一人物本身就其实是作者给读者的具象化身(首个表示理解其拉的是他,首个对夜神月开枪的也是他,他的成长有目共睹,我想意义就在于此)。
但是夜神月有罪,罪无可恕,他舍弃了所有美德还在其次,他最大的罪在于他不是神而妄图成神的傲慢(关于神是否存在、神是否全知或全能的问题此处不进行追究,以下内容均为DN世界观下的讨论)。
夜神月在使用死亡笔记杀掉街上搭讪女性的飞车党回家后,见到了死神琉克,他向琉克说明了自己的信念和规划,简而言之就是“整个世界都在腐朽;除掉腐朽的人;与我所认可的诚实善良的人一起创造新世界;我就成为新世界的神”。可以说,这四句话每句都不值一驳。
“整个世界都在腐朽”
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问题,很多人都会抱怨这个世界糟透了,如叔本华论证的那样,人会因为欲求得不到满足而痛苦,会因为欲求得到满足而空虚。除了个人的痛苦之外,世界上还存在着强权、压迫、腐败、战争,确实腐朽已极。夜神月认为世界腐朽的原因在于腐朽的人的存在,这本身无可厚非,身边一个不道德的人、给其他人添麻烦的人的存在可能正是很多人悲观、消极的开始。可但凡能理性地、宏观地看待这一问题,就能轻易明白这些人的存在并非世界腐朽的唯一原因,至少不是根本原因。当然了,持有这种观点本无伤大雅,但是一个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人持有这种观点,并且以此指导行动,那就太荒诞了。
除掉腐朽的人
夜神月最早制裁的两个人分别是电视报道中出现的挟持人质的犯人和街上搭讪女性的飞车党, 之后他“制裁”的人以电视网络或者报纸放出的嫌疑人和罪犯为主。这表明了两点:第一, 夜神月认同当前社会的法律的禁止内容,即夜神月的不满仅限于司法过程;第二,夜神月的制裁十分依赖于媒体。也就是说,夜神月只做了一件事,跳过司法程序直接对这些罪犯/嫌疑人执行死刑,其目的是为了让人知晓有执行正义的人的存在从而减少犯罪。
那么,这样真的能减少犯罪吗?其实关于死刑是否正义/是否具有有效的威慑力这一问题的论争一直都存在,很多国家也有废止/重启死刑的例子。但是,“一律死刑”是错误的,毫无疑问这是全世界文明国家的共识,一个最简单的反驳就是“一律死刑”会导致哪怕犯下很小罪行的人在被逮捕前理论上都可以无恶不作了。不妨再进行一个又果及因的思考,“一律死刑”对国家机器的运转来说不是更轻松吗?需要专门找一个东大生来当刽子手吗?因此,此种制裁更无异于懒政,在死刑上懒政无异于杀戮。退一步讲,如果“一律死刑”对降低犯罪率有效,能断言一个犯罪率低的社会一定就是一个健全的、好人能得到报偿的社会吗?
与我所认可的诚实善良的人一起创造新世界
“我所认可”这一定语十分严谨,严谨到可以忽视紧接着的“诚实善良”。以观众的视角来看,FBI探员雷耶(Raye)毫无疑问是诚实善良的人,面对公交劫持他挺身而出,甚至冒着姓名被其拉知晓的风险。就是这样一个人,夜神月杀死了他,并且在他死前故意让他知道杀死他的正是他所相信的夜神月。

接下来,南空直美、L、渡、温蒂、亚柏、夜神总一郎(寿命减半)、雷姆、高田这些人(及死神雷姆)的死亡,他都亲自动手或是做出一个令他们别无选择的局面。在南空直美死亡前,夜神月甚至说出“很想看这个女人是如何死亡的”这样的话,明明是为了自保的谋杀美其名曰“这就是忤逆神的人的下场”。他们真的腐朽了吗?日本第一优等生夜神月非但不是为了正义而杀人,而是为了自己的空虚无聊在杀人,杀人成瘾几近变态。如此还谈何创造,谈何新世界?

4.我就成为新世界的神
个人认为神是一种更近似于种族的身份,而非头衔或者称号,即是人是神乃是先天决定。关于神有很多有趣的逻辑学论证,比如著名的“神不能同时是全知、全能的”“神总是很满足”等等。夜神月不满足,他也不是全知或全能的,正如L所说“我不认为神杀人还需要姓名和长相,那太可笑了,其拉是人而不是神”。更可笑的是,神杀人非但需要姓名、长相,他同时还需要网络、报纸、电视以及人间的法律。
夜神月不是神,他没有精力、途径去判别每一个人的罪行,即便他比其他死亡笔记的使用者对制裁对象的选择更慎重,却仍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正义。只要做不到这一点,夜神月的制裁最终只会赋予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体无上的权力。如果用以传达信息为目的的媒体去代替司法机关,不要谈公平,连威信都不存在。这一点上,夜神月看起来似乎还是“明智”的,他希望能与警察合作,与警察合作能最大程度上避免制裁的失误。然而,警察本身仅是保证法律执行的暴力机关,夜神月的制裁与法律精神相违背,这注定了两者不存在合作可能。
正如巴别塔终究会招致灾祸,人不是神,任何人也都不应该迷信自身的能力是无限的。回到“整个世界在腐朽”中所谈到的,以上一切都是基于坏人和好人的二分法进行的演绎,为什么忽视风俗、制度、法律乃至巧合、误会是某个犯罪决定性因素的可能?所以大概只有在文学作品里,夜神月式的人物才会如此行事。在最重要的一点上,夜神月放弃了思考。这大概是这类关于天才的作品最不合理的地方。

