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焦虑营销:家长们需要认清那些“可怕”的暑假视频
“减负”三令五申,是谁又在制造暑期焦虑?
中新网消息:暑期将至,部分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一系列“暑假最可怕”视频引发热议。“小学二年级的暑假很危险”“小升初的暑假是最可怕的”“开学就要初三的孩子们暑假别再玩了”……成为此类视频的惯用话术。是谁在制造这些暑假焦虑?会有人买单吗?“可怕”的暑假?
最近,有位家长刷短视频竟然产生了一些心理负担。暑假过后,她的孩子就要上小学六年级,成绩在前十名上下浮动。
“我刷到就会跳过,刷多了焦虑”。令她感到不快的视频里通常有一位“资深老师”,一本正经地告诉她“暑假可怕”,如果不补课、不买培训资料书、不报班就会“学习跟不上”“无法超越同学”。
这些所谓的“资深老师”有学校教师、机构老师和“学习博主”,是否认证属实、有无足够教学经验无从考证。
这类视频从幼小衔接、小升初到初升高,几乎每一个年级都有覆盖,在博主口中,每一个学期的暑假都是“逆袭”的关键节点。从课程门类上看,“古文是分水岭”“英语要提前学”“奥数是敲门砖”……科科都必须重视。不过,当视频快要结束的时候,博主随即就给出购书、购课的建议。
在平台上也可以看到,这类账号大多数开通了购物橱窗,视频左下方链接点击进去,是各种学习教材、辅导课程的销售。据记者观察,教材价格不等,有售卖三五十,也有定价一百的,某小升初暑假预习资料显示已售38万件。辅导课程购买则更为复杂,初始点击定价低廉,但其实仅为咨询报名费,后续还需要支付一定费用开启正式课程。
贩卖焦虑会有人买单吗?
有媒体曾报道,这种视频实在是在贩卖焦虑,常见于几年前的教培行业,一些从事过课程销售的人分享他们恐吓家长的秘诀:要么引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教育理论,要么断章取义部分升学数据,要么讲述一些“牛娃”故事,拗出“教育权威”造型,指点家长该如何做。
这些的销售套路确实会说服一部分高年级家长,他们通常困于升学压力。崔平是一位高二家长,他的孩子在高二,他为孩子线上线下均购买过一些课程。崔平表示,“希望她可以利用假期反超别人”。他认为这是提供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渠道,而非贩卖焦虑。
然而,对于这种课程销售策略,我们需要仔细思考其中的动机和影响。虽然有些家长可能希望通过购买课程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但我们不能忽视其中的商业利益和潜在的负面影响。
首先,这些视频可能会制造明显的暑期焦虑。家长和学生都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和学校的压力,而这种焦虑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暑假是孩子们休息和放松的宝贵时间,他们应该有机会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其他技能,而不是被不必要的学习负担所压迫。
其次,这种商业化的焦虑营销可能导致家庭的经济负担加重。购买课程和教材需要家庭支付一定的费用,而有些人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可能不惜花费大量金钱。然而,我们应该理性对待这些投资决策,权衡利弊并考虑家庭的经济实力。
此外,这些课程的质量和效果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在短视频中宣传的课程往往只是一种简单的延伸,很难保证实际上的教学效果。购买了这些课程并不一定能够确保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可能会浪费时间和资源。
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打击这种贩卖焦虑的行为。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做好2023年暑期校外培训治理工作,要求各地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隐形变异类校外培训,并引导家长理性看待和慎重选择校外培训。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种焦虑营销的监管,教育家长和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让孩子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暑期中充实自己、培养兴趣爱好,并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我们也需要重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减轻学生在学校内课业负担的同时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最终,我们应该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升学和竞争,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让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并拥有多样的发展途径,才是真正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