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12年!三峡水库实现175米满蓄目标,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如今在基建方面中国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多,比如三峡大坝建成之后就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利益,最近又一个好消息传来,三峡大坝再次获得了一项重大突破!连续12年实现了175米水位的满蓄水位目标,引发了各方的关注,或许很多人都没能第一时间理解这个消息的意义所在,那么这一事件对三峡意义有多大?这对中国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对此有专家表示虽然175米是三峡的标准蓄水位,但实际上对于三峡这种规模的大坝来说,连续12年都能达到175米的满蓄水位的确可以说是一项大成就,它意味着中国对长江水利资源的利用程度更高了。

三峡是中国建设的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水利项目,中国建设它的主要目的是控制长江洪水,次要目的才是发电,利用规模巨大的扩容量,三峡能够积蓄大量的洪水,在长江干流发生洪水时,三峡可以通过主动削减下流量削减洪水势头,保证下游的水量不会超过警戒值,在下游防洪压力降低后再把积蓄的多余洪水排出,建成后的20多年里三峡帮助长江度过了大大小小数十次次洪水,长江下游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1998年大洪水那样规模巨大的洪水灾害,大量民众的生命财产得以保全。

也正是因为中国建设三峡的主要目的是防洪,所以三峡的蓄水位等参数都必须以防洪为标准调整,每年雨季到来,长江水量上升前,三峡都会提前把扩容降低到120-130米的低位,留出足够的余量迎接即将到来的洪水,虽然降低库容量会导致水积累的势能降低,导致发电量下降,但发电也必须为防洪让路,因此三峡的蓄水位并不是一直固定在满蓄水位,而是会随着一年四季长江水量的变化不断变动。
这次中国宣称三峡连续12年维持175米的满蓄水位,实际上指的是三峡连续12年在安全度过夏季汛期,在冬季枯水期到来前将蓄水量提升至175米的满蓄水位,原因很简单,枯水期的长江没有爆发洪水的危险,此时三峡就可以把发电作为主要目的,将蓄水量将蓄水位提升至最高水位以最大化发电能力,同时积累的水位也可以在明年冬春季枯水期到来前抬升长江航道水位,维持下游航道的正常运转。

这一消息的背后体现出的是中国对长江水利资源利用率的提升,长江水量的多年变化趋势和洪水发生趋势都是需要经过多年实际运营才能采集到的,在三峡投入运营的前几年,中国水利专家一直在对长江水量进行监测,绘制每年的水量曲线并研究最大化利用长江水量的方案,在方案确定完成之后,三峡才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最大化利用长江的水量提升三峡的防洪和发电效益。
如今除了三峡之外,中国还投资在长江干流上建设了好几座大规模的水电站,比如最近完工的白鹤滩等,在建设完成之后它们也可以起到控制长江年径流量的目的,与三峡联手控制长江整年的水量,那时中国就可以更加有效的利用长江的水利资源,让这条维系中国文明发展千年的大河如今更为有效的支持中国社会发展。