最后一话的夜神月很丑陋,像所有穷途末路的反派一样丑陋,他歇斯底里、以丧失理性的方式做着困兽之斗,魅上照的自杀宣告着一个伪神面具的破灭。这不由让人回想起前三十六集,夜神月在参与调查前后,曾信誓旦旦一定会将其拉送上断头台。他的话语骗过了L、家人、搜查本部的人,也骗过了荧幕前的我,我一度认为夜神月是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信念要与邪恶玉石俱焚。这一话的事实证明我根本错了,这些豪言壮语至多不过是“严于律人,宽于待己”的中二病发作而已。
作者大场鸫对夜神月很残酷,他的结局是确定的,犯下了这样罪行的人,除了死别无选择。他的死,大快人心。
大场鸫对夜神月也足够留情,他给了月以纯粹的警察身份参与调查的戏份,展示了纯粹的夜神月本可以不必成为刽子手,本可以获得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可能性;同时他允许月一度战胜了L,他给了月的才智足够多的肯定。从根本上说,夜神月也是死亡笔记的受害者之一,傲慢的他宣判了别人肉体的死亡,而自己的精神却早已先于他人而亡。

再简略谈谈L。L绝不是一个完美的正义化身,从他出场就寻找了一个替死鬼的那一刻(尽管他说他没有想到其拉会杀死一个无辜者),他就已非绝对正义,作者为了尽可能地减弱这种观感,特意强调了这个替死鬼是马上要被执行死刑的囚犯。
因此L也不是夜神月严格的对立面,夜神月严格的对立面是他那“似乎是正义化身”的父亲夜神总一郎。L无法代表法律和正义,言行举止乃至外貌都表明了这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在动画对L的介绍中已经说明,L只处理他关心的案子或是重大案件,他与夜神月的较量仅是兴趣使然,某种程度上讲也是职责所在。他对夜神月的作为的评价很简洁——幼稚,正如我上部分所讨论的那样。
此处稍微提一下关于第7集南空直美说夜神月与L很像的问题。南空是在夜神月谎称自己是搜查总部一员并且提出“为什么要和我说要与L谈一谈”的情况下说出“因为你很像L,是与L很接近的人”的,而南空曾经只是通过电脑接受过L的指示。因此,此处的像,应仅仅是说两者在判断能力上很像,并不需要过度解读。而且,应该明确一下此时的情境,L是万众瞩目的国际侦探,夜神月现在还只是一个一文不名的高中生,就观众认知而言,会倾向于认为在这场斗争中,夜神月会是弱势的一方,而南空直美的这番话相当于给予了两者对等的地位。
动画对L的身世鲜有提及,对L与其他人的关系也几乎没有任何介绍。大多数人对他的态度,都是或者说仅是无条件的信任,如果他有常人的感情或许他会感到无比的沉重,如果他有常人的感情或许他会感到无比的孤独,然而因为他有非常人的经历、性格以及头脑,因此可能又不能以一般的情况去推断(关于他的既往经历,设定集上有所提及,有价值的内容终究还是有限)。所以在这一人物身上可供发挥想象的空间很大,加上06电影版DN松山健一饰演的L一炮而红,L这一角色人气相当之高,然而可供解读的内容同时非常之少。
Btw,DN与《圣经》也颇有一些简单的联系。



(前两张图作为OP内容,且几乎无什么阐述必要)
第25集,L为夜神月擦脚这一帧画面的意义确实很耐人寻味:
如果按照耶稣为犹大行洗脚礼的寓意来解读,可以认为这是L本人对夜神月的宽恕和救赎,同时表明作者对L的推崇态度;
如果以一般的感性认识来理解,可以将这一幕视作L内心孤独,渴望友谊的体现,并且在此前的剧集中有过“夜神月是L的第一个‘朋友’ ”的表述;
如果结合其后续剧情判断,擦脚包含着告别的意思,可能L认为在不久后夜神月必将失败,而且自己可能会与之同归于尽;
还可以从微动作心理角度上分析。夜神月在高处,L在低处,但是夜神月始终保持着低头的姿势,可以进行如下解读:夜神月潜意识承认L的实力,他不认为自己配得上得到L如此对待,在L面前他不敢以神明自居,正因如此他才要千方百计除掉L;低头的动作和夜神月的面部表情表明他心怀愧疚,此时的夜神月尚有羞耻感,还未完全丧失人性。
只从擦脚这一动作上看,L比夜神月至少多一项最宝贵的品质,谦虚——七宗罪第一条傲慢的对立面。镜头中的夜神月明明在高处,是受服侍的一方,L的形象却陡然高大、有血有肉起来。
虽然DN的37集每一集的脚本、分镜、演出、配乐都维持着很高水准,但其实单单这一幕,作为动漫原创剧情的一幕,几乎没有镜头语言、没有光线和构图的暗示,凭这一动作的构思就足以封神。
L虽然死亡,但是虽“败”犹荣,他找到了“13天”这一突破口,然而却被计划外的不可抗力死神雷姆杀死,夜神月的胜利并非是通过智慧而是通过卑鄙地利用善意赢来的。
L本身更接近于服务剧情的人物,这个角色定位上有很多机械降神的味道,来历不明、身份不明,拥有各种高科技手段和貌似无穷尽的金钱,身边有一个全知全能的管家爷爷,可以请求全球政府、谍报机关、警察机关和各路人物的协助。其后的M、N也是如此,虽然有对该福利院和渡的身份进行交代,但是似乎还是难以让人完全信服。其实对大多数读者而言,这个设定大可不了了之,抱着姑且接受地态度看下去就可以了(确实没必要在这个设定上耗费笔力展开)。
我最认可DN的一点是,作者头脑是清楚的:每一个角色的存在意义是什么?每一个死亡的价值在哪里?主题是什么?人物如何服务于这个主题?如此种种,DN的原作大场鸫必定是想清楚再下笔的。即便如此,26集~37集L死亡之后剧情还是出现不少看起来冗余、拖拉的内容。

题外话1:
很有趣的是,《死亡笔记》经常被拿来和《反叛的鲁路修》进行比较,至少在我看来这两个动画可谓风格迥异。稍加思考,原因大概是这两点:1.年代相近,DN和鲁路修第一季同是2006年作品;2.内容上相似:主人公获得非人之力,且胸怀壮志;有智斗要素(中二病要素)。
《DN》这部动画存在的问题算是共识,我上面也提到了:26集之后情节拖沓,智商有下线之嫌疑,动画在改编的过程中没有规避掉这些本可一定程度解决的问题;
《反叛的鲁路修》和它的续作R2这部动画所存在的问题则见仁见智了,但是似乎作者 大河内一楼 经常发病算是观众共识。“发病”,可以说是很传神的概括,该词包含着两层含义,一者便是如李白斗酒诗百篇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另一种理解则是随性而为。我对后一种理解很难不赞同,枢木朱雀就是完美的人证,如果说创造一个让人无法理解、越看越生气的角色算是一种引人入胜的技巧的话,我认为大河内相当成功。大河内的这种发病写法时常罔顾逻辑、人设、人物感情,追求冲突、转折和出人意料。至少在我看《鲁路修》的过程中,我认为作者是癫狂的,虽然剧情确实是出人意料,但是看得如鲠在喉,无法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问题归问题,但是别说,看大河内发病写法还真停不下来......不过回过头去评价《鲁路修》这部动画的话,我大概不会给出很高的评价,这部动画充满着个人英雄主义,除了主要角色的机甲,军队的火力、人数几乎看不出任何意义,一束炮弹打出去便是一片LOST。不过定位本是热血少年漫,且这种思想本也无可厚非,普通人总是盼望英雄和奇迹降临(嘿,居然还逻辑自洽了)。相对地,你可以在DN中的相泽、模木、桃太上看到作者对普通人的关注和体察。《鲁路修》我认为设计最成功的剧情是莎莉这条线的细腻和一切谜底揭开后主人公发现自己一切的出发点根本是虚假的的这种设计。
btw,一些日本乃至西方作者以中国为原型创造人物时,都存在着明显的扁平和外行的理解,虽然无伤大雅,不过还是略微出戏。《神探夏洛克》的中国马戏团我就看不太下去...
题外话2:
近些年“封神”的一些轻小说、漫画、动漫在我看来很是过分,刚刚起步几年就想走《龙珠》的路子:开篇十分精彩,然后越写越大越杂,本是靠情节、战斗场面、感情戏等起家,却都渐渐钟情于世界观构建,连载与其说是情节展开不如说是带着读者一起套娃,新角色、新设定层出不穷,本是作者投机取巧的写法,竟有很多读者真的乐此不疲。过犹不及,完善的世界观本是一件好事,但当它喧宾夺主占据内容本身,并且还能口碑热度双丰收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世界真的是在“腐